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二(3)
——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
三、深信因果才能“正见不动”
经中讲“汝当于此,正见不动”,“汝当于此”这个“此”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因果的道理。什么叫“正见不动”呢?深信不疑就是“正见不动”。我们大家都说信佛,可是如果说有人在旁边说佛教是迷信,你周围的朋友都这么说,你还信不信啊?这时就有点动摇了:哎呀周围的人都说是迷信啊,怪不好意思的,见不得人啊,你看就我一个另类……这时还会不会动摇啊?打个比方,当有一件事情别人都去占便宜,而你不去占,这时候别人说你是傻子,你会不会动摇啊?当别人在打牌打麻将的时候,这时候你在诵经,别人说你是傻子:你看我们玩得多快活啊,为什么不来一起玩呢?这时候你动不动摇啊?不动摇了:是啊,我觉得是有点傻啊,嗯,是吧。当你到佛前去拜佛,别人说:你傻呀,这是个木头的泥像,你干嘛要拜呢?你是不是心里就动摇了、不好意思了?所以大多数人所谓的信佛,是很不坚定的,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如果别人说好,哪怕是坏的,他也觉得是好。这件事情虽然是好的,可是周围的人都说这是坏的,他也就跟着说不好了。我们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年轻的时候,刚从学校里出来,人往往还比较纯洁,但一到了社会大染缸当中不知不觉就被染污掉了。我们学佛也是如此,所以“汝当于此,正见不动”,深信不疑。
“不动”的标准是什么?大家说都信佛是吧,那你要是不信佛,我每个月给你一万块钱,你还信不信啊?十万,你信不信?还信?比如说你在这里诵经、念佛,我每个月给你一万要你跟我一起来打牌,陪我玩,不要诵经念佛了,不要学习佛法了,还诵不诵经念佛?我看未必。你要诵经念佛,这时候我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你要再诵经念佛我就杀了你,你还学不学佛?事实上这个不动、深信不疑是很难的,我们所谓的信佛其实都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信佛,真正的正见不移,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样才是真正的信啊。
我们的这种信都是能够给我带来好处我就信。比如说我信佛,信佛身体还是不好,你还信不信啊?事实上刚一开始我们这种信还只是一种基础的信,还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信。如果你信佛之后别人都笑你了,你的朋友都不跟你一起玩了,你还信不信啊?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已经开始动摇了。所以,对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这就是“正见不动”。很多人说相信因果,其实他们对因果的信仰到底达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把相信因果的程度定十分为满分的话,我们问一问自己,相信因果的程度有几分呢?真信了,你决定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以因果的标准来衡量。你看看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割肉饲鹰、舍身饲虎。面对金山,面对刀架在你脖子上,你能不动吗?真正深信因果已经足以使你成为圣人,深信因果已经可以使你证得初果、预流果。现在大家说信佛的人多啊,可是我刚来的时候,感觉广德很多人都以信佛为耻,认为这是很害羞的事情,见不得人呢。现在信佛的人多了,信佛不丢人了,来信心了。再想差不多二十年前,我们信佛的时候是什么环境?信佛得偷偷的,不要跟别人说啊。信佛是光明正大的,有什么不可以跟别人说呢?这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在中国已经流传超过两千年了,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
因果其实是非常深奥的,我们说深信因果,其实我们对因果都还不能真正理解。别看这两个字,非常深奥啊!日常法师在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讲知、量、次第,对因果有很详细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对佛法任何一种道理的信仰其实都应该问一问,这种信仰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嘴巴上知道而已。比如说你跟一个小孩子讲,“人生啊,就是酸甜苦辣”,他说“噢,我知道了”。你觉得他知道多少?事实上这种知道是非常浅的一种知道。你说我懂因果,我懂缘起,我也懂无常,我也懂空,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烦恼还是依然如故。你知不知道因果,知不知道皈依,知不知道这个缘起性空,知不知道无常啊?那你有没有烦恼啊?那还是你不知道,知道了就能解决。做不好,就不是真正知道,真知道一定能解决你的烦恼。我们都说懂得这些道理,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烦恼还是依然如故,这说明什么呢?那就是道理是道理,你是你,你跟道理不搭界,分家了嘛。觉得那是一种知识,不是智慧。而且,尽管知道这么多道理,可是干起坏事来还是挺带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我们对于佛法道理相信得还是太少啊,这种量需要积累,通过体验才会深化,假如没有积累只是随便听别人讲讲因果,而实际生活当中,支配自己的不是佛法的观念,而是自己固有的观念,还是不行的。你对我不好,我就不高兴,我就跟你拼命,我就背后说你的不好……实际上运用的是什么?真在应用因果的道理吗?不是,还是用自己固有的观念,你对我不好我就抱怨,我就不满,发牢骚,我打小报告,然后我诅咒。事实上我们嘴巴上说的是佛法的道理,但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全是用凡夫的妄念,没有多少真正运用这种佛法的智慧和真理,你用到一点就会有极大的收获,你的生命就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这跟码砖头不一样,你码砖头,码一个砖头是一个砖头,可是人的思想只要进步一丁点,你知道进步有多大吗?你看两个餐馆,价钱差不多,有一个餐馆做的菜的味道比另外一个餐馆味道好一点,你看他们的生意会差多少?会差很多。你好一丁点儿,我就到好一丁点儿这儿来吃了啊。你看,人的智慧就是这样的。刘翔跑一百一十米栏,差零点零一秒,那就是冠亚军的区别,冠军和亚军差多少?从时间上是差一点点,这一丁点就是世界冠军,就是世界第一。所以智慧上你能运用到一丁点,马上你的这个人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变化。
