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自庐山远公开宗,近迄于红螺资福,历代弘扬净土教者,代不乏
人。然时久弊生,大化渐衰,净土一宗,亦趋式微。至清末民初,有印光大师出,
莲风溥被,如丽日中天,膺大师教而皈心净土者,不计其数。圆瑛法师赞之曰:
“彻悟大师之后,第一人也。”诚不虚之论。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癭阳县陈村人,俗
姓赵,名绍伊,字子任。幼年随兄读儒书,颖悟非常。因读程、朱、韩、欧之书,
受其影响而辟佛。15岁后,病困数载,得读佛经书,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
光绪七年(1881)大师21岁,礼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道纯和尚出家。次年,于陕西
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此前,曾在湖北竹溪莲花寺于晒经次,得
读残本《龙舒净土文》,初知念佛法门之妙。自幼病目,几丧明,至是一心念佛,
目疾乃愈。平生自行化他,一心以净土为归,即肇端于此。嗣后闻红螺山资福寺
为专修净土道场,于26岁时辞师前往,翌年正月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同年十月
进念佛堂,后任香灯、寮元及藏主等职。此间,除念佛外,深入经藏,研读大乘
典籍。30岁时,至北京龙泉寺当行堂,苦行培福,潜修密证,长养圣胎。次年住
圆广寺。越二载,适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迎请《龙藏》,助理需人,众以
师荐,相随南下,延居法雨寺藏经楼。37岁时,应寺众坚请,讲《阿弥陀佛经便
蒙钞》。讲毕即于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出关后,居茅蓬。44岁时,为温州
头陀寺请藏经,事毕南归,仍住法雨寺藏经楼。至此,出家30年,终清之世,始
终韬晦。民国元年(1912),师52岁,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章数篇,刊载上海《佛
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叹服。民国六年(57岁),徐蔚如居士得大师与其友
三书,以《印光法师信稿》为题印行。次岁,又得大师文稿二十余篇,印于北京,
题曰《印光法师文钞》。60岁时,再集大师文稿数十篇合订二册,出版于商务印
书馆,木刻于扬州藏经院。后又迭次增广,排印于中华书局,题曰《增广印光法
师文钞》。其文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群机,发挥禅净奥义,抉
择法门难易,发前人所未发。
民国十一年,师62岁,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呈请省府下令用寺庙作校舍,
佛教界哗然,大师为此奔走,护教护寺不遗余力。同年,应定海知事陶在东请,
推荐智德法师去监狱讲《安士全书》,宣扬因果报应和净土教义,自己应聘为“
江苏监狱感化院”名誉院长。是年,陶在东又与会稽道尹黄涵之汇大师道行事迹
呈报政府,请予题赐“悟彻圆明”匾额,赍送普陀,香花供养,盛极一时,缁素
赞叹,喜悦异常,然大师对此则置若罔闻。有问之者,答曰:虚空楼阁,自无盛
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民国十八年(69岁),应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请,于
该林连日开示,听者蜂拥而至。
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
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
大师早就拟欲归隐,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掩关于报国寺,课余则修订
四大名山山志。民国二十六年(77岁)冬,由于抗战,应妙真和尚请,移锡灵岩
山寺掩关安居。中外信徒来寺叩关请益,大师对来者慈悲开导,折摄兼施,使闻
者悦服。
民国二十九年(80岁)农历十一月初四,大师预知时至,端坐念佛,安祥生西,
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荼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僧俗弟子建塔灵岩山巅,并
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将师舍利奉安入塔。大师一生严持毗尼,一丝不苟;
六时念佛,三业清净,护教重道,勤奋修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弘扬净土,
不遗余力;皈依弟子,众星拱辰。后人尊大师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
师之一生,淡薄名利,严持戒律,通宗通教而专弘净土。曾数次掩关深入经
藏,遍览诸经,析其微妙,然最终认定净土法门普被三根,最为殊胜,因而归心
净土,一心专念。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作《净土抉疑论》
等文,以释信众心中之疑,深入浅出,发微抉隐,尽阐净土法门之胜妙,使未信
者生信,已信者坚信。其一生之弘化工作及对净土宗之贡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
方面。
一、以文字般若之流布,极力倡导,劝教念佛。
大师不出关房,通过来往书札及撰文,将净土圣教弘传四方,其在《印施极
乐图序》中畅谈净土超胜曰:“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
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三根,统摄律、教、禅诸宗。如
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汇三乘五
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
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大师先后在上海、苏州设立弘化社,刊印净土经书百数十种,达数十万册。
该社除刊印流通《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嘉言录》外,还校勘、重印藕益
大师编著的《净土十要》,并将《往生论注》、《彻悟语录》、《莲华世界诗》
等十余种莲宗语录附集其后,一同弘扬。
二、增编“净土五经”,扩充完善净土宗之理论基础。
为了在理论上将净土法门的殊胜圆满进一步充实完善,大师增编了“净土五
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以向称为“净土一论三
经”。清末魏源(默深)居士初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编入,名曰“净土四经
”。民国二十二年(1933),大师增列《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名为“净
土五经”,并排版付印流通。大师认为《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
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
