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德以全也。下德不失德,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是以无德。以有名号及其身故。上德无为谓法道安静,无所施为也。而无以为,言无以名号为也。下德为之言为教令,施政事也。而有以为。言以为己取名号也上仁为之上仁谓行仁之君,其仁无上,故言上仁。为之者,为人恩也。而无以为,功成事立,无以执为。上义为之为义以断割也。而有以为。动作以为己,杀人以成威,贼下以自奉也。上礼为之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也。而莫之应,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应也。则攘臂而扔之。言礼烦多不可应,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故失道而后德,言道衰而德化生也。失德而后仁,言德衰而仁爱见也。失仁而后义,言仁衰而分义明也。失义而后礼。言义衰则失礼聘,行玉帛也。夫礼者,忠信之薄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而乱之首。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前识者,道之华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之时,得道之华。而愚之始。言前识之人,愚闇之倡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谓处身于敦朴。不居其薄,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处其实,处忠信也。不居其华。不尚华言也。故去彼取此。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昔之得一者:昔,往也。一,无为,道之子也。天得一以清,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以宁,言地得一故能安静不动摇。神得一以灵,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谷得一以盈,言谷得一故能盈满而不绝也万物得一以生,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其致之。致,诫也。谓下六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言天当有阴阳弛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地无以宁将恐发,言地当有高下刚柔,节气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神无以灵将恐歇,言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废,不可但欲灵变无已时,将恐虚歇不为神。谷无以盈将恐竭,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长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贵高于人无已时,将恐颠蹶失其位。故贵以贱为本,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高以下为基。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不下坚固,后必倾危。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孤寡喻孤独,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此非以贱为本邪?言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人非乎!
嗟叹之辞。故致数舆无舆,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轝,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
反者道之动,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也。弱者道之用。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常久。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有生于无。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也。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于情欲,而复亡之也。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故建言有之: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明道若昧,明道之人,若闇昧无所见。进道若退,进取道者,若退不及。夷道若颣。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上德若谷,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浊也。大白若辱,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广德若不足,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也。建德若偷,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质真若渝,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也。大方无隅,大方正之人,无委屈廉隅。大器晚成,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大音希声,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当爱气希言也。大象无形,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道隐无名。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夫惟道,善贷且成。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
道生一,道使所生者一也。一生二,一生阴与阳也。二生三,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三生万物。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冲气以为和。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孤寡不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卑,法空虚和柔。故物或损之而益,引之不得,推之必还。或益之而损。夫增高者志崩,贪富者致患。人之所教,谓众人所教,去弱为强,去柔为刚。我亦教之。言我教众人,使去强为弱,去柔为刚。强梁者不得其死,强粱者,谓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命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吾将以为教父。父,使也。老子以强梁之人为教,诫之始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无有入〔于〕无间。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明济群生也。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吾见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于人也。不言之教,法道不言,师之以身。无为之益,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万民,不劳烦也。天下希及之。天下,人主也。希能有及道无为之治身治国也。
名与身孰亲。名遂则身退也。身与货孰多。财多则害身也。得与亡孰病。好得利则病于行也。甚爱必大费,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多藏必厚亡。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知足不辱,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于身。知止不殆,知可止,则财利不累于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可以长久。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
大成若缺,〔大成者〕谓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其用不弊,其用心如是,则无敝尽时也。大盈若冲,〔大盈者〕,谓道德大盈满之君也。若冲者,贵不敢骄也,富不敢奢也。其用不穷。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时也。大直若屈,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若屈者,不与俗人争,若可屈折。大巧若拙,大巧谓多才术也。若拙者,亦不敢见其能。大辩若讷。大辩者,智无疑。若讷者,口无辟躁胜寒,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静胜热,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清静能为天下正。能清静则为天下之长,持身正则无终已时也。
