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出离心和菩提心
上午我们学习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本内容。在佛法的修行中,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外在的表现是以形式,内在是有精神实质在其中的。就好比是,我们一台电脑之所以在良性运作,一是有外面的硬件,还要有里边的软件。同样,一辆车之所以行驶,是因为基于这辆车的机械,还有在操作这辆车的人。同样,在佛法的修行中,外在的行为表现中,内在需要有一个核心的思想、信念、发心、精神。我们说的信念,或者思想这个层面,我们也有时候把他称作心,但是心这个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前面介绍的大多是具体的某种行为,影响这几种行为是因为心态。前面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也称作三主要道。一是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第二是菩提心,纵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的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三是空性正见,我们会在《认识真我》中探讨。
我们经常谈到有情,什么叫有情呢?有神识、有思考觉知能力的,称作有情。没有神识、没有思考和觉知能力的,例如说植物、矿物质这一类的,没有思考能力,我们称作无情。包括一些低等的生物,没有思考力,是自然而生的,这一类称作无情。有情就是有神识,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神识思考,他恐惧死亡,他希望解脱,他希望获得安乐,这种就叫做有情。所以,佛子当发愿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知道生死苦,必然就是有情。志求证得无上菩提,这就叫做菩提心。自己解脱,还要带动众生解脱,这叫菩提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其实在这两个发心的前面,还有一层就是名利心,也就是事业心。我们说佛法的修学是按照道次第,最初发心称作人天乘。什么是乘呢?这个字标准念作乘(shèng,四声),也就是车的意思。过去乘坐的车,古代战争发生,出动多少车,就说带多少乘战车。现在习惯了念乘(chéng,二声),就念乘了。
人天乘,所做的都是为名为利而做的,只是我们有时候把他美化为事业心。做人天乘的事业,是由事业心而运作。所谓的事业心,其实是基于贪心,是由贪用而产生具体的行为的。
到了二乘,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乘,也叫小乘。到了小乘,他会转向为厌离心,我们也称出离心。到这个层面,对事物的心态一般是用厌来对待。厌,以体和用来说,在二乘是厌用,在人天乘是贪用。在二乘,遇到宗教的时候,他才产生正确的出离心,否则就停留在讨厌上、烦恼上,不再往上递进。如果他有了佛教的信仰,就会引导他超越厌离心,而生起菩提心,进入大乘。
大乘,也叫菩萨乘,大乘发的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成佛之心。自己成佛,也要引领众生成佛,就是菩提心。在这阶段他对万事万物,周边的一切所用,就称作妙用。每个众生对于万事万物都有这个基本的规律。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具有一定修学基础和信心的。长时间以来,我们大多总是停留在原地踏步,这和我本人致力于民间弘法,总是关照那些初学的新人有关系。就像大家在路上往前走,后面不断有新人跟进来,每次讲课我们都要照顾新来的,总是匍匐在人天乘的善法层面给予宣讲。因为你讲高了,他听了有畏难情绪可能就退出了,而到了一定的修行高度是必须要超越的。初学佛的人,你和他探讨空性问题、出离的问题,他会心生恐惧。探讨什么他有感觉呢,对初学佛的人你跟他探讨:要孝敬父母,夫妻要恩爱,兄弟要和睦,工作要努力,这个对初学者有感觉。但是到了二乘的时候恰恰是要超越这个,他会有阵痛产生的,会教授他放下过去精心培养和营造的世间善法,会让他看到死亡的恐惧,会让他了知无常,必须要超越过去这些:夫妻再和睦,将来必然要离散;家人再亲情,早晚都得死干净。所以,进入二乘的时候,初级学者不能听,初级刚学佛的人,你告诉他死亡,告诉他家人早晚要离散,他就害怕了,他就不来了。然而,我们总是照顾初学者,大家就永远停留在初学者状态,原地踏步。我们每次讲课总有新居士来的。所以,在民间普及佛法很困难,就在于此。