远成佛道乎!”故将此章列为净土法门基本经典之一。
三、创建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师一生大业,“唯弘化社与灵岩山寺”。自民国十九年(1930)二月到苏州报
国寺闭关,至二十九(1940)在灵岩山圆寂生西,“为弘化极盛之十年”。
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大师与真达和尚第一次上灵岩山时,即规划创建灵
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之设施。十九年(1930)大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灵岩山
妙真和尚负责实施,常去苏州叩关请示,殷切仰承指导,山寺日就振兴。二十一
年(1932)夏,大师将该山原名崇报寺改为灵岩山寺,并为山门撰题对联:“净土
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
洪猷。”开办念佛堂,订立念佛堂每日行持细则,安众念佛。二十五年(1936)十
月十七日,大师应请上灵岩在念佛堂开示,次年十月从苏州报国寺移锡灵岩安居。
建造大雄宝殿,主佛两边,根据《阿弥陀经》供奉十六尊者立像。后建天王殿正
名为弥勒阁,改供戴五冠弥勒菩萨本像。该寺一切规章制度,悉秉大师意旨而定。
大师为创建灵岩净土道场撰文甚多,如《灵岩寺永作十方记》、《灵岩山笃修净
土道场启建大殿记》、《灵岩重修弥勒阁记》、《灵岩普同塔记》等,还撰有若
干殿堂之对联,以及《灵岩念诵仪规》关于佛菩萨圣诞诸赞、偈,净土宗十二位
祖师赞、偈等。
清季以来,汉传佛教某些寺院存在“三滥”现象,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
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以致佛教日渐衰微。印公当时针对
上述时弊,在创建灵岩净土道场之初,就特地订立了五条规约:“一、住持不论
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
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
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不招外方来
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五、无论任何人,不得
在寺内收剃徒弟。以上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这五条规约系真达和尚与印光
大师商订,亦是大师为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而发。从此,灵岩道风为
之一振,迄今不衰,成为中国近代著名净土道场之一。
四、提倡“兼仗他力,带业往生”思想。
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大师提倡“兼仗他力,带业往生”的思想,尝曰:“念
佛法门,乃佛法中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并对“带业往生”作
解释说:“约在此界,尚未断惑,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净业带到
西方去。”因为“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俾
带业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
道交,得此巨益。校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因此,无论出家在家,
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之修持,一心专念,皆可仗佛慈力,带
业往生。但是,他认为修净业者要带业往生应做到:“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
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
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其中尤重持戒,认为并不是带业往生就可以不持戒,以致
任意再造恶业。大师云:“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
隔,难于感应道交矣。”一戒如此,诸戒亦复如是。持戒念佛,才能身口意三业
清净,往生西方才能有分。
关于信愿行,大师认为真信、切愿、笃行为念佛法门宗要,曾云:“既有真
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念佛一法,约有四种,
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
”对于持名念佛,则提倡“摄心念佛”方法,“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
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
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仍亦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
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
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弘净土者,尚未
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其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此“摄心念佛”一法,乃大师积数十年念佛经验之
极谈。
五、总结诸宗法门,彰显莲宗之胜。
大师一生专弘净土,认为净土法门殊胜无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其一、“适一切根性,万修万人去”。他说:“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
摄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禅诸宗”;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
势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九界
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
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它含摄一切法门,又超过一切法门。师曰:“净土者,
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虽三藏
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师之妙义,亦诠之不尽。”所以,历代祖师极力弘扬,千
经万论“处处指归”。不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专谈
净土,就是“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净土法门,乃佛教中“至圆至顿”之