所以不要小看佛法,你哪怕能得到佛法的一句话的受用,你的生命马上产生极大的改变,你的烦恼马上就能得到降伏。当然我这么去讲,很多人听了没有太多的感觉。佛法不在多,你一句话得到受用,你就终身享用不尽。我们嘴巴上好像是懂得佛法的什么因果的道理,但实际生活当中呢,支配自己还是固有的认识和观念。固有认识是什么?就是自私自利的认识,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认识,我神圣不可侵犯的认识。佛法恰恰反过来,众生才是核心。没有把佛法变成自己的观念,更谈不上深信不疑了,这样佛法怎么可能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产生作用呢?有些人虽然学佛的时间很长,看过很多的光盘,见过很多的师父,看过很多的书,但是面对生活还是一样烦恼,毫无改变,原因就在这里。他拿到了药方,拿到了药,从来不去服用。所以说对佛法,任何一种道理的信仰都涉及到深浅的问题,所以要多闻、多熏习啊!
大家经常去听经闻法,回去要闻思修,而不是听一遍就完了。今天给你讲了,大家可能有点感觉,如果你不加以继续思维的话,不到三天你还能剩多少?不要那么狂妄,以为你都懂了,恰恰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差得非常远。就是因果这两个字,我到现在还没有琢磨透,所以为什么要多闻,原因就在这里。多闻、多熏习才能深化我们对佛法的认识,而且要多思维,并且在实践当中去体验,最后才能达到“正见不动”的地步。
我们学习佛法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了,所以错解佛法,也包括我们现在的很多一些附佛外道。对佛的一些认识,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用的是佛法的名词,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
当时释迦世尊向龙王说:所有一切众生,因为内心思想不同的缘故,造作出来的善恶业也不同,由于这样所以有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的生死轮回。龙王啊!你看这个大会与大海中形形色色各种类众生,是否各别不同呢?像这些众生,没有不是由自己的心念,造作出善与不善的身业、口业、意业所致使的结果报应。
《十善业道经》全文的完整版注音版。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位大比丘们,三万二千尊大菩萨们一起。这时世尊,告诉龙王:“一切众生由于心念不同,所以造业也不同。因为这个原因,众生按着内心趣向,随之轮转。龙王,你看这法会中以及大海中的众生,他们的形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其核心内容是“十善业道”,而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十善业道”作为基础。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
十善业道经,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全经指明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远离恶道。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
一、修习善业 二、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三、离杀生 四、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离偷盗 六、离邪行 七、离妄语 八、离两舌 九、离恶口 十、离绮语 十一、离贪欲 十二、离
一、契理与应机: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
因果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与缘起、业力等理论密切相关。日常度众时,劝导众生改变一世因果、一因一果等错误观念,树立三世因果、多因多果的正确观念,是我们度化众生的良方。《后汉书·范滂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东汉名士范滂被帝王判处死刑后,与儿子诀别时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意思是说,“我
我们常说,佛法无边。《大智度论》云:“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法的信仰与西方宗教和印度流派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无我、无主宰。佛教的信仰是信自己本有佛性,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与佛的差别仅在于,佛是圆满觉悟的人,而我们凡夫还有很多迷惑,总在觉迷不同而已。我们坚信通过修行,将来能成佛。因此要靠智慧的实践,很精勤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丽芬芳的花朵,它是如此的勇敢和坚定,是其他一切高贵品格的根基。以善良的心在人间行善业,好象在世上种植鲜花一般,芳香将弥漫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许多生命也将因此而得到快乐和安雅。
十善业道就好比大地一样,能够出生一切,没有大地能有树木花草吗?同样,没有十善业道,也不会有禅定、解脱,或者往生西方,都不可能。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不是重要的。我们学习这部经典有五方面的意义:
短短一部佛说十善业道经,有十个地方提到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摘自《佛说十善业道经》: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二藏乘所摄者,《十善业道经》者,出《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诸家目录皆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化它呢?首要先发心。发慈悲心,人我的计较、比较、是非会消失;发喜捨心,欢喜帮助人,贪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