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之一 指月的比喻 引言 有人说:学佛乃从闻思修入门,所以当多闻法,多深入经藏。有人说:经典文字,却都是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有人说: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从何去意会呢? 对这些不同的说法,我们到底应如何抉择、会通呢?
从中观看唯识 开宗明义: 一切佛法,乃为说明世间流转的因果与出世间还灭的因果。 至于宗派的差异,乃为开展的不同与用词的差异尔! 譬如医药,诸方虽不同;却皆以达成健康为目的。 因此宗派间,应以「大同」的视野,而观待其「小异」也。 何谓唯识与「识有境无」?
空观、中观和总相观 前言:《中观》真的有那么难吗? 答言:如真懂了,也不过是法尔如是而已! 如何下手,先得大意。 偈颂都看不懂,云何知大意? 先问过来人。「略说大乘」 大意:从「众因缘生法」,去破「个体见」。 云何立「众因缘生法」? 如盖房子,如种子发芽,如水
禅法─从健康到觉悟之路 前言: 祈愿迎向更光明、更洁净的彼岸;唯禅法,能成就也 为何用这样的片头当开场呢?因为我们既希望生命能像日出一样光明灿烂,也希望生命能像花朵一般洁白芬芳;但不要如蜜蜂般地忙碌不堪。日出的山头是奇莱山,乃在我山居的正对面。这也
禅修与八正道 序言 修行最容易─把垃圾丢出去 佛法,从释迦牟尼佛成佛说法到现在,其实没有很大的改变。故每次请法师开示,也只能「老生常谈」而已!因为佛法本质上,不会有太多的新奇,所以如果你常有很多伟大的发现,这反才是问题。然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虽是同样
安全感的需求 前言 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中,其第二种需求为「安全感」。至于,第一种需求─有关资生的需求,则不详细分析,而只是提示「心要」而已! 有关生活的供给,就修行人而言,乃只是消极的手段,而非积极的目的。 我们现在来解释,何谓消极的手段?何谓积
从思惟到不思惟 大家好,今天我又把一个问题,做重新整理。相信这样整理过后,不只对各位在佛法上的修行,会比较有用;且在生活中,也会比较切合实际。所以还愿意花一点时间,向各位报告。这题目主要处理的是:「思惟跟不思惟」的问题。 1.法鼓山的禅法:多偏于不思惟
自我实现的需求 引言: 今天所讲的主题,是有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正式讲这题目之前,我想到:过去曾跟某些人的对话;而对话的内容,对于如何处理「自我实现、成就感和归属感」,会有一些启示。所以,我先把两次对话的内容,说明一下。 1 「超越」的心态 在我年轻
从乌龟脱壳到「金蝉脱壳」 先从乌龟脱壳讲起: 命终之后因「四大分解」,而有如「乌龟脱壳」的痛苦。既传言已久,乃形成两种障碍: a.一般人本就贪生怕死,为此而更贪生怕死。 b.更形成「器官捐赠.移植」的障碍。如为此而起瞋心,以致下堕恶道,岂非行善反堕呢? 记
从禅的观点看净土 关于这个题目,我主要为处理一个问题:〝学禅的人,能不能生净土?〞或〝学禅的人,当生何方净土?〞因有些学禅的人,经常会疑惑:「修净土法门者,于临命终时,以念弥陀圣号,而期待往生西方净土。如我们学禅者,临命终时要作什么呢?将往生到那里去呢?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