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入门须知 | 作者:网络 [投稿]

佛教的道德标准

  道德是维系国家纲纪令之不乱者,有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中国古来制定的礼教,所谓「四维八德」、人伦「五常」,都是期望建立一个「忠恕仁义」、礼法有序的太平盛世。佛教整个思想内容是以人为本,与社会人群生活息息相关,如佛陀指导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阇世王等治国之法,即是「政治道德」;教授善生子、玉耶女等居家之道,即是「家庭道德」;佛陀以诗偈「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计,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教育世人正确使用金钱,即是「财富道德」。佛教的道德标准,涵盖世间的理法纲常,乃至出世间的圣贤修行。今略说佛教的道德标准如后:

  一、五戒十善是佛教的道德标准: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则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世间的严刑重典,固然可以收一时之成效,但并非究竟之道。佛教以五戒十善作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五戒十善即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二、济世利人是佛教的道德标准:

  诸佛菩萨随类应化,利益众生,此济世利人的精神,即为合乎佛教的道德标准。在各行各业也要有济世利人的胸怀,如:教师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医护人员要有「视病如亲,救人一命」的济世道德;工人要勤劳工作,以生产报效国家;商人要合法经营买卖,不取非份之财;军人为了保卫全国人民的安全,要奋勇作战,抵挡敌人的侵略。也就是每一个人都要能抛下自私的执著,效法古德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的菩萨精神,以济世利人。济世利人是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三、般若空慧是佛教的道德标准:

  菩萨以六度做为自度度人的舟航。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眼」,吾人若无般若巧慧,即令做种种行持,仍是有为的福报,不免五衰相现,非真正涅槃解脱之道。如: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此外,持戒不杀生、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不饮酒等固然是佛法,但佛陀的「杀一救百」、末利夫人的「饮酒救人」、一休和尚的「做人女婿」、丹霞禅师的「烧佛取暖」、石屋禅师的「教人偷心」等等,也都是佛法。又慈悲柔和是佛法,但禅门中老师的棒喝、责骂、钳锤,令学僧截断妄想,识见本来面目,也是一种慈悲。因此,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有时候反而是佛法。菩萨的「般若空慧」,能让我们喜舍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离于我执,精进不生骄慢,禅修不恋定境。

  《金刚经》说:「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有了如眼目的般若空慧,待人处事自然能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没有比较的心;般若空慧也像「慈母」,看待一切众生犹如亲子,对其苦难自然有著不舍的同情;般若也像暗室的「光」,能照破心地的无明,销融差别对待,心不被苦乐所动,把执著的凡情转为对众生的慈悲。般若能净化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乐是同体,净秽是一如,贫富能自在,有无能平等,如《八大人觉经》所说:「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以般若空慧,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般若空慧是谓佛教的道德标准。

  佛教的道德标准,以五戒十善的规范,健全人格;以圣贤济世利人,升华道德;以菩萨的般若空慧,明心见性。再者,现实生活里,戒定慧三学、四种正念、八种正道,也是医治我们贪瞋大病的良药,能令我们身心清净,道德臻于圆满。综而论之,举凡出于利众的悲心,且不违背世间礼法和菩萨饶益有情的大乘精神,都是合乎佛教的道德标准。例如: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耻美德、守护六根、不请之友、权巧方便、利乐有情、普同供养、四恩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歎、守护正念,不做焦芽败种等等,都是具足佛教善美清净的道德标准。此外,学习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发菩提心,不舍弃五逆十恶众生的救度,这就是佛教最究竟圆满的道德。

佛教的家庭观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各民族、宗教中,中国提倡「五伦」、「十义」,家庭关系即占半数以上;印度婆罗门一生的修行,以居家期最长,强调家庭责任,家庭祭礼从出生到老死;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教导人民「要孝顺父母」、「不邪淫人妻、偷恋人夫」等。佛教尤其重视家庭关系,因此在《善生经》、《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记载。现代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从自己家庭的人际关系、经济生活、家居生活等做起,健全家庭,建设人间净土。兹略述如下:

