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

果煜法师 | 作者:果煜法师 [投稿]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

  广义的情

  生的贪着

  维持生命的延续

  肯定生命的价值

  正视生命

  从生物学看

  瞎子摸象,不识全体

  心如工巧画师

  参究的意义

  天之大德曰生

  无生法忍

  逆天行道

  众生共业

  解脱的关键

  价值取向

  广义的进化

  五行生克

  今昔之间

  轮回之本

  从写真到抽象画

  绝处逢生

  怀古与恋旧

  保护稀有动物

  修学的进步

  生死的由来

  小结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

  这题目已讲过一次了,故今天将再讲第二次。但在启讲之前,还是先把前面所说,简单复习一下。

  情可分:狭义的情与广义的情。狭义的情,乃限指男女间的爱情。至于广义的情,则指众生一切分别取舍的心。我们常说有人、事、时、地、物,在世间林林总总诸相中,既有喜欢的,也有厌恶的。于是喜欢的,希望多占有一点;厌恶的,则逃之唯恐不及。这从对待分别而产生豪取、占有或逃避、破坏的心,便是广义的情也。因此在佛法的「十二因缘」里,讲到由爱而取,由取而有。这「爱」与「取」,便是指广义的情。于是因情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

  由是,狭义的情,乃为成就一代代的繁殖;而广义的情,则以造化一世世的生死。所以总说,问世间,情为何物?情乃推动生命繁殖和系缚生死轮回的工具尔。

  广义的情

  前既说广义的情,其对象林林总总,乃包括一切人事时地物;故若要一一去分析的话,则事倍功半,不胜其烦。但其实我们只要把握两个纲领去着手,就能揽尽一切也。这两个纲领:一、乃对生的贪着,二、则对我的执迷。

  所谓「对生的贪着」,乃生命既存在,则一方面必努力去维持它,一方面又得尽心去提升它!于是因于维持生命存在的意愿,才有食衣住行等需求。而如饮食之中,就有千百种差异。有好吃的,有不好吃的;有便宜的,有不便宜的;有营养的,有不营养的;有卫生的,有不卫生的。于是缘于饮食而现起的情,乃太多太多矣。同样衣、住、行等也一样。因此如能断除对生的贪着,则所有连带食衣住行等情恼,也都将连根拔起。

  其次,对我的执迷。在佛法里的我,乃包括我所。因为我是什么呢?除了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思想、家庭、事业外,还有什么是我呢?或者说:这个对我有帮助,那个与我有关连。因此从「我、我所」出发,而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应的事相,还是非常复杂。而我们也就在其中分别取舍,意象纷飞、情绪缠绵。由是若能破除对我的执迷,则连带产生的迷惑和烦恼,也都将消融无余。

  所以分别取舍的心,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但我们只要能掌握这两个重点去对治消除,便能去执解缚、出离生死。但今天因时间的关系,我们先阐释「对生的贪着」。至于「对我的执迷」,则留待下次再发挥。

  生的贪着

  生,当是指生命。我不太确定生物学上,是如何界定生物与非生物。比如我们一向认为:植物是非生物。可是植物也有从初生、成长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植物也能对周遭的环境,产生适应的现象;比如向阳性、向地性等。甚至如捕蝇草等,还能捕杀猎物。所以基本上,我认为生命与非生命,本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因为从佛法缘起的思想来看:既缘起,则一切相关互动;而既相关互动,则物物之间,何能有严格的界限?

  因此生物与非生物,甚至动物与矿物的界限,其实都是人定义出来的。以定义较有活动空间或生存意志者,为生物;较不具活动空间或生存意志者,为非生物。于是应名为生物者,便有两种生命的意识:一、维持生命的延续,二、肯定生命的价值。

  生命不只要尽力以维续下去,而且当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光彩。故一切对生的贪着,乃是从这两点而去渲染的。

  维持生命的延续

  首先讲「维持生命的延续」。比如任何一种动物,都要觅食,以填饱肚皮;甚至包括刚出娘胎的小动物,都得知道怎么去哺乳,否则便有饿死之虞。动物除觅食外,还得学习怎么逃避危险。我们知道:蚂蚁有窝、鸟有巢,甚至蛇都有洞。乌龟的壳、老虎的爪。这种种装备,皆只是为维持生命的延续而设计、启用也。

