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沙耶律抹只萧干讨古耶律善补耶律海里
耶律沙,字安隐。其先尝相遥辇氏。应历间,累官南府宰相。景宗即位,总领南面边事。保宁间,宋攻河东,沙将兵救之,有功,加守太保。
乾亨初,宋复北侵,沙将兵由间道至白马岭,阻大涧遇敌。沙与诸将欲待後军至而战,冀王敌烈、监军耶林抹只等以为急击之便,沙不能夺。敌烈等以先锋渡涧,未半,为宋人所击,兵溃。敌烈及其子蛙哥、沙之子德里、令稳都敏、详稳唐 等五将俱没。会北院大王耶律斜轸兵至,万矢俱发,敌军始退。
沙将趋太原,会汉驸马都尉卢俊来奔,言太原已陷,遂勒兵还。宋乘锐侵燕,沙与战于高梁河,稍却;遇耶律休哥及斜轸等邀击,败宋军。宋主宵遁,至涿州,微服乘驴车,间道而走。上以功释前过。
是年,复从韩匡嗣伐宋,败绩,帝欲诛之,以皇后营救得免。睿智皇后称制,召赐几杖,以优其老。复从伐宋,败刘廷让、李敬源之军,赐赉优渥。统和六年卒。
耶律抹只,字留隐,仲父隋国王之後。初以皇族入侍。景宗即位,为林牙,以干给称。保宁间,迁枢密副使。
乾亨元年春,宋攻河东,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将兵往援,抹只监其军。及白马岭之败,仅以身免。宋乘锐攻燕,将奚兵翊休哥击败之。上以功释前过。是年冬,从都统韩匡嗣伐宋,战于满城,为宋将所绐,诸军奔溃;独抹只部伍不乱,徐整旗鼓而归。玺书褒谕,改南海军节度使。乾亨二年,拜枢密副使。
统和初,为东京留守。宋将曹彬、米信等侵边,抹只引兵至南京,先缮守御备。及车驾临幸,抹只与耶律休哥逆战于涿之东,克之,迁开远军节度使。
故事,州民岁输税,斗粟折钱五,抹只表请折钱六,部民便之。统和末卒。
萧干,小字项烈,字婆典,北府宰相敌鲁之子。性质直。
初,察割之乱,其党胡古只与干善,使人召之。干曰:「吾岂能从逆臣!」缚其人送寿安王。贼平,上嘉其忠,拜群牧都林牙。复以伐乌古功,迁北府宰相,改突吕不部节度使。
乾亨初,宋伐河东,乘胜侵燕,诏干拒之,战于高梁河。耶律沙退走,干与耶律休哥等并力战败之,上手敕慰劳。自是每征伐必叁决军事。加政事令。二年,宋兵围瓦挢,夜袭我营,干及耶律匀骨战却之。
时皇后以父呼干。及后为皇太后称制,干数条奏便宜,多见听用。统和四年卒, 讨古。
讨古,字括宁,性忠简。
应历初,始入侍。会冀王敌烈、宣徽使海思谋反,讨古与耶律阿列密告於上,上嘉其忠,诏尚朴谨公主。保宁末,为南京统军使。
乾亨初,宋侵燕,讨古与北院大王奚底拒之,不克,军溃。讨古等不敢复战,退屯清河。帝闻其败,遣使责之曰:「卿等不严侦候,用兵无法,遇敌即败,奚以将为!」讨古惧。顷之,援兵至,讨古奋力以败宋军。上释其罪,降为南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四年卒。
耶律善补,字瑶升,孟父楚国王之後。纯谨有才智。
景宗即位,授千牛卫大将军,迁大同军节度使。及伐宋,韩匡嗣与耶律沙将兵由东路进,善补以南京统军使由西路进。善补闻匡嗣失利, 兵还。乾亨末,与宋军战于满城,为伐兵所围,斜轸救之获免。以失备,大杖决之。
统和初,为惕隐。会宋来侵,善补为都元帅逆之,不敢战,故岭西州郡多陷,罢惕隐。以其叔安端有匡辅世宗功,上愍之,徵善补为南府宰相,迁南院大王。
会再举伐宋,欲攻魏府,召众集议。将士以魏城无备,皆言可攻。善补曰:「攻固易,然城大叵量,若克其城,士卒贪俘掠,势必不可遏。且傍多巨镇,各出援兵,内有重敌,何以当之?」上乃止 。
善补性懦,守静。凡征讨,惮攻战,急还,以故战多不利。年七十四卒。
耶律海里,字留隐,令稳拨里得之长子。察割之乱,其母的鲁与焉。遣人召海里,海里拒之。乱平,的鲁以子故获免。
海里俭素,不喜声利,以射猎自娱。虽居闲,人敬之若贵官然。保宁初,拜彰国军节度使,迁惕隐。秩满,称疾不仕。久之,复为南院大王。及曹彬、米信等来侵,海里有却敌功,赐资忠保义匡国功臣。
帝屡亲征,海里在南院十馀年,镇以宽静,户口增给,时议重之。封漆水郡王,迁上京留守,薨。诏以家贫给葬具。
论曰:当高梁、朔州之捷,偏裨之将如沙与抹只,既因休哥、斜轸类见其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若萧干、海里拒察割之招,讨古告海思之变,则不止有战功而已。其视善补畏懦,岂不优哉。
※校勘记
一∶ 耶律抹只 按纪统和元年四月作耶律末只。
二∶ 乾亨元年春 按此五字据纪乾亨元年二月及卷八三耶律休哥传、卷八四耶律沙传补。
三∶ 是年冬 按「是年冬」三字,原误作「十一年」。据纪乾亨元年十一月及卷八三耶律休哥传、卷八四耶律沙传改。
四∶ 开远军节度使 按纪统和六年七月、八月并作大同军节度使。大同军为云州,开远军系云内州。
五∶ 时皇后以父呼干 按卷七一睿智皇后传,后父思温,干於皇后应为同辈。
六∶ 忙里得之长子 忙,原误「援」。据卷七六本传及大典四八○改。
七∶ 迁上京留守 按纪统和十二年正月,以南院大王耶律景为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景即海里汉名。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