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若憍陈如: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树下证道后,即以妙观察智观察,知道要先度在鹿野苑的憍陈如等五人。他们五人随佛一起出王宫,照顾佛的生活起居,一起学习解脱之道。他们主张修苦行,认为苦行能得道,过着日食一麻一麦的生活。因为佛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认为佛改变了初衷而离开了佛。
憍陈如还是金刚经中提到的肢解忍辱仙人的歌利王,而那个忍辱仙人就是佛的前身。当时,歌利王带著一班宫女到山里打猎。宫妃们见到修道人在山洞里打坐,感到好奇,就围着他问常问短。歌利王以为是修道人在引诱他的妃嫔,于是就把修道人的手足四肢一一割下。割完后,歌利王问:“你心里恨我吗?”修道人答:“我不恨你。”歌利王问:“何以为证?”修道人说:“我如果没有嗔恨心,我的四肢会再长出来。”话音刚落,手足果然恢复如初。歌利王惊讶得立即忏悔,请求原谅。修道人就说:“你是来考验我的,帮助我成就道业。将来我成佛时,第一个要度的就是你。”“阿若”就是解本际,也叫最初解,即是最先得度的人。
这位大阿罗汉告诉我们,无论你的罪业多么严重,包括出佛身血,只要忏悔罪业,改邪归正,一心向道,一定能得到解脱。佛法无边,回头是岸。佛的大慈大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译为饮光、光波(“叶”字音“摄”)。因为身上有金光,而且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所以叫饮光。
他怎么会有这个光呢?有个故事: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个很穷的女人。在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人为佛造塔塑像,但时间一久,塔倒像坏。这穷女人看了之后就发心要重新建庙塑像。于是她各处乞钱,把乞来的钱换成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积下了很多的金子,她就请一位冶金师来帮忙塑像。这位冶金师就是摩诃迦叶的前身,当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得到这些金子时,十分感动,就答应和他一起来做这件事。两人共同把庙与佛像都建好后,金匠就向穷女人求婚,穷女人也很欢喜地答应。因为给佛装金的缘故,两人身体都放金光。
迦叶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当他长大时,他父母给他张罗婚事,他不想结婚,就搪塞说:“我身放金光,要找个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结婚。”本来是难为父母的话,谁知父母真找到了身上也放同样金光的女子。两人结婚后,也没有行淫,而是各自修道,后来又一起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摩诃迦叶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他现在还在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尊佛下世时,要把释迦佛的衣钵交给他。这鸡足山时常有三种光:佛光、金光、银光。谁若真有诚心,到鸡足山拜迦叶尊者,不但可以见到光,还可以听见钟声。这钟声是自己响的,在几百里外都可以听见。
大迦叶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长的,专修苦行。有一次,佛在说法时,特地分了半边座,叫大迦叶与他共坐。这时迦叶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岁。佛就向迦叶说:“你年纪太大了,不要再行苦行了,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在较舒适的地方吧!”可是迦叶并没有听佛的话,他仍是照样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赞叹道:“他能这样行苦行,我佛法一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迦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苦行第一。