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宝光寺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宝光寺占地10万平方米,由400余根大石柱构成。内置有文物:唐代舍利宝塔、梁代玉佛和石雕舍利塔,还有蜀汉章武铜鼎、唐代显庆陶塔、元代金银粉写的《华严经》以及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等。
相传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亡到四川,在夜间看见寺内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随后挖出一内藏13颗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为""宝光寺"",将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塔名为""无垢净观舍利宝塔"",又称宝光塔。宝光塔微向西斜,素有""东方斜塔""之称。相传古时地震,宝塔摇摇欲坠,佛教徒冒生命危险前来保护,感动了天帝,派来四位与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个用力过猛,塔就从此向西倾斜了。
成都宝光寺
宝光寺历史
唐代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宝光寺难免劫难,宝光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尚未重修。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军的保护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经新都,曾“驻跸”于宝光寺。后来,他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现存于七佛殿前廊柱下)。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即派郭尊泰捧着皇帝的“玺书”,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即悟达国师)到僖宗驾前随行。
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据说这天晚上,他在行宫闷闷不乐,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惶失措地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佛寺仍名宝光寺。当时寺内有僧众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因此,悟达国师被尊为宝光寺唐代的开山祖师。
宋代
宋代,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大观三年(1109)又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使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元代
元代,寺庙一度残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永乐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内建造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后来寺庙毁于火灾。明正德年间(1506枣1521),宝光寺经当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翰林院修撰、新都状元杨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备极宏丽。
明末清初
宝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遭到毁损。清唐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县双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来到宝光寺,新都县知县毕成英及地方缙绅的支持下,剪荆伐棘,重兴道场,被称为清代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从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由于不断培修扩建,宝光寺一跃而起,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是也。
民国时期
民国年间,宝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寺内方丈和尚无穷和贯一在国内佛教界颇有影响,而在成都“四大精蓝”间,宝光寺尤以执行禅门清规而闻名。当时在挂单僧人中,流传着这样顺口溜:“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因此,宝光寺有“峨半堂”之称。在宝光寺受戒,参学的僧、尼,不少都学有成就,有的还成为中国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解放后
解放后,宝光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一九五六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内许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宝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基本无毁损,成为中国结构最典型,保护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禅宗丛林。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宝光寺作为全国重点寺庙和著名旅游点,必将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
成都宝光寺
宝光寺建筑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结构,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四面经墙环护,绿树萦绕。中轴线上,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两旁有钟楼、鼓楼,客堂、云水堂、斋堂、戒堂、罗汉堂、禅堂,东方丈、西方丈相对称,展现了中国佛教禅院的整体风貌宝光寺是中国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庙。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经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
成都宝光寺
罗汉堂
