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二十二
元行钦,本幽州刘守光之爱将。守光之夺父位也,令行钦攻大恩山,又令杀诸兄弟。天祐九年,周德威攻围山州,守光困蹙,令行钦于山北募兵,以应契丹。时明宗为将,攻行钦于山北,与之接战,矢及明宗马鞍,既而以势迫来降。明宗怜其有勇,奏隶为假子,后因从征讨,恩礼特隆。常临敌擒生,必有所获,名闻军中。庄宗东定赵、魏,选骁健置之麾下,因索行钦,庄宗不得已而遣之。时有散指挥都头,名为散员,命行钦为都部署,赐姓,名绍荣。庄宗好战,勇于大敌,或临阵有急兵,行钦必横身解斗翼卫之。庄宗营于德胜也,与汴军战于潘张,王师不利,诸军奔乱。庄宗得三四骑而旋,中野为汴军数百骑攒槊攻之,事将不测,行钦识其帜,急驰一骑,奋剑断二矛,斩一级,汴军乃解围,翼庄宗还宫。庄宗因流涕言曰:「富贵与卿共之。」自是宠冠诸将,官至检校太傅、忻州刺史。及庄宗平梁,授武宁军节度使。尝因内宴群臣,使相预会,行钦官为保傅,当地褥下坐。酒酣乐作,庄宗叙生平战阵之事,因左右顾视,曰:「绍荣安在?」所司奏云:「有敕,使相预会,绍荣散官,殿上无位。」庄宗彻会不怿。翌日,以行钦为同平章事,由是不宴百官于内殿,但宴武臣而已,
三年,行钦丧妇。庄宗有所爱宫人生皇子者,刘皇后心忌之,会行钦入侍,庄宗劳之曰:「绍荣丧妇复娶耶!吾给尔婚财。」皇后指所忌宫人谓庄宗曰:「皇帝怜绍荣,可使为妇。」庄宗难违所请,微许之。皇后即命绍荣谢之,未退,肩舆已出。庄宗心不怿,佯不豫者累日,业已遣去,无如之何。及贝州军乱,赵在礼入魏州,庄宗方择将,皇后曰:「小事不劳大将,促绍荣指挥可也。」乃以行钦为鄴都行营招抚使,领骑二千进讨。洎至鄴城,攻之不能下,退保于澶州。未几,诸道之师稍集,复进军于鄴城之南。及明宗为帅,领军至鄴,行钦来谒于军中,拜起之际,误呼万岁者再,明宗惊骇,遏之方止。既而明宗营于城西,行钦营于城南。三月八日夜,明宗为乱军所迫,惟行钦之军不动,按甲以自固。明宗密令张虔钊至行钦营,戒之曰:「且坚壁勿动,计会同杀乱军,莫错疑误。」行钦不听,将步骑万人弃甲而退。自知失策,且保卫州,因诬奏明宗曰:「镇师已入贼军,终不为国使。」明宗既劫出鄴城,令人走马上章,申理其事,言:「臣且于近郡听进止。」庄宗览奏释然曰:「吾知绍荣妄矣。」因令白从训与明宗子继璟至军前,欲令见明宗,行钦絷继璟于路。明宗凡奏军机,拘留不达,故旬日之间,音驿断绝。及庄宗出成皋,知明宗在黎阳,复令继璟渡河召明宗,行钦即杀之,仍劝班师。四月一日,庄宗既崩,行钦引皇后、存渥,得七百骑出师子门,将之河中就存霸,沿路部下解散,从者数骑而已。四日,至平陆县界,为百姓所擒,县令裴进折其足,槛车以献。明宗即位,诏削夺行钦在位官爵,斩于洛阳。
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珪、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十皆释兵纵观。幽州平,鲁奇功居多。梁将刘鄩在洹水,庄宗深入致师,鄩设伏于魏县西南葭芦中。庄宗不满千骑,汴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兒等奋命决战,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解。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兒等被擒,鲁奇伤痍遍体,自是庄宗尤怜之,历磁州刺史。中都之战,汴人大败,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即擒之以献。庄宗壮之,赏绢千匹。《九国志·赵庭隐传》:王彦章守中都,庭隐在其军中。及彦章败,庭隐为庄宗所获,将以就戮,大将夏鲁奇奏曰:「此矬也,其材可用。」遂释之。梁平,授郑州防御使。四年,授河阳节度使。天成初,移镇许州,加同平章事。
