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人提出佛教现代化,弘法利生应符合时代潮流的看法,究竟原则、标准在那里呢?如何才能在现代化、配合潮流的同时而不造成变质或趋向末流?《药师经》有很好启示。
清朝时玉琳国师便已经有这种「现代化」的看法,他阅大藏经,觉得药师法门很合时代潮流,便加以提倡,并且为《药师经》的流通做了一篇序文名《药师经题语》,其中说到:
「大凡修持,须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诚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收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后利人者,之所为也。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于往生法门,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则求其不离欲钩,而成佛智,处于顺境,不致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难思也!若能信行,久久不懈,知不独富贵功名,转女成男,离危迪吉,如如意珠,随愿成就。即得于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何幸如之。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国师建议那些虽然「身修净土」但却「心恋娑婆」,无法放下生活担子,对于世间的功名富贵还不能不希求的修行人,既不愿在饮食男女中堕落却又不能放弃责任义务的人,不妨修持「药师愿海」,则得以「于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两全其美,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许多现代学佛、念佛人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国师教我们修持「药师愿海」,没有叫我们三心两意忽东忽西,转求东方净土。
对此,《药师经析疑》书后附录〈弘一大师答佛学书局书(乙亥年)〉有一段很中肯的解说:「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唯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
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即昔日求生极乐或求生兜率者,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于本愿无违。因经中谓求生极乐者,命终有八大菩萨示路;又东晋译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如是则范围甚广,可以群机并育矣。」
玉琳国师的序文后面两句有个典故:从前有四位好友相聚谈起各自的愿望,一位愿有钱十万,享受富贵生活;一个愿求到「人间天堂」的扬州游玩;另一位愿能骑鹤上天云游;最后一个更干脆,他爱钱、爱去扬州旅行、亦爱骑鹤云游!
正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即是样样都要,事事都求如愿以偿。玉琳国师诗句引用此典故,意谓若能读诵《药师经》,依照经文修行,乘着如来的功德法船,人间富贵确实可以求得,却又不会在福报中迷惑堕落,忘了修行。
因此佛在《药师经》中的教诲,确实值得我们注意、学习。
相传玉琳国师前世为僧但相貌奇丑。曾有相府千金来寺布施财物,来至此丑僧之前,心生憎厌,不分给他。这位僧人因而有所感触,专礼药师佛,愿求来世相貌美丽,不使人家讨厌。结果转世为相貌英俊的玉琳法师;而那位相府千金因斋僧布施,转世仍为千金小姐,对玉琳一见钟情却不得所愿。后因相府邀请,玉琳收她为徒,教她打佛七,不敷脂粉,一心用功,睡少、食减,不断地坐香和跑香,七天之后,玉琳叫她对镜看看,问:你的美丽在那里?
小姐见到镜中丑样,蓦然顿悟!后来发心学佛,归心净土。从这个传说来理解玉琳国师所说的「富贵功名……随愿成就」,也许更容易得到启发:世人重视外表包装,以貌取人,若有真材实料而没有可以吸引凡夫注意的庄严外表,往往便被忽略,而只以貌取人的凡夫也就因此而错失了与善知识的因缘;若善知识体谅众生的习气,转换包装制造吸引力,则创造了让大众得度的因缘。反过来说,徒有美丽包装,如千金小姐,却经不起考验,一下妆后,美丽安在?相对于落发、朴素的僧人玉琳,「腹有诗(佛经?)书气自华」,内外双美,包装只是适应别人的方便,内涵的表达才是目的,当然境界不同。
《药师经》的内容丰富,对于我们平常强调的「信」也有很好的说明。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以及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信的对象即我们学习的对象:佛陀。所以说,「信佛」很重要。坦白说一句:不信佛,还学甚么佛?但是信佛好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佛说法的内容,无法完全具足佛的智能,因此在落实修行上就有了犹豫而不能完全投入,甚至曾听人说:「信佛,信一半就好。」
那,到底要信那一半呢?信一半其实就是不信,还有怀疑,不能肯定佛法所指引的方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归依还是虚无飘渺的。归依是从自己以往引生痛苦的错误见解和偏差的生活方式中回过头来依靠佛法僧三宝的指引,但是对于三宝的源头:「佛」却不能相信,那么,所谓归依还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究竟对佛的信心应当如何建立?其实这是学佛人是否学习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像世间拜师学艺,对于老师没有信心则不可能专心,也无法真正投入学习,怎么可能有学艺有成的一天呢?连认真学习也成问题!
关于信佛,《药师经》说:「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在讲说此段时,太虚大师引用《瑜珈戒本》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作为解释,并且说明道:「此言不因自己智能狭小不了,即不信仰甚深行处,应观佛之人格德行而强信受,方能渐渐解了。故今佛问阿难信不,亦含有强信性;即在阿难答中,亦具此理。」对于佛的真实境界,我们确实是不能知道的,如果知道也不必学佛了,自己已经是佛了!