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2米,其中还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别一尊。造型优美,彩绘贴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是中国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宝光寺文物众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遗础,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明永乐年间的“尊胜陀罗尼”石幢,清代《大藏经》、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称为“镇寺三宝”的舍利、贝叶经和铜优昙花等。各殿堂挂金匾176块,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联76副,陈列古代工艺品和名人字画400余件,烘托了宝光寺的历史文化氛围。
宝光寺罗汉堂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处在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扬名天下。每天都有许多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罗汉堂参观、朝拜、探寻佳趣。
宝光罗汉知多少有人说,宝光寺的罗汉是数不清的。因罗汉堂建筑结构奇特,塑像纵横交错,道路四通八达,宛若一座迷宫。前来数罗汉的人往往又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边数边看,数来数去,结果总不一样。若要数清罗汉堂共有多少塑像,必须知道它的建筑结构。
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内有四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状升起,宽阔的空间矗立着一尊高约六米,有二十八个头、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的观音塑像。其他塑像围绕“田”字,内外四层,中以“十”字相连,使得通道回环曲折,更觉堂内气象宏深、变化莫测。但是,塑像的安排很有规律。它以进门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观音菩萨,里壁的三身佛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内外协调,每层每排均有定数。
罗汉堂内塑像到底有多少?按照常人习惯,都说是五百尊。但是,当以三身佛左侧的“第一阿若桥陈如尊者”数起,由外层到内层,一直数到“第五百愿事众尊者”后,还剩下居于“十”字上的三佛、六菩萨、十八罗汉、五十祖师。故塑像共计为五百七十七
成都宝光寺
五百罗汉的来历,考诸佛经,传说不一。有说是古印度一位知识广博的婆罗门僧侣,他精心教授五百贵族子弟读书,这批子弟学成后皈依佛教,成为五百罗汉。又有说是过去有五百商人出海采宝,被一千强盗劫持并剜去眼睛,住在灵鹫山的释迦牟尼佛解救了他们,从此,他们修持佛法,都到了罗汉果位。也有说五百罗汉是五百蝙蝠变成的:南海之滨有一株枯树,树洞里住着五百只蝙蝠,有位商人边烤火边诵经,不久,火焰引燃了枯树,蝙蝠危在旦夕,却因听经入迷,不忍离去,终被烧死。蝙蝠转世为人,出家学佛,修为罗汉。
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释迦牟尼逝世后,为了弘扬佛法,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弟子五百人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集会,这就是佛教史所说的第一次结集。会上,弟子们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汇集起来,以传后世,这五百弟子即是五百罗汉。
罗汉堂塑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形态表情富于变化,姿势动作各不相同。其形态有胖有瘦,有老有幼,有高有矮,有美有丑……其表情或喜笑颜开,或愁容满面,或慈祥和善,或横眉瞪眼,或文静端庄,或勇武剽悍,或憨厚滑稽,或狡黠老练……其姿势有正襟危坐,合掌参禅者;有翘腿抱膝,怡然自得者;有张口振臂,谈笑风生者;有闭目托腮,若有所思者……其动作或持物,或不持物,而所持物件又各有区别:有持数珠、木鱼、宝杵、禅杖等法器者,有持钵盂、书卷、拐杖、拂尘等用品者,有玩蝙蝠、蟾蜍、仙鹤、麒麟等灵物者,有捧灵芝、仙桃、佛手、石榴等瑞果者……同时,其衣着的款式、色调、纹饰也各有差别,这些都与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巧妙配合,从而使五百多尊塑像造型千姿百态,各有旨趣。
许多塑像,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其中,有乘孔雀的,有驾虬龙的,有长三个脑袋的,有生五只眼睛的,有掰开颖壳现脸面的,有扒破肚腹露胎儿的……那引人注目的三位长臂罗汉,更是各有其“特异功能”:妙臂尊者会捉飞鸟,罗喉罗多能摘太阳,法上尊者可捞月亮。这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佛教神话传说,表现出古代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也显露了雕甥家高深的艺术造诣。
罗汉堂塑像,更多的是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线条明快自然,造型准确优美,形象真实细腻。塑像比真人略为高大,除一些面部形象作了艺术夸张外,头、躯干、四肢(长臂罗汉除外)都符合人体比例,衣纹、肌肉、骨骼也符合解剖结构,看起来自然贴切,给人以美感。塑像中,由于五十位历代祖师都实有其人,特别是禅宗初祖,南北朝的菩提达摩以后的祖师,他们去时不远,容貌神情大多栩栩如生,少有佛像的神秘感。有的像,还是按照祖师们生前的真容画像塑成的,而且毫无避讳地保留了他们的生理缺陷。例如,禅宗临济正宗第三十代祖师、明朝的密云定慧禅师(1565~1641年),晚年面容清癯,须发尽白,但因过去生癞疮而毛发脱落,成为秃子,故顶上只有短而稀的几根头发,与那长而密的胡须相映成趣。又如禅宗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代祖师、清朝宝光寺的第六位方丈月容老和尚(?~1784年),身材矮小,面目浮肿,右眼小而下拉,这样的相貌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见到的。由于人物造型真实,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更增加了塑像的艺术效果。
五百罗汉塑像与佛、菩萨塑像相比又是迥然不同的。按小乘佛教的说法,罗汉是人通过修行可以得到的果位,故罗汉像仍然没有离开人类社会,其面貌形态体现了佛教所流行的广大区域内的各色人种、各个民族的特点。易见的,有皮肤黝黑、须发卷曲的印度人,有身材高大、广颐深目的西域人,而更多的是和中国人民的面孔相同或相近的人以及东南亚各国人。1973年,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和她的丈夫、印度工程师陆文星来此参观时,曾指着几尊罗汉说:“他们真像地道的印度人。”
生活气息浓郁芬芳罗汉堂塑像,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生动形象,再现了古代社会的人物风貌,见之似曾相识,倍感亲切。现略举数例:十八罗汉中的半托迦尊者,是位印度高僧。他正与心爱的幼狮玩耍,突然,幼狮好奇地咬住他的左耳环直往下拖。这位慈悲的佛子,双手托着心爱的小灵兽,痛得嘴歪眼斜,埋下头来,不知所措。见此情状,怎不令人失声发笑!