作为出家人,修学时间充足,如果按照道次第,按部就班,从人天乘到二乘,到大乘,到密乘,按照次第学习就很方便。但是在家居士就有困难了,忙于事业,往往没时间连续学习。所以,讲着讲着,就要照顾那些新皈依的,全停留在人天乘,讲着讲着就是“你要孝敬父母,夫妻敬爱”等等。其实说到底,总是说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夫妻和合,这都是糊弄人的,因为这些纠葛最终的结局是一定要解散的。所以,我们这一次的学习,不接受初级学者来参加。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修学基础和信心,我们要探讨一些究竟的法义,探讨解脱道,志求解脱。佛法的修学,是有次第的。这个次第不仅是在修行中,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遵循固有的次第,只是我们没有注意。
修行的次第是这样设置的:在藏传佛教中,按照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然后进入密乘的修学;在汉传佛教中,按照人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然后进入无上乘的修学。
我们汉传佛教可以按照“净业三福”来设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人天乘基础。人天乘,就是致力于建立完善的人格,把我们这一生构建的比较富足吉祥,做个幸福的凡人或者天人,这就是人天乘。到了二乘的时候,就要超越: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到了大乘的时候,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到了密乘(无上乘)的时候,就是探讨实相的真空妙有,探讨缘起性空,毕竟空无所有,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些内容。
修学次第是不可逾越和颠倒的。每个人的修学都是从人天乘一直到大乘,一直到密乘,如此的修习。在遵循道次第修学的过程中,汉传佛教逐渐形成了大乘八宗:禅、净、密、律、唯识、天台、华严、三论,八个宗派。这些宗派是根据专宗某几部经典或者修法,最终归根结穴进入无上乘(密乘)。 无上的意思就是没有再高了,这就是最高。密乘是什么意思呢?对于不了解的人,不是不告诉他,是告诉他他也听不懂,所以称作密。佛教中没有说是秘密,保留不让人知道,藏着遮着盖着,不给人说,没有这个说法。佛陀希望所有的众生能够解脱,但是有些人确实不是那种根基,你给他讲了,他也不会受益,甚至还会起毁谤,因此会隐藏一些,看他火候到了再告诉他,这个称为密。
大乘、二乘、人天乘,次第越高的越能理解包容下面的,下面的不能理解上面的。就像修人天乘的法,人天乘就是做一个完善的人,一个体面的人或者天人。人天乘的人理解不了二乘,二乘要具足勇猛的出离心,要修四念处,观想生死无常,苦空无我,他要舍弃大量在人天乘所积极追慕的世间成就。因此,人天乘往往不能了解二乘,甚至人天乘的人看到二乘的人会起诽谤:好好的日子不过学什么佛,年轻轻的做什么不好去当和尚!……他们看不懂。同样,二乘也看不懂大乘。小乘的行人看不懂大乘的菩萨道,像现在的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都是小乘教区的国家,他也看不懂大乘。你像咱们拜观世音菩萨,拜文殊普贤菩萨,他们觉得是堕落:一个僧人竟然给一个居士磕头。菩萨是穿居士装的,僧人怎么能给居士顶礼呢,你礼拜白衣,他不能理解。他觉得大乘不是佛陀的教法。大乘不能理解无上乘和密乘。到了无上乘,像布袋和尚、济公、一休,这些禅宗悟道的大德,他们在世间以“疯智”状态的微妙示现,作为大乘行人就看不懂。也包含我们看不懂藏传佛教金刚乘一些无上密意的修法,会起毁谤,甚至心生恐惧。往往越高的对下面的就能够包容。到了密乘,就能包容大乘、二乘和人天乘;到了大乘,就能包容二乘和人天乘;到了二乘,也能够理解初级学人的人天乘思想。在道次第中,因修行的高度不一样,修行的表现形式也会不同,站的越高看的越远。
