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入门须知 | 作者:网络 [投稿]

正确学佛的基本步骤

  学佛总的是修行,修的是正心。怎样得正心呢? 首先通过学佛通达佛理,把欲望心,妄想心,执着心,分别心,攀缘心等空了,放下了,才能得正心、正念、正行。正心是佛,正念是法,正行是僧,是三宝,佛法僧,简称:“觉正净”,是正知,正见,正行。是学佛的总纲。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又是空守义三字。是学佛得成就之妙法。不可不知。

  1、首先通佛文教义:开佛正知、正觉、正行。

  普贤菩萨说“觉,正,净,空,守,意。”觉正净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核心。空守意是修行的总核心。

  觉:开佛知见“空见”,空生妙有有归空,各占五十中道行,人法双空长性住,自在逍遥乐永恒。觉是开佛知见,因性空生妙有,有后又归空。

  佛陀告诉我们本身我们自性是空性,空性生妙有是指所有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化现出来的,包括地球、万物,人,宇宙等等,有后又归空是指这一切事物最终会归于空,没有长住不坏的东西。

  简单举例子人想吃饭,开始并没有想吃什么饭,等于空,后来想吃什么饭,做好了饭食,空想想出来的生妙有。把饭吃了,饭没了,即是有后归空。

  世上万物都是这样,没有长住不坏的。楼房会倒塌,人会死去,山川河流会变化,连宇宙银河系在成、住、坏、空的劫中都要损坏的,更不要提地球上的人类。以上面所举的简单例子说明空生万物有归空。

  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修行人不能占空又不能占色。占空不占色不能生存,指的是我们处处讲空性而脱离世间生活,人需要生存,衣食住行不可少;占色不占空不能成就,如果我们一味沉迷于世间色声犬马的生活,而把修行成就的任务忘记,世间法有“爱憎、善恶、有无、取舍、两面性“,修行人必须放下,就和世人一样消耗福报,这是不能成就的。怎么办?用为而无为法来解决,为是有为法,有我是世间法。无为是出世间法,是道心。两下一结合,即是理事圆融。理是一成不变的,是空性。事是心心生万物,万法归空,即是佛经讲的性空心不空,理事二圆融。即是中道行,本来无一物,中道始于零。零即是空性。明白此理,修行就不难了。即修行人要很好的处理修行与世间生活的问题,两者不能割裂开来,不能搞对立。多少高僧大德告诉我们要“平常心才是道”,佛法修行就在我们平平常常的一举一动当中。人法双空性长住,我们认识到佛性是空性,把这种认识放在心里,但要在做事上很好的完成自己做人的职责。把为自己修行的念头空掉,把我们对于法的执着追求也放下,人法双空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本有的性,即是佛性,也叫神识,又叫一。一就是金刚不坏之身。所以说是自在逍遥乐永恒,证明是长住不坏之身,所以乐永恒。

  正:心性平直同众生,无求无得自性空;随缘不变消旧业,不变随缘道自成。

  正是正知正见,正行正念。

  佛从众生中来,再高不忘众生。佛与众生同一佛性,众生只是因为迷恋五欲沉沦,被无始劫以来的业障遮蔽了自己的本性。关爱众生、搭救众生、度众生是佛菩萨们的职责。搭救众生从来只知耕耘不问收获,没有这样的慈悲心无法成佛!修行成佛,成佛之空性。

  净:心至一处到高层,禅净一家性本同。止净定安虑而得,五蕴皆空自神通

  心至一处,即是一心不乱。即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是心佛不二。念佛而得成就往生可靠。

  “佛号一声,贯穿虚空。念佛是谁,自性弘明。”所以说禅净是一家。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总的说来,都是禅定法。都离不开,止净定安虑而得。五蕴皆空自神通,是天人合一。

  空:自性本空法无生,空生妙有法横生。宇宙人生同一性,千变万化不离宗。

  是空自性,性空心不空。理事二圆融。

  当打坐在三秒钟之内时,即是见到自性。没有一法,一片寂静。后来妄念不断。法横生,宇宙人生统一佛性。不管怎么变,本性是不变的。懂得此理,对修行见道是有益的。

  要认识到一点,成佛靠自己的自性,自性本是空的。但是自己认识到了是可以的,在世间做事时心是不空的,不能把这两点搞混了。对家人说什么都是空的,要不要吃饭,要不要养家,要不要用钱。如果你是一心发心救度众生的大菩萨,也要把家里关系和睦,自己身边人都度不好,如何去度他人呢?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理事圆融。

