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则洛浦临终
示众云。有时忠诚。扣已苦屈难申。有时殃及。向人承当不下。临行贱折倒。末后最殷勤。泪出痛肠。更难隐讳。还有冷眼者么。
【举】洛浦临终示众云。今有一事。问尔诸人。(犹自说兵机)。这个若是即头上安头(恁么也不得)。若不是即斩头觅活(不恁么也不得)。时首座云。青山常举足。白日不挑灯(语得分明出转难)。浦云。是甚么时节。作这个说话(失钱遭罪)。有彦从上座。出云。去此二途。请师不问(易开终始口难保岁寒心)。浦云。未在更道(诗到重吟始见功)。从云。某甲道不尽(不教人见转风流)。浦云。我不管尔道尽道不尽(放没底未不得不休)。从云。某甲无侍者只对和尚(影草随身)。至晚唤从上座。尔今日只对甚有来由(只管习粘头)。合体得先师道。日前无法。意在目前(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他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月落来相见)。那句是宾那句是主(切忌话作两橛)。若拣得出。分付钵袋子(把棒唤狗)。从云。不会(正合分付)。浦云。汝合会(将成九仞之山)。从云。实不会(不进一篑之土)。浦喝云。苦哉苦哉(赚杀一舡人)。僧问。和尚尊意如何(失火处拾肤炭)。浦云。慈舟不桌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弄巧成拙)。
师云。洛浦临终。婆心太切。首座尽情吐露。返责非时。彦从不出唇皮。许伊合会。直得再三捞漉。可怜一向沉埋。克宾甘罚饡饭钱。瞎驴故灭正法眼。玄觉云。且道。从上座实不会。为复怕钵袋子沾著伊。故灯录收从。入法嗣之列。浦尝示众云。直须旨外明宗。莫向言中取则。僧问行不思议处如何。浦云。青山常举足。白日不移轮。以斯验之。首座从公皎然可见。洛浦分上还有人收后也无。百年之后却有天童。颂云。
饵云钩月钓清津(不入惊人浪难逢称意鱼)。年老心孤未得鳞(气急作么)。一曲离骚归去后(在甚么处)。汨罗江上独醒人(洛浦犹在)。
师云。古人以长虹为竿。新月为钩。断云为饵。清津可以桌慈舟。剑峡先须放木鹅。杭州五云和尚坐禅箴云。沿流剑阁无滞木鹅。盖剑水险隘迅流。如二舡相触必碎。故先斫木浮下。谓之木鹅。诸方异说难凭。莫若禅箴为良证也。年老心孤未得鳞。不知者。以谓洛浦无嗣。浦凡得一十一人。乌牙青峰等皆白眉老作。莫莫庵讷和尚诗。今古利名酒。沉醉皆豪英。憔悴泽畔者。未足为独醒。屈原字平。仕楚怀王。为三闾大夫。靳尚所谮。贬长沙。独行江畔。谓渔父曰。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沉汨罗江而卒。江在潭州罗县。文选离骚经。屈原所作。洛浦临终。彦从钝滞。下钓未分文入手。抗衡终水米无交。还会么。不得封侯。也是闲。
第四十二则南阳净瓶
示众云。洗钵添瓶。尽是法门佛事。般柴运水。无非妙用神通。为甚么不解放光动地。
【举】僧问南阳忠国师。如何是本身卢舍那(汝岂是替名)。国师云。与我过净瓶来(莫忘了话头)。僧将净瓶到(莫得错认)。国师云。却安旧处著(重宣此义)。僧复问。如何是本身卢舍那(甚处去来)。国师云。古佛过去久矣(离此不远)。
师举。石霜问道吾。如何是触目菩提。吾唤沙弥。弥应喏。吾云。添净瓶水著。良久却问石霜。汝适来问甚么。霜拟举。吾便归方丈。霜乃有省。道吾先用隔身句。后用抛身势。若不伤锋犯手。石霜有省。国师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只是知恩者少。天童所以采汲华水也。颂云。
鸟之行空(筑著磕著)。鱼之在水(左使右使)。江湖相忘(这边那边)。云天得志(无可不可)。拟心一丝(只在此山中)。对面千里(云深不知处)。知恩报恩(念兹在芘)。人间几几(一子亲得)。
师云。鸟之行空。鱼之在水。所托愈安。其生愈适。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白兆通慧圭禅师道。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底游鱼忘却水。为性命。圭峰云。鱼不识水。人不识风。迷不识性。悟不识空。寻常本身卢舍那。满净觉者。现相人中。才起问时。忽然影现。忘恩失行。背亲向疏。果能除却灵床。始解子承父业。且道。如何是父业。拈来无不是。用处莫生疑。
第四十三则罗山起灭
