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看待别人的修行?

  可是有了戒清净就够了吗?还是远远不够的。富兰那先已经很好地做到了戒清净,他过的是梵行的生活。佛陀就说,还要关注的是心清净和慧清净。

  什么是心清净呢?《金刚经》说降伏其心。我们这颗心,是心猿意马。它上天入地,带给我们幸福,但是也制造各种问题。比如有的人晚上一直睡不着,是吧?说别想了,好好睡,但是做不到。这颗心就是不断地起烦恼,烦到让我们自己都不想活了,都有可能。但是,还是不行。连死都不怕,但是却没有能力来降伏这一颗心,让它不起烦恼。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心清净是不是非常重要?就是降伏其心的能力。

  那么,怎么来降伏这一颗心呢?就是“八正道”里边的“正念”和“正定”这两支。所谓的“正念”,就是如实地活在当下,保持觉照,要对身心的状态保持觉知。比如:起贪欲,知道起贪欲。起嗔恨,知道起嗔恨。知道此身,知道此心。有了这样的觉照,我们才可能谈得到自我管理。如果连觉照都没有,你有能力来管理自己的身心吗?肯定没有能力,是不是?

  所以,要想了解自己,管理自己的身心,第一步,前提就是觉照这个身心。比如此时此刻,我们坐在戒幢讲堂里听课的时候,你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坐得舒适还是不舒适,僵硬还是放松?然后,你的心是怎样的?心是烦躁的,还是安定的?心是喜悦的,还是抗拒的?心是打开的,还是关闭的?

  觉察身、受、心、法:身体,感受,心的状态,还有你看到、感知到的一切法。比如我们大家早上听佛教梵呗,看大家表演《千手观音》舞蹈的时候,其实按理说,我们都应该觉察自己:我们在看,在想,我们体会到了什么,能够意识到梵呗团的义工们表演的是佛教的一些教法,在传达一些美好的理念。你要对法有所觉察。你对自己的身和心有所觉察,这是正念。

  除了正念之外,还要有正定。正定的一个特点,就是心安住于善所缘,令心清净,增长定力。这一点,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做的。烦的时候,就拼命念佛,念一会儿之后,好像好多了,终于这个劲儿就过去了。过去,一发起火来没完没了。现在,发起火来三分钟,念一会儿佛。

  实在气的不得了,就出去,出去散步,一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一会儿,好像心又静下来了,心平气和。心静下来之后再想想,也没什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突然发现问题也不大,天也没塌,然后又回来了,又有信心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运用了定力,心安住于善所缘,产生出了这种能力来。

  一般来说,在修禅定时,贪欲多的人,应该多观修不净观;嗔恨心多的人,就要修慈悲观;愚痴多的人呢,就要多修因缘观;多散乱的人要修数息观,你就可以观呼吸。心特别乱的时候,不断地观呼吸。当你的心平静了,你的呼吸变得更微细,那就观这个微细的呼吸,你的定力就会更进一步地增长。当你的定力更深的时候,你的呼吸细到若有若无、若存若亡,那这个时候,为了观到这个微细的呼吸,心就会进入高度的专注和高度的静定。所以,观呼吸这个法门是降伏我们散乱心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因为你的心越静,你的呼吸就越细,它可以帮助你不断地把心调细。你的心非常动荡的时候,你也可以观。因为这时候,呼吸会有点急促。但是,如果如果能够用接纳和安住的方式观这个急促的呼吸,不一会儿,呼吸就会平缓下来。呼吸变得平缓的时候,你的心也就平静下来了。所以,多散乱的人要修数息观。

  最后,多障碍的人要修念佛观。有的人,慈悲心也修不起来,不净观也不会做,因缘也看不清,数息观呢,一观呼吸就头疼,然后浑身也不舒服,心也没有力量。那怎么办?至少你还可以修念佛观。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忆念佛的名号,佛的容颜,佛的功德,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打开心量,超越执著和痛苦,就能把这个身和心静下来。

  这个时候,你的智慧灵感往往就能把一些东西看开,更能够看清楚真相。所以,念佛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修习方法。特别是当我们的障碍比较大的时候,烦恼比较多的时候,切记切记,就是要常常忆念三宝,与三宝同在。你就会获得信念,获得力量,获得信心。

