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现代现象学看中国唯识论

成唯识论 | 作者:张再林 [投稿]

  现代西方现象学在本体论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其对有别于实体论的生成论的揭示。溯其根源,这种现象学的生成论最初肇始于胡塞尔对意识的意向性自身本质的分析。

  在胡塞尔看来,意识的意向性与其说是一种被动的认识,不如说是一种能动的“行为”或“活动”。与之相应,该意向所指向的东西,与其说是一种既定的对象,不如说是一种“先验构成的产品”。人们看到,这种认识论的“构成主义”不仅标志着西方哲学从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转移,而且同时意味着其“销所归能”,把这种主体性不是视为一种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视为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过程。这最终使胡塞尔的目光转向所谓“可能经验”的领域。在该“可能经验”的领域里,意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经验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动态的关联域,像一条生命之流一样始终生生不灭、川流不息。

  海德格尔不仅通过词源学的考查把名词“现象”还原为动词“显现”,使存在所固有的“在”(tobe)这一生成内涵得以彰示,而且还作为对胡塞尔的潜在经验与现实经验之关联域的思想继承,为我们进一步展示了内在于生成运动中的敞开(生成活动)与遮蔽(生成者)这两者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这种敞开与遮蔽的辩证结构的提出,实际上标志着一种生成主义的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正式诞生。

  同样,在东方的唯识论学说里,我们亦看到了一种极为成熟的生成论的本体论理论,这就是唯识论的所谓“种子”理论。“种子”即梵文bija的意译。它以植物的种子能产生相应之结果,比喻阿赖耶识中储藏有产生世界种种现象之固有因素。《成唯识论》指出:“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卷二)因此,所谓唯识论的“种子”理论,是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是一种生成论的、生命论的本体论。就此而言,“种子论”与“缘起论”实际上同一意思:世界由阿赖耶识生成,也即其借助阿赖耶识而“依他起性”。

  尽管种子论与缘起论宗旨一致,但若认真分析,依然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如果说缘起论主张“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在表述上提出了“彼”与“此”的概念而给人以一种“依他起”的“他因”说之嫌疑的话,那么种子论则主张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在表述上提出了“亲生自果”而体现了一种“依自不依他”的“自因”精神,而“自因”说必然导致“自果”说。故《成唯识论》谈及果报时,有所谓的“异熟果”和“等流果”之说。“异熟果”即“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卷八),“等流果”即“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卷八)。“异熟果”这一概念表明,果是识自体相续变异成熟的结果,而非外因作用所致;“等流果”这一概念表明,并非因为此果为彼,而是因与果两者性质相似、一致(“等”)。因此,无论是果的“异熟”之说还是果的“等流”之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种子自因说之义。

  一种成熟的生成论哲学,不仅导致一种生命的自我实现的“自因”的学说,而且也必然使其所循逻辑从无机世界的“线性因果”,走向有机世界的“交互因果”。这一点,在唯识论里论述得尤为圆融明彻。其在驳斥一些人的“要种灭已,现果方生”这一种子与现果不能同时俱有的观点时指出:

  种生芽等非胜义故,种灭芽生非极成故,焰柱同时互为因故。然种自类因果不俱,种、现相生决定俱有,故《瑜伽》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是因缘义。自性言显种自类前后为因,他性言显种与现行互为因义。《摄大乘论》亦作是说,藏识染法互为因缘,犹如束芦俱时而有,又说种子与果必俱,故种子依定非前后。设有处说种果前后,应知皆是随转理门。(卷四)

  在这里,因与果已不再是一种机械二分、前因后果的关系,而是犹如一束芦苇相互扶依,犹如“如柱生焰,焰生焦柱”,已成为同时俱有、交互产生的东西,也即所谓的“种子与果必俱”。关于这种“交互因果”的“大乘缘起正理”,《成唯识论》还不无雄辩地写道:

  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继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果,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卷三)

  具体地说,在唯识论学说里,“因”指作为种子阿赖耶识的“本识”,“果”指作为本识转生的“末识”(也即“现行”);“因”指能生,“果”指所生,一能一所,互相依赖,相反相成,形成了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这一“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的不息宇宙生命运动。因此,在这里实际上已不存在常识意义上的因与果,我们已无法区分何者为因、何者为果,毋宁说“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而伴随着这种因果范畴的消解,在唯识论里,一元决定论的“实有”说已让位于一种关系主义的“缘有”、“场有”理论。就此而言,后来的华严宗所谓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一更为彻底的关系主义的“无尽缘起”论的推出,不过是唯识论这种“因果批判”理论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其实,唯识论的种子学说中的“因果批判”,不仅是中国古代华严宗学说的思想导言,而且也成为现代中国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的活水源泉。众所周知,熊十力对中国哲学最为杰出的贡献表现为他“融会华梵”,以大易为理论原版,以唯识论为思想构架,提出了一种极为圆融的生成主义的宇宙观。在这种“新唯识论”里,一个卓然突立的中心概念即:为消解一元决定论的实有,提出所谓“阖辟成变”。按熊十力的观点,“辟”主能动的“施”,“阖”主受动的“受”;依“辟”假说为“心”,依“阖”假说为“物”。一方面,“阖”不离“辟”,“辟”以运“阖”,另一方面,“辟”不离“阖”,“阖”以显“辟”,由此形成了“阖”与“辟”之间互为因果、相反相成的辩证运动,也即所谓“用不孤行,遂分心物。心性刚健,恒保任其本体之德;物性坠退,不守其本体。由心主动以开物,而刚健与坠退之两性,乃相反相成,率归合一。”(注:熊十力:《明心篇》,上海龙门书局1959年版,第13页。)

  这里所说的“一”即为宇宙本心的“大一”。按熊十力“本心恒转”的观点,这种“大一”以不断的生成流变为其内涵和归趋。因此,在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学说里,经其发明和阐释,中国古代易经的“生生之为易”的思想,与唯识论的“变为识体”的思想最终巧妙地合为一体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