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禅宗五家 禅茶一味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禅宗典藏 佛理禅机

楞伽师资记 第五章

楞伽师资记 第五章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

〔+承粲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

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

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

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

然后能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便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

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

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取〕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

量辨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相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并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

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

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所以者何?识无刑〔+形〕佛无刑,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

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不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徽〔+征〕。即看此等心,

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法〕,亦名净土,亦

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般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

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

故。经〔+住〕是一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

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访〔=妨〕碍。花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

事。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略为后生疑者,假为一问:

如来法身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现世说法?

信曰:正〔+以〕如来法性之身,清净圆满,一切〔+像〕类悉于中现。而法性身,无心

起作。如颇梨镜悬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现。镜亦无心,能现种种。经云:如来现世说法者,

众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说〕是乃为具足多闻,闻者一无

〔=切〕相也。是以经云: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

义亦名无量义。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则

泯然清净是也。斯之诚言,则为证也。

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以金刚惠微〔=征〕责,犹如草

木无所别知之无知,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萨一相法门。

问:何者是禅师?

信曰: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用心人。常住于止〔=正〕心则沉没,久住于观心则散

乱。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念〕,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

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

。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

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

经道:众生心性,譬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显。为谤三宝,破和合僧。诸见烦恼

所污,贪嗔颠倒所染。众生不悟心性本来常清净,故为学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别,今略

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识别。

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于佛国。解时佛国皆亦

〔+如〕即如国皆不依。涅般经云:有无边身菩萨,身量如虚空。人之〔=又云〕有善光故,

犹如夏日。又云:身无边故,名大涅般。又云:大般涅般,其性广博故。知学者有四种人,

有行有解有证。上上人,无行有解有证;中上人,有行有解无证;中下人;有行无解无证,

下下人也。

问:临时作若为观行?

信曰:真〔=直〕须任运。

又曰:用向西方不?

信曰: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华严经云:无量

劫一念,〔+一念〕无量劫。须知一方无量方,无量方一方。佛为钝根众生,今〔=令〕向

西方,不为利根人说也。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

度,众生是所疲〔=度〕,不名菩萨。疲〔=度〕众生如疲〔=度〕空,度空何曾有来去。

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所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

+得〕一切不空,即是无分别智,亦是色。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所菩萨修学空

为证。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

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义。学用心者,要须心路明净,

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为〔=违〕,决须断绝

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

或复有人,未了究竟法为相〔=于〕名闻利养教导众生,不识根缘利钝,似如有异,即皆

印可,极为苦哉,苦哉大祸。或见心路,似如明净,即便印可。此人大坏佛法,自诳诳他。

用心人,有如此同异,并是相貌耳,未为德〔=得〕心。真德心者,自识分明,久后法眼

开,善别虚之与伪。或有人计身空无,心姓〔=性〕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同,非佛弟

子。或有人,计心是有不灭,此是常见人,亦与外道同。

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作〔=在〕

禅定,静〔=净〕乱不二,常见众生。未增〔=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

见开〔=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通〔=遍〕于法界。

又古时智敏〔=悯〕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原,及诸体用,见

现〔现=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

千里,此非虚言。《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

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

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

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

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

定门。

诸经观法备有多种,傅大师所说,独举守一不移,先〔+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又此

身是四大五荫之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未坏灭,毕竟是空。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

须臾变灭。又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

智从影中生,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

所对六尘境,了知是梦幻。如眼见物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了〔+了〕极分明。空

中现形影,镜中无一物。

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已来,不出不入。

不来不去〔=去不来〕,即是如来之义。如此细分判,眼中与镜中,本本〔=来〕常空寂。

镜照眼照同,是故将为比。鼻舌诸根等,其义亦复然。

知眼本来空,凡所见色者,须知是他色。耳闻声时,知是他声。鼻闻香时,知是他香。舌

别味时,知是也〔=他〕味。意对法时,知是他法。身受触时,知是他触。如此观察知,是

为观空寂。见色知是不受色,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此见〔=是〕

解脱门。学者得解脱,诸根例如此。

复〔+须〕重言说:常念六根空寂,尔无闻见。《遗教经》云: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常

知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昼日所见闻,皆是身外事。身中常

空净,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眼住〔眼住=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

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

自定。

《维摩经》云:摄心是道场。此是摄心法。《法华经》云:从无数劫来,除睡常摄心。以

此〔+诸〕功德,能生诸禅定。《遗教经》云:五根者,心为其主。制立〔立=心一〕处,

无事不辨。此是也。

前所说五事,并是大乘正理,皆依经文所陈,非是理外妄说。此是无漏业,亦是究竟义。

超过声闻地,真趣菩萨道。闻者宜修行,不须致疑惑。

如人学射,初〔+射〕大准,次中小准。次中大约〔=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

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后前〔=箭〕射前〔+箭〕,薚薚相柱,不令箭落。喻人

习道,念念注心,心心相续,无暂〔+之〕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

又经云:以知〔+智〕惠箭,射三解脱门。薚薚薚于柱〔=相住〕,勿令落地。又如钻火,

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无不得。忽然而遗失,忆念无忘时。

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镞犹在。如此受苦痛,亦无暂忘时。念念在心,其状当如〔+是〕。

此法秘要,不得传非其人。非是惜法不传,但恐前人不信,膎〔=陷〕其谤法之罪。必须择

人,不得操〔=造〕次辄说。慎之慎之。

法海虽无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亡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为得佛意。

若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真观身心,四大五荫,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为〔=若〕

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状〔=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

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

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

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来,毕竟未曾生。

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此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

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死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

复次,若心缘异境,觉起时即观起处,毕竟不起。此心缘生时,不从十方来,去亦无所至。

常观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虑。即随分寂定,

亦得随分息诸烦恼,毕故不造新名,为解脱看。〔+若〕心结烦热,闷乱昏沉,亦即且自

〔=从〕散适,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净。唯须猛利,如救头然,不得懈怠。努力努

力。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心腹中

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净。身心调适然,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

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照〕察不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

性虽无刑,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故〕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

名出世人。

是故《维摩经》云:豁然还得本心。信其言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萨人,亦名悟道

人,亦名识理〔+人,亦名达士〕人,亦名得性人。是故经云:一句深〔=染〕神,历劫不

朽。初学者前方便也。故知彼〔=修〕道有方便,此圣心之所会。

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净,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窈

窈冥冥,凝净心虚,则几泊恬乎,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

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此是作法。法本无法,无法之法,始名为法。法则无作。

夫无作之法,真实法也。是以经云: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以是义故,实法无作。舍

身法者,即假想身横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大师云:《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法句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

浅智之所闻,谓一以为一。故庄子犹滞一也。《老子》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虽亡相,

内尚存心。《华严经》云:不著二法,以无一二故。《维摩经》云: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

中间,即是证。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涅般经》云:一切众生有佛性。容可说:墙壁凡石,

而非佛性,云何能说法?又《天亲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