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 第十一卷
○(石霜楚圆)慈明禅师语录
师讳楚圆。族出全州清湘李氏。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隐静寺得度。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师连眉秀目: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所呵。以为少丛林。师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间。与守芝谷泉俱结伴入洛中。闻汾阳昭禅师道望为天下第一。决志亲依。时朝廷方问罪河东。泽诛皆屯重兵。多劝其无行。师不顾。渡大河登太行。易衣类厮养。窜名火队中。露眠草宿至龙州。遂造汾阳。
先是汾阳预语首座。非久有异僧至。传持吾道。一日忽率首座游山。首座云:“何往?”汾州云:“接侍者去。”首座云:“和尚颠倒作什么?”汾州云:“但去。”果逢师至。即与同归。经二年未许入室。
师每诣方丈。汾州揣其志。必骂诟使令者。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不蒙指示。念岁月飘忽。己事未明。有失出家之利。”语未卒,汾阳叱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举杖逐之。师拟伸救。汾阳忽掩其口。乃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乃服役七稔。去谒唐明嵩神鼎徕洞山聪。暨登杨大年李都尉之门。机语契投。于是法道大振。宜春守黄公宗旦。请开法南源。次迁道吾、石霜、福严、兴化。都尉李侯遵碑奏赐命服徽号。
僧问:“如何是道?”曰:“踏着不瞋。”云:“如何是道中人?”曰:“胸驮背负。”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浑家送上渡头船。”问:“如何是异类中人?”曰:“头长脚短。”云:“谢师指示。”曰:“半幅全封。”云:“直恁么去也。”曰:“庠黎鼻孔为甚么在山僧手里。”僧无语。师便打。
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曰:“水深葢不得。”云:“出水后如何?”曰:“不碍往来看。”云:“花开后如何?”曰:“南北馨香。”云:“结子后如何?”曰:“馁鱼忮鳖。”
问:“如何是禅。”曰:“鼻孔入地。”
师同大愚数辈辞汾阳。相让不肯作参头。汾阳云:“此行不可以戒臈推。听吾偈曰:‘天无头。吉州城外起戈矛。将军疋马林下过。员州城里闹啾啾。’”师遽出班云:“楚圆何人。敢受和尚如此记别。”即领众作礼。汾复祝之曰:“吾在先师处亲证三昧。汝今已得。宜往南方大兴吾道。”即造洞山宝禅师席。终日面壁。宝问:“达磨九年面壁意旨如何?”师云:“空腹高心。”宝翌日升堂。请师充第一座。
师住南源。开堂日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乃云:“大众会么?宜阳秀水南岳石桥。若也不会。谩你诸人去也。所以道。达磨西来教外别传一句。且道别传个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败如诸人尽是祖师指出底人。还信得及么?若信得及。与祖佛同参。若信不及。可谓自生退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将一瓣香为我无得禅师。且道诸人还识无得禅师么?若也不识。有疑请问。”僧问:“世尊出世梵王前引帝释后随。今日和尚出世。请师说法。”师云:“好。”僧云:“恁么则粉骨碎身去也。”师云:“三月野花铺地锦。九秋黄叶以为阴。”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亩地三蛇九鼠。”
上堂云:“若论此事绝有言诠。侍者拈香早成多事。所以释迦掩室已涉繁词。居士默然却成多说。何故。彼彼出家彼彼行脚。且问诸人。作么生是出家行脚底事。莫是着衣吃饭行住坐卧广学多闻无言无说么?若恁么会。大似掉棒打月。既不许恁么会。又作么生会。众中还有识好恶者么?有即出来对众证明。若也未能如是。有疑请问。”僧问:“鼓声才罢大众云臻。祖意西来请师举唱。”师云:“汝従甚处来?”僧云:“汾阳一句师亲唱。南源今日事如何?”师云:“汝见南源。”问:“有言有说皆是世谛之谈。无言无说未是衲僧行履处。幸对人天请师垂示。”师云:“放山僧一线道。与庠黎葛藤。”僧云:“恁么则专为流通。”师云:“一片白云横世界。个中谁是出头人?”
