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首页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律部释经论部·毗昙部
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诸宗部史传部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古逸部·疑似部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第1856部

诸宗部 | 作者:东晋 慧远问.罗什答 [投稿]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卷下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次问答实法有 次问答分破空 次问答后议追忆前议 次问答遍学 次问答经寿。

  问实法有并答。

  远问曰。大智论以色香味触。为实法有。乳酪为因缘有。请推源求例。以定其名。夫因缘之生。生于实法。又问实法为从何生。经谓色香味触为造之色。色则以四大为本。本由四大。非因缘如何。若是因缘。复如何为实法。寻实法以求四大。亦同此疑。何者。论云一切法各无定相。是故得神通者。令水作地。地作水。是四大之相。随力而变。由以慈观。故知四大与造色。皆是因缘之所化明矣。若四大及造色非因缘。则无三相。无三相。世尊不应说以非常为观。非常则有新新生灭。故曰不见有法无因缘而生。不见有常常生而不灭。如此则生者皆有因缘。因缘与实法。复何以为差。寻论所明。谓从因缘而有异。于即实法为有二者。虽同于因缘。所以为有则不同。若然者。因缘之所化。应无定相。非因缘之所化。宜有定相。即此论神通章中说四大无定相。定相无故随灭而变。变则舍其本。色香味触出于四大。则理同因缘之所化。化则变而为异物。以此推。实法与因缘未为殊异。论意似旨有所明。非是穷崖本极之谈。故取于君。

  什答曰。有二种论。一者大乘论。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空者。小乘论说众生空。所以者何。以阴入界和合假为众生。无有别实。如是论者。说乳等为因缘有。色等为实法。又以于诸法。生二种着。一者着众生。二者着法。以着众生故。说无我法。准名色为根本。而惑者于名色取相分别。是众生是人是天。是生是舍是山林是河等。如是见者。皆不出于名色。譬如泥是一物。作种种器。或名瓫或名瓶。瓫破为瓶。瓶破为瓮。然后还复为泥。于瓫无所失。于瓶无所得。但名字有异。于名色生异相者亦如是。若求其实当。但有名色。闻是说已。便见一切诸法。无我无我所。即时舍离。无复戏论。修行道法。有人于名色不。或众生相。或于法相。贪着法故。戏论名色。为是人故。说名色虚诳。色如幻如化。毕竟空寂。同如众生因缘而有。无有定相。是故当知。言色等为实有。乳等为因缘有。小乘论意。非甚深论法。何以故。以众生因此义故。得于解脱。若言都空。心无所寄。则生迷闷。为是人故。今观名色二相无常苦空。若心厌离。不待余观。如草药除患。不须大药也。又令众生离色等错谬。若二相若异相。若常相若断相。以是故说色等为实有。乳等为假名有。如是观者。即知众生缘法。非有自性。毕竟空寂。若然者。言说有异。理皆一致。又佛得一切智慧。其智不可思议。若除诸佛。无复有人。如其实理。尽能受持。是故佛佛随众生所解。于一义中三品说道。为钝根众生故。说无常苦空。是众生闻一切法无常苦已。即深厌离。即得断爱得解脱。为中根众生故。说一切无我安稳寂灭泥洹。是众生闻一切法无我。准泥洹安稳寂灭。即断爱得解脱。为利根者。说一切法从本已来。不生不灭毕竟空。如泥洹相。是故于一义中。随众生结使心错便有深浅之异。如治小病。名为小药。治大病名为大药。随病故便有大小。众生心有三毒之病。轻重亦复如是。忧恚力等。愚痴则漏。所以者何。爱小罪而难离。恚大罪而易离。痴大罪而难离。以爱难离故是恶相。以小罪故非恶。以恚大罪故是恶相。易离故非恶相。是二力等故。遣之则易。所谓不净慈悲无常苦观。痴心若发。即生身见等十二见。于诸法中。深堕错谬。为此病故。演说无我。众缘生法。则无自性。毕竟常空。从本以来。无生相。是故佛或说众生空。或说法空。言色等为实法。乳等为因缘有。无咎。

