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二(5)
——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
五、三种福田
知道了因果以后,那我们就要修善业了。修什么善业呢?“于诸福田,欢喜敬养”,就要喜欢种福田。福田有三种,一种是敬田,恭敬的敬,对三宝的恭敬和布施、供养,这就叫做敬田。为什么叫田呢?你在田里种庄稼,你种下的这个种子将来就能收获粮食。你要在敬田里头努力去耕耘,你会收获福报,所以叫福田。另外一种是恩田,恩是报恩的恩,也就是对自己有恩的人的供养和报答,比如说孝养父母,父母是我们的恩田。比如说有些人家里老父母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甚至瘫痪在床上,你心里高不高兴啊?爱不爱服侍啊?心里有没有觉得很厌烦,有没有觉得自己很苦、很可怜啊?佛法里有一句话告诉你,家有老人是一宝,为什么是一宝啊?麻烦得很,说话他又不听,跟他讲道理又不听,唠唠叨叨的,哎呀,每天照顾都照顾不过来,真是!我的时间都没有了,全部都给占用了,烦都烦死了……不但家有老人是一宝,家有病人也是一宝。家有病人你是不是心里头很烦啊?事实上师父就告诉你,家有老人、家有病人是一宝啊!你是不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啊?想不想让自己越活越好啊?你没福报你怎么好啊?福报从哪里来?种田啊,家有老人你就有恩田,你就去好好孝敬老人,不抱怨,你的福报增长得特别快,福报增长快了,你想命运好,容易啊。大家去观察一下,那些真正有福报又非常快乐的人,往往都是大孝子,而且是无怨无悔地来孝敬父母,从来不抱怨。你孝敬父母,鬼神见了都夸你,都尊重你,因为你孝敬老人,别人不敢欺负你。孝敬老人你身上有一种力量,有一种光,所以鬼神都会拥护你。你不孝敬老人,虐待老人,完了,你的命运肯定很惨,鬼神都欺负你,谁都瞧不起你,别人在背后吐你吐沫,鬼神盗你的阳气啊,命运坎坷。你看看凡是不孝老人的人,他的下场都怎么样?这就是第二个田——恩田,就是对有恩的人的供养。对我们恩最大的是什么?我们要报四重恩,其中第一重恩就是父母恩,所以通过孝敬父母我们可以得到极大的福报,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孝敬父母。我们讲净业三福,第一是什么?人天福,孝养父母,我去极乐世界跟他也不相干,我干嘛要孝养父母啊?你孝养父母得到极大的福报啊!
第三种是悲田,就是值得我们慈悲和怜悯的对象。比如说社会上那些穷人、病人,那些弱势群体,你去帮助他们,会使你得到极大的福报,这叫悲田。他们最需要关爱,你们去关心那个最需要关爱的人,就能得到极大的福报。有没有读过那些报道,有一些老外到中国来收养孤儿,甚至到了那个最偏僻的地方,去帮助那里的中国人。会不会觉得他们很傻啊?
