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们的种种要求,印光法师一一耐心解释,有的则婉言拒绝,直说得唇干舌燥声音嘶哑,再三解释:佛祖曾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是那杀生害命的歹徒一旦改恶从善了,尚且能够成佛,何况善男信女?至于出家,他总诚恳地说:“各位居士菩萨,请听我肺腑之言:净土法门广大,无论在家出家,只要心中有佛,便能处处成佛!”
印光的耐心、诚心、恒心,让这些人听得口服心服,一个个感叹法师时刻想到众生,果然是菩萨心肠……化闻老法师感慨地说:“印光师,你讲经感化了许多善男信女,实在功德无量!从此之后三根普被,远近四方慕名而来者必定日渐增多,你就难得空闲了哪!”
印光法师连说自己见识浅薄,没想到那些善男信女如此虔诚,实在惭愧得很,从此再也不敢搞这样的登坛讲经的玄虚了。当天傍晚,他就闭门谢客,虔心钻研佛典。化闻老法师对此几分不解,说此次讲经足见法师对佛典融会贯通,何必还要闭关呢?印光法师诚恳地说:“印光以前也颇为自信,经过此次讲经,面对四方信徒的种种疑问,才知佛法弱海三千,我不过取得一瓢之水,实乃难解天下众生之渴。”
化闻老法师听了,对印光的谦虚精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便安排融明法师为他护关伺奉起居。印光对融明严肃地说:“融明师,我闭关期间,你可不能只管我的起居摆护关的空架子啊,你也得好好用功研修才行!”
果然如他预料的那样,经过这次登坛讲经,远近四方慕名而来的僧人居士络绎不绝。尽管融明法师再三道歉,无奈那些人指名道姓,一定要拜谒印光法师解答疑难才肯离去。印光法师在关房里听得清清楚楚,为这些人的虔诚执著深受感动,末了儿只好出关请他们相见,一一解答他们心中的疑虑,他反复劝导他们说:时刻忆佛念佛,一心向善,便能身在净土境界。至于打醮作法事,只不过是外在形式而已,其实不必浪费钱财。他们听了,一个个高兴而去。
时间一久,融明法师也觉得难以挡驾,印光闭关的事儿也只有作罢。寺院僧人了余和真达两个法师商量,印光法师在这里不得安宁,看来不能继续住下去了!于是,他们请示方丈大和尚同意,到山里寻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茅蓬,让他虔心净修。
到了第二年夏天,由于化闻老法师敦请,印光法师只得回到法雨寺。一天上午,高鹤年专程来到法雨寺拜谒,印光法师对这个年轻居士很有好感,立刻请他到房里。高鹤年四下观察,看到法师的寮房只有一张床,床上的被铺很是单薄,此外就是一张桌子上堆放着一迭佛家经典,不免感慨地说:“法师,高鹤年曾经访遍全国名山大川,也拜谒过许多名寺高僧,在下亲眼目睹,那些高僧都住的精舍上房,房里被褥摆设精致,令人一见便生敬仰之心。法师如今名声远播,房里设施却如此简陋,一心钻研佛典,不愧清净僧宝!”
印光法师坦然说:“居士谬赞了!我俗家原本农户,从小田地劳作,温饱之外别无他求。舍身佛门之后,惟虔心佛典专修净土,以劝导天下善男信女诚心向善为己任。”
高鹤年转了一个大弯这才说出来意: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名山大川,时人把他比作当代徐霞客。他云游参学时曾在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几处领受高僧棒喝,最初喜好禅宗,自从听过法师讲解《弥陀便蒙钞》之后,觉得禅宗的顿悟过于玄妙难以进展,而净土法门倡导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合乎自己行踪飘忽的特点,便恳求法师再次开示。
印光法师知道他素有慧根,恳切地给他历数前辈祖师彻悟事迹,叙述当年莲池大师参拜笑岩为誓,大悟之后求彼而得此,对净土学有所成,禅宗也就自然而然领悟精进了,终于成为一代宗师。顿顿,又反复强调,说:“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纪;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居士如同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当今学佛法门很多,唯以净土念佛为上。根本道理就在忆佛念佛,居士颖悟,自然明白。”
高鹤年憣然醒悟,恳求法师收录自己为座下记名皈依弟子。印光法师婉言说:虽然印光出家修行,而居士在家修行,其实是修行各异而殊途同归,都是佛祖弟子;你我心意相投,成为忘年莲友最好。印光常自惭愧,不愿以人师自居,万万不敢领命!高鹤年深受感动,只得和法师结为忘年莲友,然后欣喜而去。
从此,印光法师在法雨寺虔心精研佛典,不时接待四方拜谒求教的缁素,那些路程遥远的善男信女来信,印光法师必亲自回信解答疑难,这样不知不觉过了六年,光绪29(公元1903)年,印光法师接到高鹤年来信,高居士说他想要再朝五台,还打算在终南山结茅修行。这封书信勾起了法师对陕西的怀念,当即约请高鹤年来法雨寺商谈。