  次问分破空并答。

  远问曰。大智论。推迭求本。以至毛分。唯毛分以求原是极微。极微即色香味触是也。此四味触有之。色香味触则不得。谓之寄名。然则极微之说。将何所据。为有也为无也。若有实法。则分破之义。正可空迭。犹未空其本。本不可空。则是天捶之。堕于常见。若无实法。则是龟毛之喻。入孚断见。二者非中道。并不得谓之寄名。设令十方同分。以分破为空。分焉诎有。犹未出于色。色不可出故。世尊谓之细色非微尘。若分破之义。推空因缘有不及实法故。推迭至于毛分尽。而复智空可也。如此后不应以极微为奇名。极微为奇名则空观。不止于因缘有可知矣。然则有无之际。其安在乎。不有不无。义可明矣。

  什答曰。佛法中都无微尘之名。但言色若粗若细。皆悉无常。乃至不说有极微极细者。若以极细为微尘。是相不可得。而论者于此多生过咎。是故不说。又极细色中。不令众生起于爱缚。若有缚处。佛则为缚说解之法。又大乘经中。随凡夫说微尘名字。不说有其定相。如极粗色不可得。极细色亦不可得。如优楼迦弟子。说微尘品。谓微尘定相有四。色香味触。水微尘有色味触。火微尘有色触。风微尘但有其触。是人离四法别有。以地大故。四法屈地。极小地名为微尘。一切天地诸色之根本。是不可坏相。佛弟子中亦有说微尘处。因佛说有细微色。而细中求细极细者。想以为微尘捊。为破外道邪见及佛弟子邪论故。说微尘无决定相。但有假名。何以故。如五指和合。假名为拳。色等和合。假名微尘。以佛法中常用二门。一无我门。二空法门。无我门者。五阴。十二入。十八性。十二因缘。决定有法。但无有我。空法门者。五阴。十二入。十八性。十二因缘。从本以来无所有毕竟空。若以无我门。破微尘者。说色香味触为实法。微尘是四法和合所成。名之假名。所以者何。是中但说我空。不说法空故。若以法空者。微尘色等。皆无所有。不复分别是实是假。又不可谓色等为常相。所以者何。以从众因缘生。念念灭故。为阴界入摄故。亦不得言无。凡和合之法。则有假名。但无实事耳。如色入触入。二事和合。假名为火。若以二法和合。有第三火法者。应别有所作。然实无所作。当知一火能烧。造色能照。无别法也。但有名字。是故或说假名。或说实法无咎。又佛法圣观有四种。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佛或以无我观度众生。或以空观度众生。若说无我。则有余法。若说空则无所有。若以空法破微尘者。则人不信受。何以故。汝乃言无粗色。何独说无微尘也。若以无我法无微尘者。人则易信。若无实法。则龟毛之喻。入于断见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或有言我同于身。若身灭者。我即同灭。亦复无有至后身者。若无微尘。不在此例也。又不以我为断常见。所以者何。我我所见。名为身见。五见各别故。或言五阴。因变为果。名之为常。或以五阴是有为法。因灭更有果生。名之为断。而智者分别。寻求微尘理极。本自无法。则无所灭。如我本来自无。虽复说无。不堕断灭之见。如是以无我门。说破微尘。不堕灭中。又摩诃衍法。虽说色等。至微尘中空。心心数法。至心中空。亦不堕灭中。所以者何。但为破颠倒邪见故说。不是诸法实相也。若说无常。破常颠倒故。若说心心数法念念灭。破众缘和合一相故。常不实。不常亦不实。若合相不实。离相亦不实。若有相不实。无相亦不实。一切诸观灭。云何言断见。断见名先有今无。若小乘法。初不得极粗色乃至极细色。若大乘法毕竟空。现眼所见。如幻如梦。决定相尚不可得。况极细微尘也。极粗极细。皆是外道邪见戏论耳。如外道微尘品中师云。微尘是常相。何以故。是法不从因生故。问曰。其云何可知。答曰微尘和合粗色可见。当知粗色是微尘果。果粗故可见。因细故不可见。是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又无常遮常故。当知空有常法。所以者何。与无常相违故。以无明故。定有常法。令无常明故。当知无明中有常法。粗物多和合故。色在其中。而可明见。微尘中虽有色。以无余故。而不可见。设多风和合。色不在中。则不可见。如一二寸数法量法。一异合离。此彼动作等。因色如故则可见。若数量等。于无色中者。则不可见。如是等外道戏论微尘。是故说微尘。如水中月。大人见之。不求实事。如是若粗色若细色。若远若近。若好若丑。若过去若未来。悉是虚妄。皆如水中月。不可说相。但欲令人心生厌离。而得涅槃。受想行识亦如是。又众生无始世界以来。深着戏论故。少于有无中。见有过患。直至涅槃者。是故佛意欲令出有无故。说非有非无。更无有法。不知佛意者。便着非有非无。是故佛复破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能破有无见。更不贪非有非无者。不须破非有非无也。若非有非无。虽破有无。还戏论非有非无者。尔时佛言。舍非有非无。亦如舍有无。一切法不受不贪。是我佛法。如人药以治病。药若为患。复以药治。药若无患则止。佛法中智慧药亦如是。以此药故。破所贪着。若于智慧中。复生贪著者。当行治法。若智慧中无所贪著者。不须重治也。

