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部三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九卷 弘赞法华传

  第九卷 弘赞法华传

  蓝谷沙门慧祥撰

  转读第七外国兰若比丘齐高宗明皇帝梁中宗元皇帝宋盖州素寺释智远隋魏州刺史崔彦武唐巴州刺史苏长妾唐苏州嘉兴县令刘弘仁唐郑州市辛老唐新罗国沙弥唐并州石壁寺鸽鶵唐洛阳白马寺释法眼唐雍州万年县刘时

  大智度论云。昔有一国中一阿兰若比丘。大读摩诃衍。其国王。常解发。令其蹈过。又有一比丘。乃语王言。此摩诃卢。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如是。王言。我一日。半夜欲见此比丘。即往到其住处。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见一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掌供养。我来转回。便灭不现。我即问。大德。以我来故。光明人灭。何也。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萨。自言。若有人读诵法华经者。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诵此经故。遍吉自来。遍吉。即普贤也

  齐高宗明皇帝。讳鸾。字景栖。凝神觉海。思积耆山。洒一雨于群曚。润三枝于庶物。造千金像。写一切经。持六净齐。口诵波若。造归依寺。召集禅僧。常读法华。亟淹寒暑

  梁中宗元皇帝。讳绎。字世诚。积善余庆。家传至德。宿奉胜因。怀深信。造天居天宫二寺。供养千僧。讲成实论。学毗昙。于琰师。习分蓍于智上。手书圣僧。并书千佛名。诵药王咒。又复勤求宝所。顶戴髻珠。转读法华。以为恒务

  释智达。益州素寺僧也。行颇流俗。而善经呗。时诵法华。年二十三。宋元徽三年六月病死。身暖不敛。遂延二日。入息稍还。至三日旦。而能言。自说。始困之时。见两人皆着黄布裤褶。一人立于户外。一人径造床前。曰。上人应去。可下地。达曰。贫道体羸。不堪涉道。此人复曰。可乘舆。而舆至。达既升之。意识恍然。不复见家人屋室。及所乘舆。四望极目。但睹荒野。途迳艰危。示道登蹑。二人驱之。不得[但-日+木]息。至一朱门。墙闼甚华。达入至堂下。堂上有一贵人。朱帻专床坐。姿貌严达。甚有威容。左右兵卫百许人。皆朱衣柱刀。列直森然。贵人见达。乃敛容正坐。谓曰。出家之人。何置多过。达曰。有识以来。不忆作罪。问曰。诵戒度不。达曰。初受具足之时。实常习诵。比遂废讲。恒事转轻。故于诵戒。时有亏损。复曰。沙门而不诵戒。此非法。可且读经。达即诵法华三契而止。贵人。敕所录达人曰。可送置恶地。勿令大苦。二人引达将去。行数十里。稍闻轰磕桡声沸天。而前路转闇。次至一门。高数十丈。色甚坚黑。盖铁门也。墙亦如此。达心自念。经说地狱。此其是矣。乃大恐怖。悔在世时不修业行。及入门里。桡声转壮。久久静听。方知是人叫呼之响。门里转闇。无所复见。时有火光。乍灭乍扬。见数人反缚前行。后有数人。执叉刺之。血流泉涌。其人乃达从伯母。彼此相见。意欲共语。有人曳之殊疾。不暇得言。入门二百许步。见有一物。形如米圌。可高丈余。二人执达。掷置圌上。里有火。烂烧达身。半体皆烂。痛不可忍。自圌堕地闷绝。良久。二人复将达去。见有铁镬十余。皆煮罪人。人在镬中。随沸出没。镬侧有人。以叉刺之。或有攀镬出者。两目溃突。舌出尺余。肉尽折烂。而犹不死。诸镬皆满。唯一尚空。二人谓达曰。上人即时应入此中。达闻其言。肝胆涂地。乃请之曰。幸听贫道一时礼佛。便至心稽首。愿免此苦。伏地食顷。祈悔特至。既而四望。无所复见。唯睹平原茂树。风景清明。而二人犹导达行。至一楼下。楼形高小。上有人裁得容坐。谓达曰。沙门受轻报。殊可欣也。达于楼下。忽然不觉。还就时身

  博陵隺彦武。隋开皇中。任魏州刺史。因行部至一邑。愕然惊喜。谓从者曰。吾昔尝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家处。因乘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令叫门。主人公年老。出来拜谒。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东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隆高处。谓主人曰。吾昔读法华经。并金钗五侯。藏此壁中。高处是也。其经第七卷尾后一纸。火烧失文字。吾至今每读此经。至第七卷尾。忘失不能记得。因令左右。凿东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及金钗并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读此经。钗亦是妻物。妻因产死。遂失所在。不谓使君乃知其处。彦武因指庭前槐树曰。吾欲产时。自斛头发。置此树空中。试令人探树中。果得发。于是。主人悲喜。彦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

  苏长。未测其居贯。武德中。任都水使者。出为巴州刺史。将家口赴任。渡喜陵江。中流风起船没。男女六十余人。一舟溺死。唯有一妾。常读法华经。船中水入。妾头戴经函。誓与俱没。既而船没。妾犹不沈。随波泛滥。顷之着岸。遂载经函而出。开视其经。了无湿污。在杨州嫁为人妇。而逾笃信焉

