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看待别人的修行?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次带着学生游学,有一天中午,他的一个学生在煮饭,饭煮好的时候,孔子就过去看一下,结果无意中发现他的这个学生把锅盖打开,抓了一把饭,塞到嘴巴里吃了。因为孔子是很重视礼仪的,他觉得这个行为不对,你怎么能偷吃呢?

  但是他这个人又很委婉,没有直接批评这个弟子。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当饭做好端上来的时候,他就说:大家先不要吃饭了,我们先拿食物做个祭祀。弟子们听了之后,“偷吃”的那个弟子马上就站出来了,向他的老师说:老师,这个饭不能祭祀了。孔子就故意问他为什么?

  然后弟子就说,因为自己已经吃了一口。这个时候,孔子就说:那你为什么要吃一口呢?在他的想象里,以为这个弟子肯定是因为贪吃,不尊重师长,没有礼节。但是弟子是这样回答的:饭好了,我在开锅看的时候,从梁上掉下来一团灰,正好掉在米饭上。我怕污染的米饭,不能够给老师吃,所以就把中间沾上灰的饭吃掉了。

  他说:但是这盆饭,因为已经被我吃了一口,那就不适合拿去做祭祀了。到这个时候,孔子才知道,原来他也错怪了这个弟子。后来,他就非常地感慨:即使是我们亲眼所见,有的时候,事实也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佛陀也是这样认为的。凡事不能只从现象上来判断。如果我们只看外在的现象,但是却不了解内在的心行,我们很多的判断都是片面的,都是有问题的。我们给出的答案,我们以为公平,可能实际上就很不公平。在这个时候,佛陀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晰了。

  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有智慧与没有智慧,有烦恼与没有烦恼,它们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但是在佛教里边我们更重视的是什么呢?更重视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心行?其实两个都重要。外在的行为也重要,但是内在的心行更重要。

  佛陀告诉阿难:普通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却没有能力洞察、测知众生的心行。如果一个人犯戒,后来不再造作,但他对心解脱、慧解脱,并没有如实通达。而另外一个人,同样犯戒以后改过,但他通达了心解脱和慧解脱。如果认为这两个人是一样的,应生到同一处,这是非常错误的思想。

  不光是戒律,包括修行的其他方面,比如:起掉举,起嗔心,起贪心……各种现象,虽然同样是起了烦恼,但是如实了解心解脱和慧解脱的人与不如实了解的人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业力的程度,将来转生的地方,都不相同。所以,人的心、智慧不同,那么他们的业是不相同的。没有智慧的人犯戒与有智慧的人犯戒,他们的差别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听到这里,我们就可能会觉得,是不是佛教认为内在的心是最重要的,外在的行为不重要呢?其实也不是。我们看佛陀接下来怎么说: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二者,无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

  佛陀进一步说,从富兰那先与梨师达多的这个例子来讲,富兰那持戒也持得很好,但是如果他开发了智慧的话,那么他转生的地方就会远远超过梨师达多,梨师达多是不能够了解他生到哪里去的。同样,梨师达多他有智慧,但是他戒律修的可能没那么严谨,梨师达多如果能够持戒的话,那么他也会远远超过富兰那先,所以,佛陀在这个时候说“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达多智慧胜”。

  这兄弟俩,他们的根性是有差别的:一个持戒特别好,另外一个智慧特别锋利。但是他们俩也各有缺点,持戒的这个人智慧不够,智慧够的呢,他的戒行没有那么严谨。因为这个原因,两个人去世之后,他们就恰巧生到了同一个天——兜率天,他们证的是同一个果位——第二果。如果不是佛陀的话,有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判断?这是非常复杂的。

  “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佛就告诉阿难:不要从外在的现象去分别、判断、评价一个人,因为这种评价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处,只会让我们起烦恼。你以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就会生起傲慢心;你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很可能就会生起自卑,或者生起嗔恨心,嫉妒……这些,其实都会让我们的心灵痛苦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们首先就是要做好我们自己。我们要问的不是别人修得如何,而是问自己修得如何。当我们能够回归到这个地方来用功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在修学的时候,会不会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同一个班里、或者我们在做义工的时候可能都会遇到这些问题,我们会忍不住去观察、分别、判断别人,是吧?这个人好像是做得挺好的,那个人做得不好,这个人有缺点,那个人没有缺点……不断看到别人外在的行为,然后生起各种判断。

  但是这种评判,往往会带来自他的烦恼,甚至会让我们退失信心。佛陀就告诉我们说“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不要评价别人。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了解别人内在的心行,不了解他的烦恼与他的智慧。所以,我们的评价很可能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去管别人修得如何,而是要问自己修得如何。

  一旦我们把注意力转回来了,瞬间心就会释怀,又会重新找到努力的方向。我们看到有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或者一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自己最好不要产生这些行为;我们看到别人比我们做得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最好也让我们自己能够提升上来,向他学习。要保持见贤思齐,但是不要轻易评判,因为很可能任何一种评价都是片面的、肤浅的,都是不够的。

  就像富兰那与梨师达多一样。富兰那本身持戒清净,但是他可以去学梨师达多的智慧。梨师达多智慧胜,他可以去学富兰那的持戒精神。但是,他们俩没法比。如果富兰那觉得梨师达多持戒不如自己,他就轻视梨师达多。如果梨师达多觉得富兰那教理没有自己通达,没有自己智慧,他就看不起富兰那。这样他们俩就会生起烦恼了,但这种烦恼是完全不必要的。

  在这里我们各位会看到,佛陀特别指出修行中对于我们特别重要的几个方面:一是戒清净;一是心清净;一是慧清净。就是从戒、定、慧三个方面去修行、去考量。那什么是“戒清净”?什么是“心清净”、“慧清净”呢?