鲁奇性忠义,尤通吏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九国志·李仁罕传》: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孟知祥与董璋谋先取鲁奇,令仁罕攻遂州。董璋之叛,与孟知祥攻遂州,援路断绝,兵尽食穷,《九国志·李肇传》:蜀师围夏鲁奇于遂州,唐师来援,剑门不守,肇领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师不得进。鲁奇自刎而卒,时年四十九。帝闻其死也,恸哭之,厚给其家,赠太师、齐国公。
姚洪,本梁之小校也。在梁时,经事董璋,长兴初,率兵千人戍阆州。璋叛,领众攻阆州,璋密令人诱洪,洪以大义拒之。及璋攻城,洪悉力拒守者三日,御备既竭,城陷被擒。璋谓洪曰:「尔顷为健兒,由吾奖拔至此;吾书诱谕,投之于侧,何相负耶?」洪大骂曰:「老贼,尔为天子镇帅,何苦反耶!尔既辜恩背主,吾与尔何恩,而云相负!尔为李七郎奴,扫马粪,得一脔残炙,感恩无尽。今明天子付与茅土,贵为诸侯,而驱徒结党,图为反噬。尔本奴才,则无耻;吾忠义之士,不忍为也。吾可为天子死,不能与人奴苟生!」璋怒,令军士十人,持刀刲割其肤,燃镬于前,自取啖食,洪至死大骂不已。明宗闻之泣下,置洪二子于近卫,给赐甚厚。
李严,幽州人,本名让坤。初仕燕,为刺史,涉猎书传,便弓马,有口辩,多游艺,以功名自许。同光中,为客省使。奉使于蜀,及与王衍相见,陈使者之礼,因于笏记中具述庄宗兴复之功,其警句云:「才过汶水,缚王彦章于马前;旋及夷门,斩硃友贞于楼上。」严复声韵清亮,蜀人听之愕然。时蜀伪枢密使宋光嗣召严曲宴,因以近事讯于严。严对曰:「吾皇前年四月即位于鄴宫,当月下郓州。十月四日,亲统万骑破贼中都,乘胜鼓行,遂诛汴孽,伪梁尚有兵三十万,谋臣猛将,解甲倒戈。西尽甘、凉,东渐海外,南逾闽、浙,北极幽陵。牧伯侯王,称籓不暇,家财入贡,府实上供。吴国本朝旧臣,岐下先皇元老,遣子入侍,述职称籓。淮、海之君,卑辞厚贡,湖湘、荆楚,杭越、瓯闽,异货奇珍,府无虚月。吾皇以德怀来,以威款附。顺则涵之以恩泽,逆则问之以干戈,四海车书,大同非晚。」光嗣曰:「余所未知,惟岐下宋公,我之姻好,洞见其心,反覆多端,专谋跋扈,大不足信也。似闻契丹部族,近日稍强,大国可无虑乎?」严曰:「子言契丹之强盛,孰若伪梁?」曰:「比梁差劣也。」严曰:「吾国视契丹如蚤虱耳,以其无害,不足爬搔。吾良将劲兵布天下,彼不劳一郡之兵,一校之众,则悬首槀街,尽为奴掳。但以天生四夷,当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穷兵黩武也。」光嗣闻辩对,畏而奇之。时王衍失政,严知其可取,使还具奏,故平蜀之谋,始于严。
郭崇韬起军之日,以严为三川招抚使,严与先锋使康延孝将兵五千,先驱阁道,或驰以词说,或威以兵锋,大军未及,所在降下。延孝在汉州,王衍与书曰:「可请李司空先来,余即举城纳款。」众咸以讨蜀之谋始于严,衍以甘言,将诱而杀之,欲不令往。严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衍见严于母前,以母、妻为托。即日,引蜀使欧阳彬迎谒魏王继岌。蜀平班师,会明宗即位,迁泗州防御使兼客省使。长兴初,安重诲谋欲控制两川,严乃求为西川兵马都监,庶效方略。孟知祥觉之,既至,执而害之。《九国志·王彦铢传》:李严之为监军也,密怀异谋,知祥数其过,命彦铢擒斩之,严之左右无敢动者。赠太保。
严之母,贤明妇人。初,严将赴蜀,母曰:「汝前启破蜀之谋,今又入蜀,将死报蜀人矣!与汝永诀。」既而果如其言。
李仁矩,本明宗在籓镇时客将也。明宗即位,录其趋走之劳,擢居内职,复为安重诲所庇,故数年之间,迁为客省使、左卫大将军。天成中,因奉使东川,董璋张筵以召之,仁矩贪于馆舍,与倡妓酣饮,日既中而不至,大为璋所诟辱,自是深衔之。长兴初,璋既跋扈于东川,重诲奏以仁矩为阆州节度使,俾伺璋之反状,时物议以为不可。及仁矩至镇,侦璋所为,曲形奏报,地里遐僻,朝廷莫知事实,激成璋之逆节,由仁矩也。长兴元年冬十月,璋自率凶党,以攻其城。仁矩召军校谋守战利害,皆曰:「璋久图反计,以赂诱士心,凶气方盛,未可与战,宜坚壁以守之。傥旬浃之间,大军东至,即贼必退。」仁矩曰:「蜀兵懦,安能当我精甲!」即驱之出战,兵未交,为贼所败。既而城陷,仁矩被擒,举族为璋所害。
