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经音义 第二十八卷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续补
音普曜经八卷 玄
正法花经十卷 玄
无量义经一卷 琳
法花三昧经一卷 琳
萨昙分陀利经一卷 琳
法花后译添品经七卷 琳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玄
维摩诘经二卷 玄
无垢称经六卷 玄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 琳
大乘顶王经一卷 琳
善思童子经二卷 玄
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玄
悲花经十卷 玄
右十四经六十一卷同此音
普曜经
第一卷
沙门玄应撰
迄今(虚讫反尔雅迄至也)
福祚(在故反祚报也亦禄也)
四渎(徒木反尔雅水注浍说文沟也又邑中曰渎也)
愚戆(都降反说文愚痴也戆亦愚也)
荡涤(徒朗反下庭的反荡涤洒器物也说文涤洒也)
轩[穴/匆/心](许言反轩楼板也亦槛上板也障风日者也)
苑囿(古文作[囗@(林/林)]同于救反字林园有垣也亦禁苑也)
鏺树(普末反国名也依字两刃有木柄可以刈草也)
帑藏(汤朗反周成难字音荡说文帑金币所藏府也)
栊疏(禄公反苍颉篇栊亦疏也说文房室曰疏也疏亦[穴/匆/心]也)
第二卷
髀踵(蒲米反下古文踵字今作[山*重]同之勇反说文足跟也广雅[山*重]亦跟也)
箧笥([口/└/月]吏反说文盛衣器也亦盛食器也圆曰箪方曰笥也)
椸架(古文[木*是]椸二形今作箷司余支反礼记男女不同椸架郑注云竽谓之椸可用架衣也苍颉篇云椸格也)
鹜雁(音木尔雅舒[梟-木+儿]鹜李巡椸野曰[梟-木+儿]家曰鹜鹜即鸭也)
芬葩(普花反说文芬芳也葩花也取其盛皃也)
咳笑(古文孩同胡来反说文咳小儿笑也礼记子生三月父执子之手咳而名之是也)
第四卷
委儋(丁甘反委积也儋荷也谓委积相儋负也)
鵁鶄(群飞如雌鸡似[梟-木+儿]高足也)
咬骨(又作[齒*堯]同五狡反广雅[齒*堯]啮也经文作嚛火屋反说文食辛也嚛非字义)
寮属(又作僚同力条反尔雅宷寮官也郭璞曰同官为寮亦僚友也)
喁喁(鱼凶反说文众口上见也淮南子曰群生莫不喁喁然仰其德也)
第五卷
不嚏(丁计反苍颉篇云喷鼻也经文作哂非也)
宝垛(从果反通俗文积土曰垛说文堂塾也)
缇幔(他礼反说文白赤黄色也浅绛也一染谓之縓缇也縓音作且绢反也)
珠玑(居衣反说文珠之不圆者也或小小珠也元从玉几声也)
讹言(古文蔿讹吪三形同五戈反诗云民之讹言笺云讹伪也讹亦诡言也)
蒺[卄/梨](上自栗反下力尸反尔雅薋蒺[卄/梨]即布地蔓生子有三角者经文作[金*疾]錤未见所出錤音基镃錤锄也非今所用)
第六卷
訚訚(古文[宋-木+言]同鱼巾反说文訚訚和悦而争也礼记訚訚和敬之皃也经又作狺字与[狂-王+斤]同音牛佳牛巾二反犬声也狺非字义又作唁宜箭反非此用也)
嫈嫇(乙茎莫茎反字林心态也亦细视也经作[目*嬰][目*旨]非体也)
跳蹀(徒箧反跳踊也蹀[執/足]也声蹀蹑也[執/足]音牒)
[卑*頁]头(普米反说文倾头也苍颉篇头不正也)
从容(且容反谓详审闲雅之皃也广雅从容谓举动也)
恢廓(又作[多*(厂@火)]同苦回反字林恢大也廓空也)
柏[胺-女+(眉-目+貝)](又作髌同扶忍反说文膝骨曰髌也)
虎光(叉作兕[凹/(豕-一)]二形同音似又音余姊反尔雅光似牛郭璞曰一角青色重千斤也)
和埴(时力反黏土曰埴释名埴膱也知膱之膱也)
裁蘖(古文[檎-离+羊]不[打-丁+獻]三形同吾割反尔雅糵载也余也谓水有残余载出名曰[擒-离+羊]也)
氾流(古文泛同孚剑反氾氾浮皃也)
第七卷
屯蹇(陟伦反说文屯难也蹇挂碍也)
林邠(古文[幽-(ㄠ*ㄠ)+(分*分)]豳二形今作邠同府贫反树名也)
礼贶(许诳反尔雅贶赐也郭璞曰谓赐与也)
正法花经
第一卷
沙门玄应撰
卢揥(徒帝敕细二反或作萨俱卢楴人名也此译云贵姓也)
焰明(字诂古文作焰今作爓三苍作焰同余瞻反说文火行徽焰焰然也经文作[火*僉]许凡反埤苍[火*僉]味辛也字苑[火*僉][萩-火+欠]也[火*僉]非此义[萩-火+欠]音力割反)
蒸民(之升反尔雅蒸众也天生蒸民是也)
恢阔(又作[多*(厂@火)]同苦回反字林恢大也阔远也)
暨今(声类云古文作泉同其器反字林暨及也亦云至也)
霍然(呼郭反案霍然儵忽速疾之皃也经文作[火*霍]非体也)
纂修(子卵反或作缵尔雅缵继也谓继修[止/(利-禾+(白-日+冊))]业也)
煜爚(又作焴同余祝反光明盛皃也经文作昱铄非体也)
斑斓(又作霖玢二形同补间反下又作般力间反通俗文文章谓之斑斓经文作斑兰非体也)
溥演(疋古反此古文普字诗传曰溥大也亦通也)
较略(古文攉同古学反较粗略也广雅较明也)
明喆(又作哲同知列反尔雅哲智也宋齐间语也)
若缮(市战反说文缮补也三苍缮治也缮之言善也)
謿话(竹交反下又作譮舙二形同胡快反声类讹言也)
垩饰(乌各反尔雅墙谓之垩郭璞云白土饰墙也)
铙镜(奴交反下音竟未详所出案周礼金錞以和鼓金铙以止鼓应是也錞音垂纶反)
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