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四十八 论语三十

  ◎微子篇

  △微子去之章

  问:"箕子当时,何必徉狂?"曰:"他已为囚奴,做人不成了,故只得徉狂受辱。"又问:"若箕子地位尚可以谏,想亦未肯住在。必是既已为囚奴,则不复可谏矣。"曰:"既已为囚奴,如何更可以谏!"〔广〕

  问:"殷有'三仁'。"曰:"而今也难看。或是孔子当时见他事实。"

  问:"或去,或奴,或谏不同,如何同归于仁?"曰:"三子皆诣其至理,故谓之仁。如箕子亦是谏,谏至于极有所不行,故若此也。"〔一之〕

  "三仁",且只据他去就、死生论之。然以此一事推及其他,则其所为之当理无私,亦可知矣。〔闳祖〕

  问:"'三仁',不知易地而施,皆能遂其本心否?"曰:"都自各就他分上做。自今观之,'微子去之',尚在活地上;如箕子之囚,比干之死,便是在死地上了,较之尤难!螣子虽不死,然便死却又到了。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看'三仁'惓惓忧国之心,直是念念不断。若如避世之徒,一齐割断,高举远引,这却无难。故孔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若果于忘世,是不难。"〔贺孙〕

  问:"'三仁'之事,必不可偏废否?"曰:"也不必如此看。只是微子是商之元子,商亡在旦暮,必着去之以存宗祀。若箕子比干则自当谏。其死与奴,特适然耳。"又问:"当时若只有微子一人,当如何?"曰:"亦自着去。"吴仁甫问:"夷齐之事,如伯夷已逃去,叔齐以父命与宗社之重,亦自可立否?"曰:"叔齐却难处。"子升问:"使当时无中子可立,国祀当如何?"曰:"亦须自有宗室等人。"子升问:"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事,集注云:'未知其心果出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又其他行事多悖于道理,但许其忠清,而不许其仁。若其心果出于天理之公,而行事又不悖于道,则可以谓之仁否?"曰:"若果能如此,亦可以谓之仁。"子升又问:"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事,则原其心而不与其仁;至管仲,则以其功而许其仁,若有可疑。"曰:"管仲之功自不可泯没,圣人自许其有仁者之功。且圣人论人,功过自不相掩,功自还功,过自还过。所谓彼善于此,则有之矣。若以管仲比伊周,固不可同日语;若以当时大夫比之,则在所当取。当是之时,楚之势骎骎可畏,治之少缓,则中国皆为夷狄,故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本朝赵韩王,若论他自身,煞有不是处。只辅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使圣人当时说管仲无'克、伐、怨、欲',而一纯于天理之仁,则不可。今亦不过称其'九合诸侯,一正天下'之事耳。"因说:"看文字,不要般递来说。方说这一事未了,又取那一事来比并说。般来愈多,愈理会不得。少间便撰出新奇说话来说将去,元不是真实道理,最不要如此。"〔木之〕

  问:"'三仁'皆出于至诚恻怛之公。若箕子不死而为之奴,何以见恻怛之心?"曰:"箕子与比干心只一般。箕子也尝谏纣,偶不逢纣大怒,不杀他。也不是要为奴,只被纣囚系在此,因徉狂为奴。然亦不须必死于事。盖比干既死,若更死谏也无益,适足长纣杀谏臣之罪,故因得徉狂。然他处此最难,微子去却易,比干则索性死。他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所以易中特说'箕子之明夷';'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外虽徉狂,而心却守得定。"〔淳〕宇录云:"寓问:'注言:"三子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微子之去,欲存宗祀;比干之死,欲纣改行;可见其至诚恻怛处。不知箕子至诚恻怛何以见?'曰:'箕子比干都是一样心。箕子偶然不冲着纣之怒,自不杀他。然他见比干恁地死,若更死谏,无益于国,徒使人君有杀谏臣之名。就他处此最难,微子去却易,比干一向谏死,又却索性。箕子在半上落下,最是难处。被他监系在那里,不免徉狂。所以易中特说'箕子之明夷',可见其难处。故曰:'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外虽狂,心则定也。"

  或问:"'比干不止是一事之仁',先生尝有此语。莫是它分上大节目处有得,见做得彻头彻尾,与一时一事之仁不同,但未可望圣人之全仁耳。"曰:"箕子微子夷齐之仁,亦是此类。各随它分上,或去,或奴,或让底,亦皆可见其终身大体处。"又曰:"诸子之仁虽如此,料得缜密工夫,纯粹体段,未如颜子之仁是从实地上做来。"又曰:"曾子启手足易箦时底心,见得时,便是曾子之仁。更以求仁、害仁处参之,便见'三仁'、夷齐所以全其心德者。而尧卿所问管仲之事,亦可见矣。"