  次问后识追忆前识并答。

  远问曰。前识虽冥传相写。推之以理。常断二非故。除之而无间。求相通利则有隔。何者。前心非后心故。心心不相知。前念非后念。虽同而两行。而经有忆宿命之言。后识知前识之说义可明矣。大智论云。前眼识灭生后眼识。后眼识利转有力。色虽暂有不住。以念力利故能知。推此而言。则后念可得追忆前识。若果可追忆。则有所疑。请问前识后念为相待而生。为前识灭而后念生。为一时俱耶。若相待而生。则前际其塞路。若前灭而后生。则后念不及前识。若生灭一时。则不应有利钝之异。何以知其然。前识利于速灭。后念利于速生。利既同速。钝亦宜然。若其间别有影迹相乘则令玄于文表。固非言缘所得。凡此诸问。皆委之于君。想理统有本者。必有释之。

  什答曰。有人言。一切有为法。离无常想。念念生灭有念力。名为心法。此念生时。自然能缘身所经来。相自尔故。如牛羊生时自趣乳。譬之如铁自趣磁石。如是念有大力。所经虽灭。而能智之。譬如圣智者。能知未来事。虽未生来。有圣智力故而能知之。念过去事。亦复如是。又念与心义同。不相离故。是故说念则说心。后有人言。诸法实相若常。虚妄颠倒。无常亦如是。如般若波罗蜜中。佛须告菩提。菩萨若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若无常。亦不行般若波罗蜜。是故不应难无常是实法灭。云何后心。能知前心也。是故如品中。佛说现在如即是过去如。过去如即是未来如。未来如即是过去现在如。过去现在如即是未来如。如是等际三世相。际三世相故。云何言后心为实有。以过去心为实无耶。后有人言。心有二种。一者破裂分散。至念念灭。似如破色至于微尘。二者相续生故。而不断灭。若念念灭。生灭中不应以后心知前心事。若相续不断中。则有斯义。如佛告诸比丘。心住者当观无常相。以心相续不断故。名为心住。相续中念念生灭故。当观无常相。如灯炎。虽有生灭。相续不断故。名有灯炷。而有其用。若炎中生灭故。则无灯用。心亦如是。有二种义故无咎。虽念念灭。以不断故。而有其用。能以过去未来之事。设心异缘。但以后心。缘于前心者。不须缘彼所缘。若以前心。则能通其所缘。

  次问遍学并答。

  遍学菩萨。虽入二道。悉行悉知。而不决定取泥洹证。所以者何。本有不证之心。不舍一切故。理穷则返。如入灭尽定。先期心生。设复暂灭。时至则发。

  远问曰。如菩萨观诸法空。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二乘道者。观法生灭。何得智及断。是菩萨无生法忍。

  什答曰。二乘虽观生灭。不别于不生不灭。所以者何。以纯归不异故。如观苦生灭。观尽不生不灭。但为尽谛。而观三谛。是以经言。苦谛知已应见。如恶如贼。皆为虚妄。集谛知已应断。道谛知已应修。灭谛知已应证。又声闻言。入泥洹时。以空空三昧等。舍于八圣道分。以是故言尽谛。为真无上之法。若三谛是实。不应有舍。舍故则非实也。经言实者。欲为颠倒故。于实法相。则非谛也。若不受不着。而不取相。则为真谛。不生不灭。其相亦然。二皆同归无相解脱门。又声闻经言。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若无我则无我所。无我所者。则为是空。不可受着。若不受着。则是不生不灭。

