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戒的方式

  按佛制戒来说,所谓“沙弥剃度,先受十戒”,沙弥一剃度就要先受十戒了。但现在沙弥剃度后一般也没受戒,那可以先学。我们这次组织学习,就是先了解,了解之后自己先去做,在受三坛大戒的时候再受,这样受了戒之后,相对来说就比较熟悉,能做的尽量去做。

  受了十戒之后,“次者登坛受具”,“次”,其次,接着,因缘成熟就可以去登坛受大戒了。“受具”,具就是具足戒。这个“具”是指的比丘戒。

  “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很多人虽然身为沙弥,但是应该受的戒一点都不知道,这在现在是很普遍的现象。不光是沙弥不知道,连很多比丘都不知道,戒也受了,但不知道受的什么戒律。

  “狂者忽而不学”,狂妄的人就觉得这是小乘,这是基础,这些是事相,也不愿意学习。狂妄的人就喜欢去学教理,学参禅。

  “便拟躐(liè)等,罔意高远”,很多狂妄的人就会超越等级,“躐”,超越的意思;“等”,等级,次第。因为狂妄嘛,觉得自己智慧高,不愿意按次第来学习。佛法讲次第修学,有些人觉得我不按次第来,我可以先学教理,先参禅,戒律可以放到一边,这个就超越次第了。末法时代修行人多,证果少,就跟这些有关系——基础都不具备。

  “罔意高远”,就是把自己看得很高,好大喜功,过于追求玄妙,甚至现在很多人追求神通,其实都是一样的。

  所以莲池大师就很感叹当时的人学法没有标准,没有依据,没有次第。“因取十戒,略解数语”,所以就把沙弥的十戒选出来,同时简单地解释几句,让大家知道持戒的基本要求。

  “使蒙学知所向方”。“蒙学”,这是世间的一个词语,就是初学,基础教育。如果按现在世间教育来说,好像是幼儿班、小学生。古人讲的蒙学就是《三字经》《弟子规》等这种做人的基本的学问,因是从小开始学,称之为童蒙之学。

  佛门的蒙学就是戒律,一出家就要开始学故。“知所向方”,通过学习才会知道“向”,趋向,出家人的趋向是什么;“方”是方法。出家人有发心,有高远之志——要解脱,这就是方向、趋向;通过学习沙弥戒就知道一些具体的方法,逐步逐步地趋向解脱之道。

  所以“好心出家者,切意遵循,慎勿违犯”。“好心出家”,出家人为佛法来,有信仰而出家的,称为“好心出家”。“好心出家”就是有解脱之志,厌离世俗,舍欲出家,远离尘世,然后有了生死之心,有解脱之心,有成佛之心,这个都叫“好心出家”。如果是为了名利来出家,为了生存来出家,为了躲懒偷安来出家,那就不是“好心出家”了。

  关于出家,有身出家、心出家、身心俱出家、身心俱不出家这四种说法。身出家,心不出家,有些人身体出家了,但心还贪恋世俗,那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不过身出家总比身不出家好。我们要看到,作为世间人,虽然世间也讲身不出家,心可以出家,但是世间人身不出家,有几个人能够心出家的?天天在红尘当中,说可以心出家,那未免有点自欺欺人。

  在讲心出家的经典当中,代表人物就是维摩诘居士,他是真正的心出家。但是他是菩萨再来,是古佛示现的,是从净土来的佛。我们谁敢讲自己是古佛再来?在红尘当中不受染污,犹如火中生莲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是圣人才有这种能力、资格。所以身不出家心能出家的人,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普通人可以身出家,即使心还没有出家,但是身出家了,也可以断除很多红尘世俗染污,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功德利益。所以,从根本讲,只要你出家了,就有功德利益。

  《出家功德经》有云:

