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则法眼舡陆
示众云。世法里悟却多少人。佛法里迷却多少人。忽然打成一片。还著得迷悟也无。
【举】法眼问觉上座。舡来陆来(大似有两般)。觉云。舡来(深谈实相善说法要)。眼云。舡在甚么处(恐怕不实)。觉云。舡在河里(果然有下落)。觉退后。眼却问傍僧云。尔道适来这僧。具眼不具眼(可惜许)。
师云。黄龙晦堂问。黄鲁直正窘迫次。一人至。堂问。谁遣汝来。人云。大林叶秀才。问。有书否。人云。有。又问。书何在。人即引手背。抽衣领举书。呈堂。堂云。学道到此人田地方可。黄有愧色。法眼问觉上座。舡来陆来。觉云。舡来。眼云。舡在甚么处。这里一百个。九十九个。呈机显示。是他稳实平贴底人。那里与尔干戈相待。是他道舡在河里。磁州老师道。恰似沙地里放个八脚鏊子。更无些子不稳当处。觉退后眼却问傍僧云。尔道。适来这僧。具眼不具眼。只这一问大晒淆讹。若道具眼。有甚奇特玄妙。若道不具眼。见甚么破绽。试教天童定当看。
水不洗水(绝点澄清)。金不博金(炼做一块)。昧毛色而得马(不得相取)。靡丝弦而乐琴(非可声求)。结绳画卦有许事(法出奸生)。丧尽真淳盘古心(弄巧成拙)。
师云。水不洗水。金不博金。佛不求佛。法不说法。此谈其神骏。略其玄黄。得琴趣者。忘其弦徽。淮南子秦穆公。使伯乐举九方堙求马。三月而返曰。得马在沙丘。牡而黄。及马至则牝而骊。公谓伯乐。子所求马者。毛色牡牝。不知败矣。伯乐太息曰。以至于此乎。堙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也。果千里马。晋陶潜字渊明。不解琴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曰。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易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又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万松道。盘古初分天地。已成对待。结绳画卦。转丧真淳。释迦未出世。祖师不西来。还有真谛俗谛世法佛法么。舒州海会齐举禅师。得法之后。尝到琅玡觉处。觉问。上座近离甚么处。举曰。浙江。觉曰。舡来陆来。举曰。舡来。觉曰。舡在甚么处。举曰。河里。觉曰。不涉程途。一句作么生道。举曰。杜撰长老如麻似粟。便下去。万松道。行说好话。洞山初和尚问僧。甚处来。僧曰。汝州。山曰。此去多少。僧曰。七百。山曰。踏破几緉草鞋。僧曰。三緉。山曰。甚处得钱买。僧曰。打笠子。山曰。参堂去。僧应喏。万松道。便是手眼通身看尔不破。且道。这僧眼在甚么处。眉毛下。
第五十二则曹山法身
示众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若到比不得类难齐处。如何说向他。
【举】曹山问德尚座。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官不容针)。应物现形如水中月(私通车马)。作么生说个应底道理(叉手近前云喏)。德云。如驴觑井(落花有意随流水)。山云。道即大晒道只道得八成(欲穷千里目)。德云。和尚又如何(更上一层楼)。山云。如井觑驴(流水无心送落花)。
师云。抚州宜黄曹山本寂禅师。或名耽章。必是赐名谥号。初离洞山。入曹溪。礼祖塔。回吉州之吉水。众向山名。遂请开法。师拟曹溪。凡随所居立曹为号。洞山之宗至师最隆。故有曹洞之称焉。山问德上座。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说个应底道理。此四句赞佛。本出古本金光明经。既如虚空。如何应物。觉范赞提婆尊者道。应缘而现。不落思惟。是故钵水以针投之。德云。如驴觑井。此岂情识计校可及。非久经淘炼具衲僧巴鼻。不许到这田地。若是小作无向上关[木+戾]子。满口许他也。山云。道即大晒道。只道得八成。如秤称斗量来相似。德云。和尚又如何。这一拶词穷理尽。敢道出他驴觑井一句不得。是他款款地。只与倒过。可谓触类而长之。此所以称曹洞宗派之源也。天童爱此两转语。翻覆一时颂出。颂云。
驴觑井(五更侵早起)。井觑驴(更有夜行人)。智容无外(天下衲僧跳不出)。净涵有余(万象莫能逃影质)。肘后谁分印(天眼龙睛不可窥)。家中不蓄书(真文不醋)。机丝不挂梭头事(花又不损)。文彩纵横意自殊(蜜又得成)。
