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畨土};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羅振玉曰:「糞」,敦煌本作「{畨土}」,乃「糞」之別構。

謙之案:碑本同。又羅卷「戎」誤作「我」,羅失校。「糞」,傅本作「播」。畢沅曰:「『糞』『播』古字通用。」玉篇:「播,種也。」疑老子此處或有播種之義。

彭耜曰:「朱文公本『糞』下有『車』字,謂以走馬卻糞車也。頃在江西見有所謂糞車者,方曉此。」吳澄曰:「『糞』下諸家並無『車』字,惟朱子語錄所說有之,而人莫知其所本。今按張衡東京賦云『卻走馬以糞車』,是用老子全句,則後漢之末,『車』字未闕,魏王弼注去衡未遠,而已闕矣。蓋其初偶脫一字,後人承舛,遂不知補。車、郊協韻,闕『車』字則無韻。」謙之案:車、郊無韻,說見下。

易順鼎曰:按文子精誠篇云:「惟夜行者能有之,故卻走馬以糞,車軌不接於遠方之外。」或以「車」字連上讀,亦可為吳說作證。然淮南覽冥訓云:「故卻走馬以糞,而車軌不接於遠方之外。」「糞」下有「而」字,則「車軌」當連讀矣。高注云:「『卻走馬以糞」,老子詞也,止馬不以走,但以糞糞田也。一說:國君無道,戎馬生於郊,無事走馬以糞田也,故兵車之軌不接遠方之外。」淮南有許慎、高誘兩注,此一說疑許注,而與高義同。東京賦薛綜注亦引老子「卻走馬以糞」,是漢末傳老子者皆無「車」字,張衡殆誤讀文子與!王弼「以糞田」,正用舊義也。車、郊音亦相遠,吳氏以為協韻,尤所未詳。又按文子自然篇云:「足跡不接於諸侯之境,車軌不結於千里之外。」是「車軌」連讀無疑矣。何氏焯讀書記謂文子作「糞車」,李注偶未引及,非也。

謙之案:張景陽七命注引王弼曰:「天下有道,修於田而已,故卻走馬以糞田。」又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老子德經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為糞。』」疑「糞」字或上有「為」字,或下有「田」字,此與「糞車」同為誤引無疑。韓非解老、喻老引經文。與此石同。

又案鹽鐵論未通篇曰:「當此之時,卻走馬以糞。其後師旅數發,戎馬不足,牸牝入陣,故駒犢生於戰地也。」此以軍中所用之戎馬不足,牝馬上陣為言,當為老子之古義。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莫大於欲得。

嚴可均曰:「罪莫大於欲得」,王弼無此句。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敦煌、景福四本均有「罪莫大於可欲」句,釋文河上本亦有此句。又「大」字,敦煌本作「甚」。

謙之案:廣明、慶陽、磻溪、樓正、遂州、柰卷、室町、高、顧、彭、傅、范均同此石。惟傅、范本第三句作「咎莫憯於欲得」,遂州、顧歡「大」作「甚」。韓詩外傳九引首句「可欲」作「多欲」,吳澄本第三句在第二句上。又「 」乃「咎」之別構,與第九章同。

俞樾曰:按河上本此句之上,有「罪莫大於可欲」一句,據韓非子解老篇則此句當有。惟韓子作「禍莫大於可欲」,誤也。其上文曰:「夫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者,大罪也。」則本是「罪」字明矣。劉師培曰:俞說是。韓非子解老篇「禍」字涉上文「君禍」而訛。又喻老篇亦引此三語,正作「罪莫大於可欲」。且承上文「以名號為罪,以城與地為罪」言,則老子本文作「罪」明矣。惟韓非子解老、喻老二篇引「咎莫大於欲得」句,「大」均作「憯」,解老篇「得」又作「利」。又解老篇此語上文云「苦痛雜於腸胃之間則傷人也憯,憯則退而自咎」,即釋此「憯」字之義也。「憯」與「痛」同,猶言「禍莫痛於欲得」也。老子古本亦必作「憯」,傅本猶然。今本作「大」,蓋後人以上語「大」字律之耳。至於解老篇「得」作「利」,則涉上文「欲利」而訛,顧千里識誤謂仍當作「得」,是也。

謙之案:「大」作「憯」,是也。「憯」與「甚」通。敦、遂本作「甚」、傅、范本作「憯」。范曰:「憯音慘,痛也。」畢沅曰:「河上公、王弼『憯』字亦作『大』,韓非作『咎莫憯於欲利』,李約『憯』作『甚』。說文解字:『憯,痛也。』古音甚,憯同。」

馬敘倫曰:成疏、羅卷作「甚」。成疏曰:「其為咎責,莫甚於斯。」是成亦作「甚」。「甚」借為「憯」,聲同侵類。說文「〈米甚〉」重文作「〈米朁〉」,是其例證。

故知足之足,常足。

嚴可均曰:「常足」,御注、王弼作「常足矣」。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故」字、「矣」字。

謙之案:嚴遵本亦無「故」字,遂州本無「矣」字,韓詩外傳引有。司馬光本無「之足」二字。韓非喻老引「知足之為足矣」,文選東京賦注引「知足常足」。案「足」字從止,即「趾」字,故義為止。易「鼎折足」,鄭注:「無事曰趾,陳設曰足。」漢書五行志:「足者止也。」二十八章「常德乃足」,河上注:「止也。」

劉咸炘曰:「知止即知反。經屢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謂保富貴也,相對往來皆不常久,必反乃為常,乃能久。」常久,實老子之宗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欲、足韻(六屋入聲)。鄧廷楨、奚侗同。高本漢、陳柱:欲、足、得、足韻。案吳澄云:「『糞』下有『車』字,車、郊協韻。」車,魚部,郊,霄部,易順鼎謂車、郊音亦相遠,是也。魏源老子本義曰:「『靜勝寒』三句,或謂此當屬下章,蓋正、糞為韻,而有道卻走馬,即清靜治天下之效也。姑存其疑。」案正、糞為韻,更所未詳。此章以道、郊為韻。道,幽部,郊,霄部,此幽、宵通韻,與四十章笑、道為韻同例。

吳棫韻補入聲一屋:「得」,得失。老子:「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右景龍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四十三字,河上本四十四字,王本三十九字,傅、范本四十五字。河上本題「儉欲第四十六」,王本題「四十六章」,范本題「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