示众云。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若知金铁无二。凡圣本同。果然一点。也用不著。且道。是那一点。
【举】罗山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金删与泥人揩背)。头咄云(星落云散)。是谁起灭(识得不为冤)。
神州罗山道闲禅师。先问石霜。起灭不停时如何。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盖相应去。纯清绝点去。师不契。往问岩头。头喝云。是谁起灭。山于此有省。盖岩头只贵见地明白。石霜置枯木堂。要伊亲到一回始得。不见。瑞岩问岩头。如何是本常理。头云。动也。岩云。动时如何。头云。不见本常理。岩伫思。头云。肯即未脱根尘。不肯即永沉生死。岩亦领悟。岩头英灵倜傥。打发学人。克的精敏不减德山。后来出罗山法宝。冰寒于水。沩山所谓。只贵子见处。不问子行履也。罗山问处。天下人榜样。而今初机。往往在这里。作活计。水上捺瓜相似。伏断烦恼。智觉道。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伴即伴妄心。无亦无妄心。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是教尔普州人送贼。认奴作郎来。罗山问处。迷真执妄。岩头咄处。即妄即真。若是万松。咄了便休。真妄向上有事在。楞严经。阿难言。如来见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喝如金刚王宝剑也。岩头一喝。如踞地师子。全威大用不欺之力。庞居士云。一群六个贼。生生欺杀人。我今识汝也。不与汝为邻。汝若不伏我。我即到处。说教人尽识汝。使汝行路绝。尔若肯伏我。我即不分别。共汝一处住。同证无生灭。岩头道。是谁起灭。云岩提扫帚。这个是第几月同参。天童贵伊善能点化。重说偈言。颂云。
斫断老葛藤(转生枝蔓)。打破狐窠窟(更吐顽涎)。豹披雾而变文(脱却皮毛)。龙乘雷而换骨(别改躯壳)。咄(一喝万机罢三朝两耳聋)。起灭纷纷是何物(好客无疏伴)。
师云。截断话头。铲却问意。照用同时。人境俱夺。岩头有超师之作。杨子云。圣人虎别。其文炳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辩人狸别。其文萃也。狸变即豹。豹变即虎。南山玄豹。隐雾而变文。汉刘向列女传曰。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抱儿而泣。姑怒以为不祥。妻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隐雾而七日不食。欲以泽其衣毛。成其文章。至于犬豖。不择食。故肥。以肥取祸。期年果被诛。任昉述异记。汉惠帝七年夏。雷震南山。林木火然。地燋黄。暴雨后得龙骨一具。罗山遭破家冤贼。陈词过状。岩头招安。已后变作得力儿郎。且道。那个是招安处。咄。起灭纷纷更是谁。
第四十四则兴阳妙翅
示众云。师子击象。妙翅搏龙。飞走尚别君臣。衲僧合存宾主。且如冒犯天威底人。如何裁断。
【举】僧问兴阳剖和尚。娑竭出海乾坤静。觌面相呈事若何(披鳞曲鳝带角泥鱿)师云。妙翅鸟王当宇宙。个中谁是出头人(展翅崩腾六合云搏风鼓荡四溟水)。僧云。忽遇出头时。又作么生(许尔破胆)。阳云。似鹘捉鸠。君不觉。御楼前验始知真(好劝不听)。僧云。恁么则叉手当胸退身三步(更待第二锤)。阳云。须弥座下乌龟子。莫待重教点额痕(再犯不容)。
师云。郢州兴阳山清剖禅师。嗣大阳明安。凡一十五人。皆先下世。后因浮山圆鉴。得投子青和尚。阳乃十五之一。青公之兄也。这僧问处。如牢度差与舍利弗。创给孤独园。时斗胜。差现狞龙。欲伤弗。弗现妙翅鸟护裂食之。龙亦鳞虫之长。奈何妙翅唯龙为食。娑竭梵语此云海也。平原君。赵胜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家起重楼。临民家。民有躄者。美人笑之。躄者请美人之首。君诺而不行。宾客去半。君斩囚人代之。宾固不至。遂臬美人首。悬御楼前验其真也。周岁宾集。此洞上家风不贵棒喝亲行。要假傍来通信。这僧罪不重科。方能回互。还知么。蒲鞭示耻尤难犯。画地为牢不忍欺。官法如炉心似铁。天童从此费钻锤。颂云。
丝纶降(听圣旨)。号令分(有违者斩)。寰中天子(君临万国)。塞外将军(独镇一方)。不待雷惊出蛰(五更侵早起)。那知风遏行云(已有夜行人)机底联绵兮。自有金针玉线(难谩具眼)。印前恢廓兮。元无鸟篆虫文(字义炳然)。
