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昙部四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十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分别世品第三之三

  无明何义。谓体非明。若尔无明应是眼等。既尔。此义应谓明无。若尔无明体应非有。为显有体义不滥余。颂曰

  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

  论曰。如诸亲友所对怨敌亲友相违名非亲友。非异亲友。非亲友无。谛语名实。此所对治虚诳言论名为非实。非异于实。亦非实无。等言为显非法非义非事等性非异非无。如是无明别有实体。是明所治非异非无。云何知然。说行缘故。复有诚证。颂曰

  说为结等故非恶慧见故

  与见相应故说能染慧故

  论曰。经说无明以为结缚随眠及漏轭瀑流等。非余眼等及体全无可得说为结缚等事。故有别法说名无明。如恶妻子名无妻子。如是恶慧应名无明。彼非无明有是见故。诸染污慧名为恶慧。于中有见故非无明。若尔非见慧应许是无明。不尔。无明见相应故。无明若是慧应见不相应。无二慧体共相应故。又说无明能染慧故。如契经言。贪欲染心令不解脱。无明染慧令不清净。非慧还能染于慧体。如贪异类能染于心。无明亦应异慧能染。如何不许诸染污慧间杂善慧令不清净说为能染。如贪染心令不解脱。岂必现起与心相应方说能染。然由贪力损缚于心令不解脱。后转灭彼贪熏习时心便解脱。如是无明染污于慧令不清净。非慧相应。但由无明损浊于慧。如是分别何理相违。谁复能遮自所分别。然异慧类别有无明。如贪异心此说为善。有执烦恼皆是无明。此亦应同前理遮遣。若诸烦恼皆是无明。于结等中不应别说。亦不应与见等相应。见等不应自相应故。或亦应说无明染心。若谓此中就差别说。应于染慧不说总名。既许无明别法为体应说此体。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实业果。未测何相名不了知。为异了知。为此非有。二俱有过。如无明说。此谓了知所治别法。此复难测。其相是何。此类法尔应如是说。如余处言。云何为眼。谓清净色眼识所依。无明亦然。唯可辩用。大德法救说。此无明是诸有情恃我类性。异于我慢类体是何。经言。我今如是知已如是见已。诸所有爱。诸所有见。诸所有类性。诸我我所执。我慢执。随眠。断遍知故无影寂灭。故知类性异于我慢。宁知类性即是无明。不可说为余烦恼故。岂不可说为余慢等。若更于此巨细研寻。言论繁杂故应且止。名色何义。色如先辩。今唯辩名。颂曰

  名无色四蕴

  论曰。无色四蕴何故称名。随所立名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云何随名势力转变。谓随种种世共立名。于彼彼义转变诠表。即如牛马色味等名。此复何缘标以名称。于彼彼境转变而缘。又类似名。随名显故。有余师说。四无色蕴舍此身已转趣余生。转变如名。故标名称。触何为义。颂曰

  触六三和生

  论曰。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和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且五触生可三和合。许根境识俱时起故。意根过去。法或未来。意识现在。如何和合。此即名和合。谓因果义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谓根境识三同顺生触故。诸师于此觉慧不同。有说。三和即名为触。彼引经证。如契经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说名为触。有说。别法与心相应三和所生说名为触。彼引经证。经言。云何六。六法门。一六内处。二六外处。三六识身。四六触身。五六受身。六六爱身。此契经中根境识外别说六触。故触别有。说即三和名为触者。释后所引六六经言。非由别说便有别体。勿受及爱非法处摄无如是失。离爱受触别有所余法处体故。汝宗离触无别有三。可触及三差别而说。虽有根境不发于识。而无有识不托根境。故已说三更别说触便成无用。有余救言。非诸眼色皆诸眼识因。非诸眼识皆诸眼色果。非因果者别说为三。因果所收总立为触。说离三和有别触者。释前所引如是三法聚集和合名触。经言我部所诵经文异此。或于因上假说果名。如说诸佛出现乐等。如是展转更相难释。言论烦多故应且止。然对法者说有别触。即前六触复合为二。颂曰

