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一卷

净界法师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接着我们看第二科别相,各别的说明,这当中分二科:第一科是作持,第二科是止持。作持指的是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作持当中分成二科:第一科是讲摄众生戒,什么叫摄众生戒?就是我们的增上惭愧面对众生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相貌,所缘境是众生;第二科是摄善法戒,就是增上惭愧所面对的是善法是什么相貌。我们先看第一科摄众生戒,我们持戒的内心面对众生是一个什么相貌:

  这一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怨家的众生,怨家,就是我们过去生可能跟他有一些恶因缘、或者今生有恶因缘,他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伤害。但是菩萨面对这种怨家的众生,乃至杀害父母都不加报,所以我们对于怨家众生,绝对「不以刀杖手块」这种「事」情来「恼害有情」,对「于」怨家「于诸众生性常慈爱」。这个世间上有很多人,各式各样的人,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每一个人在生命当中的因缘不同,就创造不同的众生生命。有些人的生命内心是有道理,他有道理的人,他有善恶道理的摄持,他做什么事有一定的原则、有一定的章法;有些人的生命,他不知道东西南北是什么意思,他没有道理,他内心的生命是完全随顺他的情绪去做事情,他想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菩萨遇到内心当中不讲道理的人、那种没有章法的人,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是,别人有没有章法是一回事,我们要求自己有章法。所以说菩萨乃至于对「恼害」的「众生」都是「性常慈爱」,虽然你不遵守章法,但是我们也一定要遵守圣贤之道,这是第一个。第二个:

  这个地方所面对的是一个中庸的众生,跟我们没有什么善缘、也没有恶因缘的众生,中庸当中,我们对「于所应」该恭「敬」的长辈,应该要「时起奉迎」,要有一种迎接,乃至于「问讯、礼拜」的恭敬,这个是讲身业,身业要有一些恭敬的态度表现出来。意业,「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内心当中要有一种「和敬」,上敬下和的恭敬心,经常能够随「顺」众生,所以菩萨戒很强调孝顺。清和尚他老人家的开示也说:菩萨戒的根本,一言以蔽之就是孝顺,孝顺心。其实孝顺心的关键点在顺,百孝不如一顺,就是能够顺从众生的心意,这是关键。口业,「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就是我们在口业方面经常保持这种欢喜心,「远离颦蹙」,「颦蹙」就是不欢喜的相貌,能够经常对众生「言」谈乃至「问讯」。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持戒的相貌,他是一种调柔清净,他不是刚强、或者冷漠,他是调柔清净的一种相貌。第三个、对于有恩的众生:

  对「于」有「恩」的众生能「知恩报恩」,有恩的众生对我们有所请「求」,能够「常行质直」,就是我们能够尽量的尽心尽力去做,「不以谄诳」来「推谢之」,经常要知恩报恩。我们一个人会享受福报,基本上有二个主要的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要有善业,修福;第二个就是你知道要惜福,要有感恩心。我发觉一个人要能够修福容易,但是惜福难。比如说你看有些人,他同样是善业所感,有些人他在好的地方、好的道场,他就能够住得很快乐,因为他对道场这一切的设施能够心存感恩,所以这些道场的设施制度,他受用起来特别快乐。

  我们会有快乐,我们知道世间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因缘,不是自然,他为什么会有快乐的感受?第一点、他有善业;第二点、他有感恩心。有些人善业很强,他福报很大,你外面的人看他,他其实已经事事如意了,但是他还是不快乐,他就是没有感恩心。为什么会没有感恩心呢?就是这个人个性刻薄,他容易去找别人的过失。所以一个人快乐不快乐,感恩心扮演重要的角色,饶你福报再大,你不心存感恩,你也不快乐。你总觉得这件事情都是应该的,别人都是应该为你做的,你就处处找别人的过失,结果你不知道痛苦的是你自己。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要我们菩萨对于有恩众生要知恩报恩,念德不念失,经常忆念众生的恩德。忆念众生的恩德,对菩萨本身来说,他容易生起快乐的心情,他经常保持快乐,菩萨首先得到利益。

  这个是讲增上惭愧,我们表现在众生的境界,对于怨家、对于中庸、对于有恩众生的差别相。以下看第二段摄善法戒,我们增上惭愧表现在修善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相貌: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

  当然这个菩萨也是要依止财富来过活,就是所谓的「如法求财」,「如法」就是正命过活,不依止非法来求财。非法就是你这个财物获得,要由杀盗淫妄的因缘,这就是非法。菩萨不但是「不」能够「非法」,而且「不」能「以卒暴」的方式。「卒暴」就是一种投机事业,就是你这个菩萨不能去从事赌博、玩股票、买乐透,都不可以。在佛法的意思,不管你今天积集财富是有多么正当的理由,你不能从事这种投机的事业。为什么呢?因为你用投机事业,投机事业本身是有风险的起起伏伏,不管你在家出家,你的内心就会受外境干扰而起起伏伏,即使你因为这样得到财富,你也会破坏你的心性,因小失大、因小失大。如果我们今天通达因缘观,你今天买乐透彩得到奖金,表示你不去买乐透也一样会得到这个奖金,因为你买乐透不是得到财富的因缘,那是一个增上缘。

