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昉耶律贤适女里郭袭耶律阿没里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
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诰,总礼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应历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馀年。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上多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叁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监修国史。
统和元年,告老,不许。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二年秋,诏修诸岭路,发民夫二十万,一日毕功。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八年,复请致政。诏入朝免拜,赐几杖,太后遣阖门使李从训持诏劳问,令常居南京,封郑国公。初,晋国公主建佛寺于南京,上许赐额。昉奏曰:「诏书悉罪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上从之。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手诏褒之,加政事令,赐帛六百匹。
九年,荐韩德让自代,不从。上以昉年老苦寒,赐貂皮衾褥,许乘辇入朝。病剧,遣翰林学士张干就第授中京留守,加尚父。卒,年七十五。上嗟悼,辍朝二日,赠尚书令。遗言戒厚葬。恐人誉过情,自志其墓。
耶律贤适,字阿古真,于越鲁不古之子。嗜学有大志,滑稽玩世,人莫之知。惟于越屋质器之,尝谓人曰:「是人当国,天下幸甚。」
应历中,朝臣多以言获谴,贤适乐於静退,游猎自娱,与亲朋言不及时事。会讨乌古还,擢右皮室详稳。景宗在藩邸,常与韩匡嗣、女里等游,言或刺讥,贤适劝以宜早疏绝,由是穆宗终不见疑,贤适之力也。
景宗立,以功加检校太保,寻遥授宁江军节度使,赐推忠协力功臣。时帝初践阼,多疑诸王或萌非望,阴以贤适为腹心,加特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宁二年秋,拜北院枢密使,兼侍中,赐保节功臣。三年,为西北路兵马都部署。贤适忠介肤敏,推诚待人,虽燕息不忘政务。以故百司首职,罔敢偷惰,累年滞狱悉决之。
大丞相高勋、契丹行宫都部署女里席宠放恣,及帝姨母、保母势薰灼。一时纳赂请谒,门若贾区。贤适患之,言于帝,不报;以病解职,又不允,令铸手印行事。乾亨初,疾笃,得请。明年,封西平郡王,薨,年五十三。子观音,大同军节度使。
女里,字涅烈衮,逸其氏族,补积庆宫人。应历初,为习马小底,以母忧去。一日至雅伯山,见一巨人,惶惧走。巨人止之曰:「勿惧,我地 也。葬尔母於斯,当速诣阙,必贵。」女里从之,累迁马群侍中。
时景宗在藩邸,以女里出自本宫,待遇殊厚,女里亦倾心结纳。及穆宗遇弑,女里奔赴景宗。是夜,集禁兵五百以卫。既即位,以翼戴功,加政事令、契丹行宫都部署,赏赉甚渥,寻加守太尉。北汉主刘继元闻女里为上信任,遇其生日必致礼。
女里素贪,同列萧阿不底亦好贿,二人相善。人有毡裘为 耳子所着者,或戏曰:「若遇女里、阿不底,必尽取之!」传以为笑。其贪猥如此。
保宁末,坐私藏甲五百属,有司方按诘,女里袖中又得杀枢密使萧思温贼书,赐死。
女里善识马,尝行郊野,见数马迹,指其一曰:「此奇骏也!」以己马易之,果然。
郭袭,不知何郡人。性端介,识治体。久淹外调。景宗即位,召见,对称旨,知可任以事,拜南院枢密使,寻加兼政事令。
以帝数游猎,袭上书谏曰:「昔唐高祖好猎,苏世长言不满十旬未足为乐,高祖即日罢,史称其美。伏念圣祖创业艰难,修德布政,宵旰不懈。穆宗逞无厌之欲,不恤国事,天下愁怨。陛下继统、海内翕然望中兴之治。十馀年间,征伐未已,而寇贼未弭;年谷虽登,而疮痍未复。正宜戒惧修省,以怀永图。侧闻恣意游猎,甚於往日。万一有衔幍之变,搏噬之虞,悔将何及?况南有强敌伺隙而动,闻之得无生心乎?伏望陛下节从禽酣饮之乐,为生灵社稷计,则有无疆之休。」上览而称善,赐协赞功臣,拜武定军节度使,卒。
耶律阿没里,字蒲邻,遥辇嘲古可汗之四世孙。幼聪敏。
保宁中、为南院宣徽使。统和初,皇太后称制,与耶律斜轸叁预国论,为都统。以征高丽功,迁北院宣徽使,加政事令。四年春,宋将曹彬、米信等侵燕,上亲征,阿没里为都监,屡破敌军。十二年,行在多盗,阿没里立禁捕法,盗始息。
先是,叛逆之家,兄弟不知情者亦连坐。阿没里谏曰:「夫兄弟虽曰同胞,赋性各异,一行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是刑及无罪也。自今,虽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连坐。」太后嘉纳,着为令。致仕,卒。
阿没里性好聚 ,每从征所掠人口,聚而建城,请为丰州,就以家奴阎贵为刺史,时议鄙之。子贤哥,左夷离毕。
论曰:景宗之世,人望中兴,岂其勤心庶绩而然,盖承穆宗 虐之馀,为善易见;亦由群臣多贤,左右弼谐之力也。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阿没里请免同气之坐,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贤适忠介,亦近世之名臣。女里贪猥,後人所当取鉴者也。
※校勘记
一∶ 一日毕功 一日,疑有误字。似是一旬或一月。
二∶ 就第授中京留守 按考异,中京疑是南京之讹。叁卷四八※校勘记。
三∶ 三年为西北路兵马都部署按纪保宁三年七月,以北院枢密使贤适为西北路招讨使。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