  五相应有对第六俱增语

  论曰。眼等五触说名有对。以有对根为所依故。第六意触说名增语。所以然者。增语谓名。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就此名增语触。如说眼识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识了青亦了是青。故名为长。故有对触名从所依。增语触名就所缘立。有说。意识语为增上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是故意识独名增语。与此相应名增语触。故有对触名从所依。增语触名就相应立。即前六触随别相应复成八种。颂曰

  明无明非二无漏染污余

  爱恚二相应乐等顺三受

  论曰。明无明等相应成三。一明触。二无明触。三非明非无明触。此三如次应知。即是无漏染污余相应触。余谓无漏及染污余。即有漏善无覆无记。无明触中一分数起。依彼复立爱恚二触。爱恚随眠共相应故。总摄一切复成三触。一顺乐受触。二顺苦受触。三顺不苦不乐受触。此三能引乐等受故。或是乐等受所领故。或能为受行相依故名为顺受。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如是合成十六种触。受何为义。颂曰

  从此生六受五属身余心

  论曰。从前六触生于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至意触所生受。六中前五说为身受。依色根故。意触所生说为心受。但依心故。受生与触为后为俱。毗婆沙师说。俱时起触受展转俱有因故。云何二法俱时而生能生所生义可成立。如何不立。无功能故。于已生法余法无能。此与立宗义意无别。如言二法俱时而生能生所生义不成立。于已生法余法无能。义意同前。重说何用。若尔便有互相生失。许故非失。我宗许二为俱有因。亦互为果。仁虽许尔。而契经中不许此二互为因果。契经但说眼触为缘生眼触所生受。曾无经说眼受为缘生眼受所生触。又此义非理。越能生法故。若法极成能生彼法。此法与彼时别极成。如先种后芽先乳后酪先击后声先意后识等。先因后果非不极成。亦有极成同时因果。如眼识等眼色等俱。四大种俱有所造色。此中亦许前根境缘能发后识。前大造聚生后造色。何理能遮。如影与身。岂非俱有。有说。触后方有受生。根境为先次有识起。此三合故即名为触。第三刹那缘触生受。若尔应识非皆有受。诸识亦应非皆是触。无如是失。因前位触故。后触位受生故。诸触时皆悉有受。所有识体无非是触。此不应理。何理相违。谓或有时二触境别。因前受位触生后触位受。如何异境受从异境触生。或应许受此心相应非与此心同缘一境。既尔。若许有成触识是触无受。于此位前有识有受而体非触。缘差故然。斯有何过。若尔便坏十大地法。彼定一切心品恒俱。彼定恒俱依何教立。依本论立。我等但以契经为量。本论非量。坏之何咎。故世尊言。当依经量。或大地法义非要遍诸心。若尔何名大地法义。谓有三地。一有寻有伺地。二无寻唯伺地。三无寻无伺地。复有三地。一善地。二不善地。三无记地。复有三地。一学地。二无学地。三非学非无学地。若法于前诸地皆有。名大地法。若法唯于诸善地中有。名大善地法。若法唯于诸染地中有。名大烦恼地法。如是等法各随所应更代而生。非皆并起。余说如是大不善地法。因诵引来。是今所增益非本所诵。若于触后方有受生。经云何释。如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但言俱起不说触俱。此于我宗何违须释。又于无间亦有俱声。如契经说。与慈俱行修念觉支。故彼非证。若尔何故。契经中言。是受是想是思是识。如是诸法相杂不离。故无有识离于受等。今应审思。相杂何义。此经复说。诸所受即所思。诸所思即所想。诸所想即所识。未了于此为约所缘。为约刹那作如是说。于寿与暖俱时起中。亦有如斯相杂言。故例知。此说定约刹那。又契经言三和合触。如何有识而非三和。或是三和而不名触。故应定许一切识俱悉皆有触诸所有触无不皆与受等俱生。傍论已终。应辩本义。颂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