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附录
二、本经原跋
敬跋重印大经合集本后
萧方骏
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 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寿。鉴于世俗之寿其亲者,或绮筵丰席,残伤物命;或扬厉铺张,徒导奢习。虚靡资财,无裨实际。思欲涤除陋俗,一挽颓风,乃请命于太夫人,拟易为施德培福之举。太夫人欣然喜曰:‘一切供养,法供养最,培植福慧,莫先印经。吾闻《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郓城夏莲居老居士所会集,曾经宗教俱彻、行解并超、缁素共仰之大德慧明老法师所印可。称为文约义丰,词畅理圆,嘱其及早流通,以利有情。吾长兄撷公称为集汉吴魏唐宋五种原译之大成,为古今尽美尽善之本。极乐庵华严讲座律宗大德慈舟法师,曾亲为科判,并以此本在济南净居寺讲演,听众欢赞,盛况空前。青岛湛山寺印经处,亦曾印行多部。汝欲弘法寿亲,曷若广印此经?况经之所在,即法之所在;法之所在,即我佛光明所在也。本经有云:“佛所行处,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民无冤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回忆八九年来,汝兄弟姊妹卫国抗战,各居一方,今幸国土重光,天伦聚首。蒿目时艰,流离失所者众矣!安不忘危,忍以奢靡自寿乎?经名无量寿,寿莫大于是。宜印此经,以副吾志,且满汝愿。’念祖三世奉佛,善根深厚,欣承慈命,尤契本怀。乃取《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重印千部,以广法施,可谓善母寿者矣!吾知闻此印经因缘而兴起者,殆将踵接,由一版而再版三版,以至千万版。印者无量,读者无量,发心获益者无量,而太夫人之功德福寿,亦与之俱无量矣!盖此经为净宗无上宝典,不但于苦乐欣厌、生佛感应之理,阐发尽致,而且于事理回果、显密性相之义,赅括无遗;尤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普遍流通,有移风易俗,矫正人心之效;受持读诵,具消罪灭业,延福增寿之功。是以贤智之士,有志大乘者,莫不以先读为幸也。行见佛光遍照,灾障潜消;劫运早回,群生安乐,则太夫人之仁慈,与念祖之诚孝所推,岂有极哉!念祖笃信佛乘,志量远大,受学莲公以来,昕宵研讨,益见精纯。此次所印大经,复经莲公手自补校,文义尤为周足。至于此经初印因缘,已见黄序;而会集义例梅序详之。念祖昆仲为撷芸之甥,而念祖又愚之婿也。撷芸与莲公为学佛老友,三十年来,津逮学海,声光并茂,有南梅北夏之称。莲公会集此经,阅时数载。会有句云:‘浊世无如念佛好,此生端为大经来。’亦可想见其志愿精纯矣!撷芸称此经为第一善本,推莲公为学佛友朋中第一人,愚与两公又均为民元旧雨。此经莲公会集之,撷芸详序之,念祖印行之,而不慧亦幸得附骥其间,沾溉法益,因缘际会,良非偶然。谨略述此次印经缘起,愿与持诵此经者,同为梅太夫人祝无量寿焉。
佛历二千九百七十三年丙戌初冬,息园居士三台萧方骏谨识于旧都寿山福海之居。时年七十有七。
敬跋三印大经会集本后
黄念祖
丙戌之冬,家慈梅太夫人寿辰,念祖敬承慈命,重印吾师莲公夏老居士所会集之无量寿经千部,深愿各地闻风兴起,印者无量,读者无量,发心获益者无量,以广法施而回劫运。乃甫经逾月,而净宗学会、儒佛同心学会,以暨崇俭素食会、万国道德会、正谊学会等,诸方善信先后发心,续印此经达三千部,于以见人之好善,谁不如我。法不孤起,仗缘乃生。念祖所印千部,既有家母舅南昌梅公为之序,又有家岳丈三台萧公为之跋,而此次发心续印诸公,咸欲念祖略叙梗概,用志胜缘。虽自维浅陋,然于义不可以辞,谨就见闻感想所及,供养大众,幸垂察焉。
愚闻莲师之集成此经也,首蒙宗教俱彻之大德慧老法师,于佛前持经摄影,以资印证。继有禅宗大德月溪法师力赞速印。复有密宗大德超一法师协助流通。更有律宗大德慈舟法师亲为科判,并在济开讲,盛况空前;拈花寺亦曾开讲全部。至于领众课诵此经,则有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并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在寺开讲两月。而长期以此自课者,则有悟妙法师、本觉法师,与比丘尼心常师。发愿注解此经者,则有曾著蒙藏佛教史之妙舟法师。期以十年精力为此经疏钞者,则有净宗祖庭石壁山玄中寺方丈雪峰法师。妙雪两师,与续可法师,均为大学毕业;妙续两师,又均曾服务于军政教育各界者也。而续公出家因缘,则半由此经。当其幼年,即于吾师信仰极深。中年发心学佛,吾师即以此经授之曰:佛法非同小缘,宜先熟此以培善根。乃未半月竟能背诵。吾师嘉其猛利,为讲净宗要旨,连夕达旦,凡四十日。隆冬风雪,炉火无温,听者讲者俱忘寒疲。续公欲企净业大成,未几敝履世荣,披剃圆具。现已宏法平津,群推其慧辩特出,皆此经有以启之。