师云。般若无知。靡所不知。故净涵有余也。晋元帝永昌元年。王敦镇武昌。举兵犯阙。刀协劝帝。尽诛王氏。王导帅群从。诣台待罪。周顗将入朝。导呼之曰。伯仁以百口累汝。顗不顾。及入极论导忠诚。申救甚至。及出导尚在门。又呼之不应。乃曰。今年杀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寻又上表。明导无罪。导不知甚恨之。敦兵既至。乃问导。周顗可得生否。导不应。敦乃杀顗。导后料中书。见顗救已表。流涕曰。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丛林又有肘后符。春秋后语。赵简子告诸子曰。吾藏肘后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山上。求无所得。唯襄子母恤还曰。恤已得之符矣。他人皆不可分。简子请奏之。母恤曰。从常山上下临代可取也。简子曰。母恤贤矣。立为太子。云岩示众云。有个人家儿子。问著无有道不得底。洞山出云。他屋里有多少书籍。岩云。一字也无。洞山云。得恁么多知。岩云。日夜不曾眠。洞山又云。问一段事得也无。岩云。道得即不道。肘后谁分印。深密自得之道。他人皆不可分也。家中不蓄书。得恁多知。生而知之上。学而知之次也。这驴觑井。井觑驴。还许分割领览分也无。还许学解传布也无。夹山云。闻中生解。意下丹青。目下即美。久蕴成病。青山与白云。从来不相到。机丝不挂梭头事。文彩纵横意自殊。嘉祥一路智者知疏。瑞草无根贤者不贵。天童末后全用夹山一联。以明此话不落思惟。文彩自备。且道。具何三昧。便得如斯。只个无巴鼻。诸般没奈何。
第五十三则黄檗[口+童]糟
示众云。临机不见佛。大悟不存师。定乾坤剑没人情。擒虎兕机忘圣解。且道。是甚么人作略。
【举】黄檗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口+童]酒糟汉(黄檗门下)。与么行脚何处有今日(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眼高四海)。时有僧出云。只如诸方匡徒领众。又作么生(黄檗兼身在)。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且救得一半)。
师云。此话就简。若全举当曰。一日上堂云。汝等诸人欲何所求。仍以棒趁之。众不散。师乃曰。汝等诸人尽是[口+童]酒糟汉。唐时爱骂人。[口+童]酒糟汉。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上问。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典。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古人糟粕矣。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扁曰。臣也以臣事观之。臣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于其间。臣不能喻臣之子。子亦不能受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矣。又云。恁么行脚取笑他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只图热闹也。山僧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个汉。便顶上一锥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米供养。可中总似汝等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称行脚。亦须著些精神好。还知道大唐国里无禅师么。黄檗以来。岩头罗山爱行此令。近代佛日。北来庆寿顗公。至死无可意者。宁绝嗣无人。香山俊和尚叔祖儿孙。亦行此令。不知者唤作点胸。可中要个不愤底出来承头。果有一僧出云。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甚道无禅师。檗曰。不道无禅。只是无师。沩山问仰山云。作么生。仰云。鹅王择乳。素非鸭类。