法门。
其三、净土法门,为佛教一切宗派之最后归宿。无论修习何宗何法,最后皆
得归结于净土法门。《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教导众生“都摄六根,净念
相继”。《华严经》亦主张“导归极乐”,“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由此可见,“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
百川万流,悉归大海。”
其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师在《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中说:“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而修习净土法门,
只凭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愿,一心专念,即可仗佛力自力而横超三界,带业往
生,一生成办,不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间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莲花
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时时刻刻“追随
圣众,亲侍弥陀”;西方净土到处“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净土法门,修习易
而成就高,如此殊胜方便,实为超生死证涅盘之最妙之门。是故大师观机应缘,
代佛宣化,慈悲心切,专弘净土,普利一切众生。
大师虽一生专弘净土,同时亦注重融合诸宗,并不扬此抑彼,排斥他宗。尝
曰:“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法无优劣,契机则妙。”他说:“
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佛理圆通,法法归真,头头合道。”又在《
影印宋碛砂大藏经序》中言:“综其所说,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
曰净,五者名目虽异,理体是一,可专主于一门,不可偏废于余法,如有四门而
入一城,如以四时而成一岁。其互相维持、互相辅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
。”此文即含有护持诸宗之深意,由此可以洞悉大师之佛学思想,是以整个佛学
全面发扬为目标,而以净土一宗为归宿。通过对比,显示净土法门收机之广,化
众之胜。
六、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大师一生,“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出家以后“三十
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中年时代赴
各地参学苦行,充当行单,遍阅经藏,闭关念佛。“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
昧。”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元年(1911),高鹤
年居士得大师文章数篇,刊于上海的《佛学丛报》后,才引起社会名士的注目,
于是索文者接踵而至,争相请读。太虚大师赞曰:“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
德力之强,默然折服,翕然崇仰,为莲宗十三祖,洵获其当也。”“慕师道德,
渴望列于门墙之善男信女,日益众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
而乞赐法名。”而师“皆以等心摄之”。凡所请益,皆观其机,对其疑,针对性
的一一作答,最终达到解人疑惑、示人正道的目的。其内容妙契时机,博徵旁引,
不拘于一说,不谈玄说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皆当下受益”。
师虽名闻遐迩,然“刻苦俭朴,一如故昔,洒扫洗涤,躬自操作,粒粟寸纸
珍若拱璧。”“示人以老实修持之道,且更益之洒扫浣濯之勤”,严己宽人,与
人为乐,一旦有钱,从不储蓄,不是救济孤苦,就是印经赠人,或办慈善事业。
而自己却总是“破衲粗粝”,垂老躬行,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略说印光大
师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师回忆说:“大师一生于此事(指惜福)最为注意,衣
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师每日晨时仅粥一大碗,无菜……饭菜尽已,注开水于
碗中将涤荡以嗽口入肚,与晨无异……”若别人饮食稍作好些,师即“大加呵斥
”,责备说:“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并无法消受,那可更
吃好菜!”有居士供养滋补品,师亦转赠他人,总言自己福薄,不肯领受。
在倡导持名念佛的同时,师亦极力劝重因果,常云:“因果一法,为佛教入
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途。”无论上智下愚“若告
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
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
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又曰:“今
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佛则
详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
期于证本有,下愚者亦不敢肆意纵情,以膺未来之苦,势必改恶迁善,希圣希贤
。”否则,若拨无因果,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天下大乱矣。若能明因果之事理,
举心动念,唯善是从,决不敢有非分之念及举动,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纵观大师之一生事业,就是一部净土宗振兴史。在那法化日衰、大厦将倾之
时,唯大师孤身奋起,一肩承担,极力弘扬,解行并进,以身作则而天下归心。
古德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语在大师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由大
师之人天狮吼而在当时教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圆瑛法师亦“敬步后尘,奔南
逐北,莫不因势利导,指归净土”,“著《无量寿经》、《弥陀要解》等讲义,
揭净宗之旨。著《劝修念佛法门》,普劝修持,同生安养”。膺大师教而趋心向
佛、归心净土者不计其数。括其盛况,弘一法师称:“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太虚大师曰:“尽一生精力,荷担斯法,解行双绝者,印光大师也!”由大师之
弘化,而使“善导高风,复见今日”,净土一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