以上所述,均为目前出家大德,与此经有殊胜因缘者。至若唐宋以前,高僧名贤受持赞演,获得灵感者,不可胜数。而现在居士中得益此经者,尤多可纪:有素不信佛,因睹此经善根顿发,遂率眷属同受皈戒,最先课读,最先成诵,最先印行二千部于十五年前者,故丕威将军张公宪臣也。十年课诵此经,从未间断,且在黄阳山闭关手写数本施人,古稀高龄,健逾少壮,李西原老居士也。多年沉痀,百药罔效,因拜诵此经宿疾顿瘳,正信既启,判若两人,发愿尽未来际读此宏此者,黄正明女士;踵而行之者,李明坤、梅葛明、锦明女士等也。乍读此经欢喜赞叹,未几即能背诵如流,从此皈向佛门,志修净业者,张辅卿将军也。发心手写此经,预备将来影印者,则有萧公方骏、郭公则澐、李君广平。因诵持而坚正信,或为日课,或能背诵,或除宿障,或增善根,则有曲善堂、夏悟明、王述宗诸居士。虽向佛乘,未获途辙,骤遇此经,如贫得宝,则有冯性圆诸女士。夙信净土,自谓已窥堂奥,及读此经,始愧往昔未得门径;又闻吾师讲解,乃知此法顿赅八教,圆摄五宗,广大精深,令人欢叹、愧奋于不能自已,则念祖与黄胪初中将、齐重九居士等也。至于读诵此经,或著显效,或获密益,耳目所及,已难悉数。亦有乍信乍疑,随人言转,或熟视无睹,或期诸将来,此虽福缘未具,善根容有发时。若于原译即未遍读,会本更未详参,妄逞瞽说,意存嫉忌,则竟是波旬眷属,如来所谓可怜悯者。本经有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又云:‘恶憍懈怠及邪见,譬如盲人恒处暗。’于以见众生机感各各不同,善根不可思议,业力亦不可思议,我佛已屡言之矣!念祖初获此本,未遑措意,迨搜集五种原译,逐一披读,始知此经非特为净土群经之纲要,而且于世道隆污,国运兴衰,有绝大关系。又检三家节会之本,详参互校,益恍然于吾师弘法救世之苦心,与会集此经之精慎,实非浅识寡学所能梦见。宜乎缁素大德,先后倡导、赞叹,不谋而同也。
善乎沈善登居士(曾著报恩论,近代佛学界特出人物)之言曰:净宗之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此经备示依正庄严、修持位次而外,实如前跋所谓:苦乐忻厌、生佛感应之理,阐发尽致;显密性相、事理因果之义,赅括无遗,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读,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宏也。慨自世风日下,人心陷溺,同业共感,劫运空前,群感切肤,咸思挽救。然而劫由业成,业由心造,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苦果难出。本经菩萨修持以下,直至三十七品,剀切指示浊世致苦之由,与出苦之方,深悲极慈,重重诲勉。其间历叙众生以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痛烧之报,俨然为今日灾劫写照。欲令众生观果知因,洗心易行,改往修来,离苦得乐。若仅知持名,不明纲宗,即昧往生正因,难收感应效果。是以本经于礼佛现光之前,又复揭示:‘佛所行处,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民无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以上十三句经文)盖法不异佛,佛不离法,此经诵持处,即佛光照摄处。更有如前跋所云:果能受持读诵,必获开慧灭业、延寿增福之效;普遍流通,实有移风易俗、矫正人心之功。是以前清开国,特重此经。宫庭课诵,著为定例。故得人知自戒,上下相安。迨乎末叶辍诵,纲纪日紊,而清社亦颠覆随之矣。会疏有云:此经乃七难消灭之真言,天下太平之秘诀。实为确论,非讆言也。
犹忆日寇鸱张,国都播迁,林故主席礼请海内唯一耆德虚云老法师,主持法会。念祖服务后方,幸获皈依。老法师谆谆诰诫吾人,亦以挽劫修道,自他俱利,莫如潜心净业。当代龙象太虚大师,提倡建设人间净土,亦曾详引此经文句。与夫莲师会集此本之深心,示现虽异,而悲愿无殊。由是观之,无论挽劫修道,与建设人间净土,莫不以此为根本阶梯,可断言矣。此经多印一部,持诵多增一人,即减少一分业力,挽回一分世运。所望弘法长德,忧世贤达,合力提倡,普遍推行。庶使此照真达俗、事理双融之契经,凡圣齐摄、性修不二之宝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辉,则其潜消灾祸,扶翌伦纪,效力之伟将有非言可喻者。治本之图莫善于此,救时之要亦莫先于此。耆硕俊彦所见皆同,幸勿等闲视之也。
更有进者,如来悬记,此经独留。值斯经者,皆可得度。报恩论云:‘人道一日不坏,则此经一日不坏。’又谓此乃佛说一切经中真实、圆顿、了义,反乎此者即皆魔说。可谓大声疾呼恳切极矣。窃意当来独留者,必为此本无疑,因其备具诸译之长故。又复当知,弥勒菩萨即受此经于佛,且曾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见悲华经)。凡于此经受持宏扬者,即为福德无边弥勒菩萨之所拥护。然必肯读肯弘,方能与菩萨本愿相应。因此菩萨受佛重诲,于此经典作大守护故。至于会集缘起,及其重要意义,具详梅黄两序,暨大经合赞中。威远黄君,为吾师入室弟子,梅公则与吾师同游佛海,几四十年。南梅北夏,有若岱华并峙。相知既深,所言尤确,详阅两序,再读本经,更易了然。固无待念祖复述。仍将大经合赞节印于后,深研熟昧,获益无穷。切望读者加之意焉。
丙戌嘉平佛成道日弟子江陵黄念祖敬跋
弟子众等敬以印经功德,回施法界一切有情,此经所在咸蒙慈光,夙现冤亲,同获解脱,凡有受持读诵印写流通,罪障消除,福慧增长,并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民无怨枉,强不陵弱,各得其所。共登觉岸,圆证菩提。十方善信,咸同此愿。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