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一塔撑住天地
河北省正定县城南,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塔棗临济禅师塔,它是临济寺唯一幸存的寺庙建筑,是临济寺千年兴衰的见证。1983年,临济塔院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临济禅师塔又称慧照澄灵塔、义玄禅师塔、澄灵塔,是保存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舍利的灵塔。
据《正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建,在城东南二里许临济村。”也就是说,临济寺创建于东魏,早于临济宗。
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禅宗临济宗。他提出“三玄”、“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入。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峭峻”著称,别成一家。常以“棒喝”对待学人。就是在接引学僧禅入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答,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于此。义玄的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的认可,前来问法求道者络绎不绝,门叶繁荣,并形成禅宗的一大宗源,后世以寺名称之为“临济宗”,成为禅宗五大宗派中流传最广的一大派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圆寂。遗骸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两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临济寺内,唐懿宗赐谥义玄为“慧照禅师”,赐塔为“澄灵塔”。
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唯塔独存,岿然于瓦砾中。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复。
元朝时,临济寺再度兴盛起来。住持海云主持了重修和扩建,殿宇壮丽。元葛罗禄{辶西}贤所著《河朔访古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细”。元至大二年
(1309年),赵孟{兆页}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文,立于寺中。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临济寺又进行了重修,当时,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澄灵塔和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饼撰记,郭希愈书。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废。
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惠幽禅师”并拨银重修了寺庙。道光十年(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到大雄宝殿两侧,使殿堂布局有所改变。抗战时,临济寺除澄灵塔外,尚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孤熒而立。
1984年,临济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这座千年古刹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临济宗不仅在中国国内传播,还流传到海外。1168年,日本滋贺县比睿山僧侣荣西到中国学习佛法,巡拜了天台山、庐山、阿育王寺,将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传入日本,一时“学徒云集,朝野尊尚。”其后日本俊芿禅师入宋,传临济杨歧派禅法于日本。清初,福建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临济宗隐武禅师赴日建宇治万福寺,立黄檗宗,日本黄檗宗实灰中国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临济宗、黄檗宗至今仍是日本佛教的重要宗派,拥有信徒300多万,寺院6000多座。1979年5月,两宗联合成立了对外友好组织棗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从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表团访华,朝拜临济禅师塔,并捐款维修,为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写下了新的历史篇章。
1986年5月19日,以松山万密为名誉团长、盐泽大定为总团长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百人同中国佛教徒徒一起,云集临济寺,隆重举行庆祝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和诵经法会。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为“重修临济塔功德圆满,书赠日本中日友好临济协会访华团诸长老大德”诗一首:
历历孤明,照构边际。巍巍一塔,撑柱天地。
曲唱黄檗,风嗣临济。法幢同扶,两邦兄弟。
临济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须弥座上是同勾栏、斗拱组成的一围平座,勾栏上雕{ }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号有卷刹。正面有“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匾。第二层以上,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也相应递减,形成协调的轮廓线。塔各层下均施砖仿木构斗拱,平座和第一层下为五作出双杪,其余为四铺作出单杪。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各层檐角悬挂风铎,微风吹过,叮呤作响。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整个塔显得清秀玲珑,稳重挺拔。
自1984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日本临济宗、黄檗宗的帮助下,临济寺逐步在虚墟上重建了主要殿堂。1988年5月19日,临济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开光法会由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法师和日本临济宗永源寺派管长筱原大雄长老主持。中日两国佛教弟子诵经回响,共祝世界和平,两国人民友谊长存。
目前,临济寺已修复了山门殿、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和僧寮,使寺庙初具规模。
山门殿为歇山灰筒瓦顶,面宽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着“义玄禅师大型石刻画像碑”。此碑选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须弥座两部分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镌义玄禅师半身画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阴线镌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着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题写的《临济义玄禅师像赞》:
无相示相,后人标榜。黄檗山头,滹沱河上。
棒喝机锋,陶铸龙象。法流天下,千花竞放。
石碑的背面,刻《临济义玄禅师传赂》,约800字。本宗法师撰。
大雄宝殿于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于澄灵塔后,高11米,宽20米,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额枋绘旋子彩画。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像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像,两侧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
法乳堂,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殿内供奉菩提达摩大师、六祖慧能禅师、义玄禅师三位祖师像。传灯堂在大雄宝殿西侧,里边供奉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南浦绍明禅师、日本黄檗宗初祖隐元禅师三位祖师像。
1988年5月15日,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净慧法师任会长,会址设在临济寺内。
1990年10月14日,临济寺举行了升座仪式,有明法师荣膺为方丈,承嗣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青岛湛山寺方丈明哲、洛阳白马寺方丈海法、五台山善财洞监院能修法师等诸山长老及各地教徒300多人参加了这一盛典。
目前,临济寺在山门殿两旁修建钟鼓楼,在大雄宝殿两侧建两厢配殿,东为客堂、斋堂,西为讲堂、禅堂,大殿后修藏经楼、方丈室等。所有殿堂均以走廊相接,进入山门,可通过长廊走进任何一座殿堂。临济寺希望在有关方面的鼎力相助下,“以期梵宇琳宫,重现于正定河畔;宗风禅旨,再拜于振于滹沱河滨。”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