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玉衡脉法

  痧脉十二经辨  脉芤而浮者,肺痧也。脉芤而散者,心痧也。脉弦长而 动者,肝痧也。脉芤大而滑实者,脾痧也。脉沉细而动止不匀者,肾痧也。大肠之痧,类于肺而长。小肠之痧,类于心 而细。胆之痧,类于肝而数。胃之痧,类于脾而紧。膀胱之痧,类于肾而浮虚。三焦命门之痧,脉必怪异。

  痧脉外感内伤辨

  伤食之痧,脉多战动。伤血之痧,脉多芤滑。伤暑之痧, 脉多洪滑而疾数。伤风之痧,脉多沉微。秽触之痧,脉多变 异不常。伤气之痧,脉多沉伏,或形如雀啄。伤寒湿之痧, 脉多沉细。

  痧脉要诀

  痧症之脉,与诸症之脉不同。如伤寒伤风,自有伤寒伤 风之脉。若伤寒伤风,一兼痧症,其脉必变,病必凶暴是也。凡遇杂症有痧皆然。

  治验:

  一用成屠兄夫人,忽然昏迷沉重,痰涎壅盛,已三日矣。 延余往视,诊脉,洪大无伦,身不发热,口不干燥,惟不省 人事。余日:“脉症不合,此痧胀也”。刮痧稍醒,用沉香郁金散、荆芥汤加山棱、蓬术、枳实、紫朴、砂仁微冷饮之,三 剂而愈。 一忱云溪年老一子,七岁,发热五日,状类伤寒,昏迷沉重,服伤寒药,病势亦甚,将在临危。其婿吴彩云延余往视,诊其脉,形如雀啄,怪脉已现,不可复救,但细按左关, 指下或时厥厥动摇,此暗痧而入不觉也。幸其年幼,可抱而 起,视其腿弯,有紫筋三条,刺之,血流如注,不愈,用阿 魏丸、大黄丸、清茶微冷饮之,又用荆芥汤加山查、卜子、 槟榔.细辛,微冷饮之。连服二头服,方知人事,次日脉复如 常,痧气退尽,但身热未痊,乃用伤寒阳明胃经药,三剂而愈。“余治痧不及具述,各举一二为例,以见痧症不可忽也。 余之痧脉要诀,至矣尽矣,痧症之脉,莫有外于此矣。 议者以为余之秘夫脉,而不尽言其脉之所以然者,正在此也。嗟嗟.人之议余也,以余之论痧脉而脉有未明也。抑思余之 刊刻是书也,将以晓天下之人,使天下咸识夫痧症之祸也, 岂有所秘而不言者乎?即如伤寒自有伤寒之脉,非虚语也。夫冬月正伤寒,头痛恶寒,身热无汗,脉必紧盛,故见夫人 迎紧盛之脉。若余月虽有头痛恶寒,身热无汗,总名伤寒,脉,不见紧盛,反若空虚,是脉症之不合,更可以验其痧之发矣。苦更取青紫筋色而辨其的确以治其痧,尚何疑乎?即此类推,余症可以尽知。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痧之毒气,冲激于经络,血肉之分,故其脉多洪数,或沉紧,或大而无伦,或洪实有力,种种不一。若症脉稍有不合,便当审其痧筋有无,有则俟其放痧之后,再诊其脉之来复何如,以断其病之寒热虚实施治;若无,即以其脉断其寒热虚实用药。余尝治一劳弱吐红之症,其脉洪实有力,他医 遇此,以为劳弱吐红,脉忌洪实,兼之症候凶危,谢事而去。 余惟见其病势之暴而疑之,爰视其腿弯有青筋色,先放其痧, 六脉遂和,症候亦平。又付散痧消食去积之药,气血无阻, 凶暴潜消,饮食渐进,后用六味地黄丸及十全大补汤服之, 劳弱不足之症亦愈。盖因其向来病气,俱从痧气而泄,所以 一用补药遂得全效也。方书脉句宜参

  凡古人载籍,所以垂训者,不知几经筹画,几经笔削, 乃著之于书。后人竟以一览不明,便置之高阁,毋乃有负古圣贤作书者之心乎?余尝博览遗言,若其有得于心,固然不忍释手,即令有疑于己,亦且数四低徊,然后得一夕豁然洞灼而大悟也。有如方书所载:“诸痛脉伏不可诊也”之句。余尝疑之,若以为治病之道,求所以辨明虚实寒热之法,斟酌轻重缓急之宜,惟脉是恃。若脉伏既不可诊,医者将何以断其病之属虚属实、属寒属热之所致,而于用药之际,更有可轻可重,当缓当急之定论乎?讵意古人之所以示我者,固有先得我心,而昭然笔之于书也。余是以一再思之,乃知所谓脉伏不可诊者,若谓必须求他症以辨之,方有其治法焉尔。故余于诸病脉伏者,固推而验于筋之青者紫者,识其为痧。即于诸病不痛而脉伏者,亦必推而验于筋之青者紫者,识其为痧。盖缘痧毒气壅血阻于经络间,故脉有伏而不现尔,若以针刺之,血流而气亦泄,毒始无所壅阻,而脉乃复其常尔。至于癌之重者,伤在肠胃三明,针刺有所不到,血流有所不尽,余惟从夫食积血痰所阻之毒以治之。脉且随药而复,则病有未愈者,始可凭脉以用其药,然后思古人之所谓不可诊者,信乎诸痛脉伏之不可诊也。古人之诏我者,诚有所见也哉。

  脉贵审于儿先

  痧之重者,形之于脉,前言已概之矣。至如杂病兼痧。始发甚微,疑似莫辨,所谓审脉之道,则又吾笔所难书,吾言所难罄。惟在医者临症之际,神明其意于切脉之中,斩截 其痧于方发之始。盖痧之慢者,讵云日久必坏脏腑,损经络,溃肌表乎。即其轻而又轻者,虽不至骤伤其命,而于杂病之中,一有兼痧,不能审治,其病将缠绵难愈,即愈亦必数数复发,疾苦相连,此痧之所以可畏,当预审之于几先也。

  痧脉决生死

  脉微细者,生;脉实大急数者,重;脉洪大无伦者,凶一部无脉者,轻;一手无脉者,重;两手无脉者,死。六脉无根,放痧服药不应者,不治;诸怪脉现,放痧服药不应者,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