  戒清净的修行内容,主要就是指安住于清静、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身心状态。在八正道里,戒清净就是正语、正业、正命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关于戒的修行的内容有四个层面:

  第一:别解脱律仪

  这个“别解脱”,不是不要解脱(“别”,有分别、另外之意——编者注),它叫“别别解脱”。就是你受了某一条戒,你就能解脱与这条戒相关的烦恼、罪业,还有痛苦。比如:我们受持了不杀生戒,所有跟杀生相关的烦恼、痛苦和罪业就跟我们无关了,这个叫“别别解脱”。受持了不邪淫,所有跟邪淫相关的烦恼、痛苦和业力都跟我们无关了。所以,每受一条戒,你就解脱了相应的烦恼、痛苦和业力,这个就叫“别解脱律仪”。

  别解脱律仪,最主要的就是受持相应的戒条和规定。比如,在家人往往会受持五戒。有的时候,一日一夜之间受持八关斋戒。当我们受持某一条戒律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相应的解脱。但是前提是你要对戒有信心,它是以信来成就的。戒律并不只是戒条。

  第二:根律仪

  根律仪,就是守护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门。就是我们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做的不做,守护我们的根门,是以正念来成就的。

  戒的第三个方面叫:活命遍净

  活命遍净是指我们的谋生方式要正当,远离邪命。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从事的是杀生业,从事的是邪淫业——色情行业,从事的是欺诈——以诈骗为生,那么这些行业与生活方式本身就会不断地带给我们困扰和污染,甚至会摧毁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要了解第三个方面“活命遍净”,谋生方式要正确,它要以精进来成就。

  这个时代,我们想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难不难?其实不难。如果你有足够的精进力,有足够的勤劳,不懒惰、不懈怠、不放逸,谋生是没有问题的。工作机会很多,到处都有工作的机会与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有了懈怠,我们不精进,那就不能够成就。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想不正当的途径,怎么来钱更快,怎么来钱更多。很可能,谋生方式就是邪恶的,那就会带来生命的困扰。

  我们为什么会进入某一种谋生方式呢?实际上是跟我们的见地和思想有关。为什么我们要财富?要财富的背后,我们可能要的是:安全感、别人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可以给家人更好的保护。给爸妈买一栋别墅,让他们过得好一点,衣食无忧,实际上是我们对家人的爱,是不是?甚至也可能,我们想干很多的事情,实现自我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意识到了,比如说:我真正的愿望是能够很好地得到尊严,被人尊重;我真正的愿望是能够照顾好我的家人;照顾好我自己;获得安全感;我真正的愿望是一种自我实现……那么,他的行为模式就会不一样。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就会关注前面的这个东西,反而忽略了背后的本质。

  是如果我们只关注财富,那这个问题是很大的。为什么?有的人讲“穷的只剩钱了”,是吧?有的人非常富有,但是内心非常的痛苦,为什么?因为还有好多东西缺失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新闻:一个女孩儿,才20岁吧,闯到一家金店去,干什么呢?直接拿了一个大锤,就铛铛铛地猛砸首饰店的柜子。砸开之后,强行拿走了几件大概价值几十万的首饰。当然,店员一开始有点被她弄懵了,接着就报案,然后很快就被抓住了。

  那就是说,我们对财富太渴望了,但是却不了解正当的方式,那很可能就不一定能够获得真正想要的,比如尊严、自利利他的能力,真正想要的“爱这个世界,爱家人”的愿望,包括自我实现。

  所以,活命遍净是非常重要的,它以精进而成就。一个人,如果不精进,懒散、懈怠、放逸,那是得不到所想要的一种很好的生活的,特别是正当的生活。所以这个时候,就要以精进来成就第三种。

  第四是:资具依止戒

  资具依止,它就是要建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你的消费理念要合理和健康,这一点要以智慧来成就。只有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够产生出一种健康的消费理念。

  前段时间,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日本一位七十多岁的电影明星,他是一个大富豪,非常有经济能力。但是,染上了一个问题,就是购买欲太旺盛。购买了太多东西,结果把他家的豪宅堵塞到没法走路的程度。后来他的女儿崩溃了,说:“爸爸,我们这么有钱,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他就幡然醒悟,下定决心,把他整个家给清空了。大概卖了几千双鞋子,多少套衣服,送出去。家庭空间终于开始整理出来。那就是他的消费观出了问题,是不是?实际上是需要智慧的。

  所以佛教认为,戒的清净,实际上是一种清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身心的状态。戒律,如果你能做好,你的生命是平安的,你的生活方式与身心的状态,它肯定是健康、清净的。它需要有信仰,有信念,它需要正念,需要精进,还需要智慧,才能做到。所以戒清净也是不容易的,需要我们综合方面的素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