师云。敕遍天下。王不流行。礼记缁衣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也。娑竭出海。妙翅当权。号令既分。君臣定位。冯唐曰。上古王者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韦昭曰。此郭门之阃也。雷惊出蛰。颂此僧探头太过。不待惊蛰二月节。早起龙头。不知浮云将随龙而行。而为妙翅威风。遏绝不觉头撞也。有谓不因僧话堕。争显兴阳机锋者。不待那知四字。极不稳顺。机底联绵。此非机锋之机。谓锦机之下。必有巧妇针线。雪岩先师尝举。穴细金针。才露鼻。芒长玉线。妙投关。此乃洞上血脉。非其中人。不易知也。当印不当风。如印印空不彰文彩。苍颉仰观奎宿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后自蝌蚪为二篆。周宣主太史籀造大篆。秦相李斯造小篆。今之印篆。号曰方填。且道。兴阳还刻划也无。皓玉本无瑕。雕丈丧君德。
第四十五则觉经四节
示众云。现成公案。只据现今。本分家风。不图分外。若也强生节目。枉费工夫。尽是与混沌。画眉钵盂安柄。如何得平稳去。
【举】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不)。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不)。
师云。圭峰科此一段。谓之妄心顿证。又名忘心入觉。万松下四个不字。谓不起不灭不知不辨。此四八三十二字。诸方皆为病。此处为药。且诸方病者。不起妄念。岂非焦芽败种。不灭妄心。岂非养病丧躯。不假了知。岂非暂时不在如同死人。不辨真实。岂非颟顸佛性笼桶真如。且道。如何是四药。须是天童修合将来。颂云。
巍巍堂堂(更穷须道邹搜字)。磊磊落落(撩天鼻孔)。闹处刺头。(床窄先卧)。稳处下脚(粥稀后坐)。脚下线断我自由(信步过沧洲)。鼻端泥尽君休斫(彼此著便)莫动著(已是跷手乱下)。千年故纸中合药(大有神效)。
师云。黄檗初参百丈。丈云。巍巍堂堂。来为何事。檗云。巍巍堂堂不为别事。巍堂磊落。皆大丈夫相。干戈丛里横身直过。荆棘林中摆手便行。脚跟下无五色线。舌头上无十字关。鼻端无泥痕。眼中无金屑。岂不是安乐快活底汉。试将天童莫道著三字。换万松四个不字。便见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德山道。一大藏教。是拭不净故纸。为已了者恐透牛皮也。千年故纸中合药者。为未了者不妨遮眼也。慈觉道。圆觉楞严恒为已伴。况世尊入灭至庚辰岁。已二千一百七十年。岂但千年故纸。仙传葛由能刻木羊。骑羊上绥山。后遇浮丘公。曰。若不脚 下线断。尔也不得自由。暗合永嘉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虽然如是。犹欠作云何梵在。
第四十六则德山学毕
示众云。万里无寸草。净地迷人。八方无片云。晴空赚汝。虽是以楔去楔。不妨拈空挂空。脑后一槌。别看方便。
【举】德山圆明大师。示众云。及尽去也。(有这个在)。直得三世诸佛口挂壁上(留取吃被)。犹有一人呵呵大笑(且道是谁)。若识此人(是何面目)。参学事毕(与碗茶吃)。
师云。鼎州德山第九世圆明大师。讳缘密。云门嗣中唯师传嗣最广。师创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今传为云门三句者。检讨不审也。一日示众云。及尽去也。直得三世诸佛口挂壁上。此言广长舌相话会不及。犹有一人呵呵大笑。且道。是何人笑个甚么。若识得此人。参学事毕。是真个更有事在。投子青和尚拈云。藏尽楚天月。犹存汉地星。万松道。车也去了。借甚油缸。此可与竿头进步者道。宝峰照和尚道。直须如大死底人死了更死。僧云。莫是死中却活么。师云。尔且死莫活。尔但吃饭里急自去屙屎。尔饭也未吃。早问屙屎作么。此乃贵大休大歇亲到自证。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也。只如行不得处作么生说。问取天童。颂云。
收(向甚处著)。把断襟喉(正好转身吐气也)。风磨云拭(纤尘必去)。水冷天秋(打成一片)。锦鳞莫谓无滋味(腥膻不少)。钓尽沧浪月一钩(不犯清波意自殊)。
师云。圆明示众不消。天童下个收字。和圆明。盛在布袋里也。思大云。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此水泄不通。凡圣路绝也。正恁么时。尽空法界。如一面古镜用坏劫毗岚风。磨莹成劫金藏云揩拭。水天一色。云月交光。皆取纯清绝点边事。这里言淡而无味。如月钩云饵。鱼龙无可吞啖成汤祝网从君意。吕望垂钩信我缘。不见道。山田脱粟饭野菜。淡黄齑。吃则从君吃。不吃任东西。