沩云。此实难辨。五祖戒出僧语。谢和尚说得道理好。万松道。生言孰语冷唇淡舌。石门聪云。黄檗垂示不妨奇特。才被布衲挨拶。失却一只眼。万松道。换了那僧两只眼。承天宗云。五祖戒眼照四天下。万松道。也只是一只眼。要见黄檗。犹未可。万松道。果然。若要扶竖正法眼藏。须是黄檗宗师。万松道。锦上更添花。翠岩真云。诸方商搉便道。黄檗坐却这僧。万松道。不知扶起这僧。又道。黄檗被这僧上来。直得分析不下。万松道。缁素转分明。何谓也。翠岩辄生拟议。雾豹泽毛。未尝下食。庭禽养勇。终待惊人。万松道。后五日看。檗又云。阇梨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余人。坐道场个个阿辘辘地。得大师正眼者。止三两人。唯归宗最较些子。夫出家须知从上来事分。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木+戾]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略举至此。要见此话始末。其后尚有百十余言。此是最初。出世示人之语。故诸方盛行。雪窦颂。佛果评唱。最详。尚阙本录上堂正意。天童颂出。极尽善尽美。颂云。
岐分丝染太劳劳(知事少时烦恼少)。叶缀花联败祖曹(议人多处是非多)。妙握司南造化柄(一朝权在手)。水云器具在甄陶(看取令行时)。屏割繁碎(大象不游兔径)。剪除氄毛(大悟不拘小节)星衡藻鉴(纤毫不昧)。玉尺金刀(度量深明)。黄檗老察秋毫(谩他一星不得)。坐断春风不放高(预备不虞)。
师云。列子说符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子追之。杨子曰。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墨子梁惠王时。有道之人。出行见素丝染从余色。悲之曰。人湛然同于圣体。为居恶俗。染之成累。岐分丝染太唠唠。敕交切闹唠唠也。或作劳亦可。叶缀花联者。达磨初祖颂云。吾本来此土。说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五叶。便是岐分丝染也。若大唐国里无禅师。达摩也无出头分。宗镜录司南之车。本示迷者。照胆之镜。为鉴邪人。古今注。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作大雾。迷于四方。帝在车以指指南而示。士卒擒蚩尤而斩之。遂号指南车。甄陶。陈留风俗记。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今姓甄。音真也。此玄炉陶乎群象。智海总乎万流也。屏割繁碎。剪除氄毛。去岐分之差路。剪缀叶之旁枝。斗为衡星。以运平四时也。藻鉴文明之鉴也。秤所以定轻重。鉴可以辨妍媸。玉尺。拾遗记。禹游龙门。八神探玉简。以授之。长尺二寸可以度量天地。金刀。古有金错刀钱金刃书。此颂黄檗品第诸方。秤尺在手。更兼聪闻蚁斗明察秋毫。防微杜渐。坐断春风不放高也。大圣安彝和尚竹笋诗。便好临根下斤斧。免教节外更生枝。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三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四
侍者离知录
后学性一校
生生道人梓
第五十四则云岩大悲
示众云。八面棂栊。十方通畅。一切处放光动地。一切时妙用神通。且道。如何发现。
【举】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尔恁么问图个甚么)。吾云。如人夜间背手摸枕子(一上神通不同小小)。岩云。我会也(且莫诈明头)。吾云。汝作么生会(果然放不过)。岩云。遍身是手眼(无空缺处)。吾云。道即大晒道即得八成(某甲舌头短)。岩云。师兄作么生(理长即就)。吾云。通身是手眼(无隔碍处)。
