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二十三
马郁,其先范阳人。郁少警悟,有俊才智数,言辩纵横,下笔成文。乾宁末,为府刀笔小吏。李匡威为王镕所杀,镕书报其弟匡俦。匡俦遣使于镕,问谋乱本末,幕客为书,多不如旨。郁时直记室,即起草,为之条列事状,云可疑者十,词理俊赡,以此知名。尝聘王镕于镇州,官妓有转转者,美丽善歌舞,因宴席,郁累挑之。幕客张泽亦以文章名,谓郁曰:「子能座上成赋,可以此妓奉酬。」郁抽笔操纸,即时成赋,拥妓而去。郁在武皇幕,累官至检校司空、秘书监。武皇与庄宗礼遇俱厚,岁时给赐优异。监军张承业,本朝旧人,权贵任事,人士胁肩低首候之。郁以滑稽侮狎,其往如归,有时直造卧内。每宾僚宴集,承业出珍果陈列于前,食之必尽。承业私戒主膳者曰:「他日马监至,唯以乾藕子置前而已。」郁至,窥其不可啖;异日,靴中出一铁楇,碎而食之。承业大笑曰:「为公设异馔,勿败余食案。」其俊率如此。
郁在庄宗幕,寄寓他土,年老思乡,每对庄宗欷歔,言家在范阳,乞骸归国,以葬旧山。庄宗谓之曰:「自卿去国已来,同舍孰在?守光尚不能容父,能容卿乎!孤不惜卿行,但卿不得死尔。」郁既无归路,衷怀呜悒,竟卒于太原。
司空颋,贝州人。唐僖宗时,举进士不中,属天子播迁,三辅大乱,乃还乡里。罗绍威为节度副大使,颋以所业干之,幕客公乘亿为延誉,罗宏信署为府参军,辟馆驿巡官。张彦之乱,命判官王正言草奏,正言素不能文,不能下笔,彦怒诟曰:「钝汉乃辱我!」推之下榻。问孰可草奏者,有言颋,罗王时书记,乃驰骑召之。颋挥笔成文,诋斥梁君臣,彦甚喜,为判官。及张彦复胁贺德伦降于唐,德伦遣颋先奉状太原。《北梦琐言》载其状词云:屈原哀郢,本非怨望之人;乐毅归燕,且异倾邪之行。庄宗仍以颋为判官,后以颋权军府事。颋有侄在梁,遣家奴以书召之,都虞候张裕擒其家奴,以谓通于梁,遂见杀。《通鉴》:晋王责颋曰:「自吾得魏博,庶事悉以委公,公何得见欺如是,独不可先相示耶!」揖令归第,是日族诛于军门。
曹廷隐,魏州人也,为本州典谒虞候。贺德伦使西迎庄宗于晋阳,庄宗既得鄴城,擢为马步都虞候,以其称职,自是迁拜日隆。天成初,除齐州防御使。下车严整,颇有清白之誉。时有孔目吏范弼者,为人刚愎,视廷隐蔑如也。弼监军廪,鬻空乏以取赀;又私货官盐,廷隐按之,遂奏其事。弼家人诉于执政,并下御史府劾之。弼虽伏法,廷隐以所奏不实,并流永州,续敕赐自尽,时人冤之。
萧希甫,宋州人也。少举进士,为梁开封尹袁象先书记。象先为青州节度使,以希甫为巡官,希甫不乐。乃弃其母妻,变姓名,亡之镇州,自称青州掌书记,进谒王镕。镕以希甫为参军,尤不乐,居岁余,又亡之易州,削发为僧,居百丈山。庄宗将建国,置百官,李绍宏荐为魏州推官。同光初,有诏定内宴仪,问希甫枢密使得坐否,希甫以为不可。枢密使张居翰闻之怒,谓希甫曰:「老夫历事三朝天子,见内宴数百,子本田舍兒,安知宫禁事!」希甫不能对。初,庄宗欲以希甫知制诰,宰相豆卢革等附居翰,共排斥之,以为驾部郎中。希甫失志,尤怏怏。庄宗灭梁室,遣希甫宣慰青、齐,希甫始知其母已死,妻袁氏亦改嫁。希甫乃发哀服丧,居于魏州。人有引汉李陵书以讥之曰:「老母终堂,生妻去室。」天成初,欲召为谏议,豆卢革、韦说沮之。明宗卒以希甫为谏议大夫,复为匦函使。其后革、说为安重诲所恶,希甫希旨,诬奏革纵田客杀人,而说与邻人争井,井有宝货。有司推勘井中,惟破釜而已,革、说卒皆贬死。希甫拜左散骑常侍,躁进尤甚,引告变人李筠夜扣内门,通变书云:「修堤兵士,欲取郊天日举火为叛。」安重诲不信之。斩告变者,军人诉屈,请希甫啖之。既而诏曰:「左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萧希甫,身处班行,职非警察,辄引凶狂之辈,上陈诬骫之词,逼近郊禋,扇摇军众。李筠既当诛戮,希甫宁免谪迁,可贬岚州司户参军,仍驰驿发遣。」长兴中,卒于贬所。