第四十七则赵州柏树
示众云。庭前柏树。竿上风幡。如一华说无边春。如一滴说大海水。间生古佛。迥出常流。不落言思。若为话会。
【举】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多罗闲管)。州云。庭前柏树子(焦砖打著连底冻)。
师举。赵州一日。上堂云。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云。与我将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僧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不将境示人。僧云。然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杨州城东光孝寺。慧觉禅师。到法眼处。眼问。近难何处。觉曰。赵州。眼曰。承闻赵州有柏树子话是否。觉曰。无。眼曰。往来皆谓。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曰。庭前柏树子。上座何得道无。觉曰。先师实无此语。和尚莫谤先师好。诸方名为觉铁嘴。胜默和尚。必须教人先过此话淘汰知见。尝曰。三玄五位。尽在其中。真如方禅师悟此话。直入方丈。见琅玡广照觉禅师。照问。汝作么生会。如曰。夜来床荐暖。一觉到天明。广照可之。真如悟得此话最好。天童颂得此话亦不恶。颂云。
岸眉横雪(吃盐多如吃米)。河目含秋(一点难谩)。海口鼓浪(有句非宗旨)。航舌驾流(无言绝圣凡)。拨乱之手(也是柏树)。太平之筹(也是柏树)。老赵州老赵州(为甚不应)。搅搅丛林卒未休(天童第二)。徒费工夫也造车合辙(将来使用恰好)。本无伎俩也塞壑填沟(买尽风流不著钱)。
师云。七百甲子。经事多矣。所以岸眉横雪。古人以眉目为岩电。天童用河眸海口故事。成四句偈。如见活赵州指柏树子相似。眉如芦花岸。眼如秋水碧。古句野水净于僧眼碧。远山浓似佛头青。海口鼓浪。航舌驾流。浪即能覆航。航即能驾浪。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故次之。以拨乱之手。太平之筹。州尝云。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此话本与人决疑。而今多少人疑著。赵州岂欲搅丛林哉。人见赵州答话应声便对。如不假功用。唯天童知八十行脚。三岁孩童胜如我。我从他学。此乃闲时造下。忙时用著。不是苦辛人。不知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道。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恁么看来塞壑填沟底事。又作么生。如今抛掷西湖里。下载清风付与谁。
第四十八则摩经不二
示众云。妙用无方。有下手不得处。辩才无碍。有开口不得时。龙牙如无手人行拳。夹山教无舌人解语。半路抽身底是甚么人。
【举】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问处第几)。文殊师利曰(好与劈口筑)。如我意者(酝造将来)。于一切法。(更嫌少)。无言无说(把火照看)。无示无识(有也来)。离诸问答(面皮厚多少)。是为入不二法门(如何是)。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自说已(能说快说)。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一递一刮不赌恶发)。维摩默然(甚么处去也)。
师云。梵语维摩诘。此云无垢称。亦曰净名。妻名金姬。子名善思。女名月上。僧问云居简和尚。维摩是金粟如来。为甚么却预释迦会下听法。居云。他不争人我。广本维摩经。三万二千菩萨。各说不二法门。今唯三十二菩萨。末后文殊无卓锥之地。维摩锥也无。保福展云。文殊也似掩耳偷铃。力尽乌江。维摩一默。未出化门。万松道。人出是非难。又云。大小维摩。被文殊一坐。至今起不得。万松道。要起有甚难便掌。琅玡觉云。文殊恁么赞善也是。杓卜听虚声。维摩默然。尔等诸人。不得钻龟打瓦。万松道。杜撰不少。唯雪窦于文殊问罢处。不言默然良久据座。直云维摩道甚么。复云。勘破了也。万松道。不解作鬼。白日现身。天依怀颂。维摩不默不良久。据坐商量成过咎。至今诸方见呈似此事。犹曰良久云。有僧问一师。录中多云良久者。良久乃何人也。答云。良久乃梁八之弟也。传者以为笑。天依后两句。忒晒峭拔。道吹毛匣里冷光生。外道天魔皆斩首。万松道。暗度神锋。不觉痛痒。白云端颂云。一个两个百千万。屈指寻文数不办。暂时留在暗窗前。明日与君重计算。万松道。有甚闲功夫。天童颂马祖藏头白海头黑话。末后道。堂堂坐断舌头路。应笑毗耶老古锥。今日维摩来也。不管面誉。颂云。
