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志二
凶仪
丧葬仪:圣宗崩,兴宗哭临于涂殿。大行之夕四鼓终,皇帝率群臣入,柩前三致奠。奉柩出殿之西北门,就车,藉以素。巫者除之。诘旦,发引,至祭所,凡五致奠。太巫祈禳。皇族、外戚、大臣、诸京官以次致祭。乃以衣、弓矢、鞍勒、图画、马驼、仪卫等物皆燔之。至山陵,葬毕,上哀册。皇帝御幄,命改火,面火致奠,三拜。又东向,再拜天地讫,乘马,率送葬者过神门之木乃下,东向又再拜。翼日诘旦,率群臣、命妇诣山陵,行初奠之礼。升御容殿,受遗赐。又翼日,再奠如初。兴宗崩,道宗亲择地以葬。道宗崩,涂于游仙殿,有司奉丧服。天祚皇帝问礼于总知翰林院事耶律固,始服斩衰;皇族、外戚、使相、矮墩官及郎君服如之;馀官及承应人皆白衣巾以入,哭临。惕隐、三父房、南府宰相、遥辇常衮、九奚首郎君、夷离毕、国舅详稳、十闸撒郎君、南院大王、郎君,各以次荐奠,进鞍马、衣袭、犀玉带等物,表列其数。读讫,焚表。诸国所赙器服,亲王、诸京留守奠祭、进赙物亦如之。先帝小前一日,皇帝丧服上香,奠酒,哭临。其夜,北院枢密使、契丹行宫都部署入,小。翼日,遣北院枢密副使、林牙,以所器服,置之幽宫。灵柩升车,亲王推之,至食之次。盖辽国旧俗,於此刑羊以祭。皇族、外戚、诸京州官以次致祭。至葬所,灵柩降车,就,皇帝免丧服,步引至长福冈。是夕,皇帝入陵寝,授遗物于皇族、外戚及诸大臣,乃出。命以先帝寝幄,过於陵前神门之木。帝不亲往,遣近侍冠服赴之。初奠,皇帝、皇后率皇族、外戚、使相、节度使、夫人以上命妇皆拜祭,循陵三匝而降。再奠,如初。辞陵而还。
上册仪:先一日,於涂殿西廊设御幄并臣僚幕次。太乐令展宫悬於殿庭,协律郎设举麾位。至日,北、南面臣僚朝服,昧爽赴涂殿。先置册、宝案于西廊下。阖使引皇帝至御幄,服宽衣皂带。臣僚班齐,分班引入,向殿合班立定。引册案上殿至褥位,宝案次之,设於西阶。阖使引皇帝自西阶升殿。初行,乐作;至位立,乐止。宣徽使揖皇帝鞠躬再拜,陪位者皆再拜。翰林使执台盏以进,皇帝再拜。引至神座前,跪,奠三,乐作;进奠讫,复位,乐止。又再拜,陪位者皆再拜。引皇帝于神座前,北面立。捧册函者去盖,进前跪。册案退,置殿西壁下。引读册者进前,伏跪,自通全衔臣读册。读讫,伏兴,复位。捧册函者置于案上,捧宝函者进前跪,读宝官通衔跪读讫,引皇帝至褥位再拜,陪位者皆再拜。礼毕,引皇帝归御幄。初行,乐作;至御幄,乐止。引臣僚分班出。若皇太后奠酒,依常仪。
忌辰仪:先一日,奏忌辰榜子,预写名纸。大纸一幅,用阴面後第三行书「文武百僚宰臣某以下谨诣西上阖门进名奉慰」。至日,应拜大小臣僚并皂衣、皂嚝带,四鼓至时,於幕次前,在京於僧寺,班齐,依位望阙叙立。直日舍人跪右,执名纸在前,班首以下皆再拜。引退。名纸於宣徽使面付内侍奏闻。
宋使祭奠吊慰仪:太皇太后至涂殿,服丧服。太后於北间南面垂帘坐,皇帝於南间北面坐。宋使至幕次,宣赐素服、皂带。更衣讫,引南北臣僚入班,立定。可矮墩以下,并上殿依位立。先引祭奠使副捧祭文南洞门入,殿上下臣僚并举哀,至丹墀立定。西上阖门使自南阶下,受祭文,上殿启封,置於香案,哭止。祭奠礼物列殿前。引使副南阶上殿,至褥位立,揖,再拜。引大使近前上香,退,再拜。大使近前跪,捧台盏,进奠酒三,教坊奏乐,退,再拜。揖中书二舍人跪捧祭文,引大使近前伏跪,读讫,举哀。引使副下殿立定,哭止。礼物担床出毕,引使副近南,面北立。勾吊慰使副南洞门入。四使同见大行皇帝灵,再拜。引出,归幕次。皇太后别殿坐,服丧服。先引北南面臣僚并於殿上下依位立,吊慰使副捧书匣右入,当殿立。阖门使右下殿受书匣,上殿奏「封全」。开读讫,引使副南阶上殿,传达吊慰讫,退,下殿立。引礼物担床过毕,引使副近南,北面立。勾祭奠使副入。