他遥望西北,感慨不已:“古人说‘人生如白驹过隙’,这话说得太好了。想我从光绪七年离开终南山莲花洞寺,转瞬间已经22年了,俗家父母相继去世,也不知道纯恩师是否健在,心里很是惭愧!你此去终南,还请留意秦中佛法近况而相告。若真能结茅修行,宜大力宣讲净土因果,切莫虚度时光!”高鹤年诚恳接受告诫,又问法师还有什么吩咐。他沉思说:“印光如今四十有三,对秦中众生无尺寸之功,常自思念惭愧。再说呢,阔别陕西已多年,真想念父母兄弟啊,可是……可是既已舍家出家,就想想而已罢!我没什么吩咐,你走吧。
却说转眼进入光绪30(公元1904)年初秋,高鹤年还没从陕西回来。一天,印光法师接到了谛闲法师的邀请,请他一起到北京去迎请《大藏经》。
谛闲法师长印光法师十岁,俗家姓朱名古虚,浙江人。他从小读书聪明过人,还兼通医药,是方圆有名的儒医,可惜在20岁的时候父母妻儿相继去世,他痛感人世无常毅然出家,虔心天台教观,数年后学识渊博而且时常给信徒讲经,著有《念佛三昧宝三论疏》,他仰慕印光法师佛学精深,便想请求给他校对然后出版。谛闲法师此时已是天台宗授予的第43世祖,尽管两人修行各异,却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结为忘年莲友。谛闲法师其时担任永嘉寺住持,到北京迎请《大藏经》,知道法师在红螺山参学多年,资福寺对印光法师很是敬重,这才请求他一起北上指点。印光法师二话没说,欣然答应随同前往北京迎请宝典。
到了北京红螺山,资福寺的方丈僧众早已得知印光法师开坛讲解《弥陀便蒙钞》的盛况,一个个眉开眼笑热情款待。斋席上,僧众纷纷称赞他此举为净土道场增光添彩,无不欢喜赞叹,饭后大家当即安排迎请宝典的有关事宜。
过了半月,检阅宝典经卷的事情结束,两人有了些许空闲。谛闲是第一次到京城,提议跟随印光四处漫步。但见满眼车水马龙冠盖相结,谛闲法师对一切都感到陌生而新鲜,印光法师说:“大师,你我都是‘不在红尘中’的出家人,跟眼前这些红男绿女格格不入,不如找个于你我有益的所在。”谛闲深以为然,就说干脆到琉璃厂去开开眼界。
两人一拍即合,走了半天来到西郊琉璃厂。这里是全国前来京城赶考举人的住所,以笔墨纸砚闻名于世,荣宝斋的书画乃是天下一绝,偶尔,书店里还能侥幸发现稀世绝版古籍。两人光着脑袋身穿袈裟,混在峨冠博带的官宦进士举人里面,显得格外扎眼。他们全然不觉,却泰然自若,对那些书画和名贵笔砚没有丝毫兴趣,一头扎进书店书摊四处翻阅。书摊主人目光敏锐,一看就知道两人并非随喜的寻常僧人,极力推荐新版经书。
印光法师合掌施礼,诚挚地说:“阿弥陀佛,这新版经书并非我所求,如果珍藏有旧版古籍,不妨请出来观赏。”
那店主精明,料定这出家人是个识货的行家,便拿出两部纸张发黄的旧书来。印光法师一看,两眼闪出异样的光芒来!这两部书各分四卷,封面上赫然写着《拣魔辨异录》,顿时想到雍正年间震动全国佛家的大事件:雍正皇帝钟爱佛学精通禅宗,曾自称“圆明居士”,对当时的禅宗法藏禅师和他门徒弘忍的《五宗原》一书深恶痛绝,认定他们悖逆了禅宗乃至佛经,是“诳世惑人”的“无知妄说”,痛斥他们的学说是“外魔邪说”(实际上是不利于满族的统治),于是下旨销毁《五宗原》,还亲自逐条批驳,号称《拣魔辨异录》。雍正去世后,这部书的版刻藏在深宫,没有收入乾隆时期的《龙藏》。从此之后,天下僧俗不敢谈及《五宗原》,法藏和他的门徒的学说也就灰飞烟灭了。今天见到这部《拣魔辨异录》,恰巧能够从中看到当年法藏禅师他们的学说。印光法师也不跟店主讨价还价,爽快地将这两部书买下。
谛闲法师几分惊讶,在回去的路上说:“法师,你一向节俭自律,从来舍不得动用分文,那店主分明是漫天要价,今天怎么不还价,就一下买了两部?容我说一句大不敬的话,乾隆皇上尚且没有将这部书收入御定的《龙藏》,你何必……”
谛闲法师的话很谨慎,点到为止,印光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也同样谨慎地说:“大师,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我出家修行,到头来还是不能‘跳出三界外’呀!这部书,让读书人读了,能够增长莫大见识,你我参禅的出家人读了,也必定能够深受启发,以免重蹈覆辙——机缘难得哪,我送你一部。”
谛闲法师是个聪明人,立刻领悟了印光的言外之意:大清人人对文字狱谈虎色变,如果当初那法藏师徒明白,出家人其实时时处处在朝廷的掌控之中,何至于会落得门派毁灭、《五宗原》灰飞烟灭?如今国势衰微人心不古,更不能忘记那惨痛的教训哪!他感慨地说;“法师,他人但知你佛学渊博,今日听来,法师将出世入世和救世紧密联系在一起,实在见识深远,谛闲受益终生!”
印光法师将一部赠给谛闲法师保存,另一部自己留在身边早晚阅读,烂记于心后托付给全国有名的杨仁山居士,请他转寄日本弘书院附入藏经。杨仁山很是不解地说:“法师,这部书在中国尚且不受重视,日本人会看重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