曼殊问疾老毗耶(仁义道中)。不二门开看作家(衲僧分上)[王+民]表粹中谁赏鉴(大辩若讷)。忘前失后莫咨嗟(大智若愚)。区区投璞兮楚庭膑士(献直得曲)。璨璨报珠兮隋城断蛇(夜光投人鲜不按剑)。休点破(幸自完全)。绝玼瑕(一任指点)。俗气浑无却较些(相上观人失之多矣)。
师云。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梵音楚夏也。此云妙吉祥。毗耶离广严城名。肇公涅盘无名论。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以之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燕[王+民]次玉者。今涿郡靠水石也。亦名夺玉石。维摩外虽似讷。其不言之辩。精粹其中。言其石隐玉也。忘前失后者。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云。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无尽灯末。未详法嗣中。有开封府夷门山广智禅师。讳本嵩。别无语缘。全举此段。文公不知出永嘉集。谓嵩创设。因辨之于此。学者知之。此个忘前失后。正是三祖信心铭。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也。韩子卞和于荆山昆冈谷得璞。献楚厉王。王曰。石也遣刖一足。及武王即位又献之。又刖一足。至文王立。和抱璞哭于荆山之下。王召问。和曰。不怨刖足。而怨真玉以为凡石。忠事以为慢事。王使剖石乃真玉也。文王叹曰。哀哉二先君。易刖人足。难剖于石。今果是璧乃国宝也。史记随侯祝元畅。因之齐。见一断蛇将死。遂以水洗摩之。传之神乐而去。忽一夜中庭现光。意谓有贼。遂按剑视之。乃见一蛇衔珠在地而往。知蛇感报也。维摩横身为众。不免祸出私门。那堪文殊点破已灵瑕玼。直饶天童道现居俗尘而无俗气。也是掩鼻偷香。
第四十九则洞山供真
云众云。描不成画不就。普化便翻斤斗。龙牙只露半身。毕竟那人是何体段。
【举】洞山供养云岩真次(谁道是假)。遂举前邈真话(一回拈出一回新)。有僧问。云岩道只这是。意旨如何(且喜不错认)。山云。我当时几错会先师意(以己方人)。僧云。未审云岩还知有也无(折草量天)。山云。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日出连山)。若知有争肯恁么道(月圆当户)。
师云。洞山辞云岩。山问。和尚百年后。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岩良久云。只这是。山沉吟。岩云。价阇梨。承当这个大事。直须子细。山亦不言便行。后因过水睹影。方始悟彻。乃作颂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山在众。供养云岩真。举前邈真话了。僧问云岩。道只这是意旨如何。山曰。我当时几错会先师意。若向良久只这是处领略。正是替名通事。所以见影知形。过水方悟。僧曰。未审云岩知有也无。若道一向知有。是左右人。不见道。知有底人始解奉重。若道一向不知有。这里有利害。有全不知有有知有了却不知有有不知有去成知有山云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华严宗谓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此乃重玄复妙。兼带[口+十]通。不偏枯。无渗漏底血脉也。山于唐大中末。初住新丰百吉。后迁豫章高安之洞山。为第一代。因为云岩作忌斋。僧问。师于先师处得何指示。山曰。虽在彼中。不蒙他指示。僧曰。又用设斋作么。山曰。虽然如是。焉敢违背。僧曰。和尚发迹南泉。为甚却与云岩设斋。山曰。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僧曰。和尚嗣先师。还肯他也无。山曰。半肯半不肯。僧曰。为甚么不全肯。山曰。我若全肯。则辜负先师。万松道。云岩二十年在百丈。却嗣药山。洞山发迹南泉。却嗣云岩。一等异苗翻茂。密固灵根。得芙蓉而宗派中兴。至天童而文彩方备。那个是具文彩。颂云。
