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经音义 第六十九卷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九帙
从八十一尽第二百
第八十一卷
浮瓠(乎故反郭注尔雅云瓠壶也说文从瓜夸声夸音诩于反又上声呼论从草作[荂*瓜]俗字也)
第八十二卷
皴皮(七荀反埤苍云皴皵也说文从皮[唆-口]声[唆-口]音同上皵音七略反郭注山海经云皵亦谓皮皴也)
第八十三卷
矛[矛*(替-曰+貝)](上莫侯反说文云酋矛也长二丈建于兵车也象形也古今作[戒-廾+矛]下催算反考声[矛*(替-曰+貝)]短矛也广雅[矛*(替-曰+貝)]谓之鋋文字典说云从矛赞声鋋音口延反)
鹙鹭(上音秋下卢故反西国池名亦鸟名也)
蚇蠖(鸟郭反考声虫名也俗名步屈虫也)
[土*逢][土*孛](上仆蒙反下盆没反论文[土*逢][土*孛]谓烟气皃也今作[火*蓬]烰字书并无此字)
婆斯瑟搋(坼加反梵语梵志妻名也)
刮去(开滑反郑玄注礼记云刮以刃掠去也文字典说云从刀舌声舌音滑)
矜[譇-者+(舛-夕)](若花反孔注尚书[譇-者+(舛-夕)]犹憍恣过以自大也说文从言[大/(舛-夕)]声从大从[(巨-匚)*(十/十)]音枯化反从夸作者非)
第八十四卷
[病-丙+手]胀(上璞江反埤苍胖亦胀也下张亮反杜注左传云胀腹满也古今正字并从肉丰长声或从疒作庠[病-丙+長]也)
第八十五卷
[夕*巴]转(冤远反说文[夕*巴]转[月*卜]也从夕巴声巴音节或作宛亦通)
抱弄(上袍冒反下笼东反杜注左传云弄戏也尔雅云玩也说文从廾玉声草音拱论作挊非也)
第八十六卷
掉举(条吊反贾注国语云掉摇也广雅振也说文从手卓声)
第八十七卷
有伺(司利反顾野王云伺犹候也郑玄注周礼云伺犹察也说文从人司声)
第八十八卷(无字训释)
第八十九卷
嫉[堅-土+革](上秦悉反王逸注楚辞云害贤日嫉说文从女疾声下客颜反考声[堅-土+革]遴也古今正字从革臤声论作悭俗字也)
第九十卷
羯利蓝頞部昙(頞音按梵语初受胎精血相未成形一七二七也)
齅香(休又反说文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亦声)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十袟
第九十一卷 第九十二卷 第九十三卷 第九十四卷 第九十五卷 第九十六卷
(已上六卷文易不音训)
第九十七卷
阿笈摩(笈音俭辄反)
第九十八卷
勍[敵-ㄆ+殳](上巨迎反广雅勍武也埤苍健也左传云勍[敵-ㄆ+殳]之人是也说文强也从力京声下亭历反)
第九十九卷
飘散(上匹霄反毛诗传曰飘犹吹也说文迥风也从风票声飘同下珊干反顾野王云散谓分流飞走不聚也说文飞散也从支昔声或从雚作[雚*殳]论作散俗字)
猕猴(上蜜[卑-(白-日)]反下候钩反西国地名也)
第一百卷
诃摈(必振反司马彪注庄子云摈弃也史记云相与排摈也说文从手宾声论作摈俗字)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十一帙
第一百一卷 第一百二卷(并无字训释)
第一百三卷
覆[榷-木+月](上峰福反苍颉篇覆倒也文字典说从西复声下诃各反王逸注楚辞云有菜曰羹无菜曰[榷-木+月]说文从肉[榷-木+月]声音呼郭反)
罥索(上[治-口+月]兖反桂菀珠藂云以绳绕系取物谓之罥字统作[(ㄇ@(企-止))/肙]云施绳于道也从冈肙声下桑各反顾野王云纠绳曰索说文草木有茎叶可以为绳索也从糸从市)
[金*矛]矟(上莫俟反考声戈类也前第八十三卷已释或作矛下双捉反广雅矟兵器也亦矛也埤苍云矟长一丈八尺文字典说从矛肖声论作楠非也)
惊骇(行騃反文字典说骇亦惊也从马亥声騃音崖买反)
掘凿(上群勿反考声掘穿也断也谓断其根也说文从手屈声下藏作反声类凿錾也说文穿木具也从金[(鑿-臼+(函-了))-金]亦声錾音杂含反)
第一百四卷
铁鉆(俭炎反说文鉆[金*截]銸也从金占声论作钳[金*截]枷也结束[金*截]也非此义銸音聂)
排盾(上败埋反下唇准反前第二十一卷已具释)
