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青莲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初名硖石寺,人称“晋魏河山第一寺”。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照;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新寺宋太平兴国三年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
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是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内佛坛宽大,现存唐代彩塑 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寺外有唐代惠丰大师石塔一座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明代藏式塔各一座。
新寺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场。寺分三院,一院为藏经楼,二院为大佛殿,三院为大雄殿。藏经楼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 700函5000余卷,惜经兵燹火灾,散落殆尽。二院大佛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7尊及 500罗汉名号 。大雄殿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正在修复中 。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 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 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
[寺院胜景]
古寺历经沧桑,隋唐时期的规模已经无从得知。据清代的重修碑记载,当时尚有正殿9间,南殿9间,东西禅堂各5间,现在仅存正殿3间,南殿3间。
正殿3间中,有大而低矮的方形佛坛,佛坛上的弥勒佛等6尊唐代彩塑,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70多尊中的其中一处。
主像弥勒佛,面相丰腴,蛾眉、细眼、高鼻、小嘴,具有典型的唐塑“丰肌秀骨”的风格。弥勒佛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故称为“垂腿弥勒佛”。
弥勒佛两侧,塑着站立的阿南、迦叶二弟子,迦叶居左,阿南在右。佛坛前部左右两端设置两个须弥座莲台,左边台上坐普贤菩萨,一腿盘曲,一腿下垂,这种优美的坐姿称为“游戏坐”,莲台的束腰部分则雕刻着他的坐骑——白象;右边台上坐文殊菩萨,也是“游戏坐”姿势,莲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狮子。佛坛中部本来有两尊对称的供养菩萨,现存的只有右面的一尊。供养菩萨形体较小,单膝跪地,雕塑的手法侧重在表现他虔诚供养的神情。
青莲寺彩塑
南殿现存彩塑12尊,佛坛上正面的5尊塑像是宋代作品。当中为释迦佛,结跏趺坐(盘腿打坐)于莲台上,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和阿南、迦叶二弟子。雕塑注重写实,生动传神。
南殿中的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是唐代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碑首的线刻佛殿图(也称弥勒讲经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件极有价值的珍品。这幅图显示唐代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门、围廊、讲坛、佛殿一应俱全。佛殿前讲坛上的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头载花冠,身穿印度在家人的服装,结(左纟右加)趺坐在莲台上讲经说法。他的身后是一座重檐佛殿,五脊庑殿顶,装饰着典型的唐代鸱尾。佛殿四周是围廊,围廊与前面的山门相通。廊柱和山门柱头上的斗拱都是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风格。这幅图是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和寺庙布局的珍贵资料。
古寺东侧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藏式舍利塔,是晋城市现存唯一的藏式塔;西侧有唐代的慧峰大师塔,是从附近迁来的。
由古青莲寺上行0.5公里路,到达青莲寺。唐代太和二年 (公元828年),因为僧徒众多,古寺难以容纳,在这里创建了上院。百余年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上院被赐名“福岩禅院”,下院仍为古青莲寺,两寺分立。明代恢复青莲寺之名。
寺院前面是一个坪台,坪台东西建有对称的两座阁楼,西阁门洞前还有两只唐代石狮,古朴可爱。坪台之后是天王殿兼山门,两侧各有掖门,左右是高达三层的钟楼、鼓楼。
从掖门入寺,主寺是两进院落,西有偏院,东部高台上有楼阁,西北崖上还有佛殿,随山就势,总体布局风格独特。不过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寺院内保留至今的有几座很有价值的古建筑。
前院台基之上是创建于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的藏经阁,现存的木构件多数是宋代的原物,部分斗拱上面还保留着代彩绘的痕迹。这座阁整体是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3间,上下两层。藏经阁是寺院的“图书馆”,一般不对外开放,详情很难了解。据碑文记载,宋代这里就贮藏着佛教的藏经,金元时期,藏经已达到五千多卷。年深日久,几经战乱,现在全部散失。然而,1986年在高平发现宋代的《开宝藏》两卷,《辽藏》一卷,经鉴定是青莲寺藏经阁中的遗物,其中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所刻的一卷,是国内现存九卷中年代最早的一卷。
释迦殿在前后院之间,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是古老的建筑风格。殿顶的正脊、垂脊、吻兽都是用琉璃制作的,富丽堂皇。殿前的明间有一些构件不是用木料,而是改用了石料,特别坚固,表面上还有线刻的花卉纹饰,雕刻得特别精细。石柱、石门楣上有石刻题记,证明这座殿宇创建于北宋元(左示旁右右)四年(公元1089年)。殿内宽大的佛坛上,保存着四尊宋代彩塑。释迦佛居中,手作拈花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莲台下砌成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四角塑着四个力士,作负重状,极为形象。东部的莲台之上是普贤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白象头;西部的莲台之上是文殊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狮子头。另外还有阿南站像一尊。整组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
罗汉楼,地藏楼都是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的建筑。地藏楼上,塑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地藏菩萨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一,统领十殿阎君。十殿阎君也称作十殿阎王,是佛教所传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首领,这组塑像是宋代的彩塑,但是经过明代重装。
地藏菩萨居中,头戴花冠,手执宝镜,童手童脚;十殿阎君个个头戴王冠,身穿朝服,手持圭板,表情严肃,传神地表现出佛法的威严。另外还有一尊金刚力士,手执狼牙捧,面目狰狞,青筋暴起,全身肌肉夸张性地突起,令人望而生畏。
罗汉楼上,塑有广法天尊和十六罗汉一堂。这组塑像同样是宋代的彩塑,又经过明代重装。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命令常住在人世间,专门济度众生的使者。广法天尊是常住人世间众罗汉的统领。广法天尊的塑像居中,头戴花冠,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胸挂璎珞,作“游戏坐”。十六罗汉的塑像生动传神,面部具有北方人的形象特征。罗汉楼楼下后墙中部,镶嵌着一通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的《罗汉碑记》,上面镌刻着十六住世罗汉以及五百普通罗汉的名号。这里记载的五百罗汉名号,在我国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青莲寺后院,生长着珍奇的“子抱母”古柏。母柏早已干枯,子柏紧紧缠绕母柏,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相传在百年以前,母柏枯死时,寺僧准备第二天把它砍掉,谁知一夜之间,一株幼柏攀着母柏的树干缠绕而上,紧紧地把母柏抱住,寺僧不忍心砍伐,留下了寺院中的这一奇景。“子抱母”古柏附近,有两株银杏树,躯干粗壮,高大劲挺,荫天蔽日,是寺院中的又一景观。这种树非常罕见,成活率极低,果实还是珍贵药材。这两株银杏树有一株是雌树,每年能收获果实百余斤。
寺乐侧有一堵石壁,上面刻“掷笔台”三个大字,这是纪念创建该寺的高僧慧远法师神迹的地方。从唐代就留下了这样的传说,说慧远在寺院注释一部佛经,完成以后,掷笔苍天,笔在空中停留不坠,所以后人把掷笔的地方称为“掷笔台”。
青莲寺有一处与宗教内容无关建筑,却是晋城四大景观之首——“珏山吐月”的所在。这个建筑叫“款月亭”,每到中秋之夜,秋风送爽之时,便有无数游人云集在此,看一轮皓月从珏山双峰之间冉冉升起,欣赏山川大地尽染银辉的美妙景致。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