所谓苦行,主要是:一、穿百衲衣。百衲衣又叫粪扫衣,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衣烂衫。穿上这衣,可以息灭贪心。其他比丘看他穿得如此简朴,也会发起道心来修道。二、日中一食、过午不饮浆,连茶和水果都不可以吃,只可以喝水。三、树下住,而且不能在每棵树下住超过三天的时间。四、冢间住,冢就是坟墓,在坟地里坐著修道,觉悟无常,破除执著。五、夜不倒单,常坐不卧。等等,共有十二种,叫“十二头陀苦行”。“头陀”是梵语,中文叫“抖擞”——抖擞精神,就是不怕苦难,越困难越有勇气。
3、优楼频螺迦叶;4、伽耶迦叶;5、那提迦叶:
这三位兄弟在未皈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们认为火是最神圣的,是万物之母,所以专门恭敬火,向火叩头顶礼。
“优楼频螺”是梵语,译为木瓜林,因为他喜欢在木瓜林中修道。他与他的五百弟子住在尼洛迦河边。再往河下游走,住著他的两位弟弟。“伽耶”译为城,或象头山,他有三百位弟子。“那提”译为河或江,他有二百位弟子。所以迦叶兄弟们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欲度迦叶兄弟,就得先破他们的邪执,于是请求住他的山洞。优楼频螺迦叶说:“那里有只凶猛的火龙,它会把你烧死的。”佛说:“不会的。”就到那个山洞里住下了。果然半夜时,一只大火龙出来,口喷焰火,想把佛烧死。可是佛已入到火光三昧中,一点也不受伤害。佛又以神力摄龙于乞食钵里,为它说法,龙皈依了佛。
优楼频螺迦叶真是太惊讶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就带著五百弟子去皈依佛。当他两个弟弟听到哥哥已出家成为比丘时,他们也都发心出家,与五百弟子一同加入僧团。不久,三兄弟都证到果位。
6、舍利弗:译为汉语是鹙子,又叫珠子或身子。因为他母亲叫鹙,他母亲的眼睛又好像珠子一般,故也叫珠。因为他是他母亲的儿子,所以又叫身子。“弗”即子之意。
他未出生之前,他的母亲与其弟弟(摩诃拘絺罗)时常辩论,每次都是他母亲输。自从他母亲怀上舍利弗后,立刻发生奇迹,再与弟弟辩论时,就都是她赢了。弟弟立刻知道姊姊胎里的小孩是很有智慧的。舍利弗八岁就登座说法,名震全印度,几百个论师都被他所论败,所以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
7、大目犍连:译为汉语是莱菔根,或采菽氏。他的母亲不信佛法、不恭敬三宝,犯下很重的罪业,所以她死后,就堕入地狱里。等到目犍连证得罗汉果位后,用天眼遍观世界,看到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痛苦。他急忙拿一碗饭送给母亲吃,谁知饭一到口边,即刻化为火焰,因为他母亲的罪业太重了。
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但神通不敌业力。于是即刻去向佛请教,佛说:“你母亲诽谤三宝的罪业太重了,非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救度。若想救你母亲,应该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解倒悬)供,供十方佛、法、僧,你母亲就会离苦得乐。”目犍连依照佛说的方法,设盂兰盆施供法会,其母亲立即脱离地狱生到天上。
8、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旃延”译为文饰,因为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生动出色。
迦旃延尊者善能说法,令人心悦诚服,所以十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有一次,一位专门讲断见的外道遇见尊者,问道:“你们佛教说人死了还有来世,但我这道则是讲人死如灯灭。因为死去的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再回来说一说他受的是什么苦,你怎么证明会有来世呢?”迦旃延答复他:“不回来的人,就好像犯罪者,被人抓去判刑关在监狱里,他还可以回家吗?那些堕入地狱的人,即是如此!”
