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修行与体验
禅的修行
所谓禅的修行,究竟是怎么修?修些什么?事实上,除了戒、定、慧三学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修。
一、持戒是修行禅的先决条件
佛教的显密诸宗,无一宗的修行法门不主张先从持戒作为下手的工夫。不持戒,修行禅是不可能的事。接下来,便仔细来说明这些问题。
很多人在看了禅宗的公案之后,发现有一些祖师们不拘小节,不严持戒律,如归宗斩蛇、南泉杀猫之类,即以为禅宗是不需戒律的。其实,他们是已出了格的人,才能如此;而还在格内的人,就必须持戒。换句话说,尚在因果之内、未出生死的人,就必须持戒。
戒的定义有两种:消极方面,不当做的不可以做;积极方面,当做的则不可以不做。
(一)消极的持戒:不当做的不可以做。此又有两层意思:
1·已做之恶,令断绝:已经做了的恶业怎么办?在天台宗的五品弟子位,首以五悔为修行的入门方便,也就是从忏悔开始;此在显教、密教诸宗无不如此。在修行过程中,每日早晚都有要忏悔,其目的在于使我们外障渐除,内观增明。如此,我们的心稳定下来之后,才能够修行其真正听法门而得到利益。
2·未做之恶,令不起:如何使恶不起?那就是要我们离开五欲,远离八风。所谓“五欲”便是:色欲,眼睛所见的;声欲,耳朵所听的;香欲,鼻子所嗅的;味欲,嘴巴所吃的;触欲,身体所接触的。这些都是增长我们的贪心,如果得不到,就会起瞋怒心。若能远离五欲,我们的贪、瞋、痴就会减少,如此心便能落实,身心也会因此而得平安。
所谓“八风”,便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风,能煽起烦恼的火。什么是“利”?得称意事名为“利”,即是利益。利益是人人都喜欢的,也是人人想追求的。譬如,今天诸位来听演讲,心里可能想著,希望从我的演讲里得到一点法益。当然,这也是求益,不过,这种求法益的心虽然也是功利,却是好的,至少可以减少你的烦恼。另外,如果你求的是财货方面的,想尽办法希望可以赚更多一点钱,以致将你弄成利欲薰心的程度,那就是被“利”风所动了。
什么是“衰”?失称意事名“衰”,即是损失,是人人希望避免的。如果为了一件事,你想从中得到些利益,结果反而受了损失,你的心不会懊恼、痛苦,那就是被“衰”风所动了。
什么是“毁”?背后诽谤、攻讦名为“毁”,即是毁谤。例如,有人对你无的放矢、含沙射影,你仍能够不动声色,这实在不易。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受,是通常的反应,即使确有其事,真的做过亏心事,被人揭疮疤而痛苦,也是人之常情。
什么是“誉”?背后赞美名为“誉”,即是美誉。有人说:“名誉是第二生命”,可见其视美誉的重要。相同的,有人在你背后赞美你,你知道了,你可能会说那无关重要,但是心中仍然会很高兴,亦是被“誉”风吹动了。
什么是“称”?当面赞美名为“称”,即是称赞。当你做了一件好事,有人当场称赞你,你感觉到洋洋得意,或自感安慰,都是被“称”风吹动了。
什么是“讥”?当面毁谤名为“讥”,即是讥讽。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对你用尖酸刻薄的话冷嘲热讽,甚至于大庭广众前,当场给你讥评、讽刺、难堪;你有涵养的话,大概不致以牙还牙,但你若已感到倒楣冤枉而气愤填膺,便是被“讥”风所动了。
什么是“苦”逼迫身心的感觉名为“苦”,即是痛苦。苦有四苦、五苦、八苦的分类法,主要是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生老病死等的痛苦。一切事,只要会使我们身心感觉到厌迫和不自在的都是痛苦,要到六根清净位,始能不受“苦”风所动。
什么是“乐”?悦适心意名为“乐”喜乐。只要会引起我们的身心感觉到舒服、畅快、愉悦、快乐的,我们就想保持它、占有它、贪著它,此便是被“乐”风所动。