  但是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它们未必意识到「我此生命,值不值得延续」的问题?它们只是肚子饿了,就找东西吃;困了,就找个洞睡。睡到那一天,寿终正寝已,就死了。因此就一般生物而言,维持生命的延续,只是本能的反应,甚至基因的设定。既基因已设定好,它就一辈子跟着走。走到最后一秒钟,还未意识到: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

  于是既死活都分辨不清楚,那有生命价值取向的问题。蚂蚁没有这个问题,反正有得吃,就吃;有得住,就住。住到那一天,不能住了,就逃。慢慢长大了,就交尾繁殖;繁殖到不能繁殖时,就衰老死亡。所有的动物,生命型态都是一条线走到底而无转折;而既无转折,也就没有生命意义和价值取向的问题。

  肯定生命的价值

  但对人类而言,就不一样。人虽似动物,也有贪生的本能。然以有感觉、有思考故,对「生命是否值得延续」,还得经由思考、辨识才确认。尤其愈文明的人类,对这问题就愈重视。原始部落或还待开发的民族,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是非常模糊─模糊得跟动物没两样,只是顺着本能习性,而不断活下去,活到最后一天就死了。

  以愈文明的国家,既对生命的存在愈重视,也必更赋予其形上的意义。所以在古代,好象很不人性:一个国王死了,却还要很多人陪葬,臣子、嫔妃、仆役,可能要陪葬几百人。我们现在看,很不人道,可是当时习以为常。

  文明渐发展,对人权便愈尊重。故不再以人陪葬,而改作俑─像秦始皇的兵马俑,便最盛名。而时至今日,也俑也太浪费了。现代人的陪葬品,乃愈来愈简化也─活人都用不够了,岂管那么多。又以前动不动就是死刑,而现在死刑也尽可能减免吧!所以既愈文明的人类,愈重视生命的存在,故也愈需去肯定生命的价值。

  正视生命

  但是今天,我们却得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延续生命,另方面是肯定价值。我们是因为「已肯定生命有意义,而去延续它」?或竟是「为了延续生命的存在,而不得不去肯定它的价值」?

  以上两个问题似问得唐突,但却非常重要。因为若探究得生命有意义,再来延续它,当是合理合情。但事实上,人之探究生命,早有个前提:让自己活得更堂皇而已!因为对文明人而言,如不确认生命有意义,简直就活不下去也。而生物学的设定,就是要继续活下去。所以不管怎样,有理由就去找,没理由也得编。所以从未有人说:生命根本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从人类的自我中心看来,当是认为生命有意义,所以才值得辛苦活下去。否则,自杀算了。可是事实上,活得有意义的人真有几人呢?有的人根本不敢去碰这个问题,碰了就要发癫。有的人明明在旁观者看来,活得很没有意义;可是他仍得力竭声嘶地哄自己,夸张自己活得很有意义。所以事实上,活得无意义而贪生赖活者,岂非多如过江之鲫。

  从生物学看

  上次已说过,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延续生命的存在,早比肯定生命的意义更切要。所以不管低等动物或高等人类,都有延续生命的本能或基因,这是生物学的定律。

  而人既是生物之一,当然也逃不过这定律。所以人乃基于延续生命的前提,而来探究生命意义的。这也就说:人对生命意义的肯定,乃是在人生下来之前,就设定好的。除非你有非常高的觉性,或者非常突出的体验,否则想要突破这生物学的设定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人类,自以为科技很发达,自许为万物之灵。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来,人还只是生物学中食物链里的一个环套而已。

  所以在《无毛猿》这本书中,人类终于能放大眼光,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于是我乃要说:对于生命的任何探讨或肯定,其实都是附加的。于是既前提,已被决定了;则随后怎么附加,便都不关紧要了。

  当然这观点跟很多人不一样。因为放眼从古到今的圣哲,所曾提出对生命的昭示,竟有几个真能站得住脚的?所有的训示,皆只能会意,而不能深究─以若深究,便又打结了。譬如说:生命的意义,在谋全体人类的幸福。听起来,似很感动。但是幸福源何而有呢?除非生命确有意义!于是这便落入「循环论证」也。