  我看美国的杂志上说,他们作一些统计,一个人得到乐透彩以后,他的生命能够继续活十年的不多,而且死亡的时候几乎都是一贫如洗,就是这个乐透彩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诸位想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学过佛法,可以把这个道理看得通看得过去。你想想看,我们平常人生活很正常,我们的善业是点点滴滴慢慢的释放出来。你得乐透彩是怎么回事?你把你多生多劫的善业一次表现出来,暴发型。你想想看,从唯识学的观念里面,强者先牵,你这个善业马上表现出来,暴发型的,这件事情是好事吗?那你剩下的就是罪业,罪业变成强大势力,你的生命怎么会快乐呢。除非你得到乐透以后,你知道这是你过去的善业起现行,要赶快收敛一点,再赶快去修善,把这个钱再去做慈善事业。但是能够看得通的人不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菩萨要从事慈善事业,就是要有正命来过活。第二个:

  菩萨的内心欢「喜修诸福业」,这个地方的「福业」,古德解释说是布施、持戒、忍辱,施、戒、忍三种福业;他不但是自己修福,还随喜别人「修福」,对别人「修福」经常保持随喜功德,这一点是菩萨不同声闻人的地方。声闻人欢喜修空观,对于修福报他没有多大的兴趣;菩萨也修空观来调伏自己的自性执,但是他好乐修福。第三:

  菩萨亲自「见」到、或者亲耳「闻」到众生「受苦」,受什么苦呢?就是「杀缚」,有众生被杀;或者是看见众生发生车祸,有这种「割截」身体的伤害;或者是众生被「捶打」;或者众生被毁谤「诃毁」;或者是「迫胁」。这种种身心的痛「苦」,菩萨能够感同身「受」,感同身受,菩萨不会幸灾乐祸,会感同身受。第二点「重于法受,及重后世」,这个地方很重要,这等于是修智慧了。前面一科是讲到菩萨的修善是重修福报,这个地方是修智慧。菩萨的感受是偏重在法受。

  我们一个人的感受有二种:一种是色身的感受,一种是内心的感受。我们在没有学佛法之前,我们想离苦得乐,其实我们对快乐的本质了解不多,其实都是追求那些色身感官的感受,就是眼睛、鼻子、嘴巴,乃至于身体,依止眼耳鼻舌身五根去追求快乐。但这个感官的快乐基本上有一些问题:第一个、它非常的短暂,刹那刹那生灭不能持久。就是你有境界现前的时候它刺激一下,但是这个境界消失的时候,这个快乐就消失掉,这是一种无常败坏。第二个、这个感官的感受会产生过失,这种快乐会产生烦恼跟罪业,「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所以我们在追求感官快乐的时候,也在累积一种罪业、也在为未来的生命累积一种痛苦。你说我们希望离苦得乐,佛陀不要我们追求感官的快乐,那我们的快乐从哪里来呢?就是从法受、从内心的快乐生起。我们内心的快乐是能够持久存在,不需要外境,我们内心当中跟佛法相应的时候,那个法喜的快乐不需要外境的刺激,它能够从白天到晚上、从晚上到白天绵延不断的生起,让我们产生快乐。

  第二点的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相、没有过失相,它不夹带烦恼罪业。所以这个地方菩萨重视内心的快乐,而不重视外在的快乐,因为外在的快乐是无常败坏的。另外一点菩萨的智慧表现出来是「重」视「后世」的快乐,这个地方也跟众生不同,我们一般人太重视现前的快乐,把今生的因缘看得很重要,乃至于为了追求今生的快乐,他不惜去造罪,牺牲来生的快乐。但是菩萨不会,他会重视他的因地,他不会重视现前的果报,他会思考「我造作这个业对来生是快乐是不快乐」,他思考的是一种来世的快乐。在这种智慧的观察之下,乃至「于」微「少」的「罪」业,都能够生起「怖」畏之心,「何况」是「多罪」!当然这个就是菩萨智慧的表现,他对生命的因缘观能够作比较透彻的观察,他会知道什么是你必须追求的真实功德、什么是一种暂时存在的虚妄相,菩萨在生命当中能够把它简别出来,知道取舍,这个就是在修善的时候一个菩萨种性。第三点、我们把摄众生跟摄善法作一个总结:

  总之不管是待人、不管是修善的处「事」,一切的「商、农、放牧、事王」,「事王」就是在政府做事,「书印」就是读书刻印,乃至于种种的「方便出息」,「出息」就是出纳会计,总之只要是「如法」的「事」情,菩萨都随喜赞叹、随喜帮助,就是看如不如法。第二点:

  只要是会引起口业的「斗诤」、身业的「诤竞」,会使令众生互相伤「害」的,「令」众生产生「无义无利」,「无义」就是增长邪见,对他的智慧有障碍,「无利」是增长烦恼,增长邪见增长烦恼的这些「事」情,这种「非法事」情菩萨「不与同事」。所以菩萨的恒顺众生,他要先以智慧来判断,这个事情是利益众生、或者是损恼众生,然后再加以随顺、不随顺。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