师入州。崇胜和尚请。上堂云:“者里崇胜法堂。不可向者里说佛说法去也。然虽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恁么大似担水河头卖。众中还有检点得底么?试出来检点看。有么有么?”时有僧问:“诸法已闻今日响。请师方便演真乘。”师云:“天不高地不远。”僧云:“孤峰出群岳。万里百花新。”师云:“不是直钩客。徒劳到海谠。”
问:“昔日灵山分半座。二师相见意如何?”师云:“来风可鉴。”进云:“恁么则大众侧聆学人礼拜。”师云:“伶俐人难得。”
问:“如何是古佛家风?”师云:“金蟾初出海。何处不分明。”进云:“还许学人请益否?”师云:“大海无边际。不宿水云人。”乃云:“若向言中取则。埋没宗风。直饶句下精通。敢保此人未悟。所以道。山青水绿雀噪鸦鸣。万派同源海云自异。未来诸佛口似灯笼。过去诸佛应病施方。现在诸佛堕坑落堑。不落凡圣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矢上更加尖。”便下座。
师至仰山请上堂云:“宝镜当台森罗自显。太阿在手杀活临时。且道还有该不着者么?有即倒道将一句来。如无。后学初心有疑请问。”时有僧问:“知师久卧深潭里。大仰升堂事若何?”师云:“雨来山里暗。云出洞中明。”进云:“学人不会再伸请益。”师云:“拈取幡竿别处舂。”僧无语。师云:“弄潮须是弄潮人。”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未审意旨如何?”师云:“一场懡忄罗。”进云:“败如大通智胜佛又如何?”师云:“八十翁翁若少年。”进云:“学人耳顺之年。乞师再垂方便。”师云:“众人伏事。”问:“如何是佛?”师云:“莲花捧足。”
上堂,僧问:“油尽灯灭时如何?”师云:“养子不及父。”问:“海上云游时如何?”师云:“苦。”问:“如何是和尚受用处?”师云:“困。”僧拟进语。师便打。问:“失前忘后时如何?”师云:“不上堂。”竖起拄杖云:“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总变成南源拄杖子去也。汝诸人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看看。拄杖子穿过你诸人髑髅去也。还有识痛痒者么?有即出来对众孛跳看。若无。南源今日失利。”喝一喝。卓拄杖一下。下座。
示众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诸仁者。若也信得去。不妨省力。可谓善财入弥勒楼阁。无边法门悉皆周遍。得大无碍悟法无生。是谓无生法忍。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且问诸人。阿那个是当念。只如诸人无明之性。即汝本觉妙明之性。葢为不了生死根源。执妄为实随妄所转。致堕轮回受种种苦。若能回光反照。自悟本来真性不生不灭。故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只如四大五蕴不净之身。即无实义。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従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贪爱所使无暂休歇。出此入彼。积骨如毗富罗山。饮乳如四大海水。何故。为无智慧不能了知五蕴本空。都无所实。逐妄所生。贪欲所拘不能自在。所以世尊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汝等若能了知幻身虚假。本来空寂。诸见不生。无我人众生寿者。法皆如故。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唯有听法说法。虚玄大道无着真宗。故云本源自性天真佛。又云: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若如是者。为度一切苦厄。乃至无量无边烦恼知解。悉皆清净。是为清净法身。若到这个田地。便能出此入彼。舍身受身。地狱天堂。此界他方。纵横自在。任意浮沉。应物舒光。随机逗教。唤作千百亿化身。恁么说话。可谓无梦说梦和泥合水。撒屎撒尿不识好恶。”乃呵呵大笑云:“若向衲僧门下。十万八千。未梦见他汗臭气在。虽然如是。事无一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喝一喝。