  瞎子摸象,不识全体

  所以我的观点很明确,人既从延续生命的前提,而肯定生命的意义。则最后,不管寻得什么理由。皆只道是:瞎子摸象,不识全体。因为瞎子说象,既不是完全胡说,也不是完全正确。所以瞎子与瞎子间,才有得纷争。同样在世间中,既每个人皆从个人的经验,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则皆像瞎子摸象,不识全体。为什么看不到全体呢?因为若没办法跳出自我中心的观点而看生命,则如何能看到生命全体呢?

  又如自我催眠者,无中生有,捏目生花。为什么说是自我催眠呢?因为既延续生命是命定的前提,则人不得不为自己编出一套有意义的说词。于是何足怪,对张三最有意义的事,对李四而言,却只是无聊荒谬而已!

  有的人喜欢爬山,竟为了征服喜马拉雅山,死了也在所不惜。而我们不爬山的人,便说那些人是疯子。有的人喜欢玩电脑,整天就在网路上逛来晃去,以至于废寝忘食;而不上网的人,只觉得他们无聊之极。像在座喜欢打坐的,乃觉得最好整天打坐,生命才有意义。但别人会怎么说呢?你若无所事事,何不干脆躺下来睡觉算了!何必把腿坐得那么痛呢?

  心如工巧画师

  那到底是谁有意义,谁无意义呢?以每个人都认定自己有意义,而别人无意义。但总加起来,我觉得:都无意义也,都是哄慰自己而已!因为既活着,总得为自己找出一些理由。这正如《华严经》所说:心如工巧画师,能画世间诸相。故生命的意义,也是你要画什么,就有什么。相虽满目琳琅,但本质上却不过是「捏目生花,无中生有」而已。

  其实这问题,在我学佛之前,学佛之中,总撩绕不清。我一直想着: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像有的人为了在奥运会中为国争光,于是整天苦练乒乓球─抽球、旋球、杀球。即使最后终赢得金牌而为国争光,我也觉得无啥意义!或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飞毛腿,百米能从十秒,跑到九秒半、九秒,又何关民生大计呢?

  我一向偏爱作个旁观者,旁观别人所认定有意义的,到底是什么?看来看去,却只觉得都无意义。甚至出家后,成为一代大师到处演讲作秀,也觉得徒累死人,对法门真有什么贡献吗?我一直想:生命竟有何意义?最后终从生物学上了悟:生命的意义,就是继续繁殖造业、生死轮回而已!

  有些昆虫很奇怪,在某种植物初发芽时,它们也开始孵卵。故植物长得最茂密时,它们也是繁殖得最硕壮。然因为此昆虫,乃以这植物为唯一的粮食。于是它们就渐把这类植物啃光。而植物既被啃光了,它们也就跟着死了。然而在死之前,它们还来得及产卵。故等明年,这植物又长出来时,卵也跟着孵化。年复一年,就是因循着这过程。你说:荒唐不荒唐?

  我们也知道:沙漠的生命非常严苛。因为沙漠既很少下雨,就算下一次大雨,也只能维持二、三个月的湿润,就会再枯干。于是在此湿润的季节里,植物得完成从种子、发芽、成长、开花、再结种子的生命过程。抢着在湿润的季节里,完成生命一次的循环,或者一次的轮回。

  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多一次或少一次的生命循环,竟有何差别呢?如果『都不要、都没有』又当如何呢?然这可是没有人敢这么想─有求更有、多而更好,这才符合命定的生命模式。所以这问题,我一直想。想到最后,终不得不谓然叹曰:生命的形式虽千差万别,但本质上却都只继续繁殖造业、生死轮回而已!

  参究的意义

  可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圣哲曾为我们点破。因为太残忍了,既点破之后,大家或将都活不下去了─人生即使再苦,至少还应保留一点幻想的空间;而点破后,便皆赤裸面对也!所以古今的圣哲,还皆站在肯定生命意义的立场,而劝大众积极有为、奋勉向上。但是既从「顺生」的前提,而肯定生命的意义;则劝勉积极有为者,乃顺生死尔!