成都宝光寺
五百罗汉中的第九十八位法王菩提,光头赤脚,放荡懒散。他僧衣半脱,裸露出肩头、胸乳和肚脐,右手肘托在踞坐的右膝关节上,正拿着挖耳子掏耳朵。那敛眉眯眼、咧嘴露齿的神态,表现了他那既感疼痛又觉舒服的内心感受。
第一百二十位境界尊者,是位须髯浓密的西域胡僧。他远离乡邦,修行独处,僧衣残破,无人代劳,只好穿针引线,自己缝补。
第二百零七位无边身尊者,是位皱纹满面、生活清苦的老和尚。他将僧衣脱至腰间,露出瘦削的肋骨,右手执搔耙(俗称“孝顺子”),反手抠背。此刻他的面部表情上,正流露出搔痒的快感。
第三百八十八位飒拖怒尊者,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是一位喜爱儿童的长者。六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或爬肩头,或踩脚背,或坐手心,甚至干出了挖他肚脐、掏他耳朵的恶作剧,而这位长者毫不动怒,任他们嬉戏玩耍……
技艺精湛的罗汉堂塑像,是中国南、北两种流派的民间塑师汇聚一堂、分工合作、各显神通的产物,可谓达到了当时雕塑艺术的高峰。
清道光末年,宝光寺妙胜禅师共聘请了三批塑师:属于北派的陕西帮、属于南派的川西帮和川东帮。陕西帮塑的罗汉头部肥大,肌肉丰满,造型奇特,别有情趣。川西帮和川东帮风格相近,塑的罗汉头部适中,表情自然,造型不同于一般的菩萨像,而更多地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川西帮领头的姓周,他技艺高超,憨厚朴实,将毕生精力都放在塑菩萨和教徒弟上,到了中年尚无子息。
现在,寺内老僧还津津有味地讲述他塑完罗汉得贵子的有趣传说。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川东帮的黎广修。广修原名德生,传说是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县)人,据今考证是四川德阳市绵竹县人,少时曾读诗书,后随父辈以塑像为业。由于聪明好学,他青壮年时在宝光寺塑罗汉中即大显身手,成为四川的泥塑名家。他将近六十岁时,应昆明筇竹寺住持、四川僧人梦佛之请,率徒五人前往塑五百罗汉,历时七年乃成。黎广修不仅积累了塑罗汉的丰富经验,而且擅长书法、绘画,精通诗文、佛理,故塑像得心应手,不落俗套,以生活气息浓郁而闻名全国。
宝光寺罗汉堂的五百多尊塑像,出自三批塑师之手,观察其风格,比较其优劣,现今尚能辨别出各家的作品。但总的说来,皆各有所长,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不愧是中国清代精美的塑像群之一,一直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宝光寺收藏的文物很多,有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所雕刻的“千佛碑”;创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泰国国王所赠的贝叶经和同年从斯里兰卡求回的藏于石塔中的4粒舍利子;还有唐伯虎、祝枝山、竹禅和尚、张大千等名家的书画珍品。2001年06月25日,宝光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山门
创于乾隆年间,内供设法神、金刚力士和明代县人杨廷和杨升庵塑像。
天王殿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佛德和堂建,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月和堂建,中供弥勒佛,两侧供四大天王,殿檐悬"一代禅宗"匾额。殿后因有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石刻《尊胜陀罗尼咒》经幢,故此殿又名尊胜殿。
舍利塔
位于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隋代系"木浮图九级",一殿。此塔建自唐僖宗中和年间,历千余年,屡有残破,屡有培修,现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塔,高约二十公尺,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护以石,底层正面龛内塑释迦牟尼座像。龛聊"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为现代著名高伪太虚大师撰画。每级翘悬铜质风四个,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塔刹冠以金铜宝顶,映日夺目,是佛教著名圣迹之一。史称宝光寺中与初祖、清初著名高僧笑宗印密曾赋诗赞塔曰:宝塔凌空利似剑,几经鏖战圃周唐。清平天下无能及,留与业作栋梁。"
成都宝光寺
七佛殿
宽五间,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的唐僖宗时的遗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以此础题诗曰: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驾,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内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庆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七佛立像,分别高4.4米和3.1米,神态壮严,造型宏伟,有较高艺术价值。佛龛前供1.36米汉白玉卧佛,系1991年缅甸佛教徒捐赠。此殿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
大雄殿
高五丈,广五楹,面积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间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间妙胜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撑,雄伟壮严。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
宝光寺舍利塔
两旁立迦叶、阿难尊者,雕塑工艺精湛。殿悬一副脍炙人品聊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藏经楼
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宽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撑,为该寺杰出建筑之一,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修建。上为藏经楼,贮有敦煌藏经四十三册,房山石经二十二册,北藏经和频伽藏经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观世音菩萨像。四壁有诸天画像,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艺术风格。藏经楼楼下为说法堂,乃历代方丈说法处。
念佛堂
位于寺院东侧自南向北的极乐堂后面,堂高10米,宽九楹,清同治年间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高约5.5米,直径2米,由三块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宫殿式。塔内精细地雕刻有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为中心的各式各样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六根石上盘以飞龙,造形生动。整个石塔玲珑剔透,是寺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刻之一,相传为清代三个名工历时三年刻成。历代住持皆以此作净土宗道场。
成都宝光寺
成都宝光寺
成都宝光寺
成都宝光寺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