示众云:“马大师即心即佛。当人未悟。盘山非心非佛。只成戏论之谈。雪峰辊球诳愈小儿之作。云门顾鉴笑杀傍观。小室自伤一场大错。德山入门便棒。未遇奇人。临济入门便喝。太杀轻薄。黄梅呈颂。人我未忘。更言祖祖相传递相诽谤。到这里须是个人始得。所以道。鹰生鹰子鹘生鹘儿。然虽如此。也是巩县茶瓶。”乃弹指一下。
示众云:“上来也步步登高。下去也通身无碍。所以道。有时先敲后唱。有时先唱后敲。有时敲唱同时。有时敲唱不同时。所以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如今还有讴歌者么?”良久云:“木人虽举手。石女不抬头。”喝一喝。
示众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义总在心源。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既然如是。为甚么那吒扑帝锺?”良久云:“波斯鼻孔长又长。”
示众:“说佛说祖合泥合水。向上向下衲僧破草鞋。总不与么无绳自缚。且独脱一句作么生道,还有人道得么?试对众倒道将一句来。有么有么?”良久云:“辨上更加泥。”喝一喝。
师问僧:“名甚么?”僧云:“海满。”师云:“海无增减。为甚么却满?”云:“和尚莫谩海满。”师云:“南源罪过。”
师问僧:“近离什么处?”云:“云过千山碧。”师云:“着忙作甚么?”云:“雁去水声倍。”师便喝。僧亦喝。师便打。僧亦打。师云:“你这瞎汉。本分打出三门外。念汝是新到。且坐吃茶。”
师问僧:“行脚人须知有行脚事。作么生是行脚事?”云:“知。”师云:“知底事作么生?”云:“山高水深。”师云:“念汝远来且坐吃茶。”僧云:“诺诺。”
师问显英首座:“近离甚处?”云:“金銮。”师云:“夏在甚处?”云:“金銮。”云:“前后夏在甚处?”云:“金銮。”师云:“先前夏甚处?”云:“和尚何不领话?”师云:“我也不能勘得你。教库下供过奴子来勘。且点一碗茶与你湿口。”
师问僧:“近离甚处?”僧以手面前一划。师云:“是何言欤?”僧便喝。师云:“作甚么?”僧抚掌一下,便打。师云:“瞎汉乱做作么?”以坐具直打出法堂。
师道过琅琊。时觉禅师住焉。先是举道者。到琅琊造方丈。觉问:“近离甚处?”云:“两浙。”觉云:“船来陆来?”云:“船来。”觉云:“船在甚处?”云:“步下。”觉云:“不涉程途一句作么生道?”举以坐具枣一枣云:“杜撰长老如麻似粟。”拂袖便出。觉问侍者:“此是甚人?”云:“举上座。”觉遂亲下旦过堂问:“莫是举上座么?勿怪适来相触忤。”举便喝云:“我在浙江早闻你名。元来见解只如此。何得名播寰宇!”觉遂作礼云:“慧觉罪过。”及师至琅琊。觉留之。师为逗遛数日。因夜话及之。师笑曰:“举见处才能自了。”觉默然。师为作《牧童歌》曰:“牧牛童,实快活,跣足披蓑双角撮。横眠牛上向天歌,人问如何牛未渴。回首看,平田阔,四方放去休栏遏。八面无拘任意游,要收只在索头拨。小牛儿,顺毛捋,角力未充难提掇。且従放在小平坡,虑上高峰四蹄脱。日已高,休吃草,担定鼻头无少老。一时牵向圈中眠,和泥看伊东西倒。笑呵呵,好不好,又将横笛顺风吹,震动五湖山海岛。倒骑牛,脱布袄,知音休向途中讨。若问牧童何处居,鞭指东西无一宝。”觉默得其游戏三昧。
僧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礼拜更殷勤。”“如何是宾中主?”师云:“拄杖常在手。”“如何是主中宾?”师云:“拄杖掇乾坤。”“如何是主中主?”师云:“剑握甑人手。”问:“如何是佛?”师云:“潇湘斑竹杖。”问:“祖佛不立时如何?”师云:“口上生茅。”问:“才见便回时如何?”师云:“湖南镇主。”进云:“末后殷勤请师道。”师云:“多少分明。”进云:“大众侧聆。”师云:“未敢相许。”问:“进前不得时如何?”师云:“截断众疑。”问:“步步登高时如何?”师云:“云生足下。”问:“如何是南源狗?”师云:“觜。”问:“如何是禅?”师云:“鼻孔入地。”问:“如何是佛?”师云:“石打不入。”
