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卷一 第二章 引入——你心在何方所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一 第二章

  内容提要:

  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都由于不知常住真心,未明清净体性,从而生出不实妄想,才有生死轮转。然后问阿难,发心之时,见如来三十二种殊胜身相,你何处能见?何处生爱乐?从此引出下面七破妄心。

  原文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1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2。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注】

  1.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为在离主观意识、心地清净的状态下,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觉知,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所得的智慧,相当道家所说的大道。奢摩他,梵文Shamata的音译,意为寂静,心专一境,不受杂念干扰。三摩,梵文Samadhi,音译三摩提、三摩提、三摩、三昧,意指对禅中作意观想或无意中显现的诸般幻境,能自心不动,不即不离,不生妄想。意译正定,或译正受、等持。禅那,梵文Dhyana的音译,意为在寂静、正定中产生的智慧,意译正思维。这不是常人的逻辑思维,而是离一切妄想的圣智圣慧。《圆觉经》称奢摩他、三摩、禅那为三净观,是修入圆明觉性的方便法门,总摄一切修行方法。寂静、正定、智慧,三者不能截然分割,三者融为一体,即是天台宗说的止观,亦即是禅宗说的圆明常寂照。一般说的禅定就包括奢摩他、三摩、禅那,到达三者圆融的境界,就是《楞伽经》说的如幻三昧身

  2.如来三十二相:如来,是意识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不存在色身相。《大智度论》载有三十二大丈夫相,一般认为是释迦牟尼的色身相。这三十二相如下:一、足底平正,二、足底有轮状纹;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掌纹如缦网;六、足跟平满;七、足趺高满;八、股骨如鹿王;九、手过膝;十、阴部如马阴内藏;十一、身体横竖相称;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右旋向上;十四、身金色;十五、身放光明,照及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平满;十八、两腋下隆满;十九、身如狮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具足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狮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音声传播深远;二十九、眼目明净,色如金精(青色);三十、眼睫毛如牛王;三十一、两眉之间有白玉毫;三十二、顶上有肉,高起如髻。

  白话解

  阿难回来见佛,顶礼悲泣,痛恨自己一向自持多闻,未有完满的道力,殷勤启请世尊开示十方如来的修行路,怎能成就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请开示最初方便法门。这时,会中无量菩萨、十方大阿罗汉和辟支佛,都愿乐闻,退坐肃静,承受圣旨。

  佛告诉阿难:“你我是同堂兄弟,亲同手足。你最初发心,跟随我修行,是见到什么样的圣相,使得你当下舍弃世间恩爱?”

  阿难对佛说:“我见如来三十二种殊胜身相,形体暎彻,好像琉璃那么晶莹。我想,靠欲爱生不出这等身相。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发不出胜净妙明的紫金光。因此,我渴望从佛剃度出家。”

  原文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1,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注】

  1.生死相续经文所说的生死,不只是说生命的出生和死亡,而更多的是指认识的发生和消灭。学佛修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灭除妄识,转得正智,从妄识生灭的此岸,度到离生灭得正智的彼岸。人们在寂静的状态中,自心更易胡思乱想,妄想生生灭灭,好像水面起的波浪,前浪后浪,一浪接一浪,相续不断,这就是生死相续。经文中的“死”字,多作“灭”解,古代死和灭通用。世人多把佛经中说的生死相续,误认为只是生命的出生和死亡,死后再投胎受生。《六祖坛经·决疑品》对此作了深刻的批判。本经全经都是说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妙修行路,说“生死相续”,说的都是人们心中妄想的生灭现象。

  白话解

  佛说:“善哉!阿难,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都由于不知常住真心,未明清净体性,从而生出不实妄想,才有生死轮转。你今想研讨无上菩提的真心明性,应当直心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十方如来同一大道,出离生死,全靠直心。若得心直,自始至终,永无委曲之相。阿难,我今问你,当你发心之时,见如来三十二种殊胜身相,你何处能见?何处生爱乐?”

  阿难对佛说:“用我的心和我的眼。由眼观见如来胜相,由心生出爱乐,所以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诉阿难:“照你所说,见相爱乐,由心和眼生。如果不知心和眼在哪里,便不能降服尘劳。譬如国王,遭敌入侵,要发兵消灭敌人,士兵必须知到敌人在什么地方。你说是心与目使汝流转。我现在问你,你的心与目,而今在什么地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