天下有道,谓人主有道也。却走马以粪,粪者,粪田也。〔治国者〕兵甲不用,却走马〔以〕治农田,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天下无道,谓人主无道也。戎马生于郊。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还也。罪莫大于可欲。好淫色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富贵不能自禁止也。咎莫大于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贪也。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常足〔矣〕。无欲心也。
不出户〔以〕知天下,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不窥牖〔以〕见天道,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净,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见益少也。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不见而名,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知大,察内知外。不为而成。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
为学日益,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为道日损。道谓之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损之又损〔之〕,〔损之者〕,损情欲也。又损之〔者〕,所以渐去〔之也〕。以至于无为,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情欲断绝,德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取天下常以无事,取,治也。治天下当以无事,不当以劳烦也。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任德四十九圣人无常心,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心之所便,圣人因而从之。善者吾善之,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德善。百姓德化,圣人为善信者吾信之,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为信者也。德信。百姓德化,圣人以为信。圣人在天下怵怵,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为天下浑其心。言圣人为天下百姓混浊其心,若愚闇不通也。百姓皆注其耳目,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也。圣人皆孩之。圣人爱念百姓如婴孩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
出生入死。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静魄定,故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劳神惑,故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死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也。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人知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地〕也。夫何故,问何故动之死地也。以其求生之厚。〔言人〕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忤天,妄行失纪。盖以闻善摄生者,摄,养也。路行不遇兕虎,自然远离,害不干也。入军不披甲兵,不好战以杀人。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养生之人,兕虎无由伤,兵刃无从加之也。夫何故,问兕虎兵甲何故不加害之。以其无死地。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营护之,此物不敢害。
道生之,道生万物。德畜之,德,一也。一主布气而蓄养〔之〕物形之,一为万物设形像也。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之势以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所为,〔万物〕无不尽惊动,而尊敬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道之于万物,非但生而已,乃复长养、成孰、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是也。生而不有,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也。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长而不宰,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也。是谓玄德。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见。
天下有始,始有道也。以为天下母。道为天下万物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子,一也。既知道己,当复知一也。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己知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没身不殆。不危殆也。塞其兑,兑,目也。〔使〕目不妄视也。闭其门,门,口也。使口不妄言终身不勤。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生不勤苦。开其兑,开目视情欲也。济其事,济,益也。益情欲之事。终身不救。祸乱成也。见小曰明,萌芽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守柔日强。守柔弱,日以强大也。用其光,用其目光于外,视时世之利害。复归其明。复当返其光明于内,无使精神泄也。无遗身殃,内视存神,不为漏失。是谓习常。人能行此,是谓修习常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行无为之化。唯施是畏。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恐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夷,平易也。径,邪、不平正也。大道甚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朝甚除,高台榭,宫室修。田甚芜,农事废,不耕治。仓甚虚,五谷伤害,国无储也。服文彩,好饰伪,贵外华。带利剑,尚刚强,武且奢。厌饮食,财货有余,多嗜欲,无足时。是谓盗夸。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之〕也。〔盗夸〕,非道〔也〕哉。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
善建者不拔,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善抱者不脱,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子孙祭祀不辍。〔辍,绝也〕。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则〕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有〕绝时。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道于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少,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博。故以身观身,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以家观家,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以乡观乡,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以国观国,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以天下观天下。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观而知之也。
