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开示: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妙法莲华经 | 作者:宽运法师 [投稿]

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三)

  ──宽运法师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继续讲《法华经》。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只要我们真心诚意称念一声「南无佛」或「阿弥陀佛」,植下善根种子,将来就有机会同证菩提,共成佛道,可见念佛的功德是如何的殊胜不可思议。

  我们西方寺虽然是城市中的寺庙,但也有佛塔,也有很多仿唐宋风格的建筑;我们是天台法脉、专修净土的道场,每月都举办弥陀佛七法会,希望凝聚中、港两地更多的弟子来信佛、学佛;这是我们的心愿。

  我们都知道,慈悲的佛陀因不忍我们众生轮回生死受苦,乃特别开示了「三根普被,利顿全修」的淨土法门,只要我们「至心信乐」,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但是,我们的平日的心,如此的散乱、如此的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如何能降伏、如何能使之安定而趋向于佛道呢?除了拜佛、念佛之外,还要多读诵大乘经典。这样才能深入法义,开启我们内在的智慧。

  正如其它许多大乘经典一样,佛在说法之前都会放光现瑞;如本经〈序品〉所说: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

  如来说法前放光现瑞,目的就是要令诸菩萨、天人生大恭敬、大欢喜,欣闻此希有殊胜的大法。

  经文中文殊菩萨继续说下去:「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如来是彻底觉悟、福慧圆满的大觉智者,所以被尊称为人天导师,其说法有无数善巧方便,初、中、后善,且意义深远,纯一无杂,清白皎洁,具足梵行:为声闻而说四谛法,为辟支佛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如是种种说法,无非为了令所有求法者、听法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得成就佛道。

  相信大家都知道,四谛、十二因缘是修行正法最根本的基础,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是菩萨道首要的六个条件。菩萨修至六度万行圆满,就能度生死死、证涅槃。所以佛为了令一切众生得解无上妙法,乃以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开导指引;如〈方便品〉中言: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苦。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佛为了令我们愚迷、贪执的众生,离诸苦恼,不复颠倒梦想;所以他说「唯我一人能念护」,就是说,只有佛一人才能救护我们;他有无限的慈悲,不会舍弃我们任何一个众生;所以他将这个「三界」比喻为「火宅」,希望我们能赶快逃离险境,可是,虽然反反复覆的说着,我们还是不肯信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于诸欲染,贪着深故」,我们习惯了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常为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迷惑,无法解脱、出离;所以佛在〈譬喻品〉中,说了一个「火宅喻」,里面说到:

  有一个大长者,财富无量,一日,他的宅舍生起了大火,长者忙着救火,但儿子们却在火宅内玩耍嬉戏,既不知也不觉,而且这个宅舍只有一道非常的窄小门,儿子们又那麽的幼稚,所以长者实在非常的担心;长者为了救护诸子出离火宅,于是便用种种的方便,告诉孩子们说屋外有他们最欢喜坐的车子;有羊车、鹿车及牛车。等他们奔离火宅之后,长者会各赐一部大白牛车。儿子们知道外面有自己最心爱的车乘,于是便都跑出来了,终于离开了险境。在这个譬喻中,「火」,比喻五浊、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谓三界的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而不自知,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儿子比喻众生,长者比喻佛。

  佛为什么要假设羊、鹿、牛三车呢?「三车」所代表的就是「三乘」,可是这羊车、鹿车都是小车,只够一个人乘坐,也就是只能自度,不能度他;鹿车虽然较大,但是所载的人仍是有限,所以又示现一部「大白牛车」,这部大车,能坐很多人,令大家都能一起同度彼岸,这就是「会三乘而归于一乘」。

  佛苦口婆心地一再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由于三界的迷苦犹如大海的无边无际,故又称「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乃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切物质,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由此可知,三界属五浊恶世范围之内,八苦交煎,有无量的痛苦、烦恼,只是我们众生不知道求出离,还以假为有,以幻为真,以苦为乐,在里面享受玩乐,不知道三界是这么的危险,好像火烧一样,很快便会将我们烧死;所以长者用「三车」诱引在火宅内的儿子出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使众生从六凡上升至四圣。大家都知道,「十法界」中可分为四圣六凡;四圣中最高的是佛,然后是菩萨、缘觉、声闻;六凡依次是天上、人间、畜生、饿鬼和地狱。在《法华经》之中,佛以一音说法,开权显实,说三乘人均可成佛;据以往经典所说,此三乘人均不得成佛;现巧开权教而显实教,会三乘而归于一乘,由此可见佛的慈悲。

  因为菩萨修行要经历五十二阶位,要透过不断的修行;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到了等觉、妙觉,最后才能成佛;而成佛通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漫长、遥远的时间。一般众生以修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感得天上的果报,到达非想非非想处,便以为已到达究竟之地,于是便起了增上慢心,但由于天界并非长乐之地,报尽还有五衰之相现前;所以「火宅喻」是要劝导众生放弃天界的享乐,而转修四圣,不要以为修到天界就已经是究竟了。由于众生满足而不知向前,佛就用三种的车,把众生载到大乘的境界里去。试想,佛是多麽的慈悲啊?

  所以我们今天唱的《三宝歌》中有谓「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这是太虚大师所写的歌词,也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通过一起来学习、念诵《法华经》,就是希望大家能生出一个出离的心、觉悟的心,这样我们就没有辜负佛的本怀,也就没有白诵这部经了。好了,我们就说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