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

华严经 | 作者:文珠法师 [投稿]

  3.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初二句,是总标广修供养的大愿,供养有事供有法供,但修事供,不修法供,不名广;必须由事供养进而法供养,方名为广。又能供养之心有限,所供养之境有限,所供之物及所施之法皆有限,不能称广。今言广修供养,无论是事供养,法供养,能供养,所供养,皆称性起修,竖穷横遍,无穷无尽故言:广修供养。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以下,是明所供养之境,广大无尽。法界无尽,虚空无尽,于无尽虚空法界中,诸佛国土亦无尽;今将尽空遍界所有十方三世中,所有一切佛国土,尽碎为微尘,在如是众多微尘数中,每一粒尘皆‘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而每一佛在说法时,皆有种种菩萨聚集法会,其数之多,实无法想像,故用‘海会’二字,以形容围绕佛听法的菩萨众多,犹如海之广阔无涯。

  菩萨言种种,是包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或权教地前菩萨,或地上地后,或已证佛果而再现菩萨身的佛界中菩萨。‘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是显其境界的广大、弘伟、与壮丽。又岂是我等凡夫所能信能解?但以普贤菩萨的智慧及其愿力,故能起深切的信心,深切的理解,明明白白,知到见到所有尽空遍界极佛刹微尘数佛,皆在面前,故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是出供养因心的广大无尽。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此明供养物的众多而且美妙。上妙,显非人间俗品,而是天上精妙之物。如云,如须弥山,如大海水,是譬喻供养具的众多。华云,鬘云,及天伞盖云属于色尘;天音乐云,属于声尘;天衣服云,是触尘:天种种香,涂香烧香及末香,是香尘;种种酥灯、油灯、诸香油灯,是味尘。如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供养具,皆是天上精美之物;其数量之多,堆积起来,如天上的云,重重无尽;如地上的须弥山王,其高大无比;诸香油灯的灯心,竟然像须弥山那么高大,其灯油像大海水之深。

  如是众多精美上品供养具,非用于一时,而是‘常为供养’,常以精妙美品供养‘十方三世所有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可见其供养时间之长久,供养佛之众多,供养具之美妙,其所得的功德,可谓极大,但仍然不及一念法供养的功德。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八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安最。’是总标法供养殊胜。‘所谓:如说修行供养’以下,是列举七种法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是能依佛所说,如法修行,即等如法供养如来。因为学佛贵在解行相应,若能说不能行,犹如说食数宝,终不得益。法句经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提婆达多能记忆如来三亿品经,但未能如说修行,终堕恶道;周利槃特伽,仅受一佛偈,如说修行,终证解脱。故大智度论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一切智者,皆从精进修行中来,所以如说修行,该是成佛的基础,能如佛所说而行的人,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利益众生供养’,凡能增进他人物质或精神的享乐,皆名利益众生,或身受惠而享乐是利,心受惠而喜悦是益。唯识述记言:‘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诸佛出世的本怀,皆是为利乐一切众生,如仁王经言:‘常遍法界,利乐众生。’凡是佛弟子,能实践佛法,用实际行动,修持六度万行,饶益众生,令众生现世安乐,来世得益,畅佛本怀,才是真法供养如来。

  ‘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是以慈悲心,随顺一切众生的心愿意行,运用四摄法的方便,摄取众生安置于佛法大厦,令沾法益。如维摩居士,以善巧方便,居毗耶离城,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以禅定摄散乱,智慧摄愚痴,是名摄取众生。凡佛弟子,能广修六度四摄等法门,以种种方便利益众生,即等如是法供养如来。

  ‘代众生苦供养’,诸佛菩萨,皆为怜愍众生苦恼,为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而出现于世。故身为弟子,亦应该秉承佛菩萨的意志,尽一切精力,去解除众生苦厄,甚至代一切众生受苦。所谓:‘但愿众生脱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如是尽形寿,甚至生生世世,拔众生苦,与众生乐,即等如是法供养如来。

