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持咒的忏悔功用

佛咒文章 | 作者:慧广法师 [投稿]

  第一节、礼佛的忏悔功用

  在佛门寺院的晚课中,有一篇“大忏悔文”。大忏悔文主要的内容,就是称颂、礼拜八十八佛;然后,念上一篇忏悔文,以表示发露忏悔;最后是发愿回向。经文是采自《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就是十大愿王中的第八愿。

  为什么这篇以“八十八佛”为主的功课,可以称为“大忏悔文”,成为佛门住众每天晚课时必念的功课之一呢?这篇大忏悔文是宋朝时代,西夏一位从西域来的法师,号“不动”者所编集;因为他是修密教金刚部的,所以又被人称为“金刚”法师。大忏悔文里面的八十八佛名,是引自《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佛说决定毗尼经》。前者有五十三佛名,后者有三十五佛名,加起来共八十八佛名;最后的“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则是另外加入的,不在前二经的佛名之内。

  这五十三佛名和三十五佛名,真得具有那么大的作用,使得依它们而组成的功课,被称为“大忏悔文”吗?我们来看经中怎样说。

  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有一段经文是:

  “时药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个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毗婆尸佛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注一)

  这段经文,对于想忏悔的人来说,相信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只要恭敬的礼敬五十三佛,就是造了四重罪——杀、盗、淫、妄;或者造了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以及诽谤大乘经典等最重的罪业,都可以灭除,内心重获清净。既然四重五逆的大恶大罪,都可以因敬礼五十三佛而消灭了;其他无意间所犯的小罪,则只要敬礼五十三佛,便能获得灭除,更是不用疑问了。

  再来看《佛说决定毗尼经》中,如何解说“三十五佛”的功用:

  “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于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菩萨如是现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注二)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称念(或观想)、敬礼三十五佛,也可以灭除五无间的重罪,功用和五十三佛是一样的;不动法师将它们排列在一起,加上普贤行愿品的发愿回向,称之为“大忏悔文”,实在是无可厚非。因为,称念、敬礼这八十八佛,可以忏除四重、五逆、五无间地狱的重罪,自然可以说是功用最大的忏悔文了。

  礼佛、念佛既然有这么大的忏悔功用,那么,我国佛教徒的爱好礼佛念佛,以拜佛为忏悔的正途,也就不足为奇。

  除了八十八佛为寺院晚课必须称念、敬礼之外,一般佛教徒也有只礼拜一尊佛或菩萨的。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都深受我国佛教徒的恭敬与礼拜。经典上也都有记载敬礼这些佛菩萨的功德,除了能消业障灭罪,也能增长福德智慧。

  总之,礼佛对一般佛教徒来说,是有它重大且广泛的意义。因此,忏悔时自然就少不了礼佛。

  第二节、持咒的忏悔功用

  在佛门的早晚课中,咒语的诵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课,从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的持念,已经占了一半的功课;晚课虽然咒语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时,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语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弥陀佛经,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来消业障。大乘佛教似乎离不了咒语,有显就要有密,显密配合,已成了大乘佛教的特质之一;不仅中国祖师所编的早晚课有显有密,就是印度大乘经典,也常常在经文之间,含有一篇或多篇的咒。

  咒语究竟有什么奥秘?持咒会予人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单就忏悔方面来探讨它,其他方面不谈。

  先来谈“楞严咒”。在《楞严经》卷七中,佛说: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或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无生忍。”(注三)

  这是楞严咒的灭罪功用。从经文中来看,它的功用之大,与敬礼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的,同样能灭五逆等五无间重罪;并且,还能灭除被称为断头罪的比丘四弃(四波罗夷)和比丘尼八弃罪,似乎已超过五十三佛了;至少对出家众来说,楞严咒是比五十三佛来得有意义。因此,楞严咒被古代祖师安排在早课的第一篇诵念中,或许是含有特别的意义吧?大概也跟佛说此咒的因缘,也有关系。

  楞严咒之外,大悲咒在中国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视的。由于楞严咒长,持诵就比较不容易;尤其是背诵。因此,除了早课时诵念外,其他的时间就少有人念;大悲咒便不同了,它比楞严咒短,背起来容易,念起来也方便。于是,大悲咒流传的广泛,就不是楞严咒所可以相比的了;而大悲咒的受重视程度,也是在楞严咒之上。

  大悲咒何以受到佛教徒如此的重视呢?我们仍然只从忏悔方面来探讨。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能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注四)

  这是大悲咒的灭罪功用;所灭的也是最重的十恶五逆等罪。佛门早晚课中,都安排有大悲咒的诵咒;抛开大悲咒在其他方面的功用不谈,单就灭罪方面来说,无形中,诵念者已得了极大的利益。

  几乎大部份的咒语,都有灭罪、消业障的功用,譬如:广为净土宗信徒所持诵的“往生咒”,也有“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得灭除。”(注五)所灭的也是重罪。再如早课十小咒中的“准提咒”,也有灭罪的功用。《准提经》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此陀罗尼满八十万遍,无量劫来所造五无间等一切诸罪,皆悉消灭,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菩萨。”(注六)此咒跟其他咒不同的是:规定要诵满八十万遍,一切重罪就能灭除。

  另外,“七佛灭罪真言”更是为灭除佛教四众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说。《大方等陀罗尼经》卷四载:

  “尔时文殊师利,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于世尊去世之后,毁犯四重;若比丘尼毁犯八重;若菩萨,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毁犯如是一一诸戒,所犯重罪,当云何灭?’佛言:‘善哉!文殊师利,乃能请问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我终不说彼恶世比丘所犯之过。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我去世后,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然而受檀越供养而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重病……,”(注七)

  于是,佛陀说出了七佛灭罪真言。这真言乃是过去七佛所宣说的,它主要的功用,就是在灭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灭罪真言。

  持咒所能产生的忏悔功用,就不难了解了。《金刚经》中,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注八)佛经都源于佛说,经中既然说咒语和礼佛能够灭罪,自然是真实不虚、无可怀疑的了。   咒语的忏悔功用,似乎跟礼佛不相上下,它真是有不可思议的功效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精彩专题
楞严咒 楞严咒

楞严咒叫佛顶光明,是佛的顶上化佛所说。所以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都具足不可思议。「佛顶光明」就是表示咒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一切功德。《楞严经》来源于其因缘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难的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阿难才被救醒归佛。故知楞严咒乃《楞严经》之主体,没有楞严咒的因缘,就没有《楞严经》。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2622字),佛经上说“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

大悲咒 大悲咒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其经本以《大正藏》的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如与译经年代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经,以及与汉译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经等。《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