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卫志一
辽太祖奋自朔方,太宗继志述事,以成其业。於是举渤海,立敬瑭,破重贵,尽致周、秦、两汉、隋、唐文物之遗馀而居有之。路车法物以隆等威,金符玉玺以布号令。是以传至九主二百馀年,岂独以兵革之利,士马之强哉。文谓之仪,武谓之卫,足以成一代之规模矣。
考辽所有舆服、符玺、仪仗,作仪卫志。
舆服
自黄帝而降,舆服之制,其来远矣。禹乘四载作小车,商人得桑根之瑞为大辂,周人加金玉,象饰益备。秦取六国仪物,而分别其用,先王之制,置而弗御。至汉中叶,锐意稽古,然礼文之事,名存实亡,盖得十一於千百焉。唐之车辂因周、隋遗法,损益可知。而祭服皆青,朝服皆绛,常服用宇文制,以紫、绯、绿、碧分品秩。五代颇以常服代朝服。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後,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考之载籍之可徵者,着舆服篇,冠诸仪卫之首。
国舆
契丹故俗,便於鞍马。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人乘马,亦有小车,贵富者加之华饰。禁制疏阔,贵适用而已。帝后加隆,势固然也。辑其可知着于篇。
大舆,柴册再生仪载神主见之。
舆,腊仪见皇帝、皇后升舆、降舆。
总车,驾以御驼。祭山仪见皇太后升总车。
车,纳后仪见皇后就车。
青车,二螭头、盖部皆饰以银,驾用驼,公主下嫁以赐之。古者王姬下嫁,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此其遗意欤。
送终车,车楼纯饰以锦,螭头以银,下县铎,後垂大毡,驾以牛。上载羊一,谓之祭羊,以拟送终之用。亦赐公主。
椅,册皇太后仪,皇帝乘椅,自便殿至西便门。
鞍马,祭山仪,皇帝乘马,侍皇太后行。腊仪,皇帝降舆,祭东毕,乘马入猎围。瑟瑟仪,俱乘马东行,群臣在南,命妇在北。
汉舆
太宗皇帝会同元年,晋使冯道刘等备车辂法物,上皇帝、皇太后尊号册礼。自此天子车服见於辽。太平中行汉册礼,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盛唐辇辂,尽在辽廷矣。
五辂:周官典辂有五辂。秦亡之後,汉创制。
玉辂,祀天、祭地、享宗庙、朝贺、纳后用之。青质,玉饰,黄屋,左。十二銮在衡,二铃在轼。龙左建,十二,皆画升龙,长曳地。驾苍龙,金徳,镂锡,缨十二就。辽国勘箭仪,皇帝乘玉辂至内门。圣宗开泰十年,上升玉辂自内三门入万寿殿,进七庙御容酒。
金辂,飨射、祀还、饮至用之。赤质,金饰,馀如玉辂,色从其质。驾赤骝。
象辂,行道用之。黄质,象饰,馀如金辂。驾黄骝。
革辂,巡狩、武事用之。白质,革鞔。驾白翰。
木辂,田猎用之。黑质,漆饰。驾黑骆。
车:制小於辂,小事乘之。
耕根车,耕藉用之。青质,盖三重,馀如玉辂。
安车,一名进贤车,临幸用之。金饰,重舆,曲壁,八銮在衡,紫油朱,朱丝络网。驾赤骝,朱缨。
四望车,一名明远车,拜陵,临吊则用之。金饰,青油朱通。驾牛,馀同安车。
凉车,赤质,省方、罢猎用之。赤质,金涂,银装。五彩龙凤织,藤油壁,绯绦,莲座。驾以橐驼。
辇:用人挽,本宫中所乘。唐高宗始制七辇。周官巾车有辇,以人组挽之。太平册礼,皇帝御辇。
大凤辇,赤质,顶有金凤,壁画云气金翅。前有轼,下有构栏。络带皆绣云凤,银梯。主辇八十人。
大芳辇。
仙游辇。
小辇,永寿节仪,皇太后乘小辇。
芳亭辇,黑质,幕屋绯栏,皆绣云凤。朱绿夹窗,花板红网,两帘四竿,银饰梯。主辇百廿人。
大玉辇。
小玉辇。
逍遥辇,常用之。棕屋,赤质,金涂,银装,红绦。辇官十二人,春夏绯衫,秋冬素锦服。
平头辇,常行用之。制如逍遥,无屋。册承天皇太后仪,皇太后乘平头辇。
步辇,圣宗统和三年,驻跸土河,乘步辇听政。
羊车,古辇车。赤质,两壁龟文、凤翅,绯,络带、门帘皆绣瑞羊,画轮。驾以牛,隋易果下马。童子十八人,服绣。瑞羊挽之。
舆:以人肩之,天子用络臂绾。
腰舆,前後长竿各二,金银螭头,绯绣凤,上施锦褥,别设小床。奉舆十六人。
小舆,赤质,青顶,曲柄,绯绣络带。制如凤辇而小,上有御座。奉舆二十四人。
皇太子车辂:
金辂,从祀享、正冬大朝、纳妃用之。册皇太子仪,乘黄令陈金辂,皇太子升、降金辂。
轺车,五日常朝、享宫臣、出入行道用之。金饰,紫朱。驾一马。
四望车,吊临用之。金饰,紫油通。驾一马。
※校勘记
一:祭山仪见皇太后升总车按礼志一祭山仪无皇太后及总车之事,疑有脱误或删节。
二:青车二螭头盖部皆饰以银按礼志五公主下嫁仪:「赐公主青车二,螭头、盖部皆饰以银。」此盖沿用前文而误衍「二」字,当删。
三:皇帝乘椅椅,按礼志五册皇太后仪作肩舆。
四:祭山仪皇帝乘马侍皇太后行至瑟瑟仪俱乘马东行按礼志一祭山仪无「侍皇太后行」,瑟瑟仪有「祭东毕」,无「乘马东行」之语,疑有脱误或删节。
五:太平中行汉册礼太平中殆约略之言,实是太平元年,应作太平初。
六:凉车赤质「赤质」二字衍。
七:逍遥辇常用之据下文「平头辇,常行用之」,常下当补行字。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