防捍(上缚亡反下寒案反前第五十卷释讫)
第一百五卷
陴[阿-可+兒](上普闭反下[生*兒]计反广雅云壀堄城上女墙孔也苍颉篇小垣也说文从腾卑儿皆声论或从人作俾倪亦通也)
母猪(陟闾反西国池名也)
扇搋等(坼加反梵语)
第一百六卷第一百七卷第一百八卷第一百九卷 第一百一十卷
(已上五卷并无字可音)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十二帙
第一百一十一卷 第一百一十二卷
(无字音释)
第一百一十三卷
跳跃(上调寮反下羊灼反顾野王云跳跃谓腾跃也说文二字并从足兆翟声也)
稊稗(上弟[黍-禾+利]反考声稊草名也文字典说云从禾弟声或作蕛亦作苐[薯-者+(第-(竺-二)+八)]下陴卖反杜注左传云稗之似谷者也文字典说从禾卑声)
短命(端[夕*ㄗ]反字书短促也不长也说文有所长短以矢为正故从矢豆声论从手作[打-丁+豆]非也)
第一百一十四卷
一罴(彼眉反尔雅罴似熊而黄白郭注云罴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木关西呼为猳熊说文如熊黄白从熊罴省声古文[骨*(素-糸+辛)]也猳音加也)
[生/(丹-、+│)]绀(甘憾反说文绀染帛[生/(丹-、+│)]而杨赤色也从糸甘声或作[糸*金][糸*禁]也)
擘以(补麦反文字典说擘破裂也从手辟声也)
第一百一十五卷
攈多(君运反韵诠云攈拾也说文亦拾也从手麇声论作捃亦通)
欑[身*(秦-禾)](上殂峦反郑注礼记攒聚也说文积也从木赞声下食亦反说文云[身*(乏-之+夫)]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从身从[乏-之+夫]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与论同也)
第一百一十六卷
谊扰(上呼元反声类諠哗也说文从言宣声下饶少反孝声扰搅也烦彼也说文烦也从手忧声音奴刀反字从页从已止反其手足也从忧者非也)
二疱(蒲皃反法义理)
始褰持等(褰音欺干反梵语也)
诛戮(隆竹反贾注国语云戮煞也说文从戈翏声)
[具-八+(巢-果)]首([敲-高+日]遥反顾野王云谓悬首于水上及竿头以肆其[古/手]也又广雅[具-八+(巢-果)]砾也说文倒首也贾侍中说此断其首倒悬即[具-八+(巢-果)]字也论作枭为不孝鸟也与人[具-八+(巢-果)]首乖也)
祠祷(上似滋反白虎通日祠者嗣也顾野王云祠亦祭之总名也下刀老反郑注礼记云求福日祷得福曰祠说文二字并从示司寿声)
酷法(空谷反说文作喾云以虎害之也从学省告声亦作俈今通作酷从酉告声)
书撽(形击反考声撽木简也长二尺有所召书上以传之史记檄羽撽数罪之书也文字典说从木敫声敫音击也)
第一百一十七卷
鬼脍(上苦回反下古外反广雅脍割也即今之居者也)
蟒类(上忙牓反尔雅云蟒王虵郭注云蟒虵之大者也故曰王也文字典说从虫莾声)
弶取(强向反字书弶施[(ㄇ@人)/ㄙ/月]于道以取禽兽也说文从弓京声作[木*(強-ㄙ+口)]俗也)
第一百一十八卷
拊奏(孚武反顾野王云拊犹拍也周礼云合奏击拊郑众注云或击或拊也孔注尚书云拊亦击也说文从平付声)
第一百一十九卷
[禾*((朿-木+大)/貝)]中(紫锡反考声积聚也郑注礼记委多曰积文字典说从禾[(朿-木+大)/貝]声论从草作[卄/積]非也)
揩拭(上客皆反下十軄反揩摩也郑注礼记云拭犹净也说文并从手皆式声也)
颠仆(上典年反郑注礼记云倒仆为颠也说文从页真声正作傎论从二真非也下蒲北反说文倾顿也从人上声)
驱摈(必刃反前第一百卷中已释讫)
灵龛(苦甘反孝声凿山壁为坎也广雅龛盛也文字典说着佛像处也从龙今声俗从合作龛非也)
机阱(情劲反考声阱穿地陷兽也文字典说从[阜-(口/十)+(耜-耒)]井声论从穴作阱亦通古作汬也)
觇望(谄廉反杜注左传云觇伺也郑注礼记云觇[門@視]视也文字典说从见占声)
蹇钝(上建偃反孝声蹇难也说文蹇跛也从足寒省声下徒困反苍颉篇钝顽也声类钝不利也说文从金毛声)
第一百二十卷
胎膜(上贷来反广雅云三月为胎顾野王云未生也说文妇孕二月也从肉台声下忙博反说文肉间膜也从肉莫声)