  问曰诸佛虽非我所。云何则不生不灭耶。

  答曰不然。若实生灭。应可受着。又不应用空空三昧。如佛常云一切不受心得解脱。得泥洹。是岂虚言。若生灭可取著者。则是分别。非为实相。若非实相。不得以不生不灭为虚。生灭为实。但为生死粗观念心厌故。说言生灭。如人远见青气。近无所睹。如是一切贤圣。皆应一道。无有异耶。而大小之称。致有利钝。观有深浅。悟有难易。始终为异。非实有别。如人食面。精粗着品。而实不异。前答云遍学者。菩萨虽入二道。悉行悉知。而不决定取泥洹证。所以者何。本有不证之心。心不舍一切故。理穷则返。如入灭定。先期心生。设复暂灭。时至则发。

  问曰。无漏圣法。本无当于三乘。二乘无当。则优劣不同。阶差有分。分若有当。则大乘自有其道。道而处中。其唯菩萨乘平直往。则易简而通。复何为要迳九折之路。犯三难以自试耶。又三乘之学。犹三兽之度岸耳。涉深者。不待于假后。假后既无功于济深。而徒劳于往返。若二乘必是遍学之所迳。此又似香像。先学兔马之涉水。然能蹈涉于理深乎。如其不尔。遍学之义。未可见也。

  答曰。菩萨欲成一切智智故。于不善无记法中。尚应学知。何况善法耶。外道神通诸善之法。亦当学知。况贤圣道法乎。如人目见一切好丑之事。须用则用。若不用者。见之而已。菩萨如是。以慧眼见知一切法。直入大乘。行者而行之。余二乘法。唯知而已。或有人言。佛说遍学。为以导二乘人故。如佛本为菩萨时。虽知六年苦行非道。但为度邪见众生故。现行其法。既成佛已。毁訾苦行。说言非道。闻者即皆信受。以佛曾行此法。实非道也。若菩萨但学大乘法者。二乘之人谓。菩萨虽总相知诸法。而不能善解二乘法也。又二乘法。是菩萨道。所以者何。用此二道。度脱贪着小乘众生。取之则易。又如人密知是道非道。便离非道行正道。菩萨亦如是。明知二乘行法。不能至佛。即离其法。行于大道。道然者虽学二乘之法。而不失其功。以成佛乘故。而小乘人。钝根不能通达大乘法故。迂回为难。大乘之人。利根智力强故。不以为离也。如能浮人。虽入深水。不以为难。九折三难者。此皆毕竟空。智慧之分。不得以之为难。虽不能度。不期成佛为异耳。以诸菩萨从发意以来所行之道。与毕竟空智和合。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施者受者物不可得。是故非为难也。言三兽者。如兔不能及象马之道。马不能及象所蹈。如马要先迳兔道。然后自行其道。香象要先迳兔马之道。后乃自倒其地。菩萨亦如是。先洗二乘之地。然后自到其道也。

  又问声闻缘觉。凡有八辈。大归同趣。向泥洹门。又其中或有次第得证。或有超次受果。利钝不同。则所入各异。菩萨云何而学般若耶。心利者。不可挫之为钝。钝者不可锐之令利。菩萨利根。其本超此。而甫就下位之优劣。不亦难乎。若云能者为易。于理复何为然。其求之于心。未见其可。而经云。遍学必有深趣。

  答曰。学者善分别。谛知其法。如有大德之人。往观杀生法。其弟子问之何故。答言。我未得道。靡所不更。或至此处。知彼要脉。不令众生受诸苦。若以三解脱门。观涅槃法。知断如是结使。得如是涅槃。三结尽得涅槃分。谓无为须陀洹果。乃至罗汉。得漏尽涅槃果。又如人眼见坑堑。终不堕落。假令入其法者。于法不证。不受信行法行之名。以诸菩萨利根故。超出二乘。于大菩萨。有所不及。了如师子。虽处于百兽为胜也。如国王行百里。应中道宿。见有大臣住处。王虽在中入出。观者而无宿意。作是念言。此虽为妙。自知别有胜处。菩萨亦如是。若入道慧时。分别观知外道禅定五神通法。及二十七种贤圣法。所谓十八种学法九种无学法。及辟支佛。分别观已。续行菩萨道。得二种利益。一者自了了知其法用。度众生时。无所疑难。二者所度众生。知彼体行此法。则便信受。若不尔者。同在生死。彼我无异。便不信受。

  又问。若菩萨遍学。为从方便。始为顿入无漏一道也。若从方便。始以何自验其心。知必不证。而入无漏也。若不先学方便以自验。则是失翼而堕空。无相酬可自反。若先学沤和般若心平。若称一举。便可顿登龙门。复何为遍学乎。

