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高僧指血、舌血手书《华严经》
寿冶法师血书《华严经》
寿冶老和尚,俗姓袁,祖籍江苏无锡。年二十一岁,依上海普济寺德松老和尚出家,得戒于宝华山德宽大和尚,受心印於碧山普济禅寺广慧老和尚。
一九三零年,师随师德松老和尚来山礼佛,发愿拥护本山先创之十方丛林。本寺改十方,为本山首创。开支拮据,德松老和尚即连年济以巨金。一九三三年,师任上海普济寺住持,继师德松老和尚之誓愿,济及未断。一九三九年,师承厂慧老和尚法席,毅然将上海普济寺产,全部永献与本寺作下院,奠定本寺兴隆之基,广演佛法。一九四七年,师退居。怡游历东南亚佛教国家,后旅美国纽约大乘寺卓锡。师身居外邦,胸怀祖国、八十年
代屡回国,来山睹祖,修饰各山之胜况。师发心募集资金以助,遂继续予本山人民币数额四十余万,用于修葺西北台寺塔,壮严像设等善举。另造文殊像五尊,运回本山五顶供养。众议师之殊德,实应旌于名山,即定泐诸贞珉,聊达微忱,以报德表恩于万一耳。
智诚老和尚血书《华严经》
智诚老和尚,生于宣统元年,江苏省泰县人,童真入道,髫龄进学,毕业于闽南佛学院。民国22年,岭东佛学院兴办,延聘为监学,是创办人之一。后应潮安县庵埠灵和禅寺之请为住持,并在该寺闭关三年,用自身舌刺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达81卷70余万字,字字工整,一笔不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血经。民国36年,任潮州开元寺住持,复办岭东佛学院,培育僧材,续佛慧命。半年后,移居汕头市“圆觉精舍”,坚持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佛教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先后当选为汕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名誉理事。1995年圆寂于汕头市圆觉精舍。 明代高僧海玉血书《华严经》
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九华摘星庵苦修。一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
善继法师血书《华严经》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藏经楼内,珍藏着一部佛教界视作珍贵文物的血经。那是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苏州半塘寿圣寺善继和尚刺血抄写成的《华严经》,共八十一卷、六十余万字。
据《虎丘山志》载称,善继,号幻天,半塘寿圣寺僧,严持梵行。当他发愿写这部《华严经》时,他认为如果用墨写呈“黑暗相”,如果“锻汞为丹”用朱砂写,虽然煊耀,但恐“盲人目”;再如果用金银粉写,纵然宝贵,但终属“外尘”,唯有用自己的鲜血,舍身写经,最为庄严肃穆。于是从自己手指端刺出鲜血,盛在清洁的器皿中,蘸笔专心缮写。为写这部血经,他长期食淡斋,其字呈金黄色,后半部稍暗,可能因精神体力不支,稍有盐份摄入所致。纵观全书,六十余万字,一笔不苟,确是一片赤诚。他在卷一的自题中说:“时至正乙巳仲春六日,半塘寿圣寺比丘善继为书始。”在卷八十一题曰:“至正丙午季秋八日,半塘寿圣寺沙弥善继书毕。”推算下来,从1365年2月6日至1366年9月8日,历时一年七个月,才完成此一功德之举。
血经每纸作五面,上下红单边,高24.7、宽54厘米,半叶五行,行十七字,无格,朱圈句读,用元纸,纸纹二指,梵本。
血经至今已保存了六百三十多年而无损。其间,历尽劫难,险遭散佚、抢掠、灰炬之灾。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战火殃及半塘寿圣寺,佛毁庙损,香火衰落,和尚流散,仅剩数人,至同治年间,寿圣寺更名为龙寿山房。当时血经的安藏已是岌岌可危。直至民国六年(1917)苏州名人、清末探花吴荫培,唯恐血经遭散佚或火灾,乃捐资建造经幢,分铁、石两套。建成后,即将血经安置在铁幢内,再将铁幢放在石幢中。石龛防火,室内有木板夹壁防潮,两边各有一小窗通风。石幢额题:“元僧继公血书华严经龛”,两旁对联:“绿字赤文烂然古色;金匮石室藏之名山。”上楣题:“疆围大荒落、阳月”,下款:“吴县吴荫培撰徐翥先书”。按:疆围:为“丁”,大荒落:为“巳”,阳月为十月,是丁巳年即民国六年十月。自此,血经入龛,二十年平安无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州沦陷。当时龙寿山房的当家和尚通性,鉴于寒山寺钟流落日本,深恐这部血经在他手中也被日寇掠夺,决心妥善移置。恰好当时龙寿山房一些破败房屋内,暂厝着许多待葬的棺材。通性灵机一动,遂用布帛将血经层层包扎好,藏匿在寿材中,钉上盖板,叠放在众多的棺材之中。之后不久,日寇果然来索讨。先是“礼遇”,诱骗通性;通性一问三不知,日寇大为恼火,将他投入监狱,严刑拷打。通性宁死不说,关押二月余,日寇见通性遍体鳞伤,气息奄奄,才放出。抗战胜利后,通性才将血经从棺材中取出,每逢晴天,轻轻翻动以防蛀防霉。在他精心保护下,血经完好如初。1949年,通性和尚终因旧伤复发而死,临终前,他将护经之责,托给张某人。由张某将血经无偿献给苏州市佛教协会,连同楠木橱、石龛,一并移至西园戒幢律寺,慎加保护。半塘龙寿山房也就不复存在。自此,血经又安度了近十个春秋。
1966年,文革初期,“破四旧”风暴袭击苏城。8月25日,千余红卫兵上灵岩山寺,推倒砸烂所有佛像,焚毁名人字画、善本经书,破坏珍贵文物。接着,上方山楞伽寺打掉了,寒山寺、药草庵一个一个打掉了。西园寺方丈明开老和尚在这危急情况下,指挥若定,一方面把文物室的各种文物立即收藏起来,其中最珍贵的36件,秘密移交给市文管会保管;一方面把主要殿堂和藏经楼全部封了起来。他亲率僧众,日夜巡逻,严禁外人入内。
为了保护寺庙,明开法师斗智斗勇:当时苏城红卫兵两派之间闹矛盾,一派是“红卫兵总部”,于1966年10月5日派出六十多人,冲击佛教协会,他们口出狂言:“谁再吃素念佛穿和尚衣服,就是反革命分子,枪毙!”并把文件、档案、帐册、银行存折、存单、现金、金银财物,就连和尚的手表、挂表,悉数拿去。10月6日,又勒令西园寺将所有财物、法器、文物、经书等,送到红卫兵总部销毁。明开法师以西园寺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许多善本经书具有文物价值为由,据理力争,提出先封存,以后按国家规定处理,拖延时日。之后,另一派“红卫兵司令部”派人找到明开,要他写材料揭发“红卫兵总部”打砸抢的事实经过。明开法师趁此机会要求该“司令部”出一个不得冲击西园寺的保护通告。果然,这张通告一贴出,当天就起了保护作用,挡住了从北京、天津来的四名红卫兵。这四人先说,苏州红卫兵管不到他们,他们不受这个约束;明开回答他们:北京、天津的红卫兵不也是地方性的吗,苏州红卫兵管不到你们,你们又怎能管到苏州呢!他们辩不过明开,恼羞成怒,一顿猛打,把明开打昏过去,但到底心虚,不敢撕《通告》,也不敢动手毁文物,后来竟在苏州红卫兵严词责问下悻悻然而去。