  这就是心清净的修行内容,就是降伏其心,让这颗心烦恼不起,获得平静和安定。

  最后是慧清净的修行内容。光是修禅定还是不够的,我们最终出离轮回、解决烦恼靠的是智慧。智慧包括了“正见”和“正思维”——八正道里面的两支。

  什么是正见?正见就是照见真理的世间慧和出世间慧。比如说,从世间来说,你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因有缘它才产生出来。有因有缘它产生,有因有缘它灭去。这样的一个思想是不是一种智慧?它是一种智慧,这属于正见。这是你获得的一个世间正见。

  出世间的智慧,就是苦、集、灭、道的智慧——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苦的原因,苦的灭去,如何到达苦灭之后的涅槃。所以,不管是世间的智慧,还是出世间的智慧,只要符合了真理,那么都是正见。那什么是邪见?大家可以推知,不符合真理的,不符合世出世间规律的,就属于邪见。

  那么,什么是正思维呢?正思维,是依正见而起的三种如法的思维,包括出离思维、无嗔思维和不害思维。我们的思维方式很重要,也是跟智慧相关的。有些思维方式导致你生起了执着和烦恼,有些思维方式导致你放下了执着和烦恼,这就跟思维有关。

  当我们的思维模式不恰当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烦恼、纠结。所以佛教就让我们运用出离思维,就是利用我们的思维模式,让自己不再执着,导致放下。一方面了解到没有一个实存的、恒常不变的自我和他人,另一方面也要随顺于因缘,接纳我们做不了的部分,做我们能做的部分。即使是佛陀,也有度不了的众生,也有改变不了的业力。当这样想的时候,有很多一直想不通、放不下的部分,就会比较释怀。

  无嗔思维,就是要意识到每个众生都在苦中,每个众生都想离苦得乐。另一方面每个众生也都有它的可爱面,或者从究竟的角度来说,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当我们这样来思维的时候,我们就能对他人产生更深的理解,意识到:我自己想要离苦得乐,每个人也都是这样想的。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每个人都想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想远离苦痛,这就是人性。

  那么,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更愿意去理解和原谅。可能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去救度每一个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在心态上,能够看清楚,不再产生不必要的嗔恨心,产生出理解自己和慈悲他人的动力。在这个时候,就生起了无嗔思维。看到这个世界众生皆苦,每个人其实都不容易。我们也会产生不害思维,不想伤害任何人。

  有一次,我在热线里边接到一个电话,他们的家庭产生了一些问题,夫妻俩吵得很厉害,其实是为了一些家庭琐事。两个人闹得要离婚,妻子非常痛苦,每天都在想这个日子到底过还是不过了。后来有一天,他们去参加了一次葬礼,死者是他们的一个很好的朋友,两家人经常来往的,突然遭遇了意外事故死去。活着的妻子跟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她参加这个葬礼回来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感觉:人生太无常了,怎么一个大活人就这样没了呢!突然一下子,她就觉得自己一点都不想再跟先生较劲了。觉得为了这些琐事,两个人天天磨来磨去,有什么意思啊……突然一下,她就想通了。这个时候,她就产生了一个不害思维,就是不愿意再去伤害彼此了。觉得大家日子过得都不容易,死亡可能随时都来,没必要互相伤害。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至少我还可以出去散散步、见见朋友,或者说去学学佛,做一些修学,把自己的心态调好,照顾好我自己。但是,我也不想再活在伤害中了。

  所以在佛教里,认为依正见而生起的三种思惟——出离思维、无嗔思维和不害思维,就是正思维。那些导致你的执着增加,导致你的嗔恨心和伤害他人的心增加了,就属于不正思维。那么,怎么才能开发智慧呢?我们就要修四种方法:

  第一,亲近善士——亲近善知识。

  第二,听闻正法

  第三,如理思维。

  第四,法随法行。

  其实后面三句就是闻思修了。三种智慧:闻慧、思慧和修的智慧。但是,你要想产生三种智慧,前提是什么?亲近善知识。不是说我们在网上自己随便看几篇文章、看一些帖子,就能开发出那么多智慧来了。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一个适于修学的、正规的修学架构,我们是没有办法开启我们的闻思修三种智慧的。所以说,只有获得戒清净,获得心清净,获得慧清净,我们才能够获得满意的人生。

  总结来说,我们不要根据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就随便地去评判别人,因为我们不了解众生的根性。但是,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从戒清净、心清净、慧清净三个方面来不断地提升自己,最终让我们获得圆满的人生,获得生命的自我实现和自在解脱!

  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杂阿含经》第九百九十经所讲的法义。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戒幢法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