《无量寿经》中就有「唯佛与佛乃能知」的说法,这和世间学艺也很相似:老师的功夫我们不会才去拜师,那有说要把老师的本领都会了才学的?很搞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确认老师值得我们学习?如何确认、定下心来,好好地学「佛」,而不仅是有空到佛教道场走一走,或者是佛堂的素菜好吃,还是那里的朋友很亲切?学佛是以佛为学习对象和实践目标,不是到佛教会进行消闲活动,那些是附带的,接引众生的方便。
这段经文可说是做了很好的说明:信佛之前,先从佛其人、其行加以观察,结果发现「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人格完美、烦恼熄灭,为人洒脱,还慈悲喜舍,样样都让我人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如此!学佛的对象(佛)、目的(如佛一样)清楚、明了,学习才会顺利。否则的话,那只是参观、参观佛的学校(道场),和佛交交朋友(得空拜拜佛)……学佛的「学」在那里?
大家对于《药师经》说的:「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一定很有兴趣,但是经文读来读去可能还是不明白如何获得这些成就?是不是一直读经,一直念药师如来的名字就可以了?为什么有人如此做了成功,为何有人却不?《药师经》中有一段:「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说的是有一尊与生俱来的「俱生神」将我们平日所作所为,善、恶,罪、福,都记录在案,到时交给琰魔法王(即阎罗王),阎王就依照档案来加以衡量、判断。
这一段很有趣,也正好解答了一些佛友心中可能盘踞不去的问题:最近时常可见一些佛教道场提倡、流通《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儒家或道家的典籍,最近连《玉历宝钞》这本民间善书也开始出现在新加坡的佛教场所。读了此段经文,会发现:咦,那些善书好象是在注解或以记事的手法来解释、证明这段经文似的。很有趣,对吗?其实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因缘果报,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真的能够定下心来,仔细观察,实践证明,从历史、从新闻、从经历,去了解、肯定因果报应的原理和事实,如何才能所求如愿的答案就在其中。篇幅所限,也就无法详细加以讨论了!但是,《药师经》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因果示范:注意药师如来的「本愿」,再看他成佛后的影响力、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素质和心灵的品质,所谓佛的「果德」,即是成绩。细细琢磨,余味无穷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经中有很多生僻字,本文即为《药师经》中的生僻字注音版。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有一次,当世尊为了教化众生,而在印度的各个国家和地方云游的时候。来到了一座国土广大,人民富饶的城邦,名字叫做广严城。那时,世尊安坐在一棵大树下面,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枝叶就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所以它的名字叫做乐音树。在世尊的周围,有已经证得圣果的八千多位大比丘弟子们;有三万六千多位初地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佛光注照○○○(称自己名或他人名)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耀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愿以此功德,供养药师佛,上报四重恩,下济六道苦。法界诸众生,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
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的;缺衣少穿,缺医少药的;有病苦厄难求解脱的;女人难产的;厌离女身的;犯王法做牢狱的;长相丑陋,身体残疾,顽疾不愈;恐惧战争饱受战乱之苦;命已尽想增寿的;怕有无量横死,无量灾难的;想修行的。…
药师经文章
药师经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卷首叙述佛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对曼殊室利叙说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并说药师如来之净土是在过东方十殑伽沙等佛土之净琉璃
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都是佛在因地所发的誓愿,也是药师佛成佛的根本所在,这些愿是别愿。我们读诵经文时会看到这些,然后认为只要我们念诵《药师经》就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或者认为会得到药师佛的加被获得这样的殊胜功德。有人常说“要是诵经不能得到那些功德,我为什么还要念”,其实这是搞错了经义。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讲《药师功德本愿经》的这个作者是谁,就是最早是谁翻译的,我们现在读的这本经的作者是谁,就是来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唐代著名的高僧,号称为“三藏法师”的玄奘大师啊。
殊胜地位 如果说《地藏本愿经》是指明娑婆世界的恶道之苦、激发人们升起出离心,《阿弥陀经》是指点人们出离娑婆世界之后的归宿――往生极乐世界,《药师本愿经》则是指导人们如何从娑婆世界过渡到极乐世界的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十三祖,终生都在弘扬西方净土法门,但是在他的文钞里保留下来了两篇为刊刻《药师经》写的序。他写道:“《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
学佛久了,很多人会争执一个吃素的问题。我就明确告诉大家,念佛之人,一定会吃素,因为色身已经转化,吃素是结果。如果还吃肉,说明念佛学佛功夫还没有到。学佛的人,色身一定会转化,这是可以验证的。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药师经’和‘法华经’一样,属于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是一切佛的秘密之教,不是普通密宗,是一切佛的最高秘密。经典文字上看起来很容易懂,实际是你真不懂。
一、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利益【凡有所愿,所求皆得】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弟子请问:1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有发菩提心这一条,这里的菩提心是通途的菩提心,还是净土的菩提心?2 、印祖文钞中斥王龙舒:王氏死执三辈即九品。印祖这里所说无量寿经三辈和观经的九品不一定是对应的。如果《无量寿经》三辈所说菩提心是通途菩提心……
苏轼熟悉大乘佛教经典,对《楞严经》尤为推重。他说:“《楞严》者,……其文雅丽,于书生学佛者为宜。”又说:“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以房融笔受故也。”到了晚年被谪居儋州时,苏轼曾有诗记云:“《楞严》在床头,妙偈时仰读。”可见,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就是这段经文,启动了整个《楞严经》的大教。我们看“尔时”,是说:阿难尊者因为身为佛陀的侍者,人长得庄严又很慈悲,所以跟居士的因缘非常好。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