以上所讲的“衰”、“毁”、“讥”,会为我们带来“苦”受,“利”、“誉”、“称”,会给我们带来“乐”受。如果,我们能经常提高警觉,远离五欲,勘破五蕴,就能不为八风所动。相传宋朝的文豪苏东坡有一段很有趣的轶事,由于他生平酷爱佛学、喜谈禅理,故与江州承天寺的佛印禅师为莫逆之交。有一天,东坡居士做了一首偈语,自觉很有见地,就派人送过江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接过一看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禅师阅后,把来笺翻过来,批上四个大字:“放屁!放屁!”仍交原人带回。东坡居士阅笺后,非常恼怒,本来想请佛印禅师给他印可的,应赞美他境界高超才对,不料却被浇了一盆冷水,于是,连忙亲自过江找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早就预料到东坡居士会过江来的,于是,一看到东坡居士果然来了,就哈哈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居士一听之下,大生惭愧,从此,再也不敢随便说大话了。
这说明了行解相应的重要,连自以为“见地高超”
的东坡居士,都被“讥”风所动了。
(二)积极听持戒:当做的不可以不做。此亦有两层意思:
1·已作之善令增长。
2·未做之善令生起:当做什么?就是行六度中的布施、忍辱、精进。我们持戒后,自然贪心减少,慈悲心随著增加。布施是六度之首,也是培养慈悲、广结善缘的方法。忍辱则为修行者的有力增上缘。以我为例,我在苦中之时,自己没有感觉到如何的苦;也唯有从苦的境过里,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如是在欢乐之中长大的人,他对于人的慈悲心、同情心便不容易产生,也难以体会出众生有苦,世间有难。
对于一些批评毁谤我的人,我常常把他们当菩萨看。譬如,我能到日本留学,我必须感谢天主教的一位神父,和基督教的一位牧师。因为,他们曾经撰文公然的批评佛教,指出今日的和尚,知识低落到不仅无人懂得梵文,无人通晓今日世界通用的语文,即使通达中文佛典的也少之又少。我看了以后,心中非常难过,因此,发愿为中国佛教的僧人在学术的地位上争一口气,于是便出国去了。出国后不久,在国内的僧俗二界,非但甚少有人支持我,且有不少人公开或私下作恶意的批评及善意的论议;甚至我的师父亦曾为此事,要我公开澄清,并且特地到东京来看我。在这种情况之下,对我的压力愈大,愈促使我努力把书读好,完成了在东京六年多的课程,而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并出版了博士论文。当然,我始终感谢三宝的加持,使我愈挫愈奋,这应该是忍辱所产生的力量了。
二、修定是进入禅门的方便法
在唐朝以前,中国的禅定是以修定为主的,所谓禅观或禅数;而唐朝以后,初期的中国禅宗,是以慧为目标。至于我自己,则时常跟我的弟子们说,禅的修行,是必须经过定的过程,但不以定为目标,乃以定为进入禅境的手段。若修定不修禅,易落入外道的四禅八定;若修禅不修定,能够进入禅境的可能,就极为渺茫。故在中国禅宗的祖师之间,对于定,分做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第一种态度的系统——对“定”采取否定的态度。也就是说,不需入定,便能直接进入悟境或禅境。
2·在中国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头一句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寻求最高的道并不难,只要你能除去了分别心,至道便在你的面前出现。因为,道是自然的,不假方便的,道若可修的话,那一定不是至道的第一义谛,只是方便法的第二义谛。
3·从禅宗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可以看到两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由上面的偈子可知,神秀仍未见到离绝“人我、法我”二执而显现的真如本性,仍是在有分别的心境上下工夫,如此,就不是禅,是渐次修定的过程。而惠能认为菩提本来并不是什么可以生长的树,自心本明,并不如镜有台;心地本来就光明皎洁,何处惹来灰尘及污垢而需要拂拭摩擦?这是不假修行的至高禅境,亦是对于定的修持,站在否定的立场。
4·从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来看,马祖主张行、住、坐、卧尽是禅。非凡夫行、非圣贤行,便是菩萨行;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故谓平常心为道。主张:“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