  记得在大学时代,有一天几个室友就在寝室瞎掰,说生命有什么意义。有人举孔子怎么说,有人示庄子怎么道。说得兴高采烈、淋漓尽致,以至于更觉得生命很有意义。而我不讲话(那时候,我可还未学佛)。于是他们问道:「你何以不发表意见呢?」我说:「既已被生下来之后,再来探讨这个问题,不是已太晚了吗?」这情况,就像我们已上了贼船,才问:我们准备到那里去呢?既上了贼船,就只能跟着贼跑,你还能问:到那里去吗?各位想想,是否如此呢?

  在学佛已久,甚至出家的今天,我再省思这个问题:还觉得应去探讨生命的意义。因为即使这一生已上了贼船,而无法回首。至少下一生,我们仍可决定要不要再上这条船。如果终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我们就当发愿:不受后有。当然这不是只想一想,发发愿,就能成办的。因为想得到这样的果,就必须去修那样的因。以佛法而言,不想受生就得消业─唯业消尽,才能不受后有。

  或者有些人还觉得生命有意义,而决定下次再来。但下次你要来到什么地方?或意愿做什么事?既确定之后,乃要去修跟它相应的因。所以参究生命的意义,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不只是这生立身处世的指标,也将成为下生升堕或还灭的枢杻。

  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我希望下辈子从此不要再来受生。生命很苦,唯惑业牵系不断。我不是那种发愿「生生世世再来人间」的菩萨行者。因为在我看来,发愿行菩萨道,其实也只是为自己的恋世赖活而瞠塞理由而已。

  天之大德曰生

  各位听到这里,一定想:你好残忍啊!何不为我们保留一点生存的空间。如此说来,岂不叫大家活无张罗之地。君不见世间所有善法,都是鼓励众人要积极上进。比如「张老师」这种机构好了,不是皆为消除迷惑、鼓励上进,才为世人所尊重吗?像我这种话,简直是大逆不道。何以中国人说:天之大德曰生。上天就是有「好生之德」,而好生之德者,即既肯定生命的存在,更也发挥生命的价值。作好人、行好事、说好话。连连的好,才合乎「天有好生之德」。

  无生法忍

  那我只好告诉你:佛的证悟,乃无生也。因为真正的佛法,必不出空、无我、无生。有生为方便,无生为究竟。就像净土宗,虽最初再三强调:要往生极乐世界。但往生极乐世界后,却也只是为「花开见佛悟无生」。故往生极乐世界,只道是方便的初阶;而唯有悟无生法忍,才得究竟的归宿。同样修般舟三昧中,证念佛三昧,还只是三百由旬;也必悟无生法忍,才得究竟。至于禅宗或密宗,当更以见空性、悟无生,才能印证。

  所以虽世间都是从「有生」的观点来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佛法却反谓:唯有从无生的理论、无生的体验,才能解脱生死。由是世间芸芸诸说中,只有佛法最直接暴露、揭示:生命的本质,乃虚妄罪苦也。像「四圣谛」开宗明义就讲到苦,而修到最后证得阿罗汉果已,乃能不受后有。

  以生命为负担而期勉不受后有,这在希腊哲学中也略说到:最幸福的,是根本不来人间;至于其次者,则既来之,早求出离也。但如何才能出离呢?唯有悟得无生之理,才能真得出离。故在世间,只有佛法把无生的道理,讲得淋漓尽致。于是反很多人认为佛法,最消极、最不人道。

  然即使在原始佛教中对无生之理讲得直接露骨,但真证得阿罗汉果者,其实也不很多。而后期的大乘经典虽也有无生之旨,但大众最相应的,还是消灾延寿与往生净土也。那消灾延寿与往生净土,是顺生,还是逆生呢?当然是顺生。同样发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也是从顺生的情结而说的。所以大乘佛法反多杂烩,祂不是不明无生之理;可是因为方便讲得太多了,反把无生之旨给冲淡了。故大乘愈学,愈迷失掉真正的佛法。