  观凤一羽,则知五色之备。"三仁"。〔僩〕

  柳下惠为士师章

  问"柳下惠为士师"。曰:"三黜非君子之所能免。但不去,便是他失于和处。"〔时举〕

  亚夫问柳下惠三黜。曰:"柳下惠莹然处,皆与伯夷一般。伯夷如一颗宝珠,只常要在水里。柳下惠亦如一宝珠,在水里也得,在泥里也得。"〔时举〕

  问:"柳下惠'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虽可以见其'必以其道而不失焉者',然亦便有个不恭底意思,故记者以孔子两事序于其后。观孔子之事,则知柳下惠之事亦未得为中道。"曰:"也是如此。惟是孟子说得好,曰:'圣人之行,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下惠之行,虽不比圣人合于中道,然'归洁其身'则有馀矣。"问:"'或远或近',是相去之远近否?"曰:"不然。谓其去人有远近。若伯夷则直是去人远矣!"〔广〕

  齐景公待孔子章

  问:"齐景公待孔子,虽欲'以季孟之闲',乃以虚礼待之,非举国以听孔子。故曰:'吾老矣,不能用也。'遂行。如齐王欲以孟子为矜式,亦是虚礼,非举国以听孟子。"曰:"固是。"〔植〕

  齐人归女乐章

  问:"'齐人归女乐',季桓子才受,孔子不安,便行。孔子向来相定公,做得许多事业,亦是季桓子听孔子之所为,方且做得。"曰:"固是。"又曰:"当时若致膰胙,孔子去得更从容。惟其不致,故孔子便行。"〔植〕

  问:"史记载:'鲁今且郊,如致膰于大夫,则吾可以止。'设若致膰,则夫子果止否?"曰:"也须去。只是不若此之速,必别讨一事故去。且如致膰,亦不是大段失礼处,圣人但因此且求去尔。"〔宇〕

  问:"今欲出来作事,亦须成败有命,无必成之理。"曰:"固是。且如孔子所作,亦须见有必成处。但有小人沮之,则不可乃是天。孔子当时在鲁,全属季桓子。其堕三都,乃是乘其机而为之,亦是难。女乐事,论语所载与史记异。若如论语所载,似太匆遽。鲁是父母之国,君、大夫,岂得不直告之?告之不从而行,亦未晚,今乃去得如此其急。此事未易轻议,当阙。"〔可学〕

  楚狂接舆章

  问:"楚狂接舆等,伊川谓荷篠稍高。"曰:"以其尚可告语。若接舆,则全不可晓。"问:"当乱世,必如孔子之才可以救世而后可以出,其他亦何必出?"曰:"亦不必如此执定。'君子之仕,行其义也',亦不可一向灭迹山林。然仕而道不行,则当去耳。"〔可学〕

  子路从而后章

  问:"不仕无义。"曰:"仕则可以行其义,不仕则无以行其义,便无这君臣之义了。"又问:"下文所谓'君臣之义',即是这义否?"曰:"然。"〔焘〕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义,便有进退去就在里。如丈人,直是截断,只见一边。〔闳祖〕

  亚夫问:"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曰:"这时虽大纲做,行不行亦自有小小从违处,所谓义也。如孟子'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之意,不如长沮桀溺之徒,才见大纲行不得,便去了。"〔植〕

  问:"集注云:'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末云:'亦非忘义徇禄也。'此'义'字,似有两意。"曰:"如何是有两意?只是一意。才说义,便是摠去、就都说。道合则从,不合则去,即此是义,非但只说要出仕为义。然道合则从,不合则去,唯是出仕方见得。'不仕无义',才说不仕,便都无了这义。圣人忧世之心,固是急欲得君行道。到得灵公问陈,'明日遂行';景公'"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季桓子受女乐,'孔子行',无一而非义。"〔贺孙〕

  亚夫问:"集注云:'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诚有不苟然者。'"曰:"旧时人说此段,只说道合出仕才仕,便是义。殊不知所谓仕,不是埋头一向只要仕。如孟子说'所就三,所去三',与'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虽是未尝不欲仕,亦未尝不顾其义之如何。"〔贺孙〕

  逸民章

  孔子论逸民,先伯夷。〔道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