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信仰的内涵
信仰的内涵我谈四点。第一点、信仰的核心;第二点、信仰的准绳;第三点、信仰的落实;第四点、信仰的归宿。我个人觉得要确立信仰,要把这四个问题弄清楚,信仰才算是丰富的。信仰也要有营养的,不是干瘪瘪的。
(一) 信仰的核心
信仰的核心是什么?是三宝佛法僧。再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你能不能对佛法僧三宝生起真实的信心来。不但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升起信心,同时还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像佛法僧一样的功德和成就。所以讲的是两个层面,不仅仅是对三宝,同时也针对自己。
佛法僧三宝中佛宝的功德是指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三身四报,五眼六通等方面。其中五眼六通是讲神通的,佛法对神通的看法是有正知正见的,即认为神通并不是个很神秘的东西,它确实存在,但是和社会上讲的特异功能是两码事。特异功能把神通玄化了,其实没这么玄,就是你应该有的感觉,由于别的原因,你把它挡住了。你也有神通啊,比如蚂蚁看到你,就会觉得你神通大得不得了。
同样,我们对法宝信仰的态度也要如此。法宝就是一切经藏,这里面有让我们怎么样来开发我们自身的慈悲和智慧的方法和途径。这要你亲自去找!另外,佛法到现在还能延续和存在,僧团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佛法僧三宝是我们信仰的核心,如果连这三个都确立不起来,那你这个信仰就是空洞的,没有具体内容。我们要相信,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够成就像三宝一样的功德,要有这个信心。不要像我们经常讲的,我业障深重,我这个样子不能成佛。哪个书上讲的成佛要有样子?没有听过1米2以下就不能成佛的!谁都可以成佛,这是信仰的核心。
(二 )信仰的准绳
因果观的确立,你讲不讲因果,就可以检验你的信仰有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这个因果观的确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让你讲都会讲,种三因得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但是这都是书上的,别人说的,不是你自身的因果观。如果一个有信仰的人因果观确立起来,他就会把它用在生活中、起心动念中,这个是佛教讲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老是担心这个因没有种好,那么结的果就不好;而我们这些凡夫,老是想我们将来会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可现在一点也不努力,不去种因,只想结果。
真正的因果观,因是什么?因就是动机和过程,结果就是收获。建立起来佛法的因果观,那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先注意动机和过程,这样收获就是自然的,而不是老是在这里幻想一个结果。不去从动机上、过程上努力,你永远达不到理想的结果,这就是信仰的准绳。你的目标是成佛,但是要怎么样成佛?不是坐地等花开,不是想出来的,那是要努力来的。怎么努力?那就是要时时刻刻、在在处处注意你的动机和过程。比如我干了一件事,是不是以自私为目的的,如果你老是自私,你的固执就放不下,那么你的智慧就开启不了。所以我们一边说相信因果,一边却没有种好所有的因,那是相信因果么?你那是口头的。真正的相信因果,那是要从因上改变一切。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会明白,人生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努力从因上去下功夫。佛法讲修命,从这个地方说,只要从因上把它改变,一切都会改变。
诸位对因果的信仰,不能老是停留在概念上和口头上,而是真要要从起心动念上来检查,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因。你的起心动念就指导你的语言行为,如果你的起心动念是善的,那么你的语言行为就是善的。如果你的起心动念是不好的,那你的语言行为的过程一定不会是好的,那你的结果也自然不好!所以真正的因果观的确立,就是我们努力从因上,从发心上,从动机上,从过程上来保持它能够受善法的熏陶。这才是真正落实因果观,这样信仰才算是确实建立起来了。今天社会上对信仰假信的、盲从的居多,他们大都怀着侥幸心理,以为磕三个头烧两柱香就解决问题了!他们不理解礼拜、烧香只是形式,并不是结果。因此这第二条信仰的准绳,就是真正建立起内心里的因果关系。
(三) 信仰的落实
刚才只是讲因果观的落实。那么真正信仰的落实应是怎样的呢?消除自我,融入大众才能算你把信仰真正落实了。因为佛法说到底就是要把我们内心里面的一切恶法断除掉。我们还要清楚这个恶法也好,贪嗔痴也好,最根本的一个罪魁祸首是我执。
我执当头如浮云,
遮天蔽日障本性。
观心丝毫无取舍,
人生处处放光明。
我们处处不自在、不幸福、有烦恼、有贪嗔痴,就是因为我们有我见。还有一些人就是想不通,“师父啊,要是没有我了,那会多恐怖!”曾经有个人问这样的问题:“你佛教讲轮回,讲无我,那么谁去轮回?”正因为无我,才去轮回!你想想如果有一个我,他是不变的,就永远保持一个状态,他有六道轮回么?还有我知道你问这个问题,归根结底的症结在哪里呢?就是对佛法有空的理解,他讲没有我,我是要空掉的嘛,我就没有了嘛。没有吗?敲你两棒子你就跳起来了!餐餐不给你饭吃,看你有没有我!