师云。李翱问鹅湖。大悲用千手眼作么。湖云。今上用公作么。昔有无目山人。货卜。雨过泥。途著鲜白鞋入市。人问。山人失明。如何泥不污鞋。山人举拄杖云。拄杖头上有眼。以山人为证。夜间摸枕子。手上有眼。吃饭时舌上有眼。听语识人耳中有眼。苏子瞻与聋人说话。写字而已。复笑云。我与彼皆异人也。我以手为口。彼以眼为耳。佛说六根互用。信乎不疑。无尽居士潞州紫岩大悲殿记。举大悲经楞严经。最为详细。尝见一说。大悲昔为妙善公主。乃天人为宣律师说。然三十二应。百亿化身。亦随见不同。各据其说也。天觉曰。千手者示引迷接物之多也。千眼者示放光照暗之广也。苟无众生无尘劳。则一指不存。而况千万臂乎。一瞬不具。而况千万目乎。遍身通身。何必不必。似有浅深。实无损益。云居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住三峰庵时。兴化来曰。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时如何。老僧当时机思迟钝道不得。为伊致得个问头。奇特不敢辜他。当时伊曰。想庵主答这话不得。不如礼拜了退。而今思量当时不消道个何必。万松道。若教容易得。后有化主到兴化处。化问。山中和尚住三峰庵时。老僧曾问伊话只对不得。而今道得也未。化主举前话了。化曰。云居二十年只道得个何必。兴化即不然。争如道个不必。万松道。斗兔角之短长。三圣云。云居二十年道得。犹较他兴化半月程。万松道。竞空花之浓淡。僧问觉范。如诸老宿所示有同异否。范云。佛令讷钝比丘诵苕帚。一日大悟得大辩才。于此当见先德为物之心。天童分上又作么生。颂云。
一窍虚通(竖穷三际)。八面棂栊(横遍十方)。无象无私春入律(应时纳祐)。不留不碍月行空(任运落前溪)。清净宝目功德臂(顾前盻后拈东掇西)。遍身何似通身是(分疏不下)。现前手眼显全机(贼脏已露)。大用纵横何忌讳(无可不可)。
师云。天童道。由一窍虚通。便得八面棂栊也。且如柳塘花坞暖日和风。春在何处。作何形段。然能应物乘时不留不碍。如月当天任运而转。知。通身遍身。背手摸枕底是甚么人。傀儡棚中。必有抽牵线索者。楞严说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八万四千姥陀罗臂。八万四千烁迦罗首。兴化堕马折臂颂云。大悲菩萨有千手。大丈夫儿谁不有。且道。那个是通身底手眼。师以手擘眼云。猫。
第五十五则雪峰饭头
示众云。冰寒于水。青出于蓝。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养子不及父。家门一世衰。且道。夺父之机者是甚么人。
【举】雪峰在德山作饭头(少不努力)。一日饭迟。德山托钵至法堂(老不歇心)。峰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教得孩儿会骂娘)。山便归方丈(尽在不言中)。峰举似岩头(家返宅乱)。头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山闻令侍者唤岩头问。汝不肯老僧那(泼油救火)。岩遂启其意(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山乃休去(果然不会)。至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随风倒柁)。岩抚掌笑云。且喜老汉会末后句(家丑外扬)。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鼻孔为甚在我手里)。
师云。雪峰低头归庵。德山便归方丈。最好参详。岩头密启其意。尔且道。道甚么。德山又休去。可谓。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山至来日上堂。果与寻常不同。也是将错就错。头下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切忌。盖覆将来虽然如是。也只得三年。德山果三年迁逝。天觉颂。钟鼓声沈捧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万松道。知尔被底穿。曾共同床卧。明招代德山云。咄咄。没处去。没处去。万松道。鼻孔在他人手里。雪窦云。曾闻说个独眼龙。元来只具一只眼。殊不知。德山是个无齿大虫。若不是岩头识破。争得明日与作日不同。诸人要会末后句么。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半遮半掩漏逗。也不知。大沩哲云。岩头大似高山石裂。直得百里走兽潜踪。若非德山度量深明。争得昨日与今日不同。万松道。无齿大虫。爪距尚在。鲁祖凡见僧来便面壁。南泉闻云。我寻常向他道。空劫已前承当。佛未出世时会取。尚不得个半个。他恁么。驴年去。若识得南泉。便见岩头。更与天童把臂共行。颂云。