外道又说:“人若生到天上去,我也没见他们回来啊?在地狱里不自由不能回来,这还有理可讲,但是生到天上是自由的啊!怎么都不见他们回来过?”迦旃延就说:“生到天上的人就好像人从厕所里爬出来,用清水洗干净了,他还会爬回厕所里再滚一身粪吗?”迦旃延又继续说道:“忉利天上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你想想那些生到天上的人,是不是要先休息游览一番。等到他休息三、五日时间,人间已过三、五百年。那时你早已死去,骨头都烂了,你还能知道他回来过吗?”外道至此哑口无言。
9、阿冕楼驮:这位尊者就是无贫尊者,又叫阿那律。在无量劫以前,他曾经供养过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是七天下一次山,化七家门户的缘,如果这七家无人供养,他就不再化缘回到山上去。本来七天以前,他已化不到饮食,而这次又是如此。那时候正好闹灾荒,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发生问题,哪还有余粮布施给出家人呢?阿冕楼驮当时是个穷农夫,他所吃的米饭是最不值钱的粗米。这天中午,他看见老比丘没有化到缘,于是把自己带的饭供养了辟支佛。辟支佛吃完后说道:“我受了你的供养,你以后生生世世再也不会贫穷。”老比丘走后,阿冕楼驮仍继续耕田,不一会儿从田里跑出来一只兔子。兔子奇怪极了,直绕著他蹦跳嬉戏,后来跳到他肩膀上不下来。阿冕楼驮摆脱不掉,就赶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来。一拿下来,活兔子变成一只黄金兔,他就把金兔的前脚剁下,拿去换钱。第二天,金兔子又长出了前脚。从此以后,阿冕楼驮成为一个富翁,乃至于九十一劫他都富贵荣华,这是阿冕楼驮供养辟支佛,而得到不贫的果报。
阿冕楼驮最喜欢睡觉,每逢佛讲经说法,他就睡得鼾声如雷。所以佛便呵责他:“咄咄胡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冕楼驮惭愧无比,乃发誓永不睡眠。七天七夜没有睡觉,熬瞎了双目,佛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他得到了天眼,而且半头都是天眼,所以他视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阿冕楼驮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10、劫宾那:劫宾那的父母到四、五十岁仍没有儿子,于是到庙里向二十八宿星辰中的第四星辰祈祷、求儿。心诚所至,感应灵验,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房宿”。劫宾那尊者就是那第四个星宿转世。在佛的弟子中,他是星术学第一。
11、憍梵波提:这位尊者有个很奇怪的动作,即是每当吃完饭后,总像牛反食嚼草似的,嘴里仍咀嚼不停,故叫牛饲尊者,又叫牛王。因为他有这种习气,佛怕人讥谤他而遭堕落,所以叫他住在天上,受天人供养。
为什么他有这样的习气?就因为恶口的果报。过去无量劫前,当他还是个小沙弥时,曾经谩骂一位老辟支佛吃饭如牛嚼草。辟支佛劝他即刻忏悔,他非但不忏悔,更反驳道:“忏悔什么?我反正都不会像你这样子!”就因为如此罪业,死后转生做了五百世牛,以后转复为人,但总也脱不掉做牛的习气,饭后仍像牛一样反食嚼草。由此看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小心,及时检点反省自己,忏悔罪业,不嘲笑诽谤他人。
12、离婆多:“离婆多”是梵语,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他双亲也是祈星而得子。他又名“假和合”,未出家前,他穷困非常,有次到一所荒凉破败的亭子睡觉。晚间来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鬼,拖著一具尸体。两鬼见著他,即问道:“喂!你要我们吃这尸体,还是吃你!”离婆多不理睬他们。两鬼商议由大鬼吃尸体,小鬼则撕裂离婆多的每一部份来补上死尸。不久,大鬼吃光了尸体,离婆多的头目肢躯也全被小鬼拿去补到死尸上。这时,他万分惊惶:“我全身已被鬼撕裂了,我现在没有身子,怎么办?”