  ‘勤修善根供养’,善根,指人身口意三业所修之善业,固不可拔,能生长余善,名之为根。又善根指不贪、不嗔、不痴三种,以此三种善根,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亦是进取菩提的正因,能生长佛果功德,因名善根。十住毗婆沙论言:‘善根者,不贪、不嗔、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大智度论说:‘一切诸善法,皆从此三善法增长。’故佛弟子,能勤修善根,努力除灭贪嗔痴等烦恼,增长不贪、不嗔、不痴善根,长养菩提功德,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专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故凡能上求下化,负担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责任,不舍离自己的职责,即是法供养如来。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发愿成佛之心,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成佛,是名菩提心。’但佛道遥远,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何况菩萨道难行,若然发心不坚,遇上逆缘,便会退失。华严经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原本发心成佛,今因退失菩提心,反堕落作为魔鬼眷属,岂不可惜?是以菩萨应该时刻守护菩提心,勿令退失,所谓:‘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凡能不离菩提心,勤求佛道,广度众生者,便是法供养如来。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普贤菩萨,提防一般众生,以为供养财物多,供养佛多,所得功德必多,但修事行,不修理观,喜爱有为,不修无为,因此,特别将事供养及法供养二者校量,以显示法供养功德无尽,事供养功德有限。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是指前文所说,常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上妙精品,供养极佛刹微尘数众多诸佛,当然功德无量,但若与七种法供养功德比较,则法供养仅一念之短暂,其功德已是财供养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俱胝’是数目名,译言亿,玄应音义言:‘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万或亿,’在华严经阿僧祇品说:‘十万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俱胝,’然则俱胝该是一千万之数。‘那由他’亦是数目名,大智度论说:‘十万为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又翻译名义集言:‘那由他,此云万亿,’‘迦罗分’亦是数目名,慧苑音义言:‘哥罗分,正云迦罗,此云竖,折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算分,是用算术方式算出最微细之数。数分,是用数学方式数得出最微细之数字。‘喻分’,是用譬喻可以形容得出最微细之数。‘优婆尼沙陀分’,译为近分,是将一粒微尘,再分折为七分,而接近怜虚尘,是数之至极少。

  总显无论财供养其数如何大,如何多,亦不及一念修法供养所得的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极微细分之一。因为财供养是有漏因,虽大如须弥山,深如大海水,终有穷尽;而法供养是无漏行,称性而修,尽空遍界,无穷无尽;又财供养仅能资养四大色身,法供养能增长法身慧命,二利成就,当证菩提,是以诸供养中,法供养功德最大。

  善财童子再见文殊,文殊菩萨即告之曰:‘菩萨有十种功德具足圆满,则得成就修真供养一切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三者平等利乐一切众生,四者以慈悲心,随顺摄取;五者以如来为力,随顺一切。六者不舍勤修一切善法;七者不舍一切菩萨事业;八者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九者长时遍修,全无疲厌;十者常不舍大菩提心。若诸菩萨,具此十法,期能成就供养如来,非以财宝衣服名真供养。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颜色,心无暂舍。若复有人,敬其父母,其子倍复尊重是人。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若诸众生,供养法者,是真成就供养如来,以诸如来尊重法故。’此中言法供养,是偏于学习佛法,依法修行。但法华经及维摩经则说:若能以大悲心,平等布施,不分高下,离人我相,不求果报,即使财施,亦等如法布施,亦能成就真法供养如来。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是解释法供养,胜于财供养的原因。何以用众多上妙供养,常供养众多如来,亦不及一念法供养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因为一切诸佛,无不尊重法故,若能如前所说,修习七种法供养,便能出生诸佛,其功德当然非财供养可及。故言:‘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由于财施有漏,法施无漏,财供养仅获世间短暂之福报,法供养可获出世佛果菩提,所以:‘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结显广修供养行愿无尽。广大二字,指前文所说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衣服云,以及种种香,种种灯,大如须弥山,多如大海水等供养具。最胜二字,显普贤菩萨运心平等,普施一切,悲智双运,称性而修,故虽财施亦等如法施,达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的境界,故言最胜。

  此广大最胜的供养,是尽空遍界,广大无比,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但事实上,‘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且尽于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为普贤行愿所修的供养,是称性起修,事理不二,是以法性无尽,此广大最胜供养亦无尽。

  4.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初二句总标,十大愿王中,第四种忏悔业障愿,忏是忏悔,悔是消除。梵文忏摩,译名请忍,悔是悔过,今华梵双举,名为忏悔。意思是:悔恨厌恶自己昔日无知,所作种种罪恶的行为;今闻佛法,知过而思悔改,专心一意,于三宝前,披露往昔的罪行,求哀忏悔,请三宝忍受其悔改之心。自此痛改前非,誓不再造,自然获得三宝加被,消除罪业,以免障碍进修善法,故名忏悔业障。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迷真逐妄,起惑做业,都曾经有犯罪的行为。根据因果定律,必招苦果,所谓:自作自受,绝对不能幸免。欲想避免自尝苦果,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忏悔业障。