  若有为留难者,为做留难者,即断佛种。

  “做留难”,就是阻止人家出家,这个就是断佛种。别人发心出家,我们不能去障碍人家出家。

  出家的人就知道,想出家是不容易的,是要破除很多障碍,就像从牢狱里面冲出来一样。有很多人出家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有人出了家,还被拉回去了,像印光大师就是这样,历史上这样的人物都很多,现实当中也很多。还有些人出了家,不得已又回去了,不一定是被别人拉回去,是自己回去了。

  走上出家这条道路是不容易的,冲出牢狱之家,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因缘,还需要福报。所以有人发心出家,即使你不一定赞成他,但也不能阻止他,随他个人因缘。至于他能否出家,到哪里出家,随他个人因缘,只要有人能成全他,因缘成熟了,就出家了。出家是好事,总比不出家好。

  当然,并不是说出家是好事,就鼓励大家都出家,也不是这样的。像印光大师就比较谨慎了,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时代因缘下,他几乎都不主张出家。他并不是在反对“出家”这种行为,而是因为众生根机、时代因缘不同,不主张盲然、随意、无保障的出家。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好一点,外部环境好一些,但是也不是好到随随便便每个人都可以出家的。也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出家这条道路。当然也不用去阻止,由自己抉择,由因缘决定。能出家是个人的因缘,出不了家,也是个人的因缘。如果确实想出家,有条件出家,也适合出家的,自然会成全得比较多一些。

  若能放人出家,功德无量,譬如四天下,满中罗汉,四事供养近一百年,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于一日一夜出家受戒。

  佛在经典有讲,如果让人出家,功德无量。功德大到什么程度呢?有如“四天下满中罗汉”,一四天下,大千世界;“满中罗汉”,所有的罗汉圣人,“四事供养近一百年”,四事供养——衣服、饮食、汤药,还有卧具之类,叫“四事供养”。四事供养一百年,不如有人为了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这就说明出家的功德跟其他不一样。

  供养,是福报,而发心出家,发心持戒,发心求涅槃,是解脱之道。不过前提是,这个人出家虽然只有一天一夜,但是为了解脱,想证得涅槃果位,而不是说出家混一天算一天。

  所以,“好心出家者,要切意遵行,慎勿违犯。”

  最后说明沙弥戒和其他戒的关系:“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近”,跟沙弥戒关系最密切的、最近的就是比丘戒,学了沙弥戒,就为比丘戒做好准备了。这是从“近”的角度讲。“远”就是菩萨戒,沙弥戒也是菩萨戒之根本,所以不可忽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从事上讲,持戒的过渡、次第;二是从理论讲,沙弥、比丘戒是小乘,菩萨戒是大乘,可以从小到大,先受沙弥戒,为小乘比丘戒做准备,同时可以为大乘菩萨戒做准备。

  “因戒则生定,因定则发慧,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这个是根本,当然这是站在通途法门讲的。我们看莲池大师在编这些资料的时候,是站在佛教通用的理念下编的,这里面没有净土的观念。看书要知道编书者是站在什么立场。《沙弥律仪》要树立戒律的威德,当然只能从正面来树立戒相,不能说破戒也可以念佛往生,这一点就要站在净土的立场来讲了。莲池大师编《往生集》的时候,就用事例来说明破戒的人也可以念佛往生。但是专门讲戒律的时候,就不能直接讲这样的话了,要提倡持戒,要把戒律正面的意义发挥出来。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成就圣道。”这是通途法门所讲的内容,也只有如此才“不负出家之志”。站在通途法门来讲,连戒都持不了,整个出家的用心就白费了,想解脱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除非学净土)。这就是莲池大师编辑沙弥律仪的一个用心。后面当然也说明了这十条戒的来历,沙弥十戒来自于《沙弥十戒经》,是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的。

  这是关于学习内容的简单说明。

  接下来的具体内容因时间关系就不再讲了,以后有机会再学。大家可以先自行学习,基本上都看得懂。要理解相关文字,有一本书可以参考,是清朝一位法师的解释,注解得比较详细,《沙弥学处》有收集。

  《浅谈学戒》(八)/智随法师讲于2018年冬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智随18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