  讲理事圆融,譬如自己不生气是对了一半,不惹别人生气,才是完美的,这就是理事圆融。所以,不但要修好自己的心,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守:如意宝珠传家宝,拂去灰尘自光明,光照三千大世界,觉有情深利众生。

  是守住清净心不变。去腐生华。

  人心外求法。人们学佛总是向外求,总以为在外面有个佛菩萨可成,而不知自家有宝。这宝即是心光。被尘垢蒙住。发不出光来,神通不能再现。要知道成佛靠自己修心,靠度众生而成就,若想再现心光烦恼变菩提,感情变觉情。无为利众生修行来完成,即是无任何所求的去利益众生。

  意:思意本源法无生,空生妙有又归空。大千世界多幻化,反本归原性本空。

  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为而无为。

  知道自性本空,知道要靠修行自己的心来成佛,下一步就要发菩提心去救度众生。为是实际去做,无为是指做的时候心里没有任何的想法,没有任何的要求,没有任何的想求到什么东西的想法。

  不实际发菩提心救度众生,学习再多的佛法理论也是空谈,不叫真学佛。

  与佛相应,当下明心见性之妙法。烦恼变菩提成就可靠。佛法不欺人。

  以上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核心,与修行的总核心。

  学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呢,要怎么样来面对诸多的逆缘,不顺利呢?

  要了解一个原则。即学法,得法,用法,空性不住一切法,事来即应,事过即了,性空心不空,理事二圆融。

  “顺境警钟,逆境助缘。反正是道,心净彼岸。”随缘不变消旧业。世间法很多整天为衣食住行而忙碌。缘分很多,顺缘逆缘都有。顺缘来了是警钟,逆缘来了是助缘。人们对顺缘来了高兴,莫忘了喜中有悲。逆缘来了,事不顺不高兴,莫忘了苦中有乐。这样对待某些食物问题。自然消去业障,不再造新业障。心清净自然。“不变随缘道自成”对任何事物问题心无非分之想。见景生情心不动,定力深厚。空性无为,自然不用求什么道自成矣!

  认识一点,烦恼即菩提。

  了业菩萨给我了业,逆缘菩萨给我考试,助缘菩萨给我力量。都是来解脱我们的,成就我们的,是帮我们成道的,哪有烦恼啊,都是我们的大善人。身边的三种菩萨认识清楚了,不就是“烦恼即菩提”么?到了这个境界,哪里有辱需要忍的呢?——除非你还沉浸在迷途里,不想成道。

  2、始终破我识、我见、身见。

  就是去掉脾气秉性。通过忏悔解决,不然会出现偏见。尤其有神通的人更严重产生偏见。佛门宗旨:“佛光普照,普度众生”。可有的学子不是这样。“专讲他人过,自己苦未了”,“以己为正道,他人走偏了。”更严重的是容不得他教。

  化秉性,可以去掉累生累世的业障,再修学起来会非常顺畅。比如妄念会减少很多,非礼作意的妄想会少很多,很容易进入观自在的境界,很容易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很多时候,我们在多个法门之间徘徊,我们在一个法门里转悠,因为秉性的缘故,我们的修行功夫一直徘徊不前,因为我们一直在苦恼于我为什么老看人不顺眼,我为什么老发脾气,我为什么老是觉得谁不对,我为什么老是有妄念,如何念佛可以一心深入,有时甚至是徘徊很多年的样子,化秉性可以让修行功夫一日千里,这是最好的也是最实际的修行步骤。秉性不除,是非不断。即便修行十多年的老修行,不除秉性一样火烧功德林,一样非礼作意,一样造业不断。去除秉性是非常必要的事情,也是非常必须的一个步骤。

  3、选定一个法门老实深入学习。

  (建议,末法时期老实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较妥当)

  当前中国讲有八个佛教宗派,在世间人们了解比较多的是禅、密、净、般若法,修法传承各有不同。

  禅宗讲参禅顿悟见性成佛;