什么叫我,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佛法讲一切的事物,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都是条件的组合。比如说人,按佛法来讲,有父亲缘母亲缘,还有业力,才能成就你这个人!先不说这个,就说我们这个人身吧,有脑袋、四肢、躯干,加起来才成了你这个人,还要餐餐有营养才能存活。这些条件少一个,你说你这个人还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由条件组合的这个人,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
其实你看到的这个人,是个连续的整体。就像我们今天那个拍电影的,把你的动态变化给拍下来,然后一个一个连接起来。你看到的连贯的动态,其实全部都是拼起来的!人在这一刹那是这个样子,另一刹那又是另一个样子。细胞死了很多遍,又生了很多遍,就是这一个影子,又一个影子加起来,形成了你人生的整体。如果人不变化,那就不会老了吗?我看各位和我都一样,都会老。
佛法讲的无我,就像是今天在我们人的身体内搞解剖,能不能找出一个不变的东西,找得出来不?永恒不变的东西当然找不出来。所以佛法讲的这个无我,就是你觉得你的体内找不找得到一个不变的永恒的实体。那么一个实体是不存在的,是没有的、是空的,而这个由条件组合的临时的假象,还是存在的!所以金刚经上才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虽然如梦,你做梦的时候,还在打架,还在买股票。你现在醒了,哦那是梦,你现在回忆起来还有印象呢!所以佛法讲的无我,并不是否定客观事件,不是要否定现存的这个人,而是否定他有永恒性、有不变性。虽然我跟你分析道理的时候,你会觉得的确是这样的,人一直都在变化,没必要认真。可是一旦遇到真实的情况,马上就起分别了,这是我的!那不是你的!佛法说一切烦恼贪嗔痴,都是因为我的、你的起来的!都是以我为中心!而佛法教你正确认识这个我,人生都是变化的,不必围着他转。
所以我讲信仰要落实,就是要将你的、我的、他的,全部去掉!第一个就是要消除我执,融入大众。你那么自私干嘛?你的所有成就都是靠大家一起帮你成就的。你个人拥有的一切,都是靠大家来供养的。你的吃的不是你弄的,穿的都不是你造的,你睡的更不是你自己造的。那么多人为你服务,你干嘛不能为别人服务呢?你干嘛不能为大众服务呢?所以佛法讲,要消除自我,融入大众。这样你就不会有烦恼、是非、矛盾、障碍,才会有幸福快乐,才有真正的自由,不然你就会被“我的”这两个字搅得天昏地暗。
文化大革命中借用了很多佛教的词,佛教讲早晚课,他就讲早请示晚汇报。我们祖师有语录,毛泽东也有语录,我们佛家讲破除我执,文革则讲斗私批修一闪念。一个念头里面都不会有我,都不会有右倾主义路线,当然这个东西到今天都没有实现。为什么?没那么容易。佛法讲破除我执,文革中借用佛法的这一思想,结果用偏了,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佛家讲破除我执,意思是把自我消除了,才能与大众相处。不要说破除我执,就是稍微放下架子,你都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人,大家看着他多高兴啊!没有人整他,没有人骂他,没人说他是坏蛋。大家都说那是好人,那个人有良心。稍微放下架子都能大家这么高兴,更别说消除自我后,融入大众的那种快乐了!
(四)信仰的归宿
信仰的归宿就是信仰的落脚点最后放在哪儿。关于信仰的归宿,我的体会就是般若智慧。佛法讲般若是人天的眼目,般若智慧是你信仰的归宿。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开发你的智慧,你有了智慧才能战胜自我,你有了智慧才能消除你的烦恼。“慧日消霜露”,慧日就是智慧,霜露就是比喻烦恼。所以有了智慧,一切烦恼、贪嗔痴都可以消掉。老实讲,智慧要生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过去的烦恼、习气、我执太重,将智慧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想找一个缝钻出来也难啊!