他立刻狂跑到镇上,见人就问:“我还有没有个身体,请告诉我!”可是谁都以为他发疯了,没人理他。过一会,遇着一群和尚,他又问道:“你们看我有没有身子?”和尚里有证果的人,就说:“人身本假,而非自有,你若修行证果,得自性光明,那才是真实不虚,你有没有这肉身,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听了之后,随著和尚出家,不久就开悟了。因为他被鬼撕裂吃过,悟人身假和合之理,故名“假和合”。
13、毕陵伽婆蹉:这位尊者的名字译为“余习”,因为他仍未去尽多生多劫所染的习气。有一次,他要过河,想叫河神停止流水。这河神是个女的,他就说:“小婢,住流!”河神心中极为不满。这种情形又发生多次,女河神忍无可忍,就去向佛告状,说:“世尊!您有个弟子叫毕陵伽婆蹉,一点也不尊重我。每次到我河边,就叫我‘小婢’,太没礼貌了。”佛就说等他回来,要他向你道歉。
等会儿,尊者回来了,佛乃向尊者说:“你过恒河时,叫河神‘小婢,住流。’这太不礼貌了,赶快去向她道歉认错。”于是毕陵伽婆蹉就合起掌来,对河神笑嘻嘻地言道:“啊,小婢,莫嗔!”如此一讲,更把河神激得冒火!她就向佛说:“您看,他当著您的面,都还这样叫我。”佛就说:“你不知道啊!在五百世前,你是毕陵伽婆蹉的仆人,他叫你‘小婢’叫惯了,现在你虽然做了河神,可是他的习气还没改。”河神听佛这样一讲,也就释然、不再计较了。可见大阿罗汉还是有余习未除的。
14、薄拘罗:此尊者之名译为“善容”,他的相貌非常端严庄重,因为薄拘罗尊者在过去无量劫前,专门修“戒杀”;他精持此戒,不但外表不犯杀,连内心也清清净净,不起一丝杀念。因为持戒精严,故感应得到五不死报。
他一出生就会说话,喜笑颜开地叫爸爸妈妈。这可把他的双亲吓坏了,以为是个妖怪转世。于是他母亲狠下心来,把他放到炒菜锅上,底下烧红火,想煎熟他,但是煎也煎不死,他坐在火红的锅上,若无其事。他母亲想:“你这妖怪不怕火,一定怕水的。”于是又把他放进一大锅水里煮,水滚烫得不得了,但仍烫不死他。这就是不杀生的果报。
15、摩诃拘絺罗:这位尊者的名字译为“大膝”,因为他的膝盖很大。他就是舍利弗的舅父,曾经反对舍利弗出家,认为佛不配给外甥当师父。于是与佛辩论,打赌道:“输了斩头,赢了带回外甥。”最后他辩输了。但佛不要他斩头,而当场为他说法,度他出家。摩诃拘絺罗尊者能言善道,是辩才第一。可是他还是辩不过佛。因为他的见性不全。
16、难陀:佛有三个弟子都叫难陀(难陀、阿难陀、孙陀罗难陀)。这个难陀是指“放牛难陀”,译曰“善欢喜”。他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足一切智,乃跟佛出家,获阿罗汉果。他极为聪明,音声绝妙。
17、孙陀罗难陀:此尊者是跟著他妻子(孙陀罗)而立名。孙陀罗的相貌美艳无比,是印度国内第一美女。因之,孙陀罗难陀极其爱恋她。当佛看机缘成熟,要度他出家时(他是佛的亲弟弟,同父异母),他因舍不得妻子而拒绝。于是佛就设一方便法门,有一天,要难陀把斋饭送去祇桓精舍。难陀是寸步不离其妻,可是又不敢违背哥哥(佛)的命令,就向孙陀罗解释要出去的原因。孙陀罗在其手心上吐一口口水,限定他在口水干前回来,否则就不准他再进门了。
难陀很有把握地答应了其妻的苛求。谁知到了祇桓精舍,佛不准他回家,硬给剃了头。虽然人出家了,可是心里还舍不得孙陀罗,时时在想着她。佛看他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样子,就带他去山上去散心。
到了山上,见到很多猴子在玩耍,佛就问:“你比较一下,是孙陀罗美丽?还是这些猴子美丽?”难陀答道:“当然是孙陀罗美丽了!”佛说:“你真聪明,知道美丑。”于是又带他到天上游览。看到天宫里有一群美妙绝伦的天女,佛就问难陀:“你看是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呢?”难陀说:“当然是天女美丽了,孙陀罗与天女比较,就好像猴子比孙陀罗一样。”佛又称赞他聪明。他看这群天女如此娇美,就想到一个问题:“谁是你们的主人?”其中一天女说:“我们的主人是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他现在已跟佛出家修道,来世则生到此天宫。我们这一些天女都是要陪伴他的。”难陀听了欣喜若狂:“有这么多美丽的天女将来要陪伴我,我一定用功修行。”