康思立,晋阳人也。少善骑射,事武皇为爪牙,署河东亲骑军使。庄宗嗣位,从解围于上党,败梁人于柏乡,及平蓟兵,后战于河上,皆有功,累承制加检校户部尚书,右突骑指挥使。庄宗即位,继改军帅,赐忠勇拱卫功臣,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天成元年,授应州刺史,寻移岚州,充北面诸蕃部族都监。三年,迁宿州团练使。四年,领昭武军节度、利巴集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改赐耀忠保节功臣。长兴初,朝廷举兵讨东川董璋,诏监西面行营军马都指挥使。二年,移镇陕州。《通鉴》:潞王至灵宝,思立谋固守陕城以俟康义诚。先是,捧圣五百骑戍陕,为潞王前锋,至城下,呼城上人曰:「禁军十万已奉新帝,尔辈数人奚为!徒累一城人涂地耳!」于是捧圣卒争出迎,思立不能禁,不得已,亦出迎。清泰初,改授邢台,累官至检校太傅,封会稽郡开国侯。二年,入为右神武统军。三年,充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是岁闰十一月,卒于军,年六十三。
思立本出阴山诸部,性纯厚,善抚将士,明宗素重之,故即位之始,以应州所生之地授焉。其后历三郡三镇,皆得百姓之誉。末帝以其年高,征居环卫。及出幸怀州,以北师不利,乃命思立统驾下骑军赴团柏谷以益军势,俄而杨光远以大军降于太原,思立因愤激,疾作而卒焉。晋高祖即位,追其宿旧,为辍朝一日,赠太子少师。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铁。父审,素有勇,事武皇为列校,历?直军使,同光初,卒于军。敬达少以骑射著名,庄宗知之,召令继父职;平河南有功,继加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即位,历捧圣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长兴中,改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超授检校司徒,领钦州刺史。三年,加检校太保、应州节度使。四年,迁云州。时以契丹率族帐自黑榆林至,云借汉界水草,敬达每聚兵塞下,以遏其冲。契丹竟不敢南牧,边人赖之。清泰中,自彭门移镇平阳,加检校太傅,从石敬瑭为北面兵马副总管,仍屯兵雁门。未几,晋高祖建义,末帝诏以敬达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仍使悉引部下兵围太原,以定州节度使杨光远副焉。寻统兵三万,营于晋安乡。末帝自六月继有诏促令攻取,敬达设长城连栅、云梯飞砲,使工者运其巧思,穷土木之力。时督事者每有所构,则暴风大雨,平地水深数尺,而城栅崩堕,竟不能合其围。九月,契丹至,敬达大败,寻为所围。晋高祖及蕃众自晋安寨南门外,长百余里,阔五十里,布以氈帐,用毛索挂铃,而部伍多犬,以备警急。营中尝有夜遁者,出则犬吠铃动,跬步不能行焉。自是敬达与麾下部曲五万人,马万匹,无由四奔,但见穹庐如岗阜相属,诸军相顾失色。始则削木筛粪,以饲其马,日望朝廷救军,及渐羸死,则与将士分食之,马尽食殚。副将杨光远、次将安审琦知不济,劝敬达宜早降以求自安。敬达曰:「吾受恩于明宗,位历方镇,主上授我大柄,而失律如此,已有愧于心也。今救军在近,旦暮雪耻有期,诸公何相迫耶!待势穷,则请杀吾,携首以降,亦未为晚。」光远、审琦知敬达意未决,恐坐成鱼肉,遂斩敬达以降。《契丹国志》:杨光远谋害张敬达,诸将高行周阴为之备,敬达疏于防御,推远行周等。清晨,光远上谒,见敬达左右无人,遂杀之。
末帝闻其殁也,怆恸久之。契丹主告其部曲及汉之降者曰:「为臣当如此人!」令部人收葬之。晋高祖即位后,所有田宅,咸赐其妻子焉。时议者以敬达尝事数帝,亟立军功,及领籓郡,不闻其滥,继屯守塞垣,复能抚下,而临难固执,不求苟免,乃近代之忠臣也。晋有天下,不能追懋官封,赏其事迹,非激忠之道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