末后句会也无(这里不得会不会打折腰)。德山父子太含胡。(外明不知里暗)。座中亦有江南客(勿谓秦无人)。莫向人前唱鹧鸪(休得也)。
师云。末后句如此。难明峻硬若德山。颖俊如岩头。至今分雪不出。不见道。出身犹可易。脱体道应难。郑谷诗。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天童用后两句。不劳再举底意也。举著后如何。师下座便归方丈。
第五十六则密师白兔
示众云。宁可永劫沉沦。不求诸圣解脱。提婆达多。无间狱中受三禅乐。郁头蓝弗。有顶天上堕飞狸身。且道。利害在甚么处。
【举】密师伯与洞山行次。见白兔子面前走过。密云。俊哉(争奈荒草里走)。山云。作么生(怪你迟也)。密云。如白衣拜相(自地升空易)。山云。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几乎放过)。密云。尔又作么生(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山云。积代簪缨。暂时落薄(从空放下难)。
师举。洞山与潭州神山僧密禅师过水。山问。过水事作么生。密云。不湿脚。山曰。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密曰。汝又作么生。山云。脚不湿。教中有性修二门。洞上名借功明位。大抵因修而悟。从凡入圣。白衣庶民直拜冢宰。若先悟后修。从圣入凡。积代簪缨本来尊贵。虽飘零万状。骨骼犹存。所以道。贫子喻中明此道。献珠偈里显张罗。汝等诸人。要见二尊宿见处么。看取天童一状领过。颂云。
抗力霜雪(贫则独善一身)。平步云霄(达则兼济天下)。下惠出国(苦瓠连根苦)。相如过桥(甜瓜彻蒂甜)。萧曹谋略能成汉(葵花向日)。巢许身心欲避尧(柳絮随风)。宠辱若惊深自信(悟须实悟参须实参)。真情参迹混渔樵(未免灵龟曳尾)。
师云。蓬蒿贪雨露。松柏耐风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此随缘不变之旨。簪缨落薄之谈。有力大人堪任此事也。平步云霄。一超直入如来地。已是太迟也。殊不知。积代簪缨本来富贵。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也。司马相如字犬子。少丧父母。九岁与人牧猪。闻蔺相如为卿相。改名相如。弃猪就学。猪主杖之。先生问知贤。留门外草庵。十年无书与读。遣去。过升仙桥。题柱曰。若不乘驷马车。不过此桥。后造得子虚赋。将军杨得意。夜宿殿中。诵此赋。帝曰。朕恨不与此人同时。将军奏曰。见在蜀地。帝命往召。同乘驷马车过桥。封侍中。萧何曹参。成汉高祖帝业。巢父许由。避尧洗耳饮牛。老子云。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以上四双八事。皆一句密老。一句洞山。妙哉圭峰举喻。譬如皇族沦落微贱。习以性成。后遇荐拔。虽复本位。三端六艺。要重更改习学力用方全。虽然天童分上犹落阶级。不见道。宠辱若惊深自信。真情参迹混渔樵。
第五十七则严阳一物
示众云。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若非骑牛觅牛。便是以楔去楔。如何免得此过。
【举】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犹是分外)。州云。放下著(贴体衣衫会须脱却)。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人不知已过牛不知力大)。州云。恁么则担取去(唤不回头争奈何)。
洪州武宁县新兴严阳尊者。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此与僧问报慈。情生智隔。相变体殊。情未生时如何。慈云隔。暮故底。道情也未生隔个甚么。此与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孟八郎汉大同。州云放不下则担取去者。言下大悟。佛果法语举。黄龙颂云。一物不将来。两肩担不起(果云。明眼人难谩)。言下忽知非(退步堕深坑)。心中无限喜(如贫得宝)。毒恶既忘怀(无始宿业尽时清净)。蛇虎为知己(异类等解)。寥寥千百年。清风犹未已(谁不景仰)。师所居常一蛇一虎手中与食。故如得果人。尊者称之。赵州古佛与尊者。不测圣凡底人。出一言发一问。千古之下。与人为龟镜。天童见近日师僧粗心转盛。所以打草惊蛇。颂云。
