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概说

楞伽经 | 作者:印海法师 [投稿]

三、本经的特色

  每一部佛经皆有其独具之特色,这是研究佛经者众所皆知之事。此一特质,并不仅表现在一部经的编纂方式、时代、文体等形式方面,同时在内容、项目及资料选择等各方面,也会显示出来。从《阿含经》到《般若经》,乃至《法华》、《涅槃》等各时期的经典,皆有其特定的内容。就连文字的使用,经文之长短,人物的描绘,乃至事件的发展等等,也都各有其不同之处。现以《楞伽经》与诸经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其特色:

  第一,在大乘经典中,如《般若》、《法华》、《华严》等经皆出现有众多佛、菩萨之名字,如弥勒、文殊、普贤。有时也看到有小乘圣者,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尊者出现,并参预其事。可是本经唯有大慧菩萨一人。

  第二,在七卷《楞伽》,或十卷《楞伽》中,另有楞伽城主罗婆那出现于〈请佛品第一〉中。但接近梵文原着之四卷本《楞伽》,从始至终,只有佛陀与大慧二人之间交谈。

  第三,在佛陀说大乘经典〈除去《阿含》等所谓的小乘经典之外〉时,大多描写着:从佛陀金色身中放出大光明,照耀十方世界,随处映现出诸佛、菩萨。如《法华》、《华严》诸经中最为显着。没有大放光明等描述的经典,只有《般若》与本经。大概在宗教色彩较浓的经典中,描写光明奇瑞出现为多,而在着重哲学的智慧思辨的经典之中,很少描绘放光现瑞之奇迹。

  第四,四卷本《楞伽》经文中,没有咒语,经文中也很少谈及陀罗尼有不可思议之力量的内容。《般若经》中没有陀罗尼,但后代传说‘般若波罗密多’就是大明咒。而《楞伽经》文中,一句咒语也没有提到。

  在卷首别序中说到一句:‘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此‘摩帝菩萨’即大慧菩萨之梵文音译。

  《楞伽经》的当机众是大慧菩萨。大慧菩萨的名字的梵文音译全称应该是‘摩诃摩帝’。在四卷本和七卷本中,译为‘摩帝’,在十卷本中译为‘大慧’。无论是梵音,或是汉译,同是一个名字,此是同一人呢?还是同名两个人呢?若是二人,为何用同一名字?若是同一人,‘自己与自己’,究竟作何解释?为何此经是哲理的,怎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十卷本中,于‘摩帝’前加上‘一切’二字:‘尔时圣者大慧菩萨与诸一切大慧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

  在十卷本中描述得比较清晰:‘尔时,世尊神通力,于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兴请问,佛身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

  ‘一一皆有大慧菩萨’乃是佛陀以大神通力化现而来。因此,我们今天研讨本经,难道不就是置身于佛陀所化现之列吗?因此,《楞伽经》之当机众,并不是只有一位与佛陀交谈的大慧菩萨。凡发心研读此经者,皆在当机众之列。这是本经与其他经典不同之处。

  第五,本经富有大乘唯识、唯心理论的哲理思维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宗教冥想的意蕴。饱学之士才有能力研读本经,常人很难完全领会经中深意。即使是已经很深入地了解佛教思想,但对于印度哲学没有深入研究过的人,也很难了解本经中的许多术语和理论。若以哲理深奥的《维摩诘经》、《般若经》来与《楞伽经》作一比较,就会发现,相对来说,前者反而显淂较易于理解。

  第六,

  第七,本经编辑之形式,从七卷本、十卷本角度来看,四卷本没有品目之区分。四卷本全部贯通在‘一切佛语心品’中,若分类,不过只以‘第一’、‘第二’等作为标志。由此看来,分品是到了后代才有的。很多古代圣贤的经典,当初并没有着书之意图。特别是佛经,以‘如是我闻’开篇,如实记述佛说的话,就成为一部经典。后世大师们,为了提示内容,将经文分段,编定品名。所以四卷《楞伽》没有经过后人整理的过程。七卷本、十卷本有品目,七卷本是十品,十卷本是十八品。十卷本在这方面比较完整。

  第八,

  第九,本经文意,看似混乱,实有顺序。可以从‘佛说要旨文献’角度看出其特点。

  第十,本经经文思想并不一贯,各品间缺少连系,早已成为共识。‘如经前一百八句为一段,经后分为三十九门或四十一门为一段,并且多以随问随答,不复深求次第’。民国初年的欧阳渐有感而作《楞伽疏决》说:‘雅颂失所,琴瑟不调,增安繁芜,安能纯绎!读杂乱书,倍阻机颖’。他索性将本经割裂拆散,把问与答放在一处,分为六聚,从而使文义前后连贯。

  但依据太虚大师作《楞伽经义记》及印顺导师在《楞伽经亲闻记》中并不作如是观。太虚大师说:‘本经是有次第可循,如除经前百八句外,将经后四十一门判分为:境、行、果三类,果中又分共果与不共果。’至于印顺导师也不同意欧阳之说,在后文中〈本经之组织及大意〉一段文中再行解说。

  《楞伽经》并不是一部‘杂记’,而是大乘之纲领要目,文意简洁而精萃。佛说本经,是为了回应外道哲学对佛教的攻击。进行辩驳,阐明自家主张,必须简洁扼要。今日很多注释,并未注意这一点。

  第十一,普通佛典在结尾有‘嘱累品’或‘流通分’,叙述菩萨众、声闻众等乃至诸天,听闻佛陀说法,‘欢喜、信受而奉行’。可是《楞伽经》没有。从经文不完整方面看,在形式上,未免是很大的缺憾,特别是四卷本;然而在唐本七卷经末有偈颂说:‘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

  第十二,在四卷本结尾中,以断肉的理论,说明生在梵志之种族中,得智慧、富贵,决定不可食肉,突然作为终结。但在魏译十卷本《楞伽》中,为了经典体裁之完整,特意地补足文句而说:‘佛说此妙经,圣者大慧士,菩萨摩诃萨,罗婆那大王,瓮耳等罗叉,天龙夜叉等,乾闼婆、修众,诸天比丘僧,大欢喜奉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