含德之厚,谓含怀道德之厚〔者〕也。比于赤子。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毒虫不螫,蜂蠇蛇虺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皆有〕仁心,有刺之物,还返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骨弱筋柔而握固。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专而〕心不移也。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赤子未知男女会合而阴阳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气多之所至也。知和日常,人能和气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知常日明,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也。益生日祥,祥,长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心使气日强。心当专一和柔而神气实内,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为,〔则〕和气去于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物壮则老,万物壮极则枯老也。谓之不道,枯老则不得道矣。不道早已。不得道者早死。
知者不言,知者贵行不贵言也。言者不知。驷不及舌,多言多患。塞其兑,闭其门,塞闭之者,欲绝其源。挫其锐,情欲有所锐为,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解其纷,纷,结恨不休也。当念道恬怕以解释之。和其光,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乱〔人也〕。同其尘,不当自别殊也。是谓玄同。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故不可得而亲,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亦不可得而踈志静无欲,故与人无怨。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亦不可得而害,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不可得而贵,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亦不可得而贱,不以乘权故骄,不以失志故屈。故为天下贵。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屈,与世沉浮容身避害,故天下贵也。
以正治国,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有国也。以奇用兵,奇,诈也。天使诈伪之人,使用兵也。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见知〔之也〕。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谓人主也。忌讳者防禁也。今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相殆故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利器者,权也。民多权则视者眩于目,听者惑于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人谓人君、百里诸侯也。多技巧,谓刻画宫观,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则化上,饰金镂玉,文绣彩色日以滋甚。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着,则农事废,饥寒并至,而盗贼多有也。故圣人云:谓下事也。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我好静而民自正,圣人言:我好静,不言不教,而民自忠正也。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也。我无欲而民自朴。我常无欲,去华文,微服饰,民则随我为质朴也。〔我无情而民自清〕圣人言:我修道守真,绝去六情,民自随我而清也。
其政闷闷,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也。其民醇醇,政教宽大,故民醇醇富厚,相亲睦也。其政察察,其政教急疾,言决于口,听决于耳也。其民缺缺。政教急疾。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踈薄。祸兮福所倚,倚,因也。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道行善,则祸去福来。福兮祸所伏。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时。其无正,无,不也。谓人君不正其身,其无国也。正复为奇,奇,诈也。人君不正,下虽正,复化上为诈也。善复为訞。善人皆复化上为訞祥也。人之迷,其日固久。言人君迷惑失正以来,其日已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圣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廉而不害,〔害,伤也〕。圣人〔行〕廉清,欲以化民,不以伤害人也。今则不然,正己以害人也。直而不肆,肆,申也。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也。光而不曜。圣人虽有独见之明,当如闇昧,不以曜乱人也。
治人,谓人君治理人民。事天,事,用也。当用天道,顺四时。莫若啬。啬,爱惜也。治国者当爱〔惜〕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惜〕精气,不为放逸。夫为啬,是谓早服。早,先也。服,得也。夫独爱〔惜〕民财,爱〔惜〕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早服谓之重积德。先得天道,是谓重积得于己也。重积德则无不克,克,胜也。重积德于己,则无不胜。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无不克胜,则莫知有知己德之穷极也。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莫知己德者有极,则可以有社稷,为民致福。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国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果〕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
中国古代阴阳家有邹衍、驺奭、公梼生、公孙发、南公、乘丘子等。其中以邹衍最为著名。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亦是五行的创始人。邹衍的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都匠符三道 凡欲行符先服都匠符若病人服亦先吞此符 堂以当日书此符安膝下纳一符笔管中书符大有验 凡书三部符及一切符同用上符印印诸符 解秽符十一道 二符皇老角殗行符时先吞之 符纳水中漱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中心思想为阴阳五行学说,故名。《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阴阳家将古代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掌握了自然界变化的一些规律,
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
玄要篇 仿古二章 元始祖气,朴朴昏昏。元含无朕,始浑无名。混沌一破,太乙吐萌。两仪合德,日月晦明。乾交坤变,坤索乾成。异名同出,一本共根。内外虚实,刚柔平均。阴阳壁理,变化分形。真精真气,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阴阳家的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臣之所恶也,国外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事非……臣也。今奉阳〔君〕……封秦也,任秦也,比燕于赵。令秦与〔兑〕……宋不可信,若我其余徐制事,
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衍。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于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
学术 先生谓董遵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须是与天地之体同其广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做得一个人。若天地间有一物不知、一物处置不得,便与天地不相似矣。 学者须是大其心,葢心
童蒙训卷上 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矣。 孔子以前,异端未作,虽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翫,教儿子亦然。 贫人不肯祭祀,不通庆吊,斯贫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与祖宗不相往来;庆吊絶,是与亲友不相往来。名曰独夫,天人不佑。 凡无子而
迹府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
吴从善序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
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
序 《神农书》一卷,相传炎帝神农氏撰。案《汉书.艺文志.农家.神农》二十篇;《兵阴阳家.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神农大幽五行》二十六卷;《杂占家.神农敎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经方家.神农黄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