四使同见,鞠躬,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又再拜,立定。宣徽传圣旨抚问,就位谢,再拜。引出,归幕次。皇帝御南殿,服丧服。使副入见,如见皇太后仪,加谢远接、抚问、汤药,再拜。次宣赐使副并从人,祭奠使副别赐读祭文例物。即日就馆赐宴。高丽、夏国奉吊、进赙等使礼,略如之。道宗崩,天祚皇帝问礼于耶律固。宋国遣使吊及致祭、归,皇帝丧服,御游仙之北别殿。使入门,皇帝哭。使者诣柩前上香,读祭文讫,又哭。有司读遗诏,恸哭。使者出,少顷,复入,陈赙于柩前,皇帝入临哭。退,更衣,御游仙殿南之幄殿。使者入见且辞,敕有司赐宴於馆。
宋使告哀仪:皇帝素冠服,臣僚皂袍、皂嚝带。宋使奉书右入,丹墀内立。西上阖门使右阶下殿,受书匣;上殿,栏内鞠躬,奏「封全」。开封,於殿西案授宰相读讫,皇帝举哀。舍人引使者右阶上,栏内跪,附奏起居讫,兴,立。皇帝宣问「南朝皇帝圣躬万福」,使者跪奏「来时皇帝圣躬万福」,起,退。舍人引使者右阶下殿,於丹墀西,面东鞠躬。通事舍人通使者名某候见,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再拜。又出班,谢远接、抚问、汤药,再拜。赞祗候,引出,就幕次,宣赐衣物。引从人入,通名拜,奏「圣躬万福」,出就幕,赐衣,如使者之仪。又引使者入,面殿鞠躬,赞谢恩。再赞「有敕赐宴」,再拜。赞祗候,出就幕次宴。引从人谢恩,拜敕赐宴,皆如初。宴毕,归馆。
宋使进遗留礼物仪:百官昧爽朝服,殿前班立。宋遗留使、告登位使副入内门,馆伴副使引谢登位使就幕次坐。馆伴大使与遗留使副奉书入,至西上阖门外毡位立。阖使受书匣,置殿西阶下案。引进使引遗留物於西上阖门入,即於廊下横门出。皇帝升殿坐。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毕,引宰臣押文武班起居,引中书令西阶上殿,奏宋使见榜子。契丹臣僚起居,控鹤官起居。遗留使副西上阖门入,面殿立。舍人引使副西阶上殿,附奏起居讫,引西阶下殿,於丹墀东,西面鞠躬,通名奏「圣躬万福」,如告哀使之仪。谢面天颜,谢远接、抚问、汤药。引遗留使从人见亦如之。次引告登位使副奉书匣,於东上阖门入,面殿立。阖使东阶下殿,受书匣。中书令读讫,舍人引使副东阶上殿,附奏起居。引下殿,南面立。告登位礼物入,即於廊下横门出。退,西面鞠躬,附奏起居,谢面天颜、远接等,皆如遗留使之仪。宣赐遗留、登位两使副并从人衣物,如告哀使。应坐臣僚皆上殿就位立,分引两使副等於两廊立。皇帝问使副「冲涉不易」,丹墀内五拜。各引上殿祗候位立。大臣进酒,皇帝饮酒。契丹通,汉人赞,殿上臣僚皆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行酒、茶膳、馒头毕,从人出水饭毕,臣僚皆起。契丹通,汉人赞,皆再拜,称「万岁」。各祗候。独引宋使副下殿谢,五拜。引出。控鹤官门外祗候,报阖门无事,供奉官卷班出。
高丽、夏国告终仪:先期,於行宫左右下御帐,设使客幕次於东南。至日,北面臣僚各常服,其馀臣僚并朝服,入朝。使者至幕次,有司以嗣子表状先呈枢密院,准备奏呈。先引北面臣僚并矮墩已上近御帐,相对立,其馀臣僚依班位序立。引告终人使右入,至丹墀,面殿立。引右上,立;揖少前,拜,跪奏讫,宣问。若嗣子已立,恭身受圣旨。奏讫,复位。嗣子未立,不宣问。引右下丹墀,面北鞠躬。通班毕,引面殿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复位,再拜。出班,谢远接,复位,再拜。赞祗候,退就幕次。再入,依前面北鞠躬,通辞,再拜;叙恋阙,再拜。赞「好去」。礼毕。
※校勘记
一:遗留使及谢登位使使,按下文并应作使副。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