上堂云:“诸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乃竖起拄杖子云:“者个是南源拄杖子。阿那个是实相义。你若见去。被见闻所转也。若不见。行脚眼在什么处?”喝一喝。下座。
上堂云:“一尘才举大地全收。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现。百亿毛头师子一毛头现。千头万头但识取一头。”乃竖起拄杖子云:“者个是南源拄杖子。那个是一头?”喝一喝。卓拄杖一下下座。
问:“如何是佛?”师云:“人老病生。”问:“如何是接初机底句?”师云:“一刀两段。”问:“如何是验衲僧底句?”师云:“寒山拾得。”问:“如何是正令行底句?”师云:“来千去万。”问:“如何是立乾坤句?”师云:“天高海阔。”问:“与师并坐时如何?”师云:“线穿黄叶。”
上堂云:“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一体。”乃竖起拄杖子云:“者个是南源拄杖子。那个是体?”良久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喝一喝。卓拄杖一下。下座。
上堂,竖起拄杖云:“河沙诸佛河沙国土。总被南源拄杖子一口吞却。其中众生不觉不知。你衲僧鼻孔在什么处?若知去处。横担拄杖目视云霄。若也不知。长连床上有粥有饭。”喝一喝下座。
俗官问:“如何是南源境?”师云:“凿池秋待月。种竹夏遮阳。”“如何是境中人?”师云:“城中公子般般贵。林下道人事事贫。”问:“久昧衣珠请师指示。”师云:“草贼大败。”僧云:“透走无路。”师云:“脚踏不动。”座主问:“承教有言。因缘自然即不问。如何是因缘?师云:“记来多少时也?”进云:“如何是自然?”师云:“速退速退。妨他别人问。”
师住道吾。上堂,僧问:“达磨西来曲为今时。不屈宗乘。请师举唱。”师云:“云雨洒长空。花开遍地春。”进云:“涧松清冷澹。晓月照长川。”师云:“一言既流通。今古谁言异。”进云:“云生岭上花发岩前。”师云:“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进云:“今日遭逢和尚。”师便喝。
上堂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且道昼行夜卧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以拄杖卓一下云:“德山证明。下座。”
问:“獬豸当轩。学人拟议。如何得入?”师云:“还觉头痛么?”
上堂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拈起拄杖子云:“者个是道吾拄杖子。那个是诸人心。河沙国土河沙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尽在道吾拄杖子上。转大法轮。诸人还见么?若见朝游西天暮归东土。若也不见。晨朝有粥斋时有饭。”卓拄戴一下。下座。
上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像主。不逐四时凋。”拈拄杖云:“者个是道吾拄杖。那个是万像主?”良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喝一喝。卓拄杖一下。下座。
上堂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所以道。有明有暗有起有倒。”乃喝一喝云:“且道是照是用。缁素辨得么?试出来呈丑拙看。若无。道吾今日失利。”喝一喝。下座。
