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自汉明帝时代传入以来,弘扬圣教的法师们,悉以顺文直讲,没有分科的解释法,直至晋朝道安法师(公元三一三—三八五),才首说一切佛经,皆俱三分(序分、正宗、流通)之说,在当时很多的学者们,都是讥毁安师,自恃聪明,乱判圣教,后至唐朝,从印度传来一部亲光菩萨所造佛心地论,内容果然详细说著:‘凡是佛经,没分大小部,皆悉俱足三分。’可惜!这时安师已圆寂。后来的诸学者们,皆仿效安师的解释法而遵从,称之为弥天的高判。
序分是叙述本经的缘由;正宗是阐明一经之要旨;流通是流传妙法于后世之谓。三分若以吾人的身体来作一个喻说:序分如头首五官俱存;正宗如五脏六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这种譬喻是最为恰当的。
讲入正文,须先分科:
今初 举五事证信(亦名五成就,加大众同闻一科,称为六成就)
【消文】这部专示持名念佛之法的弥陀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有一时候,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宣说的。
【释义】从如是我闻起至无量诸天大众俱止是通序的文。此段序文,非世尊亲说,是结集者,先于经前,叙明世尊在当时宣说此经的事实,俾后人凭信,使其知为佛金口所亲说,非出伪造,意在祈愿见者闻者当生胜法难遇想,而尊重奉行!由信而发愿,进而修持,同得往生极乐之妙益。
通者同也。如是等五事,及大众同闻合为六种成就,诸经皆同故名通序—证信序。具此六种成就,证明此经是佛陀亲口宣说可信,故曰证信。须知一切经典,皆以六种成就立首,非唯证明此法可信,更含有四义:一、遵佛遗嘱,二、断众疑,三、息诤论,四、异外道。
一、遵佛遗嘱:一切经典固然是佛亲说的,可是当时并无记载下来,当佛将要涅槃的时候,阿难甚然悲痛,哭得很伤心。时有一位年老的无贫尊者劝导阿难说:‘阿难!现时不是你要哭的时候,你是多闻第一,负有流传佛法的责任,当速向佛请问后事才对。’阿难如梦醒然,请教无贫说:‘现时我的心很乱,不知从何问起?’当问四事:‘1佛在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为住?2佛在世时,依佛为师,佛灭度后,依何为师?3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4佛所说一切遗教,理当结集,在经首宜安何语?以取信于天下后世。’阿难承教在佛陀床前一一请问。佛说:‘善哉!阿难!你不愧真是多闻第一,能担当大事的,阿难!谛听!我当为你说。我灭度后,你等当依四念处为住(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2你等当依戒为师;3恶性比丘,你等可以不管他,听他随便;4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俱”就是!’
二、断众疑:阿难在结集经典时,高升法座,忽然相好庄严如佛,众人就起了三种疑问?一是疑佛陀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一闻如是我闻等语,三疑顿断。
三、息诤论:阿难尊者德与众齐,在法座上唱言,一切经典悉从佛闻,非己见自说,诸同学等,一听如是我闻遂息诤辩。
四、异外道:西域外道,其经典之首,皆用阿右二字冠首,阿是说无,右是说有,彼谓万法虽多,不出有无二法故(有是常见,无是断见,以外道执断常二见故),佛经用如是我闻等,六种证信,自不与外道同,则异于九十六种外教的道典。
讲解正文,若依天台释法,当用四释消文,六即判教,今避烦不取。就简来说:
如是二字是标信顺,即第一信成就也(若无信心,焉肯闻法)。凡事相信则说如是,不信则说不如是,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故居首。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佛灭度后,阿难结集经藏,如分瓶泻水不倾一滴,与佛所说丝毫无差—如,既同佛说则允当无非—是。