  所以我们乃从原始佛教去省思:释迦牟尼竟发什么心而出家的呢?发了生死的心而出家的!最后他终在菩提树下,以逆观十二因缘而觉悟成佛。为什么有老死?因为有生;为什么有生?因为爱取有。爱取有从何而起?但为无明、行、识。所以他既从生的问题出发,最后也以了生为究竟圆满。顿悟之后很快在鹿野苑说法,故跟随的五比丘也都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但这以了生为究竟圆满的说法,在目前已成为绝响。

  因为一般人还是习惯从有、从生的情结,来肯定生命的价值,来意会学佛的意义,来认取修行的归宿。所以何足怪虽学佛多年,还与解脱道南辕北辙。既世间的问题,都是从生而有。故如能证得无生,岂不一了百了!所以我主张逆天行道。

  逆天行道

  天有好生之德,而佛教乃无好生之德。因为真正的佛法,唯以证得无生为究竟。故佛教的修行,乃必逆天行道也─要逆天,才能跟道相应。但天究竟是什么呢?中国人一向讲「天人合一」,如都还搞不清楚「天是什么?」,则动口辄言天人合一,岂非胡说八道?

  天,有人说是「造物主」,如中国人所谓的天公或玉皇大帝。或如西方人认为的耶和华、阿拉等。以上是宗教里所谓的天。在哲学里,或谓天即自然也;但自然者,是否包括众生的无始无明呢?而现在人也许干脆直说:天就是基因、本能或原子之类。

  天到底是什么呢?佛法当不承认有造物主,佛法也不奢言本能或基因之类。因为一切生命现象,归根就底只是「业感缘起」而已!从过去的业,而牵引今天的业;从当下的缘,而推就不同的报。所以众生生命,乃是共业和别业所牵引出的幻相。业是可以改变的,但还得透过严谨的修行,才可能有大转变。

  众生共业

  那世间的共业,是什么呢?就是以贪生为本性,以顺生为美德。我们虽也取笑他人:贪生怕死。但其实那个人不贪生怕死呢?君不见蚂蚁尚且偷生,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所以一切的生物,都是以贪生为本性。这我在生物学中,已再三言明:一切生物乃以延续生命的存在,为最根本的动机。

  其次在世间,不管古代或现在,不管东方或西方,都以顺生延寿为美德。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重宝塔。所以能直接救命,是世间公认最高尚的福德。其次,如能用医疗技术或种种偏方,而帮助他人延长寿命者,也是功德无量。这以顺生延寿为福善者?不是定理而是共业,而众生从无始来就有这样的共业。

  解脱的关键

  所以如何才能解脱呢?唯有超脱、出离众生的共业,才有办法解脱。因此能否解脱的关键,倒不是已持多少戒,能入什么定,甚至曾讲经弘法、著书立说,这些都不切要。因为如从顺生的心结而去造作有为,则只与共业、生死相应尔。故只有从无生的体认,而放下、出离、断灭,这才是解脱的关键。

  从前面讲到这里,我的重点很明确:世间人以延续生命的动机作前提,而寻求肯定生命的意义者,其实早错也。因为延续生命动机的前提,只是共业而非真理。而唯有从佛法里悟得空、无我之理,以体证到无生之旨,才是解脱的关键。

  价值取向

  在「生的贪着」中,以上已解析维持生命的延续;其次,再阐明肯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当如何衡量肯定呢?都是从「好求更好,有成更多」的增上心去肯定的。

  所以在历史上有一本书,即达尔文的《进化论》,听说于出版的当天,即被抢购一空。但仔细思考进化论的内容,其实矛盾还很多。若说人是由猿猴演化出来的,那为何猿猴之中,有的已演化成人,有的还停留于猴子呢?既说地球的生物,是从最低等的生物慢慢演化成较高等的动物;则当今的地球上,应唯有高等动物才是。但事实上却不然!又从鱼而变成两栖类,从两栖类而变成鸟类及哺乳类。但鱼能在水中游,鸟能在天上飞,那人呢?既不会游,也不会飞,这算是进化,还是退化呢?前一阵子,我看过一本书,名乃《科学否定进化论》,便列举了很多科学证据,以否定《进化论》的观点。