智慧开发的过程,就是神圣对世俗展开的“挑战”。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我平常不大接触钱,别人供养我两个钱,很多时候我自己并没有拿,大都交给那个侍者了,我自己不去管。但有一次侍者不在,我只得把一位信众供养的两个红包自己收下来揣入兜兜里,回来后我拿出来一看,哎哟!这么多!是自己放起来,还是拿出去?我心里不停地在较量啊!我要拿出去,我兜里就没一分了,没钱怎么办?还是放起来吧。过一会又想这样不行,做人怎么能这样呢!还有我自己这个身份,更不应该有私心!想一下不行,还是拿出去了,交给他们。你别看这样一件小事,它背后隐藏的含义我体会太深了。
修行就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天天这样不停打架,在神圣和世俗之间不停的打,神圣战胜了世俗,你的智慧就升起来了。智慧从哪儿来?就从这儿来!智慧不会象地里面长草一样,突然就冒出来了。你要随时保持这个正念,智慧才能升起来。所以我刚才问你假如你一个人在这个屋子里,放10万在这个桌子上,你会怎么办?为什么问你?我经历过啊!如果想着我还得要点东西,那就是肮脏的染污了。别看这是小事,修行智慧就是要小中见大。修行跟当国家领导人是两回事,国家领导人是抓大事,修行是抓小事,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我们佛法讲修行是小事,那么什么是大事呢?生死是大事!但是这个生死是靠什么组成?就是一起心一动念,所以要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对付。生死就是一个万里长城,永不倒!你要把它弄倒应该怎么办?那就得一块砖一块砖的撤,这就是挖人生的墙角,不说一天挖一个,十天挖一个也行,也算是有进步哦。你一天到晚挖都不挖,你还往上面添砖,那就真成了万里长城永不倒了!所以,信仰的归宿,落实在哪儿?就是以智慧为先导!那么这个智慧的先导从哪里开始?就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一个一个的念头开始,你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因此我的体会是:修行不要好高鹜远,不要一天到晚琢磨什么时候能修成,我能修成多少,能达到一级还是二级,又不是考托福!你只管踏踏实实的从你心里面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改造,也就是禅宗讲的觉照的功夫。我们很多时候是过后方知,而在自己坏念头起来的一刹那觉照不到。所以,智慧的生起和出现,就是在你的念头生起的一刹那,你能够把那个坏的东西打破,那就是智慧。
你要记住这两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有坏的念头没关系,为什么?因为你是人啊,只要是人就会有坏念头。所以有坏念头不要紧,就怕你觉悟迟了。我们经常讲“哎呀,早知道......!”你就没有早知道的时候,也不能早知道,要正知道!就在你念头生起来的一刹那,你能够知道。我差不多练了20年的功夫,才搞清楚、体会到的东西,一下就传给你了。不信你就试试看!就像那个打火一样,要照顾好后院,一旦后院起火,你就什么都搞不成了。所以不要想,哎呀,又起了个坏念头。你要想这个坏念头起了该怎么办!
有些人老是跟我讲:“师父啊,我这个心老是静不下来怎么办?”我说:“你颂经嘛!”“师父啊,我还是有妄想啊!”天啊,我说谁没有妄想!在这个现实世界,只有大雄宝殿那个坐着的铜像没有妄想,他没法想啊!所以禅宗就教你,它搞他的,你搞你的!它起来你不管他,就如同两个人吵架,如果一个人吵起来了,你不管他,他能骂五天,骂十天?骂不了吧。通常吵架是你一句我一句才吵起来的,所以你对付杂念和妄想就用上面冷处理的办法。它起来一下,你想一下,这又是一个妄想。它起来它的,你该念佛还是念佛,该打坐还是打坐,该拜佛还是拜佛。你不管它,时间一长,它就慢慢消停了。它起来一下,你就打它一下,它就越发来劲了。就这个道理,我是体会过的。所以我讲信仰的归宿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起心动念当中,能够用智慧力来观照,你才能真正的达到你的目标。
我个人觉得信仰的内容,从我目前体会到的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谈。当然啦,随着我们自身的修学不断进步,将来对信仰可能会有更深入的认识,这就有待在座诸君了,当然我也会继续去探寻。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诸位,你们的理想太多了。从你们懂事起,到现在为止,没有改变过理想的举手。有几个?只有两三个。关于这个问题,佛法里面有一种提倡。比如成佛,这是人最大的理想,对吧?它属不属于妄想啊?想成佛是不是妄想,我先不下结论,但要告诉你们一句话:成佛不是想来的
佛法里面有一个词,比“与时俱进”更合理。叫什么呢?契理契机。所谓“契机”,就是与时俱进。“机”,指众生的根基。众生的根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有种种差异。那怎样契合这些根基呢?佛用智慧来结人缘法讲,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人,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旅行的经验。我们在选择一次旅行的时候,都有一个行程和一个终点。人生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会很放松,会尽情地去看那个地方的山、水和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很多美好的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