争解恁么道(暗里抽横骨)。五更鸡唱家林晓(金乌东上)。争肯恁么道(明中坐舌头)。千年鹤与云松老(玉免西沈)。宝鉴澄明验正偏(事穷的要)。玉机转侧看兼到(交互明中暗)。门风大振兮规步绵绵(西天令严)。父子变通兮声光浩浩(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师云。洞山嘱曹山云。吾于云岩先师。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授汝。汝善护持。宝鉴澄明验正偏。岂非鸡唱家林。鹤老云松。正偏之验耶。镜虽明而有背面。唯玉机转侧递相绮。互双明双暗兼到之方也。易系辞曰。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洞山父子规行矩步。至今门风大振者。源深流长之效欤。
第五十则雪峰甚么
云众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岩头自负。上不肯于亲师。下不让于法弟。为复是强生节目。为复别有机关。
【举】雪峰住庵时。有两僧来礼拜(寻香逐气)。峰见来以手托庵门。放身出云。是甚么(此犹是抛身势隐身势作么生)。僧亦云。是甚么(果然不识)。峰低头归庵(莫道无语好)。僧后到岩头(传消寄息)。头问。甚么处来(不钻不穴)。僧云。岭南(这里是岭北)。头云。曾到雪峰么。(熟处难忘)。僧云。曾到(更讳不得)。头云。有何言句(不醋不休)。僧举前话(一字入公门八牛拽不出)。头云。他道甚么(却好低头便出)。僧云。他无语。低头归庵(恁么则不曾到雪峰)。头云。噫当时不向他道末后句(而今道了未)。若向伊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何不道我便是雪老)。僧至夏末。再举前话请益(好酒醒人迟)。头云。何不早问(贪瞌睡)。僧云。未敢容易(可晒惯丛林)。头云。雪峰虽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索另者先穷)。要知末后句只这是(旋蒸热卖)。
师云。云岩傍参道吾。雪峰傍参岩头。君子不耻下问。今云岩雪峰之道大行。亦退己让人之余庆也。而岩头天资英迈。抑扬德山之道。天下横行。无敢当锋者。盖见处洞达蕴养成就。故得如是。看他二僧。雪峰门下。箭锋相直。也是个行脚汉。为甚直至夏末。尚疑末后句。只为眼钝头迷当面蹉过。岩头与他说出许多道理。雪峰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一法虽无异。三人乃见差。这僧与雪峰。一时道是甚么。及至论末后句。说与也不知。岂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且道。这僧实不会。要放这话行。沩山哲云。大小雪峰岩头。却被这僧勘破。万松道。冷眼不防。岩头雪峰。犹可恕也。后来又点德山亦不会末后句。直是难甘。是故天童两次颂出。颂云。
切瑳琢磨(不因一事)。变态肴讹(不长一智)。葛陂化龙之杖(已闻过海穿云)。陶家居蛰之梭(犹见倚墙贴壁)。同条生兮有数(世相近也)。同条死兮无多(习相远也)。末后句只这是(且信一半)。风舟载月浮秋水(切忌垛根)。
师云。毛诗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注曰。治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德山雪峰得岩头。发明末后句。至今此话大行。切磨通变之力也。雪峰如化龙之杖。这僧如居蛰之梭。岩头点出至今不知。所以同条死者无多也。或谓岩头如化龙之杖。雪峰如居蛰之梭者。请细看前话。雪窦佛果以双明双暗。颂此话结。非饱参者不知。东汉方术传。费长房。汝南人。尝为市掾。遇壶公。断青竹杖。伪为长房缢死于家。遂同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公与竹杖。骑此至家。投葛陂。长房投杖于陂。化龙而去。又晋陶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梭。挂壁。后闻雷电。化为龙而去。雪峰如杖。这僧如梭。岩头如风舟载月。万松似个甚么。巩县茶瓶。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