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壹、前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一卷

壹、前言

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便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例如弥陀大愿,在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在汉吴两译为二十四愿,在宋译则为三十六愿。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于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王氏临终,端立往生。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流通胜于原译。我国龙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莲池大师曰:“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故于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于所撰《弥陀圆中钞》中,专取王本经文。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

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今笔者仰承古德诸说,窃计王氏之失有三:一者,王氏会集,仅据四种,未及唐译。唐译名《无量寿如来会》,出自《大宝积经》,乃菩提流志大师所译,多奥妙精要之文,为他译所无。二者,去取未尽,取繁遗要,改深为浅。例如莲池大师所责:“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故云未尽。”由上例可见,“上竟不言”即是遗要,“下曰不发”即是改深为浅。故莲池大师与彭氏斥之也。三者,率意增文,俨若自著。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原译之义。故莲池大师责曰:“抄前著后,未顺译法。”盖责其抄引经文于前,复又自著文句于后。盖是会集,必须依据原经,万万不可于原译外,擅增文句。故责王氏“未顺译法”。由上可见王氏之失,非是不应会集,而在于会本之多疵也。

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继之专讲此经于济南,并亲为科判。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此经,称之为最善之本。后复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鉴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蔓,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于是先师会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佛界尊宿多以会本文简义丰,词畅理圆,讲说赞扬,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近且蒙海外佛学界收入新印之续藏。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昔贤会集之胜愿,幸告圆成。《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念祖乃具缚下凡,谬蒙先师以注解宏扬此经之大事相嘱。余虽初发大心,但以障深慧浅,承此重命,实深惶惧!所幸曾参先师讲席,亲闻此经全部。且于廿载随侍之中,得聆禅净密各宗玄奥,粗晓先师会集大经之深心。六十年代初,曾试写此经玄义之提纲一册,呈师鉴核,幸蒙印可。但经文革浩劫,此稿已荡然无余。现余年逾古稀,复多宿疾。愧深恩之未报,惧无常之将至。于是奋老病之残身,继传灯之宏誓,以此身心,供养三宝。闭门谢客,全力注经。冀报先师暨十方三世上师三宝与法界众生之深恩于万一。

复以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真实之本际也。契理者,盖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故云契理。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後百年,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也。当前科学发达,人类应具之知识弥广。社会进步,每人所肩之责任倍增。故咸应广学多能,鞠躬尽瘁,参加建设,造福人民,实现人间净土。晚近太虚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详引《无量寿经》文句。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但发广大觉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良以此经符合社会之实况,真俗并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良以此经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实亦为此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是故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虔祈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上师本尊,金刚护法,慈恩覆护,威德冥加。翼此注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