子士明,仕周,终于邑宰。
药纵之,太原人,少为儒。明宗刺代州,署为军事衙推。从明宗镇邢州,为掌书记,历天平、宣武两镇节度副使。明宗镇常山,被病不从。及即位,纵之见于洛邑,安重诲怒其观望,久无所授。明宗曰:「德胜用兵时,纵之饥寒相伴,不离我左右。今有天下,何人不富贵,何为独弃纵之!」浃旬,授磁州刺史。岁余,自户部侍郎迁吏部侍郎,铨总之法,惘然莫知。长兴初,为曹州刺史。清泰元年九月,以疾受代而卒。
贾馥,故镇州节度使王镕判官也。家聚书三千卷,手自刊校。张文礼杀王镕,时庄宗未即尊位,文礼遣馥至鄴都劝进,因留鄴下,栖迟邮舍。庄宗即位,授鸿胪少卿。后以鸿胪卿致仕,复归镇州,结茅于别墅,自课兒孙耕牧为事。馥初累为镇、冀属邑令,所莅有能政,性恬澹,与物无竞,乃镇州士人之秀者也。
马缟,少嗜学儒,以明经及第,登拔萃之科。仕梁,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梁代诸王纳嫔,公主下嫁,皆于宫殿门庭行揖让之礼,缟以为非礼,上疏止之,物议以为然。案:以下有阙文。长兴四年,为户部侍郎。缟时年已八十,及为国子祭酒,八十余矣,形气不衰。于事多遗忘,言元稹不应进士,以父元鲁山名进故也,多如此类。又上疏:「古者无嫂叔服,文皇创意,以兄弟之亲,不宜无服,乃议服小功。今令文省服制条为兄弟之妻大功,不知何人议改,而置于令文。」诸博士驳云:「律令,国之大经。马缟知礼院时,不曾论定,今遽上疏驳令式,罪人也。」
罗贯,不知何许人。进士及第,累历台省官,自礼部员外郎为河南令。贯为人强直,正身奉法,不避权豪。时宦官伶人用事,凡请托于贯者,其书盈阁,一无所报,皆以示郭崇韬,因奏其事,由是左右每言贯之失。先是,梁时张全义专制京畿,河南、洛阳僚佐,皆由其门下,事全义如厮仆。及贯授命,持本朝事体,奉全义稍慢,部民为府司庇护者,必奏正之。全义怒,因令女使告刘皇后从容白于庄宗,宦官又言其短,庄宗深怒之。会庄宗幸寿安山陵,道路泥泞,庄宗访其主者,宦官曰;「属河南县。」促令召贯至,奏曰:「臣初不奉命,请诘禀命者。」帝曰:「卿之所部,反问他人,何也?」命下府狱,府吏榜笞,促令伏款。翌日,传诏杀之。郭崇韬奏曰:「贯别无赃状,桥道不修,法未当死。」庄宗怒曰:「母后灵驾将发,天子车舆往来,桥道不修,是谁之过也?」崇韬奏曰:「贯纵有死罪,俟款状上奏,所司议谳,以朝典行之,死当未晚。今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俾天下人言陛下使法不公矣!」庄宗曰:「既卿所爱,任卿裁决。」因投袂入宫。崇韬从而论列,庄宗自阖殿门,不得入。即令伏法,曝尸于府门,冤痛之声,闻于远迩。
淳于晏,案:以下有阙文。以明经登第,自霍彦威为小校,晏寄食于门下。彦威尝因兵败,独脱其身,左右莫有从者,惟晏杖剑从之,徒步草莽,自是彦威高其义,相得甚欢。及历数镇,皆为从事,军府之事,至于私门,事无巨细,皆取决于晏;虽为幕宾,有若家宰。尔后公侯门客,往往效之,时谓之「效淳」。故彦威所至称治,由晏之力也。