明开法师以身护寺护经,本人被打成双耳失聪致残,而血经等珍贵文物和众多殿堂佛像,终于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明开法师于1994年圆寂生西。可以告慰的是,西园寺大雄宝殿中轴线的后边,即将建起一所规模宏大的新的藏经楼,血经将在一个更为安全、更为壮观的场所,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
妙莲寺比丘祖慧血书《华严经》
北京云居寺:《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上本下焕老和尚以血书写成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钦法师血书《华严经》
普钦(1905—1960),法号佛圆,愿名大觉。清光绪乙巳年八月二十七日生于四川隆昌县盘龙镇。俗姓潘氏,父讳朝岳三世为秀才,世居盘龙镇。
师以宿愿,生而厌离尘俗,志求解脱。年十七,即背家私逃,至峨眉山雷音寺,依大明和尚出家。明年至新都宝光寺,从贯一律师受具足戒。出家后一意以出离生死为志,不习经忏,不学唱念,专事修持。自思三世诸佛,咸从苦行而入,若不以苦行为资粮,何能净除累世业障。于是决意先以苦行为基,大悲为愿,期结菩提之果。又念《法华经》云:燃香一炷,宿业俱消。又云: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经典。遂发心每月以身肉燃香若干炷,燃灯若干盏。以此功德,上供十方如来,下济六道众生。每日礼拜大乘方广等经典,以消夙业。并舌净血,书写经典。数年间,共礼《药师经》七部,《法华》、《金刚》、《心经》、《圆觉》、《楞伽》、《弥陀》等经典若干部,身肉燃灯百余盏,燃香百余炷。刺舌净血写《法华经》三部,《大弥陀经》一部,《小弥陀经》一部,《金刚》、《圆觉》、《心经》、《楞伽》等经若干部,《普贤行愿品》三卷。
华严经原文
华严经原文
《白话华严经》系“地球禅者”洪启嵩老师首次以导读、原典、白话语译、注释并举的方式,将《华严经》这部“经中之王”呈现于读者面前,帮助读者“ 依据《华严经》中所说的正见,仔细思惟,慢慢用心思量,以此正想,破除一切思惟思量分别境界,以思惟来破除心里的障碍,到最后证入无障碍的境界 ”。
华严经译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华严经讲解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穿戴盔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用善法铠甲庄严自身,勇猛精进,趣求究竟无师的智慧,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见着甲冑:“甲冑”,指铠甲和头盔。在与敌人交战时,戴上头盔,身披铠甲,就可以保护自身,不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节操高尚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建大丈夫志、行大丈夫事,树立正知正见,坚守高尚的志节和操行,永远不舍离佛道。见操行人:什么是操行人呢?指具备高尚节操和品行的人。
此偈告诉我们: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好衣、捧起钵准备乞食的时候便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舍除骄慢,成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器,受天人赞叹供养。执持应器:“应器”,也叫做应量器,指出家人吃饭用斋的器皿——钵。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不放逸修行苦行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少欲知足,舍离对五欲的贪着,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严持净戒,勤修苦行,得不退转大乘弘愿,借助修习苦行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婆罗门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身守道,执持佛戒,永保梵行清净,舍离一切恶法。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华言净行、梵行等。《一切经音义》中讲:“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有出家有在家。
此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出家修行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业清净调柔,心意寂静,最终成就佛的大智慧。若见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是说,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是说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背恩弃义人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对于恶人不生丝毫报复之心。见背恩人:“背恩”,即背弃恩义。背恩的人,不知报答他人恩惠,如《六度集经》中所说:“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