这回他把孙陀罗完全抛到脑后,只挂念着天女。所以他一反常态,很精勤用功修行,但佛知道他只想修天福,来生做天女的主人。于是佛又带他到地狱去长见识。到了地狱,真是阴森凄惨恐怖,刀山油蜗火海等各种刑罚,令人观之毛骨悚然。最后来到一所地狱,有两个鬼守著一油锅,油锅底下的火似着似灭,两鬼东倒西歪地睡得正香。难陀叫醒其中一鬼问道:“鬼大哥,你做工有没有人来管啊?怎可躲懒偷安而不烧滚油锅呢?”鬼打着呵欠,揉眼答道:“你知道个什么!受罪的人来这里还要很长时间咧!佛有个弟弟叫孙陀罗难陀,现在已经出家修道,但他只想修天福,期望死后生天。天福享尽后,五衰相现,他就要堕入地狱,到此油锅里炸,距现在还有好多年时间呢,我们又何必忙著烧滚油锅!”难陀一听,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槽糕,原来油锅是预备给我的,怎么办?”于是求佛帮他免除地狱之苦。佛为他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之后他便真心用功修行佛法,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佛发心的重要。
18、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为“满”,是他父亲的名,“弥多罗尼”译为“慈”,是他母亲的名,整个名译为“满慈子”。当他出生时,天上下珠宝到他家,非常吉祥。他是佛的弟子中,说法第一的阿罗汉。法华经授记品曰:“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19、须菩提:当他出生时,家里所有的珠宝都没了,故叫“空生”。他父亲找算卦先生来占算,算出是吉中又吉,故又名“善吉”,过了七天,家中珠宝又都现出来,所以他又名为“善现”。于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
20、阿难:这位尊者是结集经藏之阿难,是佛的侍者。他叫“庆喜”,因为他出生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所以他父亲很高兴,为他取名“庆喜”来庆贺。
佛在世时,他喜欢多闻,打坐不很精进。佛去世了,他还没有开悟,大家不让他参与集结经典的工作。他一着急,就在门外打坐,发誓不开悟不起坐。坐了一夜,天明时开悟了。他急忙敲门说:“我开悟了,快让我进来。”大家说:“你既然开悟了,为什么还要开门?”他一想也对,就从门缝进去了。
阿难仗着自己是佛的弟弟,又常随佛行,以为自己不精进也能开悟,看来是谁也不能替代谁的,只有自己努力。
21、罗侯罗:是佛之子。是耶输陀罗夫人在佛出家六年后生下的。佛的眷属非常恼怒,以为她不守妇道;怒声沸腾,丑闻遍播全国。虽然宫人向佛的父王保证她没有越轨,小孩的确是释迦牟尼佛的,但无人相信。外缘逼迫之下,耶输陀罗就发了个誓:“若是我不守妇道的话,跳到火坑里,我与我儿皆会被火烧死。若我是清白的,天神应该拥护我,让我安然无恙!”于是就造一个大火坑,放柴引火点燃,耶输陀罗抱著罗侯罗往火坑里跳下,即刻奇迹出现——火坑变成一池清水,且从水里生出一朵大莲华,托著母子二人。从此之后,大众悉知是冤枉了耶输陀罗,国人也了解到此是一件不平凡事,也无人再敢诽谤她了。
事实上罗侯罗在他母亲肚里住了六年。这是为什么呢?罗侯罗的名字译为“覆障”,因为过去生中,他为小孩子时,曾用木头把老鼠洞堵塞了六天才打开,所以他今生要在其母胎里住六年,受那六天之果报。因果循环实在是太厉害了!罗侯罗是佛之子,也不能避免往昔自己所造之恶业。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