张格,字承之,故宰相浚之子也。浚为梁祖所忌,潜遣人害于长水。格易姓名,流转入蜀。《旧唐书·张浚传》:永宁县吏叶彦者,张氏待之素厚,告格曰:「相公之祸不可免,郎君宜自为计。」浚曰:「留则并命,去或可免,冀存后嗣。」格拜辞而去,叶彦率义士三十人送渡汉江而旋。格由荆江上峡入蜀。王建僭号,以格为宰相。格所生母,当浚之遇害,潜匿于民间,落发为尼,流浪于函、洛。王建闻之,潜使人迎之入蜀,赐紫,加号慈福大师。及建卒,蜀人以格为山陵使,格有难色。未几得罪,出为茂州刺史,伪制责词云:「送往辞命,不忠也;丧母匿丧,非孝也。」王衍嗣伪位后数年,复用为宰相。同光末,蜀平,格至洛阳,《旧唐书》:任圜携格还洛,格感叶彦之惠,访之,身已殁,厚恤其家。又考张浚第三子仕吴,改名李俨,见《九国志》。授太子宾客。任圜爱其才,奏为三司副使,寻卒于位。格有文章,明吏事,时颇称之。
许寂,字闲闲。祖秘,名闻会稽。寂少有山水之好,泛览经史,穷三式,尤明《易》象。《太平广记》云:寂学《易》于晋征徵。久栖四明山,不干时誉。昭宗闻其名,征赴阙,召对于内殿。会昭宗方与伶人调品筚篥,事讫,方命坐赐果,问《易》义。既退,寂谓人曰:「君淫在声,不在政矣。寂闻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百官或象之。今不厌贱事,自求其工,君道替矣。」寻请还山,寓居于江陵,以茹芝绝粒,自适其性。天祐末,节度使赵匡凝昆季深礼遇之,师授保养之道。唐末,除谏官,不起,汉南谓之徵君。梁攻襄阳,匡凝兄弟弃镇奔蜀,寂偕行。岁余,蜀主王建待以师礼,位至蜀相。同光末,平蜀,与王衍俱从于东,授工部尚书致仕,卜居于洛。时寂已年高,精彩犹健,冲漠寡言,时蜀语云「可怪可怪」,人莫知其际。清泰三年六月卒,时年八十余。子孙位至省郎。
同光时,以方术著者,又有僧诚惠。诚惠初于五台山出家,能修戒律,称通皮、骨、肉三命,人初归向,声名渐远,四方供馈,不远千里而至者众矣。自云能役使毒龙,可致风雨,其徒号曰降龙大师。京师旱,庄宗迎至洛下,亲拜之,六宫参礼,士庶瞻仰,谓朝夕可致甘泽。祷祝数旬,略无征应。或谓官以祈雨无验,将加焚燎,诚惠惧而遁去。及卒,赐号法雨大师,塔曰「慈云之塔。」
周元豹者,本燕人,世为从事。元豹少为僧,其师有知人之鉴,从游十年余,苦辛无惮,师知其可教,遂以袁、许之术授之。大略状人形貌,比诸龟鱼禽兽,目视臆断,咸造其理。及还乡,遂归俗。初,卢程寄褐游燕,与同志二人谒焉。元豹谓乡人张殷衮曰:「适二君子,明年花发,俱为故人。惟彼道士,他年甚贵。」至来岁,二子果卒。又二十年,卢程登庸于鄴下。元豹归晋阳,张承业信重之,言事数中。承业俾明宗易衣列于诸校之下,以他人诈之,而元豹指明宗于末缀言曰:「骨法非内衙太保欤!」咸伏其异。或问明宗之福寿,惟云末后为镇州节度使,时明宗为内衙都校,才兼州牧而已。昭懿皇后夏氏方侍巾栉,偶忤旨,大为明宗槚楚。元豹见之曰:「此人有籓侯夫人之位,当生贵子。」明宗赫怒因解,后其言果验。太原判官司马揆谒元豹,谓揆曰:「公五日之中,奉使万里,未见回期。」揆数日后,因酒酣,为衣领扼之而卒。庄宗署元豹北京巡官。明宗即位之明年,一日,谓侍臣曰:「方士周元豹,昔曾言朕诸事有征,可诏北京津置赴阙。」赵凤奏曰:「袁、许之事,元豹所长者,以陛下贵不可言,今既验矣,余无可问。若诏赴阙下,则奔竞之徒,争问吉凶,恐近于妖惑。」乃止。令以金帛厚赐之,授光禄卿致仕。寻卒于太原,年八十余。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