不防细行输先手(黑白未分前犹是正中偏)。自觉心粗愧撞头(虎口里下子)。局破腰间斧柯烂(且道如今甚么时节)。洗清凡骨共仙游(头轻眼明)。
师云。王介甫老。持棋隐语云。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唯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唯其无所争。是故入于不死不生。棋乃争先法。赢则赢个先手。输则输个头撞。赵州于尔未下子以前。早先见数著。严阳只管横飞直逴。剩占几路。不知斧柯已烂也。王氏神仙传。晋隆安时。信安县王质。采薪至眩室坡。见石室四童子奕棋。与质物。如枣子。含之不饥。棋终斧柯烂于腰间。衣袂随风。抵暮还家。已数十年矣。赵州放下著。担取去两转语。抽筋拔髓。换骨洗肠。便与赵州。把手共行。步虚轻举也。有底道。清闲真道本。无事小神仙。虽然莫将无事为无事。往往事从无事生。
第五十八则刚经轻贱
示众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返同魔说。因不收。果不入。底人。还受业报也无。
【举】金刚经云。若为人轻贱(我作粪中虫)。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老僧最先入)。以今世人轻贱故(丛林驴骡蹴踏龙象)。先世罪业则为消灭(甚么处去也)。
师云。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圭峰科此经。为转罪成佛。此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梁昭明太子。科判此经。为能净业障分。傅大士颂。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此正是依经解义也。后面四句便有衲僧气息。道。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前四句功德力。后四句观行力。六祖口诀云。佛言。持经之人。合得一切人恭敬供养。为多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持此经。常被人轻贱。不得敬养。自以持经故。不起我人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有犯不校。常修般若波罗蜜。历劫重罪悉皆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此理事二解皆约观行也。僧问云居。承教有言。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意如何。居云。动则应堕恶道。静则为人轻贱。崇寿稠云。心外有法。应堕恶道。守住自己。为人轻贱。万松道。两个老汉俗气也不除。且道。天童分上又作么生。颂云。
缀缀功过(唯除顿觉人)。胶胶因果(并法不随顺)。镜外狂奔演若多(脚下烟生)。杖头击著破灶堕(百杂碎)灶堕破(灵从何生圣从何至)来相贺(伏惟堕[忏-千+罗])。却道。从前辜负我(何不早道)。
师云。功即持经。过即先业。既立妄因。必招妄果。楞严云。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此迷真执妄也。般若观照真也。功过因果妄也。真智现前。妄业消灭。阿耨菩提皎然本具。此正教意。衲僧分上如何。嵩岳破灶堕和尚。山坞有庙。殿安一灶。烹宰祭祀不辍。堕领侍者入庙。以杖敲灶三下咄云。此灶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堕破落。安国师号为破灶堕。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云。我本庙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非吾强言。神再拜而没。土瓦合成。圣从何来。无我人相。般若智也。以真智为妄业。从来辜负。今日相贺。烹宰物命极多全无福利。禅老敲三拄杖便得生天。咄。鬼怕恶人难展掌。贼凭赃物易承头。
第五十九则青林死蛇
示众云。去即留住。住即遣去。不去不住。渠无国土。何处逢渠。在在处处。且道。是甚么物。得恁么奇特。
