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一卷
壹、前言
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便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例如弥陀大愿,在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在汉吴两译为二十四愿,在宋译则为三十六愿。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于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王氏临终,端立往生。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流通胜于原译。我国龙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莲池大师曰:“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故于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于所撰《弥陀圆中钞》中,专取王本经文。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
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今笔者仰承古德诸说,窃计王氏之失有三:一者,王氏会集,仅据四种,未及唐译。唐译名《无量寿如来会》,出自《大宝积经》,乃菩提流志大师所译,多奥妙精要之文,为他译所无。二者,去取未尽,取繁遗要,改深为浅。例如莲池大师所责:“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故云未尽。”由上例可见,“上竟不言”即是遗要,“下曰不发”即是改深为浅。故莲池大师与彭氏斥之也。三者,率意增文,俨若自著。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原译之义。故莲池大师责曰:“抄前著后,未顺译法。”盖责其抄引经文于前,复又自著文句于后。盖是会集,必须依据原经,万万不可于原译外,擅增文句。故责王氏“未顺译法”。由上可见王氏之失,非是不应会集,而在于会本之多疵也。
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继之专讲此经于济南,并亲为科判。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此经,称之为最善之本。后复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鉴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蔓,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于是先师会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佛界尊宿多以会本文简义丰,词畅理圆,讲说赞扬,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近且蒙海外佛学界收入新印之续藏。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昔贤会集之胜愿,幸告圆成。《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念祖乃具缚下凡,谬蒙先师以注解宏扬此经之大事相嘱。余虽初发大心,但以障深慧浅,承此重命,实深惶惧!所幸曾参先师讲席,亲闻此经全部。且于廿载随侍之中,得聆禅净密各宗玄奥,粗晓先师会集大经之深心。六十年代初,曾试写此经玄义之提纲一册,呈师鉴核,幸蒙印可。但经文革浩劫,此稿已荡然无余。现余年逾古稀,复多宿疾。愧深恩之未报,惧无常之将至。于是奋老病之残身,继传灯之宏誓,以此身心,供养三宝。闭门谢客,全力注经。冀报先师暨十方三世上师三宝与法界众生之深恩于万一。
复以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真实之本际也。契理者,盖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故云契理。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後百年,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也。当前科学发达,人类应具之知识弥广。社会进步,每人所肩之责任倍增。故咸应广学多能,鞠躬尽瘁,参加建设,造福人民,实现人间净土。晚近太虚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详引《无量寿经》文句。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但发广大觉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良以此经符合社会之实况,真俗并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良以此经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实亦为此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是故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虔祈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上师本尊,金刚护法,慈恩覆护,威德冥加。翼此注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弟子请问:1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有发菩提心这一条,这里的菩提心是通途的菩提心,还是净土的菩提心?2 、印祖文钞中斥王龙舒:王氏死执三辈即九品。印祖这里所说无量寿经三辈和观经的九品不一定是对应的。如果《无量寿经》三辈所说菩提心是通途菩提心……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