  密宗讲传承密法当下活佛;

  净宗讲一心不乱,往生可靠;

  般若讲心光照大乾,修的般若智。

  人无情见,即生道心。三台已去,贪嗔痴三毒已消,以道心率人心。普度众生是大本大根之法。

  “学佛修道苦能行,至诚发心与佛应。利生无求又无得,觉字当头菩提成。”这即是发菩提心,行菩提路,念佛得道心,也在其中。

  修法各异不同,手段不一。总的目标是心达净空,目的是把自性引出来之后,见性成佛非易事,还作到五蕴皆空。才能天人合一,神通再现。这是佛经而言。

  五蕴:“色受想行识”。修的五蕴空非是易事。此五蕴一空,人不能生存,世界变空了。不空不能入圣界,常住六道,不得解脱。首先必得通达佛理,找出对治方法。个人认为:色若空掉,用无为法。受若空掉,用忍耐法。想若空掉用正知正见法。行若空掉用菩提法,利益众生而利己。识若空掉,用般若法,精华为我所用。

  普度人生,报答佛恩,反的空掉,免的害人害己,这即是金刚经的精华:无住生心成佛之真谛不必别有所说!天人合一,当下菩提。

  4、修行弊病

  ①“心智不开,相法所困,执法有生,何来成就。”当前诸多的学佛人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心智不开,相法所困,执法有生,何来成就。”简单讲就是人们不理解也不知道成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心智没有开,没有通达佛理。简单的抓住一个法门,然后执着于法门所讲的种种相与种种法之上而不能脱离,比如念佛要求每天多少声佛号就能成就。他们认定学佛是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有为法而成就的,这样的错误认识之下又怎么可能成就呢!

  ②“一念利生佛,论非即是魔。无为菩提路,有为黑暗多。”很多的学佛人,自己选定了一个法门之后,开始认定自己的法门如何好,然后大肆攻击其他的法门如何如何。这样的修行还不如不修,佛陀共讲八万四千法门,要的是我们通过修行成就自我,而不是去互相攻击,造下谤法的恶业直接下地狱,以后想要再听经闻法,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看好自己的心,不要卷入争论之中。争辩的分别心一起,那一刻已经等同于魔王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知道“修行达佛理,凡夫是非多。学子行三宝,争斗阿修罗。”我们时常要看看自己是凡夫,还是阿修罗,还是修行的学子。

  ③学佛容易行者难,是事依我总是凡。心地无非性本空,度生无为极乐园。

  学习佛学知识很容易,把相上的东西做到也很容易,但改变自己,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动刀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却非常不容易,如果不能去除我执、我慢、我见,那么学佛终究只是积了点人天福报而已。学佛乃大丈夫方能为之事,大丈夫才敢于言,敢于行,敢于坦诚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世上学佛人有几个是大丈夫呢?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三宝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藉著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那主要的还是祈祷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改变往昔的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业力的现行受报,也像种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缘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有这些助缘,种子便会长得缓慢减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所以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是由于造物与赦罪(根本无人可赦他人之罪──一神教的赦罪观念,是由神权独裁的混合产物),而是由于佛所亲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供给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后,便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们,往往不愿自称为佛教徒,宁可自称为三宝弟子。因为,佛教的发明者虽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倒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崇拜佛陀,是为崇拜佛陀修证说法的恩德,佛陀经过三大无数劫的长期修行菩萨道的结果,亲证了解脱之法,亲证之后,便毫不保留地给我们奉献了出来,所以,这一恩德的崇高伟大,要比世间一切恩德的总和更加崇高伟大到千百万倍──何止千百万倍?简直是无法比喻也不可思议。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萨僧(如文殊、弥勒、观音、地藏等),有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的罗汉),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净自修正法并能说法度众的比丘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觉解脱之法,传流传布传授给了我们,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无量。

  弘扬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样可以。住持佛法,则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谓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间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样见到一个佛弟子,见到出家的,就会连想到佛教,见到在家的,就不会产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的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物件,乃是偏重于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皈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因此,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养,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养,乃至不持净戒但有正见能说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养(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物件,当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缅锡兰等国,根本视为当然的事。但在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做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如此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