【举】僧问青林。学人径往时如何(举步即迂回)。林云。死蛇当大路。劝子莫当头(惯曾著毒)。僧云。当头时如何(许尔大胆)。林云。丧子命根(果然)。僧云。不当头时如何(怎只由尔)。林云。亦无回避处(筑著磕著)。僧云。正恁么时如何(且莫著忙)。林云。却失也(虽是死蛇解弄也活)。僧云。未审向甚么处去也(不信搜怀)。林云。草深无觅处(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僧云。和尚也须堤防始得(回来也)。林拊掌云。一等是个毒气(将谓侯白更有侯黑)。
筠州洞山第三世。师虔禅师。初从夹山来参悟本。本问。近离何处。林云。武陵。本曰。武陵法道何似此间。林云。胡地冬抽笋。本曰。别甑炊香饭。供养于此人。师乃出去。本曰。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去在。林在洞山栽松。有刘翁者。从师求颂。师示之曰。尖尖三尺余。郁郁覆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老松。翁呈悟本。本曰。贺翁之喜。此人第三世洞山也。林辞悟本。之山南府青锉山。住庵经十载。忽忆悟本遗言。乃曰。当利群蒙。岂拘于小节哉。遂至随州。缘会众请。住土门小青林兰若。故号青林。尝曰。汝等诸人。直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方可保任。若不如是。非吾子息。僧问。学人径往时如何。这僧大悲阁下要去中都。更夸知处直捷要路。殊不知。直下便是早太迂回也。林以死蛇当大路拒之。这僧不顾危亡道。当头者如何。已著毒了也。有底道。何不棒喝行令。林又何曾放过。道。丧子命根。这僧稍觉痛痒。待觅出身之路道。不当头者如何。林云。亦无回避处。只这青林也免不得。这僧筋舒力尽道。正恁么时。左右无可奈何。如何即是。林曰。却失也。活人手段。于斯乃见能遣能呼。有擒有纵分。付尔身上取摘不下。与尔拈却便有下落。僧云。未审向甚么处去也。林云。草深无觅处。不道无。只是不可见。这僧也怪。道和尚也堤防始得。青林将一条死蛇。招拨这僧。末后却著腰缠脚。遂拊掌一下云。一等是个毒气。万松道。熏天炙地。无尽灯云。青林枢机急峻。非独一时之光。亦旷世为标式耳。万松道。恼乱春风卒未休。更看。天童吹花摆柳。颂云。
三老暗转柁(夜壑藏舟)。孤舟夜回头(澄源著桌)。芦花两岸雪(自他玄契)。烟水一江秋(上下冥通)。风力扶帆行不桌(随流得妙)。笛声唤月下沧洲(任运落前溪)。
师云。丹霞淳禅师颂。长江澄彻印蟾华。满目清光未是家。借问渔舟何处去。夜深依旧宿芦花。二老同颂澄源湛水尚桌孤舟。丹霞用雪窦颂玄沙和尚云。本是钓鱼舡上客。偶除须发著袈裟。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万松道。将谓别有。古今诗话云。川峡呼梢翁篙手。为长年三老。杜诗云。蜀盐吴麻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此事如人行舡相似。不著两岸。不住中流。丹霞夜宿芦花。天童信风横管。且道。转柁回舟时作么生。夜深不向芦湾宿。迥出中间与两头。
第六十则铁磨牸牛
示众云。鼻孔昂藏。各具丈夫相。脚跟牢实。肯学老婆禅。透得无巴鼻机关。始见正作家手段。且道。谁是其人。
【举】刘铁磨到沩山(相见已了)。山云。老牸牛汝来也(撩蜂剔蝎)。磨云。来日台山大会斋。和尚还去么(气毒烟火然)。山放身卧(半路抽身)。磨便出去(一拨便转)。
师云。沩山自称水牯牛。以铁磨为牸牛。安名赏号作家相见也。他虽是尼。久参沩山。去山十里卓庵。一日参子湖。湖问。莫是刘铁磨否。磨云。不敢。湖云。左转右转。磨云。和尚莫颠倒。湖便打。看他与沩山。放则双放。收便双收。佛果谓之隔身句。意通而语隔。要知意句俱到么。更看天童脱体颂出。颂云。
百战功成老太平(安家乐业)。优柔谁肯苦争衡(饶人不是痴)。玉鞭金马闲终日(虽有如无)。明月清风富一生(受用不尽)。
师云。小僧多说佛。老将不论兵。山前麦未辨青黄。庐陵米不知价利。更论佛法谁曾梦见。东汉陈蕃传曰。蕃能树立风声。抗论昏俗。而驱驰险隘之中。与刑人腐夫争衡。二人相见不树立风声。不驱驰险隘。优游平易。老成圆熟。天童赏赞不尽何也。得处自然忘计较。用时全不费工夫。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