修道次第和我们在世间的事业次第,也有相同之处。一个陷在人天乘的人,他会羡慕人家买了车,开了公司,建立了美好的家庭,他会心生羡慕。例如,看到别人买车,他会借钱去买车,按揭买车。买车之前,他感觉买车是我人生的最高目标。买房子、娶媳妇也是这样,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目标。我们普通人买车之后,热乎一阵,就会进入二乘,就会发现买了车后很辛苦:每个月都要交按揭,零花钱不够花了,经济紧张了,油价上涨,哪里停车都要收费。你不买车库吧,宝贝车就晒着,买吧,车库又很贵。而且人际关系也开始紧张,朋友来借车,你是借给他还是不借给他呢?借给他吧,他技术不好,老是刮刮碰碰,又不给你加油,耗完油给你送回来了,闯了红灯罚单来了,很麻烦。不借给他,人际关系就紧张。星期天别人来问,你的车用不用啊?你赶紧说,我用啊用啊!免得别人借出去。到了星期天,不开车出去逛一圈,让朋友看到了,不高兴啊。为此,没事都得开车兜一圈,兜一圈要花钱啊,到这个时候就开始烦,幸福指数下降。开始进入二乘,产生厌离。
车放在房前怕晒了,放在房后怕偷了,卸了轮胎,被划了……开始睡不着,自从有了这辆车,幸福就没了。这就进入二乘。有时候会懊恼:早知道这样,买车干什么,打死也不买车。如果没有宗教信仰,人往往停留在二乘。车是这样,开公司也是这样。看人家上个项目,我自己也上,刚上项目很热乎很好,四处发名片很兴奋,过了几天开始起厌离了。工商来找,税务来找,质检来找,协会也来找。客户欠的钱不还,员工很难管,又要跳槽,房东也不讲道理……各种焦头烂额的事产生。一般没有宗教的信仰就停留在二乘。娶媳妇也是,你看她很好很漂亮,娶回家就成了八婆,天天唠叨。小伙子很好,你嫁给他,就发现他这不行那不是。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么一个规则。只有进入宗教信仰之后,进入相似大乘才能改善。
什么是相似大乘呢?就如一个买了车的人,被搞得焦头烂额,这时候他信佛了,他发现:这车不光是开着玩,还可以在放生的时候,帮忙拉一些鱼,参加法会的时候接送居士,可以去做慈善,照顾孤寡老人,发现车是可以辅助修行的。做公司也是这样,可以引导着公司的全体员工一起学佛,把企业做成道场。家庭也可以组建佛化家庭,这就是进入了大乘。因为宗教信仰,进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生只要没有宗教信仰,永远停留在二乘的烦恼阶段。
人天乘,是以贪心作为动力。以人天乘的名利心做生意,“我的加盟店要开几个,我要做到多少,我的年产值要多少,我要达到多少”,其实都是贪心在起作用,这叫贪用。人天乘的忙碌是为了获得快乐。想我再开十家分公司,应该快乐了吧?等到开了十家公司,发现仍然是烦烦恼恼,一头雾水,并没有带来快乐。那二十家是不是快乐了呢?他就不停地膨胀,最后膨胀的结果仍然是非常的烦恼。所以,无论是有钱的没钱的,做官的不做官的,乃至出家的不出家的,无论做什么,他都会产生相当的痛感。接近二乘的时候,他会产生厌离。感觉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这么苦这么累,增加了苦难,并不能根本的解脱。只要有宗教信仰,这个厌离会产生动力。因为厌离世间,厌离轮回,厌离一切无常,就会产生向上趋近的动力,就是出离心。有宗教信仰指导,就会产生出离心,出离六道轮回。
他有信仰情结,就会产生妙用。这个“用”是指我们与万事万物的关系。在人天乘的人都是以贪心为重,到了二乘以厌离出离为重,到了大乘产生妙用就把一切转化为道用。一切都可以辅助修行,万事万物都可以助道成佛,随即进入妙用的范畴。这就是道次第。道次第,其实是涵盖世间一切的。
今天,我们探讨一些适当高端的内容,不能总停留在人天乘,老照顾初学者,大家这一辈子永远都是初学者了。真正的菩提大道就是直接往前走,该舍掉的要舍掉,就像长征路上老弱病残该丢掉的就丢掉,我们到了那里再回来接他们,也不能总是照顾后面的,导致大家都在这里原地踏步。所以,就得甩开膀子往前走,该舍弃的就舍弃,这是修行所必须的。
我反思自己,相当一段时间一直在做民间的佛法普及工作,为了初级能够听得懂,我到哪里都是讲人天乘的内容,因为老讲初级的内容,就把我自己局限其中了。所以,这半年的时间我基本没有讲课,这次大乘道次第密修班,也只有咱们十几个人,多了不要,不能拉家带口的。菩提路上如果老是拖家带口,大家都困在原地了。我们要有个正确理念,高端修行不必讲究人多,而是要精英化,佛教就是精英化。学佛修行是一个金字塔的模式,越往上人越少。如果想化缘弄钱,人越多越好;如果要想修行,人越少越好。它是逐次递减的。到了二乘的时候,它就开始减少人,到了密乘的时候,基本上是没几个人,就是这种状态。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