  答曰。是事佛于般若已说。菩萨入三解脱门。要先立愿。学观如己心则厌离。虽不取其证。我学观时非是证时。以如是之心。入无漏者。终不证也。又人言。菩萨先以二因缘故。不取其证也。一者深心贪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于众生中。大悲彻于骨髓。不欲独取涅槃。虽知一切法中涅槃无为。但以时未至故。是名菩萨。于众生中。大悲之至。所谓得涅槃味。而不取证也。复有人言。菩萨无量劫来。修习福德利根故。入三解脱门时。即深入无漏法。以此势力。不能自反。譬如大鱼随顺恒河。入于大海。不能得反。以水力牵故。尔时十方诸佛。现其身相语言。善男子。当念本愿。度一切众生。莫独入涅槃。汝但得一法门。我等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怜愍众生故。犹住世间。何况于汝。时菩萨信受佛语故。不取果证。菩萨遍学义如前说。是故不得以乘平直住为难。

  又问。经云四道与辟支佛智及灭智。皆是菩萨之忍辱。意似是学彼灭智。以成此忍。彼学本自不同。法忍云何而成。若必待此而不证。即诸佛世尊。大会说法。其中应不俄尔之顷。顿至法忍者。推此而言。反覆有疑。

  答曰。经云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者。智名学人四智。无学人六智。断名学人有余断。无学人无余断。是皆以诸法实相为已用。但二乘钝故。须以六智。菩萨利故。唯用一智。所谓如实智。如钝斧伐树数下乃断若以利斧一斫便断。是一树一断。但功用有异耳。诸贤圣如是断诸结树。以小乘智慧钝故。分为分智。凡夫所想颠倒。往来生死。受诸苦恼。说名为苦。以无漏智慧。深厌此苦。厌已即舍。苦无自性故。所以者何。是毕竟不生性。如是知已。结使自然不生。是名集灭道智。修此行已。增其尽智无生智。菩萨利根故。知苦谛一相。所谓无相。但以凡夫颠倒之心。分别有苦有乐。又此苦因于爱等。亦是一相。因同果故。此中无所断。亦无所证。于其观中。善能通达。是故当知。声闻智慧钝故。先习此道。后乃得力。以菩萨深入故。观四谛为一谛。如思益经中。说四谛为一谛。又般若波罗蜜中。说声闻所有智所有断。皆在菩萨无生法忍中。声闻人以四谛。入诸法实相。菩萨以一谛。入诸法实相。声闻智慧钝故。多以厌怖为心。菩萨智慧利故。多以慈悲为心。同得诸法实相故。名为所有智所有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如以苏作种种食。名虽有异。而苏是一也。或有人言。众生或爱多。或见多。爱多者。以无作解脱。能入涅槃。无作解脱者。所谓诸法无常。若见多者。以空解脱门。能入涅槃。空解脱门者。所谓空无我。若观无常苦者。化之则易。若观空无我者。所行之道。转深转微。所谓诸菩萨。深爱乐佛法。亦未断结使。生诸戏论分别常无常。苦非苦。空非空。我非我。有无非有非无。生不生。非生非不生等。灭此戏论故。佛为说无生法忍。如人服散除病。散复为患。覆以下散药为希有也。无生法忍亦如是。观诸法性故。得名为深。以除细微之病故。药名为妙。复有人言。有人谓。菩萨不得声闻辟支佛道功德之利。是故说菩萨无生法忍中。悉得其利。又此章中不言学彼以成此用。先云遍观十地者。名之为学耳。又答云。如入灭定。先期心生。设复暂灭。时至自发。

  问曰。若菩萨不证。必同此喻。以此则凡造遍学。不应有退转。岂非失位于龙门乎。若未经遍学。便云退转。此犹未涉险而顿驾。而本自不行。复何所论。

  答曰。菩萨有二种。有退有不退退亦有二种。一者直行五波罗蜜。如舍利弗等。持头目施。而生厌退。二者无方便。行般若波罗蜜。入三解脱门。观涅槃时。以深妙药故。即便取涅槃证。取涅槃证有二种。一行菩萨道。以无方便。入三解脱门。证于涅槃。二者菩萨闻佛说。菩萨应学声闻辟支佛道。度脱众生。虽是菩萨。而用声闻辟支佛法。入三解脱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