  业障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烦恼可分根本烦恼及随烦恼;随烦恼又有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及小随烦恼三种。大智度论言:‘烦恼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烦恼障:烦恼令人心烦意乱,不知善恶,不分邪正,不明事理,不能修证菩提。凡夫因见思烦恼,迷真谛空理,障实智菩提;二乘圣人,因尘沙烦恼,迷于俗谛妙有,障方便智菩提;菩萨因无明烦恼,迷中道理,障真性菩提,故名烦恼障。

  业障:业障能系缚众生于九界升沉,不得解脱。凡夫由见思烦恼,造有漏业,障碍进修圣道,系居三界,不得实慧解脱:二乘因尘沙烦恼,造无漏业,障碍进修六度万行,系居化城,不得方便解脱:菩萨因无明烦恼,造亦有漏亦无漏业,系居实报土,不得真性解脱:总名业障。

  报障:众生由业力牵引,接受三土果报,滞留生死,不能证入涅槃。凡夫作有漏善或恶业,报生同居土,受分段生死,障性净涅槃;二乘作无漏业,报生方便土,受变易生死,障方便净涅槃;菩萨由亦有漏亦无漏业,报生实报土,受微细变易生死,障圆净涅槃;总名报障。由三烦恼,障三菩提;由三业障,障三解脱;由三报障,障三涅槃,故名三障。

  烦恼障是惑,众生因烦恼惑而作业,因业而受报;受报时再作业,再招报苦果;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息,是以生死不绝,苦恼无量。欲免生死轮回之苦,必须忏悔。

  今言忏悔,先忏烦恼障,因为烦恼是众生的怨贼,能劫夺人的功德法财,能伤害人的法身,能杀害人的慧命,使人漂溺生死苦海,羁留三界牢狱,不得出离;是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边,苦恼无尽。今向十方极微尘刹数佛前,心生厌离,求哀忏悔,誓杀烦恼贼,是名忏悔烦恼障。

  次忏业障,业指身口意三业。先忏身三,誓不再造作杀、盗、淫业;次忏口四,誓不再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再忏意业,誓断贪嗔痴三毒。因为三业恶因,能招感六道苦果,若不忏悔,将轮迥不息,生死不止,故当忏悔,三业恶因,是名忏悔业障。

  最后忏悔报障,报是果报,三业恶因,报招三涂,苦恼无量,无法幸免,唯有依普贤行愿力,志诚忏悔,始可消除。如经言:‘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诵大愿王即是忏悔,既能忏悔,罪即除灭,得生善处,见佛闻法,是名忏悔报障。

  ‘菩萨自念’以下,是明所忏业之多。业有善业、恶业及不动业,今要忏除,唯取恶业。贪嗔痴是作恶业的恶因,身口意是作恶业的助缘,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迷真逐妄,执我、执法,引生贪嗔痴三毒。由于三毒策动身口意三业,身则造作杀、盗、淫;口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则贪、嗔、痴。所作恶业,实在无法统计,故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然业的本身,如世间之物质,各有实体,将尽虚空界,亦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此明能忏之相,‘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前’,是说明忏悔之境,‘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是忏悔之愿。昔日由于贪嗔痴等心理毛病,策动身口,作诸恶业,今既知过,诚心忏悔,悔恨过去三业不净,胡作妄为,痛改前非,誓不再造,则不但身不再造杀、盗、淫等恶业,反而常行放生,乐善好施,严持佛的禁戒。口不但不再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反而说和乐语,柔善语,真实语,劝勉、鼓励等语,甚至宣扬演说佛的正法,称赞三宝功德。意不但不再为贪嗔痴所惑,反而进修不贪不嗔不痴三善根,促进三业清净,增长一切善法,不再犯身三、口四、意三等过失,永恒住于佛的清净禁戒中,自然灭罪生福,积集一切功德。

  佛教人忏悔的方法有三种:

  一作法忏、即是依法,或如法忏悔。如法忏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诚心,犯罪之人,应自动自觉,承认自己的过失,决意改过自新,然后诚心求忏悔。二是行动,诚心悔过的人,应策动身口,见诸行动,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殷重,(此是印度礼法,在中国则搭衣持具,胡跪合掌)称名说罪,然后礼足。三是对象,对上座,对和合僧,或对佛前。如是具足心诚,身礼、口说罪,对和合僧团,或对佛前,求哀忏悔,名作法忏,可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由内具至诚心,外对佛像前,发露忏悔,将自己过去,或现在所作种种错误行为,坦诚公布,求佛证明,誓不再犯。或修礼古德所编成的各种忏悔法,如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水忏,梁皇忏等,或天天礼拜,或定期七日,七七日,于其中间,专心一意,忏悔业障,期感瑞相,如佛来摩顶,忽觉身心泰然等,是名取相忏,能灭烦恼性罪。

  三无生忏,亦名实相。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