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
先师讳惠果和尚。俗姓马氏。京兆府万年县归明乡人也。幼年九岁。便随圣佛院。故三朝国师内道场持念赐紫沙门讳昙贞和尚。立志习经。至年十七。为缘和尚。常在内道场。持念不出。乃于兴善寺三藏和上。求授大佛顶随求等真言。年十九。三藏边教授灌顶散华。得转法轮菩萨。和上云。我于南天竺国。散花得此尊。如今无异。异于吾后。弘传总持大教。如我无异。又大历八年。三月上旬。敕于慈恩寺。置方等道场。圣佛院和上。奉慈恩寺 敕。置方等道场微僧有二童子。年满二十。堪授具戒。未敢专擅与出家剃头。伏乞圣慈。许臣归寺。与二童子。并授戒衣钵。 敕赐刀一口。于青龙大佛殿前。授 敕与和上二童子剃头。赐袈裟衣钵各两副。度官告住寺。天使和上送至慈恩寺讫。却入内谢 敕。臣一界微僧。谢圣慈赐与二童子出家授戒。衣钵剃刀。官告及天使送至慈恩寺道场。授戒处讫。微僧不胜顶贺。授戒讫。年二十二。又于无畏三藏和上弟子玄超和上边。求授大悲胎藏毗卢遮那大瑜伽大教。及苏悉地大瑜伽法。及诸尊瑜伽等法。一一亲垂旨授。又于大兴善寺三藏和上边。求授金刚顶大瑜伽大教王经法。诸尊瑜伽密印。亲承指示。先师在内所得。恩赐等尽将奉上三藏和上。充授法之恩。每于阁下。节食邀期。时念凡经数遍。年二十五。特奉恩旨诏命入内。于长生殿。当时有敕唤。对问。师有何功效。夹天云。微僧未有功效。奉 敕便诚当时。唤童子八人。考召加持 恩命所问。尽皆成就转瓶合竹。并得成就。 帝乃大喜。至大历十年。于当寺。别 敕赐东塔院一所。置毗卢遮那灌顶道场。七僧持念。至大历十一年。加持代宗皇帝。应时便差。 敕赐紫衣一对。口奏不敢受。应时却进。敕云。朕已赐师紫衣。何得不受。奏云。一界微僧。赐紫不胜顶荷。即合便受。伏缘和上先皇赐紫。弟子不合与师齐。帝云。师大孝。是朕之错。 敕云。他宗异姓上。存遵奉孝敬之心。于此以后。堪为国师。遂赐褐衣一对。奉 敕加持。花阳公主。三日得差。后于申未之问。公主忽然不语。 皇帝与宫人等。一向前。和上奏云。时热。望阶下与宫人等。暂向微僧加持即令得差。其公主便差。言词分明。皇帝大悦。赐绢一百匹。衣一对。谢 敕。臣一界微僧。谢圣慈赐绢及衣。不胜顶贺(三日口奏移公主) 大历年中。所有恩赐钱物。一千余贯。尽修塔下功德。大历十三年。奏请前后两度巡南台。依师所奏。和上于观音台。持念。夜久之间。大圣观音。于大月轮中。现大身相。光明由如白日。祥云皎洁。同时数百千人。遥共瞻礼。大历十三年。 敕长生殿内道场三朝传法灌顶殁故三藏和上。 敕语惠果。三藏和上殁后。将为佛法无去时。闻师学得大法。总在缘国事□和上所边。授得念诵法门。多有废忘。他日降举问道。即是师位。大历十三年十月十五日。高李宪诚宣。建中年初。有诃陵国僧辨弘。从本国。将铜钹一具。奉上圣佛院。螺两具。铜□瓶四。□奉上和上。充供养。求授胎藏毗卢遮那大法。建中二年。新罗国僧惠日。将本国信物。奉上和上。求授胎藏金刚界苏悉地等。并诸尊瑜伽三十本。已来授讫。精通后时。却归本国。广弘大教。精诚绝粒持念。悉地现前。遂白日冲天竺国王宫中瞻礼。求乞其法。空中□言西大唐国。有秘密法法有青龙寺。同年新罗国僧悟真。授胎藏毗卢遮那及诸尊持念教法等。至贞元五年。往于中天竺国。大毗卢遮那经梵夹余经。吐藩国身殁。当院弟子僧义明。义满。义澄。同时于和上。求授毗卢遮那胎藏苏悉地等经三十本。贞元五年。奉 敕于当寺大佛殿□。令七僧祈雨。第七日夜雨足各赐绢一束。茶十串表谢。奉 敕于右卫。龙迎真身入内。贞元六年四月□曰。奉 敕令僧惠果入内。于长生殿。为国持念。在内七十余日。放归。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后乃分番上下。□赐四时衣物。三节料。当年杜相公黄裳韦相公亲诣受灌顶。学持念。再奏请巡台。奉 敕宜依。充观音寺大德。贞元九年。后至十三年。义恒。义一。义政。义□。义操。义云。智兴。义愍。行坚。圆通。义伦。义播。义润。俗弟子吴殷。开丕等。约五十人学法。贞元十四年。五月大旱。五月上旬。奉 敕祈雨。七日。在内道场。专精持念。祈雨日足。 恩赐绢一束。茶十串。谢。臣僧等。素无功行。天降甘雨。皇帝感化。僧等谢绢及茶。不胜顶贺。贞元十五年。八月下旬。加持皇太子。三日得差。各赐绢二十匹吴绫五十匹。茶二十串。臣等一界微僧。谢圣慈赐绫绢及茶。不胜顶贺。十六年冬十一月十六日。神威军焦护军。请和上军宅供养。并和上写真。装饰送院。十八年。和上得疾渐重。进状请退。恩命放归。且令寺将息。 朕意欲存终始。赞即不得。其年八月中旬。舍衣钵。付属义明等七人授用。贞元十九年。日本国僧空海。奉 敕将摩衲及国信物五百余贯文。奉上和上。尽将修饰道场供养。求授大悲胎藏金刚界。并诸尊瑜伽教法。经五十本。登时见境界梵阿字日月轮。现入口中。贞元二十一年。八月五日。改为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北首掩终。至元和元年正月十七日。弟子道俗约千余人。送葬。至孟村龙原大师塔侧。厥后至宝历二年八月二十一日。义一。深达。义丹。浐川之侧。表蔺村。建塔移葬。开成四年。正月十三日。日本国僧圆行。将法衣信物
(写本批云)
承安元年(大岁辛卯)八月二十五日戌克书毕
中川本也
观应元年九月晦日。于东寺西院僧坊。书写之讫。为一具抄中以足之也
大法师跋他罗摩抳
一校了文字多误
明历四年(戊戌)姑洗中旬加修复毕不可及外见也 (改杲快)
权少僧都 了深
大般若经者。乃希代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入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自非圣德远覃。哲人孤出。则方音罕贸。圆教岂臻。所以帝叙金照。皇述琼振。事邈千古。理镜三辰。郁矣斯文。备乎兹日。然则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会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宝。窃案诸会别起。每比一部。辄复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灵峰始集。宏韵首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无量等众。演说大乘真经。名无量义。是时天雨宝华布濩充满。慧光现瑞洞烛幽显。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欢喜赞叹。以为是经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神妙叵测。广大难名。所以拔滞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远莫可涯涘。溯求其源。肇彼竺干流于震旦。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时胜帝佛告胜授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从此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只。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强。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只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为其效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