蚊蚋(上勿分反说文作蚊啮人飞虫也从[虫*虫]民声下而锐反国语蚋蛾蜂虿皆能害人顾野王云今有虫似蚋啮人谓之含毒即此也说文秦谓之蚋楚谓之蚊从虫苪声也)
蠛蠓(上眠结反下蒙董反庄子云[狂-王+表]之于木若蠛蠓于地也顾野王曰小飞虫也郭注尔雅云小虫似蚋也说文并从虫蔑蒙声也)
蚔行(佶移反考声蚳有毛虫也说文蛙也从虫氏声蛙音口圭反)
践蹋(上前剪反毛诗传云践行皃也郑注礼记践履也升也下潭[門@(舄-臼+下)]反广雅蹋亦履也说文亦践也二字并从足戋[日/羽]声论作蹹俗字也)
掴裂(上孤获反下连晳反广雅裂分也字书擘也文字典说从衣列声)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十三帙
第一百二十一卷
稼穑(上家暇反下所棘反前第二十一卷已释讫)
逮[勝-月+舟](台载反毛诗传曰逮及也说文从辵聿声)
第一百二十二卷(无字音释)
第一百二十三卷
渭物[打-丁+費]子([打-丁+費][夗-夕+月]味反梵语也)
骸骨(薤皆反顾野王云骸身体之骨惣名也说文从骨亥声)
第一百二十四卷
唼食(子答反埤苍噆啮[辰/肉]也庄子云蚊[亡/虫][口*替]肤也说文衔也从口妾声或作[口*(一/巾)]正作[口*替]也)
碱卤(上洽缄反尔雅云碱苦也郭注云苦即大碱也说文北方味也从卤咸声下卢古反说文卤西方碱地也又西方谓之卤从西省卤[宋-木+彖]监形也)
第一百二十五卷
钩饵(上狗侯反考声钩取也曲也引也顾野王云钩谓也说文从金句声下而志反苍颉篇云饵食也大戴礼云鹰隼鱼鳖所得之饵也说文从食耳声)
鞭挞(上必绵反顾野王云鞭用革以朴罪人也说文从革便声下他怛反孔注尚书云挞笞也郑玄扶也古今正字从手达声古文作挞论从草作靼音折非义也)
[女*((奐-大)/比)]逻吒(上批计反中罗贺反下茶暇反梵语)
囚絷(砧立反杜注左传絷拘系也前第五十卷已贝释)
藏窜(七乱反杜注左传云窜匿也顾野王云窜犹逃也古今正字从穴从鼠会意字也)
第一百二十六卷
婆私瑟[打-丁+虎](圻加反梵语)
麟角(栗珍反此论第七卷中已具释讫)
恬寂(上簟兼反孔注尚书云恬安也方言静也从心舌声亦会意字也)
第一百二十七卷
哮吼(上孝交反埤苍云哮吓大怒也古今正字云哮豕惊声从口孝声下虚垢反考声鸣之大也牛虎曰吼古今正字作吽谓兽声也从牛口声亦作拘呴)
第一百二十八卷
蚊蠛(上勿分反下眠结反前百二十卷中已具释讫)
第一百二十九卷(无字音释)
第一百三十卷
饮吮(旋兖反集训云吮口嗍也说文吮欶也从口允声论作[口*(兗-兄+允)]非也或作冤)
镕铜(上勇钟反汉书云犹金之在镕唯冶之所铸说文冶器法也从金容声)
舌[肉*(咒-几+(一/巾))](昂各反考声[月*(咒-几+(一/巾))]龂也说文作[遻-(這-言)]论从口作[口*(遻-(這-言))]非也)
沙潬(檀烂反尔雅云潬沙出也孝声水中沙出也说文从水单声)
嗟惋(上借邪反毛诗传云嗟叹辞也古今正字云忧叹也从口差声下乌唤反考声惋叹恨也文字集略云惊异也从心宛声也)
[金*矛][矛*(替-曰+貝)](上莫侯反前第一百三卷释讫古作矛下仓唤反考声云[矛*(替-曰+貝)]短矛也南越谓之[矛*殳]广雅云[矛*(替-曰+貝)]谓之鋋古今正字从矛赞声古文[矛*(?/衣)]今论文作攒非也)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十四帙
第一百三十一卷
登蹑(黏辄反方言蹑登也广雅履也说文蹈也从足聂声也)
欲遮准陀(准音朱允反梵语)
第一百三十二卷
相糅(女救反郑注礼记云揉杂也文字典说从米柔声正作粈也)
第一百三十三卷
畔喋婆(喋音徒叶反梵语大灾风也)
翻腾(上孚袁反广雅翻飞也顾野王云翻高去也说文从飞番声亦作翻下邓登反韩诗云腾乘也无不乘浚也广雅腾奔也说文驰也从马从腾省声胜从舟从月者非也)
耕驭(鱼据反文字典说驭驾驭马也从马从又与御同)
[打-丁+替]击(上殂桓反前第一百十五卷已释讫也)
第一百三十四卷
萦缠(上伊营反毛诗传云萦旋也说文收韏也从糸荧省声下彻连反说文缠约也从糸廛声)
第一百三十五卷
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