  刘弘仁。年十八时。任国子学生。与同士十人。于相师处。求相吉凶。相师皆克其富贵贫贱之时。天寿年月之数。谓弘仁曰。年至五十一。其年四月十一日必死。弘仁。时住苏州嘉兴县令。其余九人。皆如相者之说。祸福不差。及弘仁十八已来吉凶。皆验。至今正年五十一矣。自度至期必死。以四月一日。遂诣州。与诸官寮取诀。时韩王元嘉。为苏州刺史。问其所由。弘仁具陈其事。王教之修福。仁至四月八日。遂即遇疾甚笃。王请诸寺僧尼。为弘仁。转法华经一千遍。至十一日。转经数毕。诸僧又为弘仁。更读一百遍。弘仁流汗[雨/泳]霂。所患都愈。平复如常。信知福力诚不可量也

  有辛老者。失其名。年八十余。住郑州市西南角。常受持法华。专心清洁。自三十年来。每夜读经。夜明如昼。不假灯烛。若舍经卷。还暗如常。不复见物

  新罗国。有金果毅。生一男子。从小出家。乐读法华经。至第二卷。误烧一字。年十八。忽从夭丧。还生别处金果毅家。又得出家。即偏爱读法华经。至第二卷。每于一字。随问随忘。梦有人云。小师前生。向其乡某金果毅家生。亦得出家。在彼生时。读诵法华。误烧一字。是以。今生随得忘。彼旧经现存。往彼自看。此小师。依梦向彼寻觅。果得其家。借问投宿。前生父母。依俙欲识。寻访旧经。乃见第二。实烧一字。小师及前父母。悲喜交并。二家遂为亲好。彼此无二。当即言及州县。州县奏闻。举国传咏。于今不息。即贞观时也

  有一老僧。失其名。住并州石壁寺。禅观为业。贞观年末。房楹上有二鸽鶵。老师每以余食饲之。后虽渐长。羽翼未成。乃并学飞。俱堕地而死。僧因收葬。经旬日后。僧夜梦有二小儿。告曰。儿等。为先有少罪。遂受鸽身。比来闻师读法华经。及金刚般若。得受人身。儿等。今于此寺侧十余里某村某甲家。托生为男。十月之外。当即诞育。僧乃依期。往视见此家。一妇双生二男。因作满月齐。僧呼二垓子曰。鸽儿。两儿并应曰诺。一应之后。岁余始言也

  释法眼。俗姓高。隋齐国公高颗曾孙也。俗字立敬。一名元怿。未出家时。贞观中。与兄立览。于他度寺僧明藏处。学读法华波若。稍似精熟。敬后弃其所习。龙朔元年。征辽还。三年正月。往台看勋。从顺义门出。有两骑追之曰。今捉获矣。敬问曰。卿是何人。答曰。我是阎罗王使者。故来追卿。其人惶忙。走马而出。欲投普光寺。使人曰。疾投寺门勿令入。入即得脱。及至寺门。乃见一骑投门。又西走欲入开善寺。又合骑投门。遂尔相从而奔。欲还本宅。宅在化度寺东。恐道远。乃欲入醴泉坊。一骑在前。其人以拳击之。鬼遂落马。后鬼曰。此人大粗。急曳下。挽却头发。即被牵发。如刀割状。又有朱衣白马人。以手柘敬胸。敬应时落马颠仆。久之稍醒。若坐雾中。家人舆还。至晓稣云。备见阎罗王。云君何盗僧果子。何事说三宝过。遂依状罪。无敢厝言。王言。盗果之罪。合吞铁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方尽。说过之罪。合耕其舌。因放令出。遂稣。俄自见有人头有双角。棒一铁丸。缚敬手足。令一一啖之。傍人不见铁丸。唯见敬张口努目。通身赫赤。喉内热气上冲。蒸郁难近。经日方醒云。已一年吞百余丸。其若无此经四日如此。吞丸云尽。即就会昌化度二寺。投诚忏悔至三月三日。又被前使追将见王。王曰。尔诽谤三宝。罪当耕舌。敬又见二人。以钳拔舌。似长数百尺。又见二人。各执一耜刃。偶耕其上。勘案乃云。尝读法华金刚般若。因尔得苏。亲等视其舌上。若刀割处。为读二经。所以不断。敬后若思若说。战怖流泪。因遂出家。名法眼。精厉倍常。住东都白马寺。不知所终

  刘时。雍州万年县平康坊人。永隆二年六月患。经二日致死。死经六日。唯心上暖。其家已择殡日。未敢袭敛。至七日平旦。忽然再稣云。当时。被一人引入大城。宫殿楼观。壮丽异常。见阎罗王。云汝可具录生时功德。遂答云。生时唯读法华经两卷。更无别功德。王遂索罪案。及业秤秤之。法华两卷。乃重于罪案。王捡案云。其人合得九十年活。谓案典曰。汝何以错追。大罪过。可放他还。因令得活。经二十许日。委顿方疗。遂受戒。不饮酒食肉。造金字法华经。永充供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