  但是何以《进化论》,虽言而无当,却普遍受到大众的尊重和赞叹呢?因为在「进化」的论证中,人们更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所以只要得到进化的结论,就已迫不及待去顶戴受持了。至于什么过程,如何论证,又何关紧要。

  人类其实并不在乎,他的祖先是不是猴子。因为即使如进化论所说:祖先是猴子,也是几亿年前的事。而不会是你爸爸就是猴子,或你公公就是猴子。所以虽承认:人类的祖先是猴子,但跟我还是了不相干哩!然因于生命是进化的,所以能给大家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才是最受人欢欣鼓舞者。简言之,大众之所以信受进化论,缘于感性的成分,其实比理性更浓。

  广义的进化

  以上达尔文的进化论,虽已能肯定生命的意义。但广义的进化论,其不只是达尔文这一套而已。比如说在政治上,过去称为君权时代;故君王皆很霸道,要杀就杀,要夺就夺,全不管民生疾苦。而今天已演变成民权时代,事事寻求公意,甚至全民投票。但是你真觉得进步了吗?至少台湾全民选举后,政治品质也没有提高。可是我们还得给自己催眠,进化多多也。

  事实上,人类最初也非君权社会。而是因为统合、甚至消灭了许多部落之后,才形成中央集权。由是人类既曾从民权到君权,也曾从君权向民权,所以何为进?何为退?便没有那么单向也。至于以后呢?不知道。也许有一天,还会从民权到君权,你相信吗?至少目前我们可看到一点迹象。

  以民主政治太无效率,一件小小的决议,都得在议会琢磨老半天。而等定案时,可能已缓不济急了。像我就听过如此的笑话:有单位申购某型号电脑。于是申请者经过层层关卡,终于批淮了。可是那型号的电脑,却早被市场淘汰出局了。所以虽在民权时代,还将有很多人期待有个具公信力的中央政府。因此从君权到民权,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呢?其实没有人真知道!可是我们还必说服自己,是在进化中。

  同样在经济上,我们也一天到晚自吹自擂,说经济成长、国民所得大幅提高。但国民所得提高到最后,又怎样了呢?却来个「东南亚经济风暴」。有人称东南亚的经济,为「泡沫经济」。对何以为泡沫经济?我虽不很清楚,但可想而知,那是非常脆弱而经不得摧残的。所以经济的成长,其实也只是自我催眠而已。尤其若进一步去审视环保的问题,那更明显矣!我们只是为制造假相而透支下一代的资源尔。

  或者说:至少在科技上的进步,应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许吧!如以电脑而言,目前视窗九八已经上市了,你升级不升级?至少我还不急着升级:实用的功能,没增加多少!却得麻烦,重新学习、适应。甚至若硬体不跟着升级,效率倒反下降了。

  或者像冷气机之类,初发明时必定认为:又对人类文明,作了一桩伟大的贡献。但冷气用多的结果,却也加速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普遍提高。于是乃形成:既不能不用冷气机,也不能再用冷气机的困境。

  所以虽人类,总力从各方面来说服自己:说人类是在进化之中。但是就我看来,那都只是人类为了肯定生命的意义,而需不断制造出来的幻相而已!

  五行生克

  因为在中国,有一套学说,被称为五行生克。五行者,乃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生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克者: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总之任何一行,既皆有能生、所生,也有能克、所克。反正没有一样十全十美者。这种情况又像生物学上所谓的食物链,任何生物在链中,都既有所取,也有所舍。既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生命只是在不断缘起的梵网中,求其平衡而已!怎可能单向、直线似地「好求更好,多求更多」呢?

  今昔之间

  既生命本是在不断交错生克的梵网中,而求其平衡点;则何能谓今必优胜于往昔呢?在此且以饮食为例,今天我们已在饮食上,得到很大的便利,像听说唐朝的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而荔枝却只有广东一带才有生产。所以荔枝若采收时,必派人快马加鞭连夜赶送到长安。这才使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荔枝。而今天我们不只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水蜜桃,甚至日本的富士苹果,美国的香吉士等,反正各地出产的都可以吃得到。或以前有所谓「季节性的蔬菜、水果」,而今天却随时可吃到香蕉、苹果等。以前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便忙着打听:此处有什么名产?而今天你从台北到台南,甚至从东京到纽约,食谱、味道可能都差不多。