更约通别来解释:通者谓通途,所明如是即指实相,以实相之理,古今不变—如,实相之体,离一切虚妄戏论—是。别者别约各经,诸经明如是各有所取;今单约本经明之!则一心不乱—如,决得往生—是。又心不异佛;佛不异心名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名是。心佛虽有二名无非一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故曰如是。
再以三义明之:一、约念佛众生—能念到一心不乱名如,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为是。
二、约极乐境界—先依报:谓极乐世界,非同娑婆,有成住坏空四相之变迁曰如;极乐境界殊胜庄严,确实无虚曰是。次正报:极乐众生,莲花化身,寿命无量,非同娑婆幻身,有生死者名如;花开见佛,亲悟自性,此即真我曰是。
三、约弥陀如来—谓所发四十八大愿,广度众生,历劫依愿修行,始终不变名如;今已实现,满其所愿,造成极乐,广度念佛众生,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确实无虚为是。
复次:极乐依正,悉皆真常不变名如;极乐世界殊胜庄严,无非弥陀不思议愿力功德所成就,及十方念佛众生所感为是。又念佛一门最为殊胜,没有一法可能超过曰如;依佛指示念佛求生,决定无非曰是。
我闻二字是标师承,即第二闻成就也(法若无人闻,说与谁听)。阿难亲自恭聆如来圆音,非辗转传闻—我闻。我是阿难自称(因经藏阿难结集故)。
问:‘所谓我字,乃佛法中一种执著大病,亦是诸恶根本,然,阿难已证四果,岂仍有再执我相呢?’答:‘当知!我有多种不同,一、凡夫妄执我,二、外道邪见我,三、菩萨假称名我,四、如来法身真性我。在四种中,阿难已是位登四果,三界烦恼断尽,已除凡夫妄执我,更无外道邪见我,乃同菩萨假称名我也。假使阿难若不随俗称我,则法从谁闻,这亦是一种表示不执著无我的道理故。又耳根领纳音声而发耳识谓闻,然闻既在耳,应云耳闻,而说我闻者,是以我为一身的主宰,闻为耳根之用,身为六根的总体,耳为六根之别肢,这是废别从总之谓,故用我闻。又我是指自性真我,以自性能闻的我,来闻不思议净土的妙法。当知耳是浮尘根,唯能吸纳声尘而已,乃是无知觉的,非真能闻也。现在是用真我闻性而闻故曰我闻。祈学者体会之!阿难是多闻第一的尊者,入耳达心,永不忘失,将如来一代时教,悉能忆持,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故能结集经藏。
问:‘佛成道二十年,阿难始出家,何得俱称我闻?’答:‘阿难受佛命为侍者,要求三愿:一、不受佛陀故衣,二、不随佛陀受别请,三、从未听过的法,请为重说。还有多义。无遑述及。’
一时二字是标机感,即第三时成就也(时节未到,大囧珐焉施)。是指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亦即六种成就之时也。问:‘何不标明年月日,而单用一时者何也?’答:‘佛到处说法利生,所向无定,或天上或人间,或此土或他国,而各方时分非一,两土历日不同,如人间五十年,即四天王天为一日,南瞻部洲日午,则北俱卢洲三更,又西竺正月即震旦三月(印度古时称中国为震旦,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曰震旦,或称东土),因是不能确定日子,故以一时称之。’
佛一字是标教主即第四主成就也(无说法主,凭谁启示)。佛即指释迦牟尼佛,觉行圆满,人天大师,故名为佛(广明已在本玄义中释)。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标说法处,即第五处成就也(没有住处,怎成法会)。
在:是渐住义。久居曰住,渐住曰在。佛以无住为住,随机示现,有可化缘即住世说法,所住之处曰在。以法身,本无形相,而周遍法界,无可谓住,不住报身,待大机感发则住。如华严会上,现千丈卢舍那身,说圆顿大教,应身随类应机而住。如世尊住世八十年,应身在给孤独园,为化度净土之机,说此念佛妙法所以称在。