  一、人际关系

  亲情是维系家庭的主要因素,包括亲子、婆媳、妯娌、夫妻、兄弟姊妹等关系。佛陀教导弟子应感念父母亲的深恩厚德,除了应让父母衣食不缺,随时禀白行为、去处,不令父母担心,以及恭顺不违正令之外,引导父母向于正道,远离烦恼,现生安身立命,未来有信仰的依止,才是根本的孝顺之道。佛陀也告诉优婆塞、优婆夷,世间的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亲属等,应恭敬慈爱,和颜悦色,彼此沟通往来,不相憎嫉,或生气对立。为人夫、为人妻者应当相互敬爱,真心坦诚,体贴赞美,赠送礼物等;父母教育子女时,应培养其感恩、接受、忍耐、礼貌、合群、勤劳等美德,以同事摄,尊重子女的人格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信仰及价值观。至于婆媳、妯娌之间,若能认识因缘法,双方知进知退,自他互易立场,便能消弭不必要的隔阂与揣测。

  以上都可以看出佛教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二、经济生活

  财物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人人希求安乐富有。在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在《般泥洹经》、《杂阿含经》和《心地观经》中都提到,智者居家应「恭俭节用」,合理消费,一分作为日常家用,一分储存以备急需,一分帮助亲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懒惰懈怠、赌博嬉戏、喝酒放逸、饮食无度、亲近恶人、邪淫浪荡」,钱财便会很快的耗用殆尽。

  此外,佛陀也提醒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三、居家生活

  经典中,处处记载佛陀「著衣、持钵、次第乞食」的日常生活,禅门修行也不外「吃茶去」、「洗碗去」、「搬柴运水」等。衣、食、住、行实在是生活中所不可缺少者。

  在衣著方面,佛教主张衣服为遮蔽身体之用,不必奢华讲究名牌,也不需故穿破烂以为修行。只要整洁、简朴,合乎年龄、身份、场合,效法菩萨以般若璎珞披体,以惭愧道德严身,必能不受物累束缚,展现从内到外、大方而庄重的穿著品味。

  对于饮食,佛门中的「饭前四句偈」、「过堂五观想」,是鼓励我们以感恩愉快的心情,正意受食,不挑三拣四,狼吞虎咽。《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只要饮食正常适量,营养均衡,不故意节食,也不暴饮暴食,便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在家庭中,全家人更可藉同桌用餐,分享心得,维系感情。

  在住的方面,选择房子应以安全、坚固为第一优先,空气、卫生、光线、交通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家中布置宜加筹划,避免过多的家俱占据空间。因缘具足者,可以增设佛堂和书房,尤其佛堂可以作为家庭信仰的中心,具有安定人心、弘法修持、提起正念等功能,也提供家人静坐、独处的空间,让身心得到平衡。设置书房可培养家人正当的休闲及良好的读书习惯,藉由阅读,增加知识,扩大学习空间。书籍的选择,以有益身心健康为宜。此外,室内室外的整洁,出入门户、火烛水电的安全,讲话、电视、收录音机声量大小等等,也都是影响居家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又明太祖的「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的胸襟气魄;维摩居士的「丈室」,十方菩萨乐居其中;可见心中世界的大小,也是居住的条件。

  随著科技的进步,交通往来已成为生活所需。无论搭乘那一种交通工具,开车或乘车者,皆应注意安全及礼仪,让每一次的来去,都是「快快乐乐的出门,平平安安的回家」。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通,则需靠「真心」为舟船,不嫉妒猜疑,不欺凌诈骗,以诚恳开阔的心与人广结善缘,人际往来必能「去处尽通」。

  人间佛教的大乘菩萨行者,或现出家相或现在家身,皆以发菩提心利他为修行,甚至不离「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他们以般若空性的智慧「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以家庭为水月道场,行空花佛事,自度度他,圆满佛道。所以佛教史上有印度末利夫人以方便法免厨师于死刑;胜鬘夫人发十大誓愿护持正法,饶益众生;唐朝庞蕴居士一家人的潇洒解脱,来去自在;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们真正以「智度」为母,以「方便」为父,以「法喜」为妻,「慈悲」与「善心诚实」为一双儿女,建立起法身慧命之家。

  家庭有传灯的功能,不仅把生命延续下去,更将文化、慈悲、道德、信仰等传扬下去。人间佛教的家庭,便是依此菩萨精神而建立,夫妻不再是冤家,儿女也不是讨债鬼,以正知正见成就菩提眷属,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