  但事实上「有所得,必有所失」。虽能吃到各地的名产,可是并不新鲜。尤其很多水果,皆五六分熟就采收,所以味道差矣!甚至为了保鲜、防腐,故食物皆有了污染的问题。所以饮食进化了吗?不!只是在不同的因缘中作取舍而已。

  其次,又以住宅为例。今天有的一盖就是二、三十楼,甚至四、五十楼。比之从前的茅屋、土窑,岂不进步多矣!然何以需盖这么高?我说其实是被逼上去的。因为如果有更宽广的空间,你是选择住庭院,还是住高楼?当然是选择住庭院!可是现在没办法,因为繁殖过剩,人口众多,故只有往上发展。所以单从建筑技术来看,是进步了;可是就住的品质而言,乃退得太多矣!

  既诸行无常,因缘不断在变化;故生命的过程,只是不断在调整它的平衡点而已。即使这个平衡点,就当时而言,乃是最适宜的。可是,挪于过去或移诸未来,却可能根本行不通。但是世人还得不断暗示自己:时代在进步之中。

  轮回之本

  所谓调整「平衡点」者,即在「得、失」之间而取舍也。故我们不可能:只取而不舍,只得而不失。以上乃就客观而论。

  但在现实中,人总是先看到好处,而急于去占有。这既是人类的本性,也是轮回的设计。科技何以能发明出这么多产品呢?都是因为先看到它的好处,而急于使用它。然而在发明、生产,甚至使用二、三十年后,它潜藏的坏处才逐渐显露出来,而世人为知已晚也。

  现有一种病,被称为「大楼症候群」,便是长期使用中央空调的结果。最初认为有机肥料不卫生,而改用化学肥料;但化学肥料用久了,却破坏了土壤。酸雨的形成、臭氧层的破坏,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是当发现之后,却已回天乏术也。

  在坏处慢慢显现出来时,最初我们还能辜念它曾带来的好处而忍受一点,但到最后忍无可忍时,又当如何呢?放弃它,且再去发明一种更新的产品,对不对?但这就是终结吗?不!用了一段时间后,它的坏处又逐渐显现出来了。

  从写真到抽象画

  所以人类的历史上,总是这样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是物品的发明,或者制度的更新。但进步了吗?我还是说:只是在不同的因缘间,作调整而已。我们且再以绘画为例,最初我看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如米开兰基罗等的画,真是气派庄严。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却变成印象派,如莫内的画。而至二十世纪后,乃更演变成如毕卡索的抽象画。

  这从写真画到抽象画,是怎么进化的呢?听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发明了照相机。以从前画家最重要的资生来源,就是替人家画肖像。而照相机既发明出来,还有谁请你去画肖像呢?用照相机卡擦一下,就比你画三天三夜还逼真哩!所以最初的西洋画家,还得带着画板到处去写生,而现在光凭印象、意念,便可入室操戈了。抽象画算进化吗?西洋画家当还这么认为,否则他就画不下去了。可是就我们旁观者而言,却只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绝处逢生

  人类的历史,揭穿了也不过如此。所以西洋里流传有一个故事说─好象是圣经说的。人所有的家当,即使都掉光了,但有一种还将存在,那就是「希望」。于是因于希望故,乃能绝处逢生。

  人类总是有希望的,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生而复生,这便是轮回的根本。

  怀古与恋旧

  以下顺便检讨怀古和恋旧之情。我曾一直疑惑:为什么我们还得花这么多时间、心力,去保存照顾那些过时的老古董。想了很久,后来才领悟道:也是从顺生的习性,而发挥成好生之德。且不奢言故宫的国宝,就像每个人家里的家俱,即使已破旧无用了,还是有很多人舍不得丢掉!留着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至少还未被小偷偷走前,未被火烧掉前,留着总是好事。所以说白一点,一个人有没有修行?看看他家里堆了多少古董,就能估量出来。如果烂东西一大堆,老丢不掉;则修行说当放下,他能放下什么?你就不用再加相信了。