上堂,僧出礼拜起便喝。师云:“作么生?”僧又喝。师云:“瞎。”僧礼拜。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来与你吃。”
问:“古人面壁意旨如何?”师云:“有年无德。”
师住石霜。开堂日。”僧问:“维摩一默未称师宗。棒喝齐施中流罔措。今日一会请师方便。”师云:“石敝逢春长。霜花向日开。”进云:“与么则阳鸟喃喃语。雨过百花新。”师云:“不因渔父引。焉知水浅深。”僧云:“峻水随流急。云开照碧天。”师云:“我行荒草里。你又入深村。”僧应诺云:“官不容姒更借一问。师意如何?”师云:“放你三十棒。三十年后方始知痛痒。”僧舞袖而退。师云:“梦见。”问:“方木调弦时如何?”师云:“幡竿一尺二。”进云:“恁么则和尚手出今时也。”师云:“脚拨不动。”僧云:“莫道不知音。”师云:“三十年后悟去不定。”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云:“新罗打鼓。”进云:“磨后如何?”师云:“西天作舞。”
上堂云:“青莲视瞬已多繁。迦叶微微笑自谩。少室坐羞痴截臂。黄梅呈解颂多般。入门棒喝重重错。向上宗乘肉自剜。公案现成谁懡忄罗。鉴咦啐啄哂傍观。一宿觉来知是误。不言师范更无端。丈夫皆有冲天志。北斗南星背面看。
△偈颂
因僧请益三玄三要颂。
第一玄。三世诸佛拟何宣。垂慈梦里生轻薄。端坐还成落断边。
第二玄。伶俐衲僧眼未明。石火电光知是钝。扬眉瞬目涉关山。
第三玄。万象森罗宇宙宽。云散洞空山岳静。落花流水满长川。
第一要。岂话圣凡妙。拟议涉长途。抬眸七颠倒。
第二要。峰顶敲召。神通自在来。多闻门外叫。
第三要。起倒令人笑。掌内握乾坤。千差都一照。
报你通玄士。棒喝要临时。若明亲的旨。半夜太阳辉。
因僧请益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颂
啐啄之机箭拄锋。瞥然宾主当时分。宗师悯物垂缁素。北地黄河彻底浑。
因人请益慧超佛话有颂。
僧问如何是佛。师云汝是慧超。礼拜进前叉手。思量十万迢迢。
因僧请益云门超佛越祖之谈
超佛越祖若何宣。充斋胡饼恣情餐。湖南展钵新罗咬。大石波斯索渡船。
因僧请益乃述三诀颂
第一诀。大地山河泄。维摩才默然。文殊便饶舌。
第二诀。展拓看时节。语默岂相干。夜半秋天月。
第三诀。远路难登涉。陆地弄舟船。眼中藏日月。
三句颂
第一句。天上他方皆罔措。俱轮颠倒论多端。巍巍未到尼俱树。
第二句。临济德山涉路布。未过新罗棒便挥。达者途中乱指注。
第三句。维摩示疾文殊去。对谈一默震乾坤。直至如今作笑具。
因僧请益五位有颂。
正中偏。半夜乌鸡室里鸣。海底然灯光世界。石上栽花长枝灵。
偏中正。日落西山观异影。分明影像显宗乘。休把眉头窥月井。
正中来。木马生儿遍九垓。进退任行通鸟道。岂并巢居界内。
兼中至。彼彼丈夫全意气。矛盾交互不伤锋。展拓纵横不相离。
兼中到。黑白已前休作造。须明露柱未生儿。莫认狂辞途路走。
都一颂。
偏中归正极幽玄。正去偏来理事全。须知正立非言说。朕兆依涵属有缘。
兼至去来兴妙用。到兼何更逐言诠。出没岂能该世界。荡荡无依鸟道玄。
因僧请益风穴佛话。
杖林山下竹筋鞭。南北禅人万万千。莫怪相逢不下马。东西各自有前程。
寄李驸马
分身千百亿。悲智愿难穷。在俗还随俗。居宫即顺宫。
头头皆巨护。处处现神通。珍重吾宗幸。多能立古风。
仰观天畔一论日。几度清光四上出。大士蓬头问志公。摩诃般若波罗蜜。
注杜顺和尚颂。
怀州牛吃禾〔河沙世界〕益州马腹胀〔匾衔碗送〕
天下召医人〔驴头马角〕灸猪左膊上〔画虎成狸〕。
冬不人事颂一首示众云
东山林木高。几岁几回雨。南岭松枝瘦。石生石畔土。金色见瞿昙。二三七八五。
僧请益古人十二时歌乃颂之
鸡鸣丑。梦里逢人莽莽卤。平旦寅。觉来路上弄精魂。
日出卯。赫赫光明影里坐。食时辰。食饱还知是病因。
禺中已。买卖论量入市肆。日南午。万像分明作笑具。
日烩未。张公吃酒李公醉。晡时申。省来端坐醉醺醺。
日入酉。茅蓬竹户硬撑拄。黄昏戍。日落西山狐魅出。
夜半子。一轮明月苏诨哩。人定亥。老鼠床头作队队。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