舍卫:具云室罗筏悉底,是国名。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本是城名,后改为国号。其国本名谓憍萨罗(译为工巧),南方亦有憍萨罗国,故改城名为国号。舍卫译为闻物,又云丰德,谓物产美闻诸国,故名闻物。国中多财宝产物曰丰,人多解脱多闻曰德。
祇树:只即只陀,乃波斯匿王(译为和悦)的太子,此云:战胜。波斯匿王与外国战争得胜回朝,适太子诞生,喜而立名。树乃园中花木林树。园中的树木,悉是只陀太子所施故称祇树。
给孤独:是一位长者之名,波斯匿王的大臣。给是周给赈济之意,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孟子曰:‘此四者天下之穷民,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现在但举孤独二事,余含其内,至于一切贫穷困苦等。此位长者常以资生财物等,给济与贫民,使其离诸苦恼,得到饱暖,故以给孤独长者称之!本名须达多,译为善施,因平生乐善好施故。园是花园,乃长者布金买得,故曰给孤独园。太子因受达多所感,将园中所有花木果树,施以供佛,共成功德,故得二名并标。先称祇树后给孤独,乃推崇太子的地位也。
说起祇树给孤独园,内中有趣味的故事:一日,达多长者为儿子聘妇,至王舍城,寄宿在删檀那长者的家里,见长者中夜而起,躬自执劳,庄饰宅舍,营办斋供,达多见其热闹问曰:‘长者欲请国王或是祝寿,或是婚喜事?’答曰:‘非为别事,我欲请佛陀供养。’达多听说佛陀二字身毛皆竖,心情悦豫,再问:‘佛陀是何人?’删檀那即详细说明佛陀种种功德,达多听之,宿世善根顿发,欢喜踊跃,深生敬慕,遂问佛陀在何处?‘现时住在城外竹林精舍’删檀那答。这时达多恨不早一刻能看到佛陀的慈颜,于是目不交睫,佛陀知道达多之渴仰心切,就放大光明照得夜如白昼,达多睹佛光明,以为天晓,即寻光明而行,来至竹林,值佛在庭园经行,时达多见佛相好庄严,钦敬喜悦,唯不知礼法,在虚空上的首陀天人,遂化作四人至世尊座前接足礼拜,右绕三匝,胡跪合掌问讯,达多见之依法礼拜,佛为说四圣谛法,闻法欢喜深有感悟,乃请世尊说:‘唯愿世尊降临敝舍,受我微供,并为说法。’佛说:‘可有精舍,能容我众否?’答:‘如蒙垂顾,便当营办,唯愿世尊遣一弟子同往监定。’佛受请已,即敕舍利弗,同往舍卫国,选定处所。舍利弗到舍卫后,遍观诸处,少有适当,惟见太子花园,树木茂盛,旷阔幽静,堪容众僧,可造精舍。于是须达多往见太子说:‘我欲请佛陀说法,须建立精舍,供养佛僧,太子花园殊胜,可能让度于我否?’太子听后戏而说:‘能以金砖布满其地,即就让与卿。’达多说:‘太子!请勿虚言!’长者遂时尽罄金藏以换金砖,布满其园,太子见之深为所感,欲与共成功德,达多坚持不允,太子急思一计说:‘金砖布满,园虽属卿,但树林花木,金铺不到属我,卿若不肯共成胜事,我即时令人将树木移开。’长者闻之大惊失色,遂与太子共成功德,后来并得芳名,标垂千古,只陀施树给孤买园,故曰祇树给孤独园。
园在舍卫国南门外,距城五里,内中浮图十二,讲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楼阁五百,是世尊成道六年后建立的。
【显理】如是表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无欠无缺曰如,人人本有曰是,此明自性弥陀也。不离当处曰如,举体无非曰是,此明唯心净土也。又随缘不变名如,不变随缘曰是,照而常寂曰如,寂而常照曰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曰如是。
我闻表自性洞彻十方。一时表六根归元,又表体用相融。佛在祇园表自性不离当处。复次:舍卫国,国胜表净土门,广大宏远,法之最上故。祇树,树胜表净土荫盖众生,永离热恼。给孤独园,园胜表净土殊胜庄严,众生恒受诸乐故。只陀,种胜,表往生净土者毕竟成佛,绍隆佛种故。须达长者,人胜,表生到净土者俱为诸上善人也。
丁初举五事证信文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阿弥陀经原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阿弥陀经讲解
阿弥陀经译文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