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崔永元还采访过他,有一个瑞士老外,他到了中国一个特别特别偏远的一个山村里头做英语老师,那山村里的孩子穷到什么程度啊,鞋子也穿不上,甚至家里人就共有一条裤子,到这个地步。这个事情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瑞士是多富的一个国家啊,我们中国人拼命努力工作都是为了什么啊?不就是为了享受嘛,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活过得更好嘛!他却把自己这么好的享受放下来,到一个最贫穷的地方去,洗澡都很困难,物质非常缺乏,都是泥路。他为什么到那个地方去啊?很多中国人很难理解,就是这种人格的境界很难理解。崔永元去采访他的时候,他讲的话很朴实,让观众都非常感动。他的工资全部倒贴。我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领养小孩一般都是选什么样的小孩啊?漂亮的,健康的,聪明的。你知道有些老外到中国来,他领养婴儿都选择什么样的啊?最可怜的儿童。为什么标准这么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是自私自利的心。能够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是一种慈悲心,因为这些人最需要关爱,因为没有人会关爱他们。这就叫悲田。社会上这种弱势群体是最值得去慈悲的对象,所以这样的人就是宝,你的福报全靠他们了,能这样去做的人,都会有大福报,不管是今生还是来世。这是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你选个残疾儿,你将来会好吗?比如说你超生怀了个孩子,你要打掉还是不打掉?你要打掉了,你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你要是不打掉,将来抚养孩子可麻烦了。人的命运就在一念之间,但是由于我们不懂得这个规律,所以使我们的命运很坎坷,不能得到改变。
这些都是佛法,由于佛法的指导使我们在做事的原则上产生的差异,大家能体会得到吗?我们平时做事的原则与佛法恰恰是相反的。“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所以我们要做这三方面的事情,去种这三种田,能使你得大福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这么快啊?舍身饲虎、割肉饲鹰,这就是种大福田呢。这是不是种悲田啊?读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里头都是释迦牟尼佛舍身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都是大福田。所以,家有老人是一宝,家有病人是一宝,记住这两句话,你的人生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变,你的命运将彻底改变。很多家里头为老人、为病人而烦恼,你认识到这个道理之后,你的命运马上就会得到改变!很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成天陷在深重的苦恼当中无法解脱。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这样的人也会得到其他人和天人的尊敬供养。孝敬父母,关心弱势群体,神仙见到你都恭敬你。我跟别人打交道,你是多大的官,你有多少钱,我不一定就会觉得你很了不起。但是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人,一个真正能去关心弱势群体的人,一个真的能把自己放下的人,他什么时候到我面前,我都会对他非常尊重。有钱人我见的多了,当大官的人我也见得多了,没有什么,但是这种人格高尚的人,他即使是最贫穷的老百姓,他哪怕是一个乞丐,我都把他当善知识来看待,非常了不得,同样是人,做事待人的标准有天差地壤之别。天人都尊敬供养你,你说你顺不顺利啊?如果这样做了以后,就会增长福报威德,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得到世间、人天的尊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
当时释迦世尊向龙王说:所有一切众生,因为内心思想不同的缘故,造作出来的善恶业也不同,由于这样所以有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的生死轮回。龙王啊!你看这个大会与大海中形形色色各种类众生,是否各别不同呢?像这些众生,没有不是由自己的心念,造作出善与不善的身业、口业、意业所致使的结果报应。
《十善业道经》全文的完整版注音版。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位大比丘们,三万二千尊大菩萨们一起。这时世尊,告诉龙王:“一切众生由于心念不同,所以造业也不同。因为这个原因,众生按着内心趣向,随之轮转。龙王,你看这法会中以及大海中的众生,他们的形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其核心内容是“十善业道”,而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十善业道”作为基础。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
十善业道经,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全经指明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远离恶道。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
一、修习善业 二、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三、离杀生 四、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离偷盗 六、离邪行 七、离妄语 八、离两舌 九、离恶口 十、离绮语 十一、离贪欲 十二、离
一、契理与应机: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
因果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与缘起、业力等理论密切相关。日常度众时,劝导众生改变一世因果、一因一果等错误观念,树立三世因果、多因多果的正确观念,是我们度化众生的良方。《后汉书·范滂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东汉名士范滂被帝王判处死刑后,与儿子诀别时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意思是说,“我
我们常说,佛法无边。《大智度论》云:“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法的信仰与西方宗教和印度流派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无我、无主宰。佛教的信仰是信自己本有佛性,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与佛的差别仅在于,佛是圆满觉悟的人,而我们凡夫还有很多迷惑,总在觉迷不同而已。我们坚信通过修行,将来能成佛。因此要靠智慧的实践,很精勤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丽芬芳的花朵,它是如此的勇敢和坚定,是其他一切高贵品格的根基。以善良的心在人间行善业,好象在世上种植鲜花一般,芳香将弥漫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许多生命也将因此而得到快乐和安雅。
十善业道就好比大地一样,能够出生一切,没有大地能有树木花草吗?同样,没有十善业道,也不会有禅定、解脱,或者往生西方,都不可能。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不是重要的。我们学习这部经典有五方面的意义:
短短一部佛说十善业道经,有十个地方提到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摘自《佛说十善业道经》: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二藏乘所摄者,《十善业道经》者,出《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诸家目录皆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化它呢?首要先发心。发慈悲心,人我的计较、比较、是非会消失;发喜捨心,欢喜帮助人,贪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