5·从宋朝的大慧宗杲直接教人参个“无”字话头来看,他主张以直截了当的方法,直参“无”字话头,使其分别不生,虚明自照。故此,宋朝以后,叫人参话头的方法,非常盛行。此虽已经有了修行方法,可是仍不落阶梯层次,因为一落层次,就不是禅了。
(二)第二种态度的系统——对“定”采取肯定的态度。这是说,慧由定生,依定发慧。
1·从《遗教经》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来看,释迦世尊教比丘们修行,主要也是用的禅观方法。就是教人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起来之后,心得统一,心能统一,就不会受任何外境所动,而能远离烦恼。因此,“制心一处”乃是渐次修定的工夫,到达最高层次,便是小乘听阿罗汉果。
2·从五祖弘忍的〈修行要论〉所说“行知法要,守心第一”的意思来看,就是教人将不动的真心守住,若能守住真心,妄念自然不生;妄念不生,“我”及“我所”心灭,无明消失,智慧产生,后得成佛。这种守心的工夫,即与制心相似,也即是定的修行方法。
3·从永嘉玄觉的《永嘉集》之〈奢摩他颂〉所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主张来看,惺惺是“观”观照我们的心念;寂寂是“止”,静止散乱的心念。当一念不生之时,仍是非常清楚,便成了止观不二,或是寂照不二的工夫,悟境因此现前。
4·从憨山德清的〈观心铭〉所说“观心无相,光明皎洁”的意思来看,当一念不生之际,便能彻见自心,了无一物,乾乾净净,圆圆明明,充满法界。他既主张“观心”的重要,此心不论是净是染,是真是妄,凡用观照工夫,便是一种修定的方法。
5·从宏智正觉的“默照”法门来看,默照的本身便是上乘的定境。他一生提倡默照禅,其〈默照铭〉所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即是在离言的默默之中,不失灵然的观照工夫。一片寂默而又清明朗照,默而照,照而默,大自在,大活泼,达到“透顶透底”的一片悟境,此仍是定的境界,却亦是慧的境界了。
三、慧就是禅
禅宗不以为从经教、理论中可以得到智慧,所以称语言的经教为葛藤络索。智慧不从外求,但由心悟,所以禅的本身,就是智慧。以直截了当,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破无明的厚壳,出生死的迷网。当你突破自我中心的情执,无差别的智慧现前之时,一切经教便成了你自己内心的事物,纵然未涉及经教,所见亦必与经教相应。是以真正由明师指导,用禅的方法而开悟的人,必定行解相应,与经教的理论不谋而合。例如在美国,有一个中国籍的女子,打了一次我的禅七之后,她到沈家桢居士处,看到一部《圆觉经》,当她看完了第一段,就晓得第二段是讲些什么,看完了第二段,下一段讲些什么,她也知道。于是沈居士感到惊讶的告诉我,我说我无秘密法门,只用禅的方法,使她的慧根发起了一点作用。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在中国佛教的大乘诸宗之中,禅宗所留下的文字最多。例如,大慧宗杲虽把他老师的《碧岩录》烧掉,说是这个东西害死人,不要让以后的人再上当。结果,他自己也写了许多、说了许多。文字只是用来作为通往悟境的路标而已,如果,你能遇到一位明师指导,而你又相信他,跟他学习的话,不用文字经教,也可达到悟的目的。我虽不能保证在多少时间之内,你一定会得到什么效果,但是,如果你继续努力下去话,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困难的是,你若不依经教,便不易判别谁是邪师谁是明师。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所说的居士的名称,就是居家修道之士。居士的实质:就是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间善法,来建立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出生死。能够如此,才可以不辜负居士这个名称。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