  这种怀古恋旧之情,在愈文明的国度,愈表现得夸张。所以有一种专门的学问,曰「考古学」。然到今天为止,我还是蛮疑惑考古真正的价值。前阵子我看过一本书《来往成古今》,是描述大陆考古的重大成果。大陆的考古学,最近非常进步─因为他们很热衷于挖坟墓,以前别人不敢挖的坟墓,现在全给挖出来了。于是也连带挖出了很多问题:唐朝人吃什么饮食?宋朝人穿什么服装?汉代时用何种货币?我看了半天,总觉得风马牛不相干尔。但是世间还总有人,认为它有重大的意义。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呢?唯顺生之欲─既存在过,则当延续之。

  保护稀有动物

  其次,对于保护稀有动物者。如我们从古生物学来看,则在地球历史上曾被灭绝的动物,何止百千万种。但即使已有那么多种动物绝迹了,对目前的地球有影响吗?既不知道,也感受不出来。然现代为什么还需忙着去保护稀有动物呢?我想:这也是好生之德吧!因为既存在过,则当延续之。

  其实,跳开以人类为自我中心的观点,在生物界中本就有它平衡之道。故即使有某一种动物被灭绝了,我相信在过一段时间后,一定又演化出新的品种来,以维持生态的再平衡。故即使于短期间内不太协调,但在长时间里还将是平衡的。

  由于生物界中,自有其平衡之道,故人只要不过份干扰就可矣。而现在,反道是因为人才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所以从佛教的立场而言,我当不主张杀生,但也不主张「护生与放生」。当然这观点在佛教界,还是很唐突的;可是乃更与「逆天行道」的原则相应。

  修学的进步

  从前面讲到这里,我乃再三强调:为了肯定生命的意义,人类且不断自我催眠,既我个人是在进步中,也人类的文明都在进化中。而其实这些都只幻相而已!

  问:既一切进步,都是幻相;那学佛修行能否进步呢?

  答:能进步。但这不是从顺生的心态,去估量的。所以很多人打坐,坐了好几年,却觉得自己没有进步。我说:「你准备进步到那里去呢?」如以为练得神通或能入四禅八定,才算进步的话,那你还在生死边打转哩!故唯有真看破、放下,才是进步。而既已看破、放下,则谁谓其「进步」呢?

  生死的由来

  对于生命的意义,我很久很久来,都一直在参究着。而大概在两年前,我乃得到一种觉悟:生命的意义,只是顺生死、续轮回尔。于是乃对《四十二章经》的这句话:『譬如刃上有蜜,小儿舔之,遂有割舌之患。』感受非常深刻。

  以大部份人的生命型态,基本上都是从肯定意义、追求欢乐去塑造的,包括当今的佛学讲座,都得用「欢喜人生」「幸福人生」的讲题,才能吸引信众前往观听。故『刃上有蜜』,乃喻指我们在生命的过程里,且寻得一些甜头、一点欢乐。『小儿舔之,遂有割舌之患』但其实欢乐,只是表相;而内在里,乃含藏着更深的陷阱。于是无知的人类,就被欢乐的表相所蒙蔽;故皆被陷阱套牢、驱使,而不得不继续轮回生死。简言之,不管用何种方式,来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其乃无始无明而已!

  小结

  所以有关「生之贪着」者,既源于个人的无始无明故,也顺于历史的传承共业故。以文明愈发展,愈需肯定生命的意义;而既愈肯定生命的意义,乃对生愈贪着尔。

  所以愈文明的人类,其实无明业障也愈重。何以在世尊时代,能够言下就开悟,可以几天就证阿罗汉果。而我们今天,苦练了好久,仍只无影无踪。可是我们还得相信:今天乃比过去进化!这是为什么呢?乃为无明而已!

  这无始无明的罗网,不知道是谁设计的?但设计得这么巧妙!所以一个人要觉悟生命的本质,已很困难了。更何况要经严谨的修行过程,以求出离?但是如果我们不学佛,也就算了;而要学佛,我相信没有一条比这更正确、更了当的路。

  以上所讲是「对生的贪染」。其实「对我的执迷」,也可包括在对生的贪染里面。可是因「对我的执迷」,我们